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电影中表现几个极度饥饿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1.琼斯随手扔在车厢里的橙子皮被几个人一拥而上哄抢,琼斯用一条面包换了一件皮大衣;2.千里无人烟,琼斯推开一间房门,里面有老夫妻并排躺着,他们已经饿死了。
3.琼斯又饿又冷,几天没吃东西,只好在白雪茫茫中啃一块树皮。
4.母亲已饿死在路旁,婴儿坐在她身旁哇哇大哭,一辆拉着尸体的车经过,车上下来个人,把女人的尸体扔到车上,然后把那个婴儿也抱起放在车上,她也哭不了多久了……5.几个孩子坐着,一个大些的女孩在一个锅里煮着几块肉,分别把煮好的小块肉放到几个孩子桌前的盘子里,他们眼神空洞,面无表情地吃着,也给了琼斯一块,琼斯边吃边问:这是什么肉……女孩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直到琼斯推开门看到倒在雪地里的一个人的腿,他开始呕吐起来。
6.在雪野中,琼斯看到一只狐狸,狐狸也看到他了,彼此都很饿,但谁也没有力气去使对方成为食物……于是只好各自走开
电影《琼斯先生》讲述的是一位热血记者——只身揭露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真相的英国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
他的报道不仅收到前苏联当局的强力阻挠,也为众多常驻莫斯科、得到当局“长期优待”的西方记者所不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纽约时报主任记者沃特·杜兰蒂(WalterDuranti)。
琼斯于1935年被前苏联当局刺杀于中国热河地区,而与当局长期“合作”、掩盖真相的杜兰蒂却名利双收,获得了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并于1950年代寿终正寝。
在琼斯身后,乌克兰大饥荒等前苏联统治的真相陆续被披露或证实,杜兰蒂和他的普利策奖也就此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片中有大量令人震惊的镜头:琼斯的好友、同行克莱布(Kleb)被暗杀后,杜兰蒂的公馆却一如既往地举行着声色犬马的宴会;在初入乌克兰的火车上,众人疯抢琼斯偶然掉到地上的橙子;琼斯在农村的第一天,就发现了一对已经饿死在床上的老夫妻;负责收拾饿殍的工人,神情木然地把饿死在路边的母亲和守尸大哭的孩子一起装上运尸车;饥寒交迫之下,三个小孩给琼斯分享的肉块竟然来自她们已经饿死的哥哥的肢体;他与一只饿坏了的狗久久对视,终于谁也无力攻击对方……当然,琼斯并不孤独,例如克莱布的女友、德国记者艾达(Ada)最终拒绝了杜兰蒂的收买和威胁,返回柏林继续坚持初心。
琼斯被当局拘捕后释放,但被威胁不能说出真相,否则就会“撕票”扣押在莫斯科的六名英国人质。
他的编辑在伦敦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介绍了一位新朋友给他,赫然就是乔治·奥威尔,正是他鼓励琼斯不要向“恶”低头。
这次见面及琼斯随后发表的报道,从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奥威尔后来的名著《1984》和《动物农场》。
这可能就是真相的魅力——只要人们知道了、听到了、看到了,一定会在某一天、甚至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开花结果。
"The truth is too strange to tell another way.""I was not born for an age like this. I am.""The world is being invaded by monsters, but I suppose you don't want to hear about that.""The future is at stake, so please read carefully, between the lines.""The Nazis now have an excuse to end all opposition. War begins in the minds of men. The next great war, gentlemen, has already begun.""Look, there are cycles of history just like there are cycles of nature.""The creatures outside looked from pig to man, and from man to pig, and from pig to man again; but already, it was impossible to say, which was which."
Holodomor, 拉丁文里的意思是Extinction cuz of starvation,能冠以这样的名号指代乌克兰大饥荒,更多是源于本为世界知名的黑土地粮食产区却发生了饥荒的落差感乌克兰大饥荒的时代背景非常尴尬,纳粹德国扩军备战,斯大林政府求助无门只能自保,十年内战和长期的外国干涉让苏联只能选择先军、先重工政策应付近未来的挑战。
苏联自诞生之日起,结合斯拉夫民族的受虐史传统,整个政权一直处于paranoid的状态中,无害但是异常紧张,不透明和世界的敌对没有给苏联留下多少选择,反过来则进一步伤害了国内的人民,伤害了对苏联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西方进步知识分子们,但替苏联掩盖的西方记者、for the greater good的知识分子们和法西斯客观上对自由世界的不断蚕食,确实让美国的资本和援助进入了苏联琼斯作为劳合 乔治的外交政策顾问、国际政治出身的记者,又采访过希特勒,撰写乌克兰大饥荒的通讯稿时肯定知道这种走势。
只不过受他启发的乔治 奥威尔写《动物庄园》时提醒人注意的是对于“有意识的极权”的警惕,两者不矛盾,但也没有太深的联系饥荒、战争、世界级传染病、革命的不间断发生,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常态化的表现形式,人的思维活窄了,就会把一切【非常态】当做理所应当,把经济繁荣自由贸易房价泡沫租售比超高当做常态,把自由旅行我想到处看看当做常态,把【B站炒作的五四宣传《后浪》中大部分是一线城市中产、资产阶级年轻人的生活当做常态】,自然而然会觉得一切都好开心佛系就好
同样是真实历史事件背景和人物传记类型,看完《奥本海默》之后再看《琼斯先生》会有很明显而有趣的对比。
诺兰力求让《奥本海默》里每个人物的对话和台词都掷地有声。
金句频出让观众一定要意识到角色们在塑造历史。
甚至电影里大量对奥本海默近景镜头都显得沉重,他一眨眼,彷佛瞬间千万命运都改变。
然而,《琼斯先生》里有很多相比“无意义”的瞬间,以至于开场很久,几个场景过去,琼斯为什么执着于去苏联采访斯大林的动机仍然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琼斯先生》是讲述被历史改变的人,包括他面对重重阻碍的无力感,和握有丰厚资源的奥本海默团队科学家,以及正确目标(对付纳粹德国)的士气截然不同。
琼斯连自己女伴都哭着让他不要去,几乎没有支持者的他就这样走入一个始料不及的局面。
包括进入乌克兰,也是在非常巧合没有预先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电影里展现的历史的无情车轮,一时都分不清是针对大饥荒中的乌克兰还是琼斯本人。
电影最震撼的镜头,还是当琼斯在乌克兰流落街头奄奄一息,被三个孤儿收留家中吃饭的场景,琼斯问你们的哥哥呢,他怎么也没想到这盘子里的肉就是,推开门,大雪皑皑的地上,肉的主人,孤儿们的哥哥的尸体就在不远眼前,琼斯再也抑制不住的吐了,还有什么能比善良而平静的孤儿更震撼的呢?
电影包装在一个小说家的《动物农场》的故事里。
琼斯先生是一个对真相有着巨大执着的英国记者,即使他所发表的很多内容都并不受到欢迎和追捧。
1933年,他想了解真实的苏联现状,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听闻同伴离世和见到传说中的杜兰蒂的生活,他决定独自去母亲曾在的乡下一探究竟。
他见证了饥饿并决定在回到英国后报道出来,但来自苏联政府和杜兰蒂的阻挠和污蔑使他备受煎熬……这是一部传记电影,琼斯和他的报道以及他最后所受到的迫害都是真实的,杜兰蒂的普利特奖和虚假报道也都是真的。
琼斯30岁死于“抢劫”而杜兰蒂坐拥奖项活到76岁的现实在电影的最后出现,像是一声警钟一直敲,把电影的余韵拉的无限长。
我超爱这部电影。
作为电影它的视听绝佳!
不管是那些特写,光影,还是调度都符合普通观众对电影的审美。
其中我最爱的是琼斯几次离开的背影,一腔热血的奔赴战场的样子特别深刻;对于爱情的描绘也都是很美的,虽然是个无比短暂的爱情。
一些背影
短暂爱情另外就是颜色的对比:所有鲜活的城市都能看到鲜活的颜色,而遭受饥荒的火车和乡村仿佛是黑白的,连橘子的颜色都显得特别出挑,这个设计增强了剧情的对比。
配乐在我这也是满分,场景变换配合的交响乐在紧张中又增加了一些悬疑的气氛,使整个电影的气氛都得以烘托起来,使人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所讨论的话题是沉重的,涉及历史政治甚至战争等等,很多人关注真相关注斗争,但我更想关注和表达的是透过这些事件所呈现的是一个新闻人对真相的执着和他的一腔孤勇。
他愿用他的好奇支撑他去经历真正的饥荒,去真实的报道,去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揭开所谓的真相。
虽然《孤勇者》这歌都唱烂了,但歌词中所描绘的人大概也就是琼斯先生这样了。
那个站在光里的不是他,他是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的孤胆英雄。
他没有长寿,没有得奖,他是揭开事实的一缕清风。
愿世上能少牺牲一些这样的勇士。
“喏,这些自由人一清早就集中到他们的主教大人的大路上,每人在这里干三天活没有工钱。
家家户户的父兄子弟都得参加,每人干三天,不拿工钱,家里的佣人外加一两天。
嗨,这真像是在书里读到的法国和法国人民从前的情况,那一场永远值得纪念、值得感谢的革命,凭借着一次鲜血汇成的大潮,将这类延续千年的罪恶荡涤一净。
仅仅一次:那长夜漫漫的一千年,充斥其间的谬误、屈辱和苦难,惟有地狱可比,每一大桶从那个民族身上慢慢挤榨出来的鲜血,只用半滴来偿还,旧账也就一笔勾销了。
“恐怖时代”其实出现过两次,只要我们不是太健忘,能够这样去看。
一次是在激情澎湃之下杀人,另一次是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一次只延续了几个月,另一次却历经千年;一次导致了一万人丧生,另一次却死了一亿人。
可是,令我们心惊肉跳的却都是那个次要的“恐怖”造成的惨状,也就是说,那一次转瞬即逝的恐怖。
反过来看,一瞬间死在利斧之下,与一辈子挨饿受冻,受尽屈辱蹂躏,苦熬苦撑,慢慢折磨至死相比,还能算什么惨状?
一眨眼被雷劈死,与绑在火刑柱上慢慢烧死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受到谆谆教导,要我们一想到那一次短暂的恐怖就心惊胆战,悲痛无比,可一处城市公墓就能容纳所有死者的棺材;然而,那一次比较久远但却实有其事的恐怖造成的死者,只怕是整个法国也埋不下。
那一次的恐怖才真有说不出的惨烈和可怕,只是从来没有人教育我们看清那场浩劫,或者说给予应得的理解。
”
《琼斯先生》 Mr. Jones (2019),(导演: 阿格涅丝卡·霍兰,编剧: 安德列·查卢帕,主演: 詹姆斯·诺顿 / 凡妮莎·柯比 / 彼得·萨斯加德 / 约瑟夫·马勒 / 肯尼思·库兰汉姆 ),画面真实感很强,配乐真的极好——冷静、认真——我很喜欢这种冷静和认真的感觉,然而,这些都不是我要给这部电影评92分的主要原因。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极其简单的事实:说实话,讲出真相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在任何制度下,都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致命的;而这种死亡,是最美的,是最伟大人格的表现。
这种艺术的真实,并不一定是必须与事实完全相符(艺术的真实可以是完全地、尽量地追求事实的真实性,譬如《琼斯先生》),我以前看过的一部连续剧《权力的游戏》,里面的内容全部是杜撰的,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那样的国家,也不存在那些王室,但是,那部戏让我觉得极其真实,因为它说出了一些,常见的事实:好人没好报,王子、公主们不一定幸福等等。
世间原来只有利益的争斗,真的好丑陋,而且无希望。
《琼斯先生》:7分优缺点分明,每一场戏是视听语言单拿出来可以当教科书。
如琼斯在乌克兰被突然举报后的逃离,镜头也突然紧紧跟随他,但给了一个全景,完全没有拍追他的人。
这一下就能凸显出琼斯的慌不择路;再如前半段在莫斯科,调色偏明亮,晚上在酒吧的打光用了浅黄色,突出奢侈,而后面在乌克兰,调色一下变得灰暗,琼斯先生的造型也从之前的体面风光到满脸的灰尘。
两个配角:普利策奖得主和女主塑造的较为完整。
尤其普利策得主:他愿意留在莫斯科为苏联做事,因为1 他是因为报道苏联的好拿的奖,他想维持自己的名声,所以之后也在为苏联说好话。
2 家人被限制 3 他自己也信苏联是社会主义,独自对抗全世界的资本主义,他想维护这个“想象”。
缺点也很明显,整个影片的剧情可以说是老套至极,甚至很多粗糙的地方。
如主角是“纸片人设”,完美无瑕,甚至不知道为什么。
《血战钢锯岭》用了整前半部分铺垫主角为什么“不愿拿枪”。
同样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琼斯先生》里的琼斯先生从开始到结束无任何成长,“因为看到疑点——怀疑——彻查”从逻辑上没问题,但作为正常人,他的内心被允许只能有这些思想吗?
恐怕不尽然。
而自从琼斯先生到了乌克兰,导演对琼斯先生最在意的饥荒仅仅浮光掠影地展现了几个细节,当回国后发新闻被诋毁,很容易又找了另一家报社自证清白…。
(邱礼涛既视感)那么,英国民众怎么想、报社怎么想、政府对两份报纸的不同态度怎么想?
影片并未交待。
还有几个纯功能性的角色,俗称“工具人”。
苏联官员对琼斯先生的伪造信毫不怀疑,并派了一个很能误事的人陪同。。。
这就造成了基本剧情通顺,但无法认同这是现实。
后者对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片来说,是个明显缺点。
又是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的故事,就像黑水一样,不过,英国外交顾问琼斯的这个反抗故事是对抗着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苏联。
在深入苏联国土乌克兰后,惊人的大饥荒彻底粉碎了对于斯大林的印象,原来他就是个屠夫,用饥饿屠杀了上百万。
当深入敌穴了解了实情后,琼斯将此事告诉了英国民众,但是碍于国际**关系和苏联的普利策得奖主编的揭露,所有人都不相信他所说的话,除了一个人,就是奥威尔,之后他写出了动物农场这本用动物隐喻**的名著。
最后终于在威尔士的一家报纸揭露了事情的真相,得以让人们知道了这段历史和饿死的数百万苏联民众,斯大林造神运动的彻底破灭。
同时,英国**还不相信希特勒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真相扑朔迷离的背景下,这个故事特别感人,尤其是回荡在耳边的乌克兰童谣。
女记者在回到家乡柏林前,在感叹德国在希特勒的统治下,丧失了原本的自由环境,还在寄希望与斯大林的革命运动能够带来她想要的自由,琼斯提醒她,一个随便杀害记者充满了监视的国家,你觉得有前途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毅然回到柏林但却晚了
本来想看《芳芳》,网站抽风了搜的是芳芳内容是这部。挺喜欢影像风格的就看完了,那种漫长压抑、痛苦和绝望拍得挺好的
留住有情人
男友的爱在得病那天就收回了,他谁也不爱,女友独自承受,照料,得绝症的男友到最后一天,那爱成了日常的繁琐直至爱的消逝。面对被一个病痛折磨,身体与精神的亏空的病人,女主是一种无声的孤独,她也想一走了之,但两人的生命力都在消耗,她要亲自画上句号。
四苦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
勉强看完,演技还可以
奄奄一息
压抑又平淡,想打死男主,患了绝症你就天下最大吗?
很闷。最后看哭了。
Three and a half.
看得我奄奄一息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