视频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rtLpx71RXwmXHYYovVytGA
今天聊聊日本电影《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
片名夜明けまでバス停で / At the Bus Stop Until Dawn (2022)。
《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改编自一起真实悲剧。
影片尽量用充满温情的方式表现这起苦难惨事,苦难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至少在电影里还有残存的温度。
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北林三知子的中年妇女,她白天在咖啡店贩卖自己制作的首饰,晚上在烧烤店兼职打零工。
疫情来后,咖啡店、烧烤店全部关门,北林三知子也没了工作没了住所。
没有生活来源的北林三知子在公园游荡,晚上在公交车站打盹,正式成为一名流浪汉。
(年轻时的大林三佐子)真实故事发生在2020年11月16日深夜,64岁的大林三佐子露宿公交站时,被一位家住附近的居民用装着石头和矿泉水瓶的塑料袋击中头部身亡。
穷困潦倒的大林三佐子无家可归,害怕给别人添麻烦,每天都是12点以后去公交站台。
可她仅仅因为占用了公交车站台的宽20厘米、长40厘米的座椅,就被附近居民嫌碍眼而下重手打死,死时身上只有8日元,相当于人民币4毛……NHK根据这起凶案设置了一部纪录片,名叫《事件之泪:流落至公交车站,一位无家可归的女性之死》(事件の涙:たどりついたバス停で~ある女性ホームレスの死~),导演高桥伴明在2022年将其改编成了这部电影,荣获了2022年日本旬报十佳。
有关凶案的报道和纪录片更是将这件事上升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多人对此意难平,纷纷表示“她是被这个社会杀死的”“她就是未来的我们”。
几年疫情,北林三知子是许许多多底层人士的缩影。
她们没有话语权,不被任何人听到看到,她们甚至害怕麻烦别人,不愿意被别人帮助。
就这样,她们被病毒蹂躏后陷入贫困,工作、居所全没了,身份、财富更是灰飞烟灭。
她们唯一想要保留的只是自尊,而这一点点自尊也要被人剥夺。
当成为弱者后,哪怕不打扰别人,仅仅是存在就是过错。
《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关注的不仅仅是凶案本身,而是有关社会孤立的话题。
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也许有的人突然就被置于“社会孤立”的境地。
没有生活保障的人看到北林三知子的遭遇,想到的不会仅仅是一起凶案,而是未来可能的自己。
谁都不希望自己努力生活了一辈子后,突然变得老无所依,哪怕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会被突然出现的人觉得碍眼,赏一记闷棍。
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弱者的态度。
落后社会大家自顾不暇,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照顾弱者。
而文明社会则不一样,如果对弱者的态度令人心寒,谁还愿意为这个文明社会贡献力量。
《拯救大兵瑞恩》就阐述了重金买骨的概念,只有让人没有了后顾之忧,人家才愿意冲锋陷阵。
北林三知子就是一个相反的例子,弱者老无所依流离失所还嫌不够,还要被殴死,真是太让人心寒了,也难怪真实报道引起那么大的反响。
说白了,关爱弱者就是关爱每个人。
对弱者漠不关心的绝对不是文明社会。
《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是从被害者角度反映问题,2019年美国也有一部类似电影,叫《极右青年》(Cuck),是从极端青年的角度讲述类似的故事。
极端主义者思维不健全,容易被人忽悠洗脑,被网络上的排外言论洗脑后,开始抽刀向更弱者。
他们以为自己是在为民除害,却没想到自己成了别人的黑手套。
毫无疑问,《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是一出大悲剧,但电影不能这样拍,只能按照小清新的套路,硬生生地加入很多温情设定。
如果北林三知子走投无路,真的走向犯罪道路,就像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那样,电影万万没有上映的可能。
影片给了北林三知子很多不存在的温暖,试图用善良的温情化解怨气,用虚假的希望去歌颂女性之间的互助、底层人士的抱团取暖,仿佛这样就可以逆转苦难。
最终结果就像大家现在看到的那样,导演拿到了一个绝佳社会题材,但只能极力地粉饰太平。
大家能做的就是祈祷自己不要变成北林三知子。
温情歌颂苦难,善良粉饰太平。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在知道原型故事后关注了这部电影,又因为旬报十佳,对电影的呈现充满期盼,希望能借电影了解这位女士与她的生平故事。
但看完还是蛮失望的,能理解基于艺术创作的目的进行较大幅度的改编,特别是对于最后遭遇的改编也许是表达导演一种美好念想,希望在三知子女士最后的绝望时刻,曾有人有意或无心之举拯救了她。
整个电影看下来,呈现的社会问题方方面面,像个大杂烩,也因此弱化了三知子遭遇的冲击感,女二这条线因为女二是在最后承担拯救责任的角色,因此对女二的塑造显得喧宾夺主了。
炸弹的部分我深感迷惑,不知用意为何,感觉是小人物绝望的自我安慰,这样阿Q精神的做法对原型人物故事的传达毫无用处甚至是反效果。
三知子是个勤勤恳恳认真生活的人,带着不愿麻烦别人的心情拒绝向社会福利机构以及自己的亲人求助,在疫情冲击下,失去经济来源与住所,只能拖着行李箱在街上游走,晚上在狭小的公交座椅上睡觉,最终死于冰冷的砖头之下。
也许我们该反思的是社会包容度,是社会援助机构的盲区,也该共感身为一名普通的小人物,生活变数随时可来,每个人都可能是三知子,绝望痛苦而艰难地维持体面。
最深刻的体会是对各人的苦痛多点包容吧,还有如果不幸深陷生活的泥沼,在有力量和热忱之时向社会大声呼救吧,主动且放下顾虑去求助,多为自己着想一点。
但最该反思的还是社会福利和保障机构的作为,她自力更生为社会付出与贡献,但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刻,社会却无情地抛弃了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受到的却是冰冷沉重的砖头与无尽的疼痛,太苦了,太难了。
女主是一个白天做手工首饰,晚上在居酒屋打工的独身女性。
居酒屋的工作提供住宿,所以她即使拮据也在努力生活。
她会帮前夫还债,替哥哥分担母亲的养老,还会尽可能的帮助同事,经营自己爱好的事业。
她看起来干净体面,热心招人喜欢。
然而突如其来得疫情让生活急转直下,被辞退无工作无住所的她只能流落街头,和公园的老人为伴,夜晚在公交车站度过。
故事的灵感来自日本真实事件,64岁的大林三佐子在公车站被打死了。
不管是关于大林的描述开始对施暴者的描述都让人非常的痛心,甚至掀起了“她就是我”的运动。
这些都是在电影上映前很多宣传中所提到的。
而电影的呈现并不像现实那么沉重,反而在故事的结尾出现了反转,充满了很多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
不管是电影还是现实,女主的身份和她最后的状态都是大家一直讨论和充满疑问的。
她有亲人但不联系,她流浪但又要在公车站睡觉,她拎着行李,保持体面,不求助不接受救济…她好像有很多心事也有很高的心气,不愿被看轻又无力面对生活。
所以才会让很多人觉得“她就是我”。
这部电影从创作上来说是有遗憾的,不考虑真实事件的话,很多情感不太能触达观众。
虽然结尾好像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和希望,但是远没有大多数日本电影拍摄的动人和震撼。
日本的电影工业是成熟的,优秀的电影作品也很多,这样的现实题材其实应该是可以有更震慑人心的力量。
电影想要表现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一些职场霸凌性骚扰,流浪汉的现状,公共设施,经济高速发展等等吧,但片子又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去展示,就显得有些遗憾吧。
在一个社会洪流下,可能有很多很多人在被冲散,淘汰,但面对这些无可改变的环境,很多人都失去了原本的生活,这也是大家最心碎也最痛心之处。
一个因为疫情丢了工作居无定所的流浪中年女人,在车站睡觉,卫生间洗漱,她努力的活下去。
然后遇到了一个放弃活下去念头的老人女主以为自己将制作一个炸弹,反抗这个社会却发现老人带他制作的只是一个定时闹钟。
她再次失去希望,而她的同事送来了辞退金。
本应成为希望,可是她问他“你对炸弹感兴趣吗?
”影片有很多细节,比如饭店的剩饭不让流浪汉吃而放洗洁精。
这里真的很反人类,为何剩饭不能给流浪汉吃!
本部影片群像人物塑造偏弱,故事内核不足,纪实性是有的,但是还是缺少对疫情下人们生活的写照
#2023年电影#《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
2020年11月16日凌晨,64岁的大林三佐子被人在幡谷原町公交车站殴打致死。
她的一生展现在世人眼前,也曾怀有梦想,想做声优想在电台工作,想在东京闯出一番天地,与家暴的丈夫离婚后,过上时常换工作的日子,去世前十年来一直做超巿的试吃员,去世前四年租不起房子,去世前半年因疫情失去工作,终于每晚只能在有灯光的公交车站休息,等最后一班车开走,第一班车来临之前休息,完全不影响别人,可还是有人觉得碍事……电影比现实温情些,北林三知子得到流浪者与女性同事的帮助,也许能互相取暖地活下去吧?
看完以后想了很多,为什么她会到这样的境地,电影里的三知子说,我也有在努力生活呀!
现实中的三佐子在公交车站从没有人问过她,而她自己,也倔强地一个人努力活着。
我一直是别人眼中多管闲事的人,下雨时遇到淋雨同行的人,会主动递上伞一起走;遇到乞丐会给钱或者买盒饭,我妈常说,不要去管他是不是骗子,如果没有难处,谁肯拉下脸乞讨?
谁也不知道明天的我们会怎样,在遇见困难的人时,伸出援手扶一把,或许能给予他们一丝温暖,多一些活下去的理由?
我也想到@虚空遊步後一身 师兄,在他爸爸去世后哪怕多关心他一点,让他多注意身体,现在的他,或许还在微博发着日常;还有@不伤321 大叔,疫情期最担心居无定所的他,可惜这些年怎么也联系不上,不知道现在的他身在何处?
2020年,在新冠开始流行的那段时间里,一位流落至公交站台的女性,被殴打致死。
“因为看起来很碍事””想着给她点苦头就会消失了“这些是凶手的供词这一起事件在世界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为以事件为基础的改编电影,本片只是说”中规中矩“事件本身的话题度很高,可以发散出来的讨论点异常的多,本想着是抛砖引玉,可没想到从头到尾都是砖头。
本片只是对事件本身进行了改编与再现,在这之后就是止步不前。
有些失望,但有炸弹好评。
仗势欺人的经理,处境困难的打工人,死要面子的女主,还有进行改变店主。
人物都很有趣,但很多都是点到为止。
但本片的画面倒是很大胆,很多处对日本社会,政府的讽刺直言不讳,这倒是很少见。
2020东京奥运会宣传海报下的流浪汉,远处洁白高楼下放,躲在阴暗楼梯上休息的女主,至少这些画面是极好的,可以让人留在脑海中。
我期待着本片可以给我带来更深刻的思考,我希望最后的犯人不是被吓跑而是进局子,希望那位店长,像机械降神一般,带领女主活用技能脱离苦海,但本片都没有做到,甚至连个爆破都没有。
说是根据事件改编,但也只是情节类似,说实话我更想要看到更加尖锐,更加袒露,赤裸的影片和情节,就像《雌雄大盗》最后被扫射一样,我想要看到一个惊艳的结尾。
综上所述,本片的观影价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事件本身,说是”更有趣的纪录片“都不为过,虽然讽刺政府的镜头很棒,但内核不够丰富,探讨也是点到为止,或许日本国内的反应会更好一些,但在失去了本土国情的情况下,本片也就只能作为事件留存的一个”介绍影片“
一个因为疫情丢了工作居无定所的流浪中年女人,在车站睡觉,卫生间洗漱,她努力的活下去。
然后遇到了一个放弃活下去念头的老人女主以为自己将制作一个炸弹,反抗这个社会却发现老人带他制作的只是一个定时闹钟。
她再次失去希望,而她的同事送来了辞退金。
本应成为希望,可是她问他“你对炸弹感兴趣吗?
”影片有很多细节,比如饭店的剩饭不让流浪汉吃而放洗洁精。
这里真的很反人类,为何剩饭不能给流浪汉吃!
本部影片群像人物塑造偏弱,故事内核不足,纪实性是有的,但是还是缺少对疫情下人们生活的写照
《在公交车站到黎明》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女性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沦落到流浪的故事。
北林三知子白天在工作室卖自己制作的首饰,晚上在餐厅做兼职,并居住在兼职餐厅提供的员工宿舍里。
她看上去温柔、坚强、勤劳……她以知心人的身份进入很多人的生活,工作中,体谅来自菲律宾的石川玛丽亚,帮她一起藏食物给外孙;大胆指责对女性性骚扰的男性员工和老板;也诚心理解内心纠结的店长寺岛千春。
然而,就像同时工作的其他女性员工所言“她看上去总是很有道理”,三知子也只是“看上去”很有道理,她有很多脆弱藏在她看似坚硬的外壳下:她结婚却婚姻不幸,前夫用她的名义刷爆信用卡使她负债累累;一直与家庭关系紧张的她却不得不接受哥哥或嫌弃或关怀的胁迫,要求她寄钱承担母亲住进养老院的费用。
责任似乎在她,因为只要她敢再勇敢一些、自私一点,她完全可以抛弃这些伤害她的人。
然而细想,责任实则在这个社会。
这个社会对她灌输了“家丑不外扬”的思想,逼迫她打碎了牙和血吞,因为确确实实会有人因此指责她“瞎了眼选这样的丈夫”,也逼迫她必须赡养父母,即使自己从母亲那里家人那里得到的爱少之又少,否则她怎么配为人女。
所有的人,无论是谁,都可以拿她的丈夫,拿她的家庭压她一头,即使这些错不在她,也一定可以“错在她”。
所以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三知子不会向任何人求助。
时代的灰烬落在一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尤其对于社会的弱者而言。
但是,作为一整个社会,是有可能将这一座大山的威力与重量不断分担减弱的,只是很显然,当时的日本社会并没有这样选择。
从上至下,形成了一种要求人们所谓“自助”的风气:政府政员表示首先人们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网络主播推波助澜,更为激进地称流浪者是社会的寄生虫,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根源,煽动观众们为社会除害;饭店的厨师们大声斥责试图翻垃圾桶找吃食的流浪者,不给他们一点退路。
这个社会为数众多、不可忽视的一角被人们毫不在意地忽视了、抛弃了,被人们视为蛆虫一般厌恶着,连垃圾都不如。
他们厌恶弱者,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比惧怕成为弱者。
三知子拖着巨大的行李箱各处流浪,路过公园、路过各个商铺、路过住宅区,寻找着招聘的信息,她有自己的体面和尊严,即使流浪也保持着洁净。
但日复一日,还是坐吃山空,她试图自救,在公园里摆摊卖自己做的手串,它们都很漂亮,可是无人问津,饿得肚子咕咕叫的时候,是一个流浪的打扮花哨的老太太看似霸道地拯救了她,之后还有“炸弹”,他们在寒冷的疫情中抱团取暖。
“为什么要放炸弹呢?
” “我放炸弹不是想把什么炸到天上,只是想证明我的存在。
” 电影的最后那么梦幻,虚假。
现实中的三知子没有见到公交车站的黎明。
2020年11月,一位在涩谷幡谷公交车站睡觉、无家可归的女性突然遭到攻击身亡。
当那个拿着板砖的男子出现在黑夜里的三知子面前时,我们每个人都为她捏着汗。
可是再追问一句,他是错的根源吗?
他会帮助邻里商铺拾捡垃圾,看上去像个好人,平时也帮助街坊进行防疫工作,颇受好评。
但是,他受网络主播煽动,敌视流浪汉,在他看来,真正的病毒不是新冠,而是流浪的三知子,是她的出现让街区不像他理想中的样子,所以他选择动手。
他是刽子手,行刑的利器,但手握这利器的却是这个社会,不是所有群众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极易受影响的偏激行径是极端利己主义孕育的胚芽。
日本这个孤独社会用“不给他人添麻烦”的道貌岸然掩饰着自己的懦弱与自私。
所以出路究竟在哪里?
“她,也是我。
”应当认识到自己的弱、他人的弱,不必谈弱色变,这是打破心魔的第一步。
然后,就是保持独立的思考,如果轻易地被极端的观念煽动,错果也就一触即发。
之后,才能谈敢于求救,勇于施救。
这很难,这一切都很难,因为破破烂烂的生活里大家都靠着强装维持表面的平静,性骚扰、流浪者、女性危机、母职惩罚……所有的问题仿佛不摊开在桌面上,就可以万事大吉,但看似高耸的大厦已经被这些蚂蚁一点点腐蚀,危在旦夕 站出来,发声、说话,站出来,对抗、斗争,必须站出来。
一个因为疫情丢了工作居无定所的流浪中年女人,在车站睡觉,卫生间洗漱,她努力的活下去。
然后遇到了一个放弃活下去念头的老人女主以为自己将制作一个炸弹,反抗这个社会却发现老人带他制作的只是一个定时闹钟。
她再次失去希望,而她的同事送来了辞退金。
本应成为希望,可是她问他“你对炸弹感兴趣吗?
”影片有很多细节,比如饭店的剩饭不让流浪汉吃而放洗洁精。
这里真的很反人类,为何剩饭不能给流浪汉吃!
本部影片群像人物塑造偏弱,故事内核不足,纪实性是有的,但是还是缺少对疫情下人们生活的写照
如果就本片拍摄技巧或剧情安排而言,《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一片着实有些平庸。
并不复杂的故事,不够漂亮的演员,平静如水的运镜,就像绝大多数日本剧情片一样,四平八稳到过分。
但就这样一部中规中矩,甚至有些枯燥的电影,却时刻提醒我们关于2020年之后由于疫情所改变的社会生活。
面对病毒的肆虐,所有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而社会底层,那些需要微博收入维持生计的民众,则是最悲凉的。
片中女主角人到中年,虽膝下无子却上有老母,需要和哥哥共同支付赡养费用。
本身又因为一段极度失败(预示女主人生的困境)的婚姻而不得不赔偿巨额债务。
乐天知命的她和其他几位同龄人在一间餐厅打短工,既要遭受上司的冷暴力,又因为各种问题无法摆脱现状,单调麻木的生活周而复始,做手工项链成了她唯一的,能够脱离俗世生活的内容。
疫情到来,她们被公司扫地出门。
没钱住宿舍,没钱供养母亲,没钱购物,从不断缩减生活开支,到最后不得已去翻餐厅的垃圾桶,那一刻她的尊严荡然无存,真成为前任店长口中的“流浪狗”。
平铺直叙,却直指人心。
政府也在尽力帮助一些衣食无着的人。
可对于有知识,有尊严,有一定能力的人,如主人公这样的中年人,实在不愿寄宿街头,沦为乞讨者。
拎着箱子,与外界断绝联系,衣着体面在公交站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哪怕只有一张椅子,也能够与幕天席地的人有所区别。
这或许是她最后的倔强。
影片结尾,前任副店长及时出现,吓跑了坏人,还给她送来迟到的救济金。
音乐响起,影片结束。
似乎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有好人有好事,温情脉脉中,光明的结局给主人公以活下去的勇气。
可现实中,大林三佐子被人打死在公交站。
疫情期间,我看到好多家熟悉的店铺关门歇业,老板损失惨重,员工失去工作机会。
新闻里一个武汉的单亲妈妈,平日里靠卖气球来维持生计,封控期间,她房租都交不起,孩子和她怎么吃饭呢?
我见过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太太想去超市买菜,可没有健康码,保安很为难无法让她进入超市,双方都很痛苦。
来往路人行色匆匆,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毕竟这种事不是一件两件,疫情之下已成常态。
我又想起上海封控期间,那些求职无果,被迫露宿街头的人,他们也和大林三佐子一样。
是靠附近居民的救济,自媒体的发酵,才换来更多关注,才有了后续的帮扶。
《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作为一部寡淡如水的剧情片,回顾了疫情下日本最底层民众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各种细节表现还原了一个本该有些许尊严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沦落到没有尊严可言的心路历程。
除了疫情问题外,影片同样注重社会层面的反思。
如社会就业环境对中老年人的区别对待,如职场霸凌和性骚扰,如举国之力申办奥运会的热情,如社会偏见以及老龄化之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淡漠。
影片中偶尔闪现的东京奥运会符号,与现实中主人公的悲凉形成鲜明对比,究竟是大力扶持民生工程,让大家有尊严活着重要,还是国际形象的面子重要?
花钱多多,民众却不得实惠,有意义么?
影片中出现了安倍晋三和菅义伟日本两任首相的画面,虽镜头不多却也把社会矛盾和问题所在抛给了上层。
毕竟国民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在政府制定政策下谋生的,关心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国际形象等等都没错,但社会公平和底层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更应该受到重视。
大国尊严与民众福祉应该是相生相伴的,并不冲突。
民众生活,尤其是底层民众生活状况的改善,更能体现国家尊严,彰显国际形象。
影片结尾归于光明。
大林三佐子死后,公交站被媒体和民众围堵。
许多人远道而来为这个素昧平生的人哀悼献花。
大家都在想,到底为什么她会被杀,为什么她要沦落街头。
许多和她一样的中年失业者向媒体记者说。
她,就是我们。
自我尊严和不添麻烦,有的人为了活着就已经很努力了。
越是无声越能牵起惊雷,越是弱小越率先被击中,疫情、后疫情时代的截面又岂止这些。完成上,有一种奇怪的抽离,既没有记录片的写实,又没有电影应有的剧作处理,甚至有点不着地的小资感。和柄本明的那段对话虽然痛,但也和前篇格格不入,伤痛一直都在,过去的人只会比我们更痛,可是多少声音都被埋葬了,那副埋在成田机场的墨镜呐。
什么,三浦贵大原来是山口百惠的儿子,生活条件太好了吧!
啥玩意。還以為是個年輕新導演拍的,沒想到是個70多的老導演。不過好像也合理。
困境刻画的很真实,但是结尾的改编真的很没必要,虽然理解想要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但显然原型不是这样的人,也没有得到她人的善意。
一个理想主义的结局,一个待爆炸的炸弹,一块没砸下去的砖头,如果生活真的能这么童话就好了。
前半段反映若干新冠时期的女性困境,也体现了女性互助的精神,片中显眼的口罩、对社交距离的执着、官方的讲话,真是恍若隔世。但是后半段则走向类型化脸谱化,变成导演的政治表达。可以从中感受到高桥伴明作为经历过社运的一代的满腔愤怒与忧思,但总觉得有些一厢情愿了
末世感强烈的电影。70年代的学运青年愤怒了一辈子终成耄耋老人,但依然给疫情下的大龄失业女中年一个恶作剧,这也许是全片最温柔的一幕。
不要歌颂苦难
42|直面荒唐无力的回忆
前半是平淡有力的日本陨落和个人性格悲剧,后半是假想的流浪日记和girls help girls的成人童话,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可单纯是对日本社会滑坡的喟叹,就已经很奢侈很鸡毛蒜皮了
当我们准备去评判的时候能否看见自身和ta者身上的特殊性。不管是对穷还是富、同情还是赞美。
#bc日影展。什么玩意。
勤劳打工一生到64岁只有1万多人民币的存款,从春天流浪到冬天,气温只有10度的凌晨坐在公交车站宽20厘米的金属椅上被人活活砸死,大林三知子的一生就是被嫌弃的一生,食物做为垃圾就算扔掉也绝不给流浪者或者打工者吃,而大林被打死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看着碍事!只给两星是因为导演强行植入政治理念,美化结局,显得虚伪又傲慢。
——您在祈祷什么?——祈祷明天可以看不到世界。“小千,你对炸弹感兴趣吗?”没有拯救。人性的惊悚。
真是差到不行的电影……浪费题材
相比起现实的残酷,电影想表达的内容显得多而杂,却又在结尾处不合时宜地温柔了一把
6.4分,疫情下的女性劳动者的境况,有太多的思考与共鸣,不过这部的故事叙述不太流畅,有些安排过于简单且碰巧,不太符合日常的习性。。。
炸蛋是在致敬若松孝二,难得还是要靠那一代人去关注社会,总算不是女人不爽就是男人不理解女人不尊重女人,就是宇宙第一矛盾的滨口龙介
还是有佳句的,例如她在街头夜行,眼前的餐厅亮灯橱窗里的一个个食物模型,例如买特价的卫生用品,讲实况的短信写了一半又删去。但又不彻底,好似无法下定决心讲出一些残忍的真相,例如现实中对着她砸了下去的石头,几年的流浪,无人救援的状况。像她在片里想做一个反抗的炸弹,最后只有闹钟在空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