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智慧的是母亲,虽然战争让一家人的生活拮据,但是在精神上给四位女儿的是富足的。
她让她们自律,在家中自学,由二女儿乔监督小女儿的学习,她们家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阅读。
她说:“我只在乎你认为自己如何,如果你觉得你的价值只是在当装饰品,恐怕有一天你会相信你真的只是这样。
时间会腐蚀所有表面的美,时间无法消灭的是,你心灵的美好,你的幽默、你的仁慈以及你的道德勇气,这些是你心中我所珍爱的。
”而她的女儿们,最终也跟随了自己的心,选择了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大女儿嫁给了她欣赏的儒雅、体贴的家庭教师,虽然不富有,但他的谦逊、学识、体贴,彼此相爱就证明他们彼此是对的人;二女儿开始写作,遇到了聊得来的哲学教授,她可以继续自己热爱的事,也遇到了她欣赏和可以给她指引的人。
反观自己,在24岁到25岁的过渡期,慢慢清楚自己喜欢做的事,清楚让自己感觉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一路经历高考、大学和读研,到达现在的位置,现在拥有的这些帮我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养活自己。
正在经历的秋招,无论最后的工作是哪里,一个肯定的回答就是,你要这个工作养活你自己,做好这个工作给你的回报,要能足够你生活,另外应该坚持考完的证书、坚持学的英语一直不能落下。
此外,人生还是要以幸福作为意义,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不同。
和家人一起其乐融融让你幸福,就多多和家人待在一起;在书店、图书馆温暖的灯光下窝着读书让你幸福,就多多待在这些地方;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让你幸福,就多多让自己感受,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和彼此相爱的另一半在一起给予对方爱,经营小家让你幸福,就去找到这样的人;学习跳舞和运动幸福,就去这样做;养一只属于自己的小猫咪、小狗幸福,就去养一只,好好照顾。
有一份工作,再可以做做这些幸福的事,人生也就很幸福和完整了。
没有看过原著的我,觉得这个三集的英剧非常引人入胜。
镜头里每一帧景色都可以当作壁纸,围绕着马奇一家四个姑娘不一样的性格、不同的人生道路展开的故事,也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关于本剧,大家讨论最多的应该就是joe、Laurie、amy三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了吧。
在我看来,joe明显对Laurie是有好感的,但是这好感还不够让她忽视掉她和Laurie之间巨大的三观不同:一个追求自我价值、一个流连于各色所谓上流社会聚会;一个以照顾家人为己任、一个生来衣食无忧;一个喜爱文学,一个对读书上大学没有什么兴趣。
这样的天差地别,毋庸置疑,哪怕他们选择在一起也会有无穷多的矛盾。
关于本剧,让我触动最深的是beth的死亡。
我发现自己年纪渐长,却越惧怕死亡。
Beth虽然挺过了猩红热,但却留下了孱弱的身体状况。
她早知自己时日无多,却还是温温柔柔的照顾所有家人的感受、照顾新生的小猫。
在Beth临终之时,妈妈的一席话使人不禁潸然泪下。
死亡是一个人的旅程,懦弱的、胆小的、无能的我们,或早或晚都要独自一人踏上这旅程。
也许宗教的意义就在于此,他给了人们关于转世、来生的信念,彷佛死亡just a new beginning。
若这孤孤单单的旅程真的存在,那可太好了。
而让我恐惧的,不是这孤孤单单的旅程本身,而是要失去生命带给我的脆弱和温柔。
家人、朋友、美食、美景……不能说我拥有了他们,只能说我经历过他们,并且还想要经历更多。
关于生命和死亡,我想我还要思考更多,有一天我会更加坦然的面对和接受。
以毒舌姑妈的话作为结尾:better times will come。
天知道我曾经多么期待这部剧,天知道等我观剧时又有多么失望。
本剧或许不是所有小妇人的影视作品中最糟的一个,但绝对是让我最伤感的一个。
七零八落又浮皮潦草的剧本,人物被改编得面目全非,某些演员令人失望的演技,还有导演卖弄小清新的拍摄手法......这部剧猝不及防地不断挑战着我的底线。
啊,当初知道BBC会拍的时候我真的超开心,结果现在心理落差就这么大了。
一、剧本我简直无力吐槽小妇人这故事的主线就是马奇姐妹们的成长,然而除了乔和艾米的冲突算是有深入刻画,其他部分要么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要么干脆删掉,甚至很多关乎人物关系发展的重要章节都不见了。
乔探望生病的劳里,并以此开启两家友谊的剧情没了,于是前一秒劳里和姐妹们还是泛泛之交,下一秒就突兀地打起了雪仗;劳里的大部分章节都被砍了,所以剧中他几乎每次出现都只能可怜巴巴地蹲在乔身后当人肉布景板,两人的感情发展也因此显得莫名其妙;劳伦斯先生的戏份也被一删再删,导致贝思克服羞怯,与老人结下深厚感情的暖心故事变成了剧中社恐少女的独自纠结;艾米的退学事件没有表达出任何意义,仅仅就是这么一件琐事;梅格在上流社会的见闻没有揭露人性的虚伪,也没让她的价值观升华,只是闹了点不愉快;乔的作品发表这种对人物成长十分重要的爆点剧情,刚一出现就被马奇先生回家给打断了......至于圣诞戏剧、匹克威克社、家务的试验、空中楼阁几章被砍掉后,少女们的生活日常也就荡然无存,主角们的成长这本该最重要的主题,却被一再淡化,读书时体会到的很多欢乐和感动在剧中完全感受不到。
更糟的是剧情除了潦草,被安排得也相当诡异。
以上所说的还都是第一本书的内容,而这便占了几乎整整两集的戏份。
而时间跨度更大,情节更多的第二部,就被硬生生地塞进最后一集。
结果便是第三集的剧情被大刀阔斧地砍,火烧尾巴似的拼命赶,按照原著中的说法“就像只拔了毛的知更鸟”,乱到了可怕的程度——乔的写作经验刚开头就没了下文;梅格适应家庭生活的故事干脆基本全没了(编剧还很纠结地保留了她做果冻的故事,然而又把后续发展删了,导致这一段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艾米的人生体验也不见了,和梅格一起边缘化成了花瓶;乔与巴尔教授的感情发展快得简直像过山车;而原著中就很迅猛的劳里和艾米的婚恋在剧中直接坐上了火箭,才两三个镜头就交代了。
最惊悚的是,有几个章节竟被非常诡异地挪动了位置。
编剧或许是为了在第一集结尾抛出话题点,于是把马奇先生病重给提到了前边,而梅格游历上流社会和艾米退学全放到了之后,这就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逻辑问题出现了——老爸病重生死未卜,这家姐妹还有心情去做客玩乐、买腌酸橙请客?!
这根本是在败坏主角姐妹的形象吧!
我真心觉得很奇怪,编剧怎么说也是老资格了,真的就不会意识到这么浅显的问题吗?
正儿八经的剧情被大幅度删减,与此同时编剧大人却又加上了很多自作聪明的加笔和改写。
比如几段对战争残酷的描写,试图表达某种人文关怀,然而只是浅尝辄止,完全无法打动人心,也没有融入进故事,反倒显得很矫情。
又比如乔卖头发一节,本来这一剧情的爆点就是她突然摘下帽子露出短发,引发观众的感慨,然而本剧却把她去头发店的剧情先写出来了,还让她鸡汤了一番,结果后边摘下帽子就完全失去了冲击力。
梅格和马奇叔婆关于结婚的争论,居然变成当着布鲁克先生的面,太尴尬了好吗!
而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贝思得猩红热的故事,书中的起因是在需要去照顾赫梅尔一家时两个大姐偷懒,善良的贝思只好拖着已经微恙的身体自己去,因此染病。
然而剧本改成梅格正在忙着解救被石膏粘住的艾米(艾米的艺术尝试本来是在第二部中刻画这个人物蛮重要的一章,然而整个剧情都被删了,只把做石膏模的小桥段提到这儿来,毫无意义),乔感冒不能出门而且忙着写作(书中则是感冒已经好了,乔懒得动弹),两人都有正当理由,所以贝思的染病只是客观因素造成,对观众情感的冲击就顿时被削减了,更让之后两个大姐的自责缺乏力度。
这段剧情中编剧又自作聪明地加上了家里已经没吃的,贝思还把最后的面包拿去给穷人,导致老女仆抱怨的情节,编剧或许觉得这样能体现贝思的善良,但结果只让贝思的善心变得有些病态。
所以总地来说,这剧本相当诡异。
二、魔改的人设和选角本剧的人物——包括剧本设定和选角综合而言——能令我感到满意的只有三人:梅格、劳里、马奇叔婆。
梅格的人设有赖于编剧的高抬贵手,基本没变,当初选角刚出来时我还觉得这位演员气质太锋利,不够柔美,但真装扮起来却是相当不错,演技也好。
劳里的选角简直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在我看过的这么多影视版本中这一版的最最符合我个人想象,尽管戏份被大加删减但至少人设没变。
马奇叔婆非常完美不多说了。
然而其他人......乔是我看书时是第二喜欢的角色,剧中这位则实在一言难尽。
先说剧本设定,乔的男孩子气、果断但又毛躁的性格有所保留,但每一部分都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深入下去,所以看起来她依然只是个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之处的姑娘。
编剧很显然是乔粉,所以给她加了好些目测感动实则别扭的情节,比如她有感于赫梅尔一家的贫穷而哭泣,卖头发时的心灵鸡汤......同时把她的一些毛病进行神奇的洗白:乔自己嘴贱导致出国机会丢失,被编剧改成了对方虚伪做作所以看不上真性情的乔,甚至又特意给马奇太太一段台词为乔开脱。
乔写的惊悚故事被巴尔教授批评,在书中引发了乔的思考和对教授的敬仰,剧中则干脆让乔一顿义正辞严的抢白“我要攒钱带妹妹去疗养”,反而让教授显得无聊了。
此外我真心怀疑编剧是乔劳党。
第二集乔和劳里的接吻在书中是劳里偷袭,这里变成了两人水到渠成,看到这儿我就心里咯噔一声,难道乔真爱上劳里了?!
紧接着第三集劳里又想吻乔,乔在被打断前居然没表现出拒绝来!
接着就是乔拒绝求婚,一切似乎步回正轨,但后边劳里和艾米结婚归来,乔无论从表情还是那句“我们回不去了”的台词都让人觉得编剧的怨念简直要冲出屏幕了。
这里明明是乔和劳里恢复友谊并坚定了亲人之爱的温暖情节,为啥搞成了“我不过是拒绝你一次,你就去找别人了?
我们回不去了!
”的赌气桥段???
至于演员玛雅•霍克,她的外形很符合我读书时想象的乔(94年电影版我也非常喜欢,但薇诺娜长得实在是过于美了),但没有什么历练,尽管父母都是演技派,但初出茅庐就挑大梁,演技实在并不能让人满意。
几个情感爆发的地方用力过猛,好几处台词语调都不对,开篇不久看她用娇嗔的语气说自己“想当男孩子”我就非常无语。
而且不知为何,她似乎总想笑场,比如乔把梅格的头发烫焦那里,本该是惊慌失措啊,为什么她一直在憋笑?!
这孩子还是需要多练习,最好从小配角锻炼起来,一上来就接这种重要角色还是吃力了。
我的贝思,我最爱的贝思......纯洁善良勤劳无私,害羞但人人都爱的贝思,怎么就变成面目阴沉的社恐宅女了?!
而且编剧不知出于什么目的,让书中一直脾气温柔的她在剧里却显得有些焦躁,艾米退学那里居然还反呛乔,惊呆我了!
在第二集开始回归原人设,却又因为没必要的加笔,让她的善良显得刻意。
第三集快去世了,终于完全和原著合流,然而这时已经没法让我感动。
选角也是,我不介意长脸和雀斑,但贝思怎么能是那么一副苦相,怎么看都很阴沉的女孩?
演技也不能让人满意,念台词口吻那么生硬,表情总是闷气的样子,一点看不出和蔼可亲。
总而言之这不是贝思,我绝对不承认这是贝思,原来看94版时还嫌克莱尔丹妮丝苦相,这回终于有垫底了。
(有点搞笑的是,日本有一版全男性出演的广播剧,立花慎之介演贝思,居然最符合我的想象!
)艾米,幸好她的主观描写就不多,所以被砍剧情还不像其他人那么问题严重,但比如写遗嘱那里就变得非常突兀。
而且我不是很理解,小时候的情节为啥不找小演员。
这位大演员尽管是娃娃脸,毕竟已经二十岁了,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姐姐而不是小妹。
所以前两集本该是小姑娘装淑女,有点好笑又有点可爱的情节,全被演成了假惺惺的女子扭捏作态,让人不忍直视。
第三集长大后,终于效果好多了,演员的演技基本在线。
马奇太太,人设毁了......书中慈爱温柔,对姐妹们的人生加以指导的慈母+良师形象,变成了一个脾气急躁,容易激动,时不时就哭起来的感性女,而艾米丽沃森的演法更加深了这一点。
由于情节的变动她对女儿们的教导与帮助大幅删减,比如因为让她提前去照顾丈夫,所以后边对梅格和艾米的教育就这么没了,后半截的剧情更是完全失去了作用。
马奇先生,剧本中人设尚存,演技也合格,但这位演员的外形和书里和蔼的父亲差异也太大了,看上去就像个杀手,根本不符合人设。
看他阴森地瞪着眼睛念台词,吓人......劳伦斯先生,彻底成了布景板,存不存在完全不打紧。
布鲁克先生,天知道他上次出现还是和劳里一起送马奇姐妹回家,怎么下次出现就在对着梅格抛媚眼。
后边求婚也成功得太顺利,所以马奇叔婆的出现反倒没啥意思。
第三集更是基本神隐了,毕竟连梅格都没啥戏份可言。
演员还好,总之仍是编剧的锅。
三、导演这是在拍MV吗?
如此多的柔光!
如此多的面部特写!
如此多没意义的风景画面!
如此多的慢镜头!
把那些无关桥段砍掉都能省出时间多拍一个故事了好吗!
这是电视剧不是MV啊!
本剧貌似是这位导演的第一个长作品,我一定要去查查她之前到底是拍啥的。
说真的这剧一开头就把我吓了一大跳,那柔光,那慢镜头,那对手臂、肩膀、嘴唇、脚、大腿的各种特写,明明是女孩子们剪头发送给爸爸的温暖画面,怎么拍成百合片的画风了,真是够了!
四、服化道作为研究服装史的,我基本对此无力吐槽。
这些年,BBC的古装片也是没有严谨可言了。
各种幺蛾子——在只要体面家庭就得普及裙撑的时代,乔始终没有穿裙撑,连去舞会都没穿。
第一本的故事是发生在1861年,还是圆锥形的克里诺林裙的全盛时代,结果马奇叔婆的戏装就已经有巴斯尔裙的感觉了。
最后一幕在1875年,的确流行高发髻,但艾米头上那坨玩意儿是什么?!
啊,说多了都是泪。
喜欢这样的英语小说改编BBC迷你剧。
拍的很美。
不管是场景还是人物的服装妆容都非常精致。
看到的Beth离开还有laurie跟Jo说他永远爱她但她却只是sister时,他问Jo他们还能回到跟从前一样的相处方式吗?
Jo说I guess I can’t because we aren’t children any more.真的感动到落泪。
总觉得名著改编的不会难看,已经拍过那么多版电视、动画,总不会差于先前的。
可能就是抱的期待太高所以失望才越大。
全剧看下来,反而是对女主Jo的表演最失望,用力过猛,一惊一乍的,更像个狂燥症患者。
Jo应该是俏皮可爱的,但是这里完全没有表现出来,这恐怕也是此部剧减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它人的演绎都还好,没有超出想象也并不差。
个人最喜欢的是Beth,这个演员选的很不错。
相貌不出众,内向善良,细腻之处演员都诠释的很到位。
看这种表现乡村平民生活的剧会非常期待英国的田园风光,但是这部剧里却没有太多景致的镜头,有点失望。
马奇家的女孩虽然家里贫寒,但她们却对任何事都有用心乐观的态度。
小说强调了她们的个性与尊严,但有表现出她们的自我表现约束,而独立自强有是这四个女孩的共同特点她们总是在不停的找出自我的缺点并努力改正。
这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我喜欢梅格,喜欢她为感情甘于贫困,不为金钱所诱惑的性格喜欢她淑女风范。
我喜欢乔,喜欢她的无拘无束,喜欢她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我喜欢贝思,喜欢她的恬静,做任何事都毫无怨言,喜欢她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德。
我也喜欢艾米喜欢她的坚强,把扶贫济穷当作己任的信念。
她们的理想与命运个不相同,但她们都找到了自我最好的归宿。
在她们看来,家是她们的生长之地,又是神圣的避难场所。
们回仔细聆听母亲的教诲,回用自我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大脑发明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同时又能美化心灵的游戏。
四姐妹的成长历程仿佛是一首富搞笑味的教育诗。
作者用既不华丽也不枯燥的语言想我们展示了人类伟大的亲情、友情和感情。
在我看来,似乎在四姐妹的眼里,永远和她们爱的人和爱她们的人生活在一齐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
从她们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要懂得知足但不能满足我学会了要对未来永远充满期望,并努力追逐梦想的乐观精神。
我同样也学会了要加倍珍惜所拥有的,不要等死去失去了才明白它们的难能可贵。
我们就应细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梅格、乔、贝思、艾米她们四个坚强、乐观的精神将永远贮存在我的心里。
她们的微笑回永存在我的脑海中,提醒着我,要坚强,要有一颗纯洁的善良的心。
小妇人里有句话我特别喜欢,不负爱和自由。
《小妇人》的叙事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没有仔细看定会出戏,这部电影用了一个“夹心饼干”的模式,开头和结尾:与出版商交谈那部分 可以理解为饼干部分,把整个剧情包涵其中。
中间部分是以双层夹心模式,儿时的快乐时光比作草莓夹心,小妇人阶段的残酷现实比作抹茶夹心,中间部分用平行剪辑的方式,把欢快的镜头与悲伤的镜头剪在一起。
所以结构上《小妇人》绝对是下足了功夫,这是这部电影 冲奥的底气所在。
然后这部电影有很多人还是很难看懂的,虽然没有诺兰的电影那么难懂,但是第一遍定会迷糊,别急听我慢慢讲。
片头引用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一个金句:我曾经历磨难,所以我要写有趣的故事。
《小妇人》这本书是以作者本身的亲身经历杜撰的,从全片4:43左右,《小妇人》书籍封面开始,后面这一部分都是“夹心”一部分,更笼统点讲,有甜茶的部分都是书里的内容,就像 电影《盗梦空间》中有詹姆斯凯恩在的地方就 是现实一样。
夹心部分就像上文所说,用平行剪辑的方式,稍不留神也是很容易搞混,所以这是一部非常需要观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电影,稍不留神容易中记,毕竟是冲奥斯卡的电影,结构上导演玩的有点花。
然后下一点:在“夹心”层,乔连夜赶工,寄给出版商《小妇人》原稿,以及出版商老板子女喊着嚷着要看《小妇人》续集,也同处夹心层,观众容易把夹心层与饼混为一谈。
为什么这么设定呢?
还得从原著作者的金句说起,毕竟杜撰的是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所以作者把 小妇人出书的部分也映照现实,也无可厚非。
然后最后乔与合租男友结婚的部分是应出版商要求加入的大团圆结局,这个应该都能看出来,以乔婚姻的部分是完全虚构的。
片中的平行剪辑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点,也是全片两点之一,节奏感非常完美,凸显导演功力的一点,在儿时时光中配乐中配乐欢快温馨,感人至深;在后续切到小妇人阶段,配乐 随即变得如寒风般刺骨凛冽,节奏把控已臻化境。
如果非要归纳个主题思想的话:女儿当自强。
第一集看了一半,还是想多看看再下判断。
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奇夫人和艾米的选角很失败。
艾米应该更小一点的,小孩子招人嫌还可爱,这么大的女孩子就是心地恶毒了。
竟然还有点喜欢女主,因此决定再看看。
第二集。
这个剧最失败的四个地方:情节轻重缓急不分;梅格太丑;母亲太平凡;艾米年纪太大眼神太贱。
本来以为只有选角的问题,后来发现情节很多改了先后顺序,导致进展奇奇怪怪的:梅格在她爸还病着的时候去别人家享乐;乔直接拍板艾米退学……很多原来电影时长限制没拍出来的情节本剧也没拍,倒是加了很多没必要的细节,人物塑造和感情发展都不够充分。
而且总觉得导演是对艾米有什么误解……我本身并不讨厌艾米这个角色啊,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女孩,但人各有志也不能说什么。
结果导演拍出来我完全找不到任何不讨厌艾米的理由。
唯一的亮点就是玛雅霍克了,还真挺喜欢她的。
我觉得《小妇人》的情节不需要任何修改。
这本书在我心里是完美的。
电影版的《小妇人》也是完美的。
所以真的很难再改了。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94版的小妇人,现在还记得起封面上四姐妹大雪天手捧竹篮去给贫困户送温暖的画面,一路欢声笑语,四张绯红的笑脸简直比冬日阳光还温暖灿烂,也记得薇诺娜饰演的Joe去到纽约城里时遇见教授时的场景,当时的荷尔蒙记忆现在依旧能在心中激荡起水花。
可惜,BBC这一版,既没能给我带来温馨的感受,也没能激荡起荷尔蒙的水花。
但这并不是说这一版不好,我想这很大原因是在我。
时隔多年,作为观者的我毕竟经历了些许,于是看山不再是山了,看小妇人也不再看到的是温馨,而更多的是现实。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艾小柯写的这本书的书评。
下面的看法是基于这部剧和这篇书评的。
如果坍缩总结Amy和Joe的一生,毫无疑问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一直渲染其虚荣的想成为富裕的画家的Amy最后成了功,一直渲染其特立独行有自我意识的想成为文豪的主角Joe最后放弃了写作。
这是乍一看荒诞但细细想来却因果合理的现实,合理到让人觉得荒诞,只有不断告诉自己“信命,只有信命”,才能勉强对抗一下这合理的荒诞。
关于虚荣,Amy告诉我们,虚荣不仅仅只能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它其实背后还要求着一种形成力,如果这种形成力与我们的秉性相悖,那最好放弃虚荣,譬如大姐Meg,不然便很有可能会被虚荣所折磨。
如果这种形成力和秉性相符,那就可能获得自己所艳羡的荣名,譬如Amy,但也可能面临失败。
关于特立独行和自我意识,其实和虚荣一样,它们的背后也要求着一种形成力。
Joe不能说是完全没有这种形成力的,所以她前期能够发表那么多文章并出版书籍,但她也同样不能说是完全具有这种形成力的,而至于她所缺少的到底是什么,这如同成功本身一样,乃是一个游离于确定与玄学之间的东西。
不过在艾小柯的书评里,相对偏向确定的部分被指出来了。
她认为最后Joe选择嫁给教授、继承姑妈遗产后在院子里开办育儿所,并最终放弃写作,实则使得“前面花那么多笔墨写乔的与众不同,乔的特立独行,乔的果敢坚强不都成了累赘?
”她继续言明:“其实女性题材的小说,写女性对于财富的抗拒并不难,对爱情、对依赖性的抗拒才较为艰难。
”我虽不大认同对爱情的抗拒,但却认同对依赖性的抗拒,对一些不如抗拒财富那么明显的其他的人性之弱点的抗拒。
是啊,如果不能抗拒依赖性等更为深层次的人性之弱点,那又何必非要清高地抗拒财富呢?
所以,因了她的抗拒财富和未抗拒依赖性等其他人性之弱点,最后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孩似乎从所谓的心理主角位跌落了些许。
不过,姐妹之间即便看似落差略大,但小说结尾每个姑娘都是幸福的。
自不必说Amy不论是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说都是所谓的人生赢家,即便Meg和Joe不太富裕,也看似背离了小时候的愿望,但都和很好的人过上了美好的家庭生活。
也是啊,难道非要Meg执着于成为富裕人家太太的梦想,却实在难以扭转性子做到像Amy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秉持那些社交技巧,最后只能带着不甘与怨怼老大嫁作平民妇吗?
难道非要Joe一辈子憧憬着极小概率成为文豪的可能,实际却是独身一人在清贫中笔耕不缀,最后被现实推动着只得一直写下去,直到实在支撑不了生活而去打小工吗?
写到这里,以上的内容似乎告一段落了,其实主题只有一个,无非是在讲如何去消解这份合理的荒诞感。
但是,脱离这份我们自以为的荒诞感,从人物自身的角度出发,再来看这部剧,就会慢慢破开一个口子发现真相——Joe真的是有意去抗拒财富吗?
并不是的。
她拒绝青梅竹马的富裕小哥哥在我们看来是对财富的抗拒,但对她自己来说,其实只是拒绝了一个和她并不爱的人结合啊,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
而且,她也从始至终没想过抗拒依赖性,只是小哥哥给不了她这种依赖性,正好教授可以,和一个想要依赖的人结合不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所以,从始至终,Joe虽然特立独行有自我意识,但都没有想过因为这份特立独行、这份自我意识而要去抗拒财富、抗拒依赖性、抗拒所谓的人性之弱点,她从未想过去刻意抗拒。
因此她最后即便没有财富、即便放弃写作、即便看着那个被刻画成虚荣的曾烧毁她文稿并抢走她欧洲豪华游机会的Amy最后嫁给了她青梅竹马的富裕小哥哥如愿走上自我实现之路时,她也并不哀怨、并不绝望、并未觉得这合理的现实透出了荒诞、并未不断地告诉自己要“信命,只有信命”。
她并未与现实妥协,因为理想和现实在她身上从未分裂过。
而一直把“抗拒”想得如此重的,只有作为观者的自己。
小时候的我想成为Joe,也基本算是做到了。
至于现在的我,则更想成为Joe了。
当未来某天我再看此片时,若温馨依旧,那便算是再次做到了。
太棒的电影!
梅格结婚前夕,姐妹们为她梳妆,母亲推开房门,氤氲光线下,出落得楚楚动人的四个女儿欢闹嬉戏,母亲满眼湿漉漉地忙重新关上房门。
没有一句台词,却让我瞬间泪奔了。
他们穿着靴子、蕾丝花边衬裤、蓬蓬裙(原谅我没文化不懂学名)在林间奔跑,一束束金色的光洒向树影,让我想起小学时重复阅读的故事《茵梦湖》。
“我知道她是不可能结婚的女儿,是不可能生孩子的女孩,但我知道她会一直待在家里,我为此高兴,因为我可能保她平安。
”母亲的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唯一希望的,是她的孩子平安。
像油画般浪漫的场景和复古妆造,完全无法抗拒!!
乔真的好美好美!!
美得真实淡雅,又不失韵味。
乔为什么最后没能和劳里在一起,没有看过原著,但从电影里看,劳里很难走进乔的内心,我想是因为她的内心太充盈,太强大……至于她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我也没明白。
配乐满分,女声哼唱和第二集蒙太奇的插曲一下将观众情绪带动,沉浸在剧情中。但这一版过于强调乔和劳里“对抗性”的东西,分歧和争吵盖过了甜美的瞬间。时间线改得莫名其妙,美格参加上流和艾美买酸橙被罚的情节被插在妈妈去照顾爸爸后面,破坏了原著“家和万事兴”的主旨。布鲁克竟然比劳里还帅,不科学,但劳里演员的小奶音听着特别动听。妈妈的选角太别扭,和印象中那个博爱如圣母的形象差太多。
艾米天生一张贱人脸,似乎是在美剧里长期客串心理阴暗的变态小童星出身。BBC现在流行这种清新的MV拍摄方式让人很审美疲劳。这版唯一喜欢的就是多了很多劳里和乔坐在一起相处的过程。
选角问题 小男孩当然不行
小时候看简化带图版的看过好多遍,不过剧情大概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四个姐妹善良而美好。看完这版电视剧,可以接受Jo和Laurie没在一起,但不太能接受Laurie和Amy在一起了,而且感觉这版的Amy不太讨人喜欢。
Jo is way steps ahead of Laurie in mental capacity. It’s not a loss after all. He wouldn’t truly get her.
连少女都能拍得不可爱。这么长的篇幅,明明有更多表现原著情节的空间,但真把琐事拍成琐碎细节了,没有形成小故事。
bbc这一版巧妙地抓住了生命里一切易逝的时光,它在情节理解上草率粗暴,却在镜头情绪的捕捉上直觉惊人。著名的圣诞夜,乔看出窗外,劳利在对面宅子大概三楼的窗户前,身影只有一点点大,在浓墨黑夜里显得遥远而模糊,那浓黑与少年的失真比例就是主创审美选择的结果,少年的孤独一网打尽。约翰从军三年,剧里用一首邈远的歌曲带过金戈铁马,带过草长莺飞,歌未停,人默泪。它没处理好乔和艾美的恩怨是最大败笔,但劳利两度在艾美最孤独的时候出现处理得不错。同时它罕见地选了乔以为贝思对劳利有情愫的误会,很少人会选到这点;与贝思聊天的跛脚男子后续应该与艾美有戏份才对,他会是劳利的对手。再多三五集就好了。小妇人需要日常的铺展,正如田园牧歌需要细节。镜头的流动感和感染力直追97版洛丽塔啊,我的生命之光。
jo笑起来跟周也好像。查了演员才知道竟然是乌玛瑟曼和伊森的女儿啊!
一直以为英国演员的美语功底都很不错,本剧让人大失所望,从口音到氛围,浓浓的英伦气息让人完全出戏。和原作相比,本剧做了不少改动,最打动人心的亲情被大大删减,几个姐妹的演员完全失败。
这种剧按说不是BBC最拿手的吗?田园牧歌,姐妹情深,怎么也拍成这样,爹妈的演员总出戏到神经质杀人狂,剧情取舍也不敢恭维
比较失望的改编 没有达到期待水准 而且应该是替了阿婆的无妄之灾的档期 敬佩安吉拉·兰斯伯瑞90多了还出镜ps:终于在元旦假期前看完了
天 乌玛瑟曼的女儿都这么大啦
小时候看书觉得哇真美好啊,现在再看完全激不起涟漪,还想加一句"什么狗P玩艺儿"
这一部评分比2019电影版还高我是不服气的。先说优点,画面美感程度十分高,温情亲情时刻渲染都到位。好了再说缺点,剧情有点支离破碎,人物内里关系很不到位,就算没看过原著我也觉得他是个女性成长的故事啊,这部戏演的laurie移情别恋毫无过渡,joe选择丑大叔看的人一头雾水,大姐嫁给爱情不食人间烟火我都担心她钱不够花,真:槽点无数
这个版本的角色好讨厌😮💨就是你说她们不是这样吧,好像确实也干了这些事,但是真的没有善良的感觉。虽然喜欢玛雅,但是她不适合jo这个角色,Laurie略油腻,Amy唉,本来遗嘱那里应该可爱又真诚,但是这版本让我觉得很恶毒。连妈妈都咄咄逼人的。
Maya处女作演的挺好,有时间再看看其他版本
Jo大概是想寻找一种可以仰望的感觉吧。情节是不是太怪,后来看到那个博士,都彼讶,这是谁
导演可能不太擅长爱情戏?剧里只有Jo和教授的柏拉图爱情稍微可以理解一点,其他人的感情都突如其来并且莫名其妙,姐姐和家庭教师的感情更是一点都没描写………
这不是我的小妇人
拍的很美。四个女孩子各有各的特点,田园风情很吸引人。但是原生故事的结局我实在是不是很喜欢。故减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