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致埃文·汉森

Dear Evan Hansen,亲爱的埃文·汉森

主演:本·普拉特,朱丽安·摩尔,凯特琳·德弗,艾米·亚当斯,丹尼·皮诺,阿曼德拉·斯坦伯格 ,科尔顿·瑞安,尼克·多达尼,德马吕斯·科普斯,丽兹·凯特,佐伊·露娜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英语年份:2021

《致埃文·汉森》剧照

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1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2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3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4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5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6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13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14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15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16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17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18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19致埃文·汉森 剧照 NO.20

《致埃文·汉森》剧情介绍

致埃文·汉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The breathtaking, generation-defining Broadway phenomenon becomes a soaring cinematic event as Tony, Grammy and Emmy Award winner Ben Platt reprises his role as an anxious, isolated high schooler 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and belonging amid the chaos and cruelty of the social-media age. Directed by acclaimed filmmaker Stephen Chbosky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Wonder), th...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布莱切利四人组第二季最后一个男人第一季鬼来电夜晚胜于一切低头遇见爱亚刻奥特曼大电影:超次元大决战!光与暗的亚刻古宅老友记第一季编剧的故事龙凤双探盲柳与睡女奠基者致命行动全力兔子第二季双面神探感染列岛拳坛林戈:光荣殒落混乱之子第五季流浪的迪潘兔侠之青黎传说不方便的记忆微不足道刺猬每天夜晚次元大介小乃海苔便当非常代价小李广花荣独家报道:良辰杀人记初代吸血鬼第四季鬼女艾拉

《致埃文·汉森》长篇影评

 1 ) 当我们在看音乐剧改编电影时,我们在看什么

全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以及观影体验,不公正,不客观,若有未能照顾到诸位感受的地方,提前抱歉。

就算是卓博斯基这样的青春片行家,遇上《埃文汉森》这样的烫手山芋,也还是把事情搞砸了。

我承认,当我发现是卓博斯基接手了《埃文汉森》的电影改编时,我一度以为这是天作之合。

卓博斯基书信体写作形式的小说和其后改编的电影《壁花少年》让其名声大噪,而《埃文汉森》中的关键要素恰恰是一封封书信;以卓博斯基对于校园类剧本的掌控力,对nerd类人物的刻画纯熟程度,在我想来,改编《埃文汉森》定会是十拿九稳。

1.如何改编是门学问但卓博斯基做了件最不该做的事——他把音乐剧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荧幕上。

请不要误会,人类并不厌恶炒冷饭,从Whitney Houston炒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到Capcom炒的《生化危机2》,只要冷饭炒好了,你能听到的几乎都是齐刷刷的“真香”。

但如果冷饭连炒都不炒一下,直接换个碗盛冷饭,那自然是免不了挨骂了。

把音乐剧的改编成一部真人电影,灾难收场的结局为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剧不适合电影荧幕,大家对于音乐剧电影并不陌生,中国的80、90后几乎都是伴着音乐剧长大的。

对,迪斯尼动画电影,从狮子王到冰雪奇缘,都是血统纯正的音乐剧。

音乐剧歌词中的奇思妙想,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对观众做出及时反馈(唱到什么都可以呈现什么),自然妙趣横生。

当然音乐剧动画电影也有逆向输出到百老汇的例子,16年的《Anastasia》的百老汇改编版本就做得还算不错。

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趣味十足音乐剧形式的真人电影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许便是:观众凭什么来看你拍的MV?

先行者《芝加哥》用风格鲜明的色彩布置和舞蹈编排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芝加哥》故事背景就给予了电影改编时可以在场景布置上大开大合的优势,但如《埃文汉森》、《waitress》一类的生活情景音乐剧,本身并不适合做太多花里胡哨的设计,电影的形式又没收了音乐剧在台词间的诸多幽默、俏皮话。

直白点说,用音乐剧形式改编《埃文汉森》,本身就是个馊主意,音乐剧形式的《埃文汉森》应该在百老汇呈现。

从电影中的呈现来看,电影版《埃文汉森》在几首广受好评的歌曲MV的处理上,只能说是令人大失所望。

不知是不是疫情原因造成的预算缩减,不少歌甚至就是没有任何剪辑处理的干唱,不过就是调整了机位,还用了非专业演员来唱,请问这样我凭什么不去看官摄的音乐剧,要来受这个罪。

2.天作之合还是命数相冲卓博斯基选择音乐剧的形式来改编的另一个大问题便是几乎完全丧失了对于电影配乐的掌控,卓博斯基和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配乐品味一直称得上上乘,卓博斯基的作品,尤其是《壁花少年》,不夸张地说可以算是导演个人献给观众的半张mixtape。

卓博斯基的mixtape但这回偏偏遇上了音乐剧形式改编的电影,好听的导演mixtape,没有了。

《埃文汉森》里的歌难听吗?

一点也不。

但这回偏偏需要一堆非专业百老汇演员来进行演绎,Ben Plat和Laura Dreyfuss合唱的《Only Us》好听到能让人单曲循环, 但电影版里换成Kaitlyn Dever的版本,听得我只想快进。

何况我并不会因为是Julianne Moore或是Amy Adams在唱歌,就感到情绪振奋。

唱得不好就是唱得不好,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要拍音乐剧形式的电影,找有专业经历的Emmy Rossum一类演员来唱不好么。

如果能让喜爱音乐的导演去选他的mixtape,让专业演员做分内的事,事情也许不会变得那么糟糕。

3.满脑子都是赢麻了最后都得输麻笔者算是半个音乐剧爱好者,《埃文汉森》的几乎每首歌曲都谙熟于心,结果电影版就是加了真实场景的劣质的音乐剧重现。

对于音乐剧爱好者来说,本片不值得一看。

如果是对音乐剧鲜有涉猎或毫无兴趣的观众呢,本身就不算高明的剧本加上low-fi版本的曲目重现,当个温吞校园片也能凑合看吧。

当然歌肯定是好听的,尤其是Ben Platt演唱的部分,只能说两个字专业。

以卓博斯基的实力呈现一部剔除音乐剧元素的《埃文汉森》一定不会差到哪去,可既想讨好音乐剧迷,又想利用音乐剧的大名造势俘获蓝海市场,最后的下场就是竹篮打水。

从19年的《猫》的花枝招展,到今年的《埃文汉森》的换皮冷饭(《身在高地》电影版加入了不少朱伟浩的少数族裔观点表达,表现要稍好那么一点)。

想要百老汇、好莱坞通吃之前,还需三思。

 2 ) 我以为得了托尼奖的音乐剧,可以拍成下一部《芝加哥》,或者下一部《马戏之王》。除了粉丝大概这部电影也nobody care and nobody like,以国内的音乐剧市场上映也只是个赔钱货。只希望下一部音乐剧改编电影不要成为下一个《猫》。

看了影版的致埃文汉森的片段,我只能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它就是把我循环最多的得了托尼奖的音乐剧,拍成了一部normal的歌舞电影。

影版Connor虽然又奶又帅,但完全不像可能吸pot的人。

Jarde看起来就像个乖宝宝,一点都没有原卡那种又猥琐又mean的family friend,反而像个nerd friend,影版还删了很多剧情。

waving from the window还没有荧幕版的剧情设计好。

荧幕版有Evan被意外撞倒无人在意,以为Zoey和自己打招呼结果是自作多情,没有人午餐和自己坐,一个人在角落的桌子上吃饭。

影版就是一个人在人群中唱歌。

哪怕是原卡ben的美妙嗓音,也让我分分钟尬出戏。

以中国音乐剧的市场,这大概也是一部除了粉丝nobody care and nobody like的电影。

/呵呵哒 我已经不对音乐剧改编电影有什么期待了。

只希望之后Ham的电影,我不求它和芝加哥影版一样好到获奥,但愿它排得能有歌舞青春那个水平就够了。

不过看看官摄的运镜还没有盗摄好,我只期望它不会成为下一个猫。

/无眼笑

 3 ) 原卡翻车,还我官摄!(Steven Levenson你就是这么对你亲儿子的吗?!

【剧透预警】因为我发这篇的时候电影还没正式上映,我看的是电影节版。

结局没传说中改动那么多,Evan向公众坦白(试图让网友放过Murphy一家)然后在学校里被指指点点地孤立了一阵子,还是顺利毕业了,期间找到了Connor的书单跟着读了,还找到了Connor以前在recovery弹吉他唱歌的一个视频通过u盘寄给了Murphys,Jared,Alana等人,最后还是结束在Evan和Zoe果园见面之后。

电影版像小说那样都试图补充Connor的故事,但开头没了map,Connor和家人的相处模式反而没有给出来,给他加首solo也没多大信息量,依然没捅破他行为背后的原因,纯粹是想给剧中人和观众一个心理安慰。

但我得承认新歌A little closer很好听,好听而多余。

另一首新歌,Alana的solo,替代了disappear推动了Evan参与the Connor project,好不好听见仁见智,但没必要让Alana约Evan大晚上在公园坐秋千时唱吧,氛围也太dating了救命!

电影把Larry设定为Connor和Zoe一两岁时亲生父亲去世之后的继父,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删棒球手套歌改的设定,Murphy一家被网暴之后吵起来时Cynthia也说出了“因为他不是你亲生的”这样的话,还有requiem里Zoe放开方向盘踩油门虽然最后悬崖勒马但也ooc了吧?

电影想表达什么?

婚姻重组中产家庭的孩子多少都有点心理不健康?

Good for you也没了,只剩Evan和Heidi在回家路上吵了几句,冲击力-100,差评。

前面双方父母约饭倒是尬得很合适很真实,只可惜其他很多不应该尬得地方也尬了,比如you will be found,歌本身已经鸡汤得恰到好处,但导演的处理又老套又尬,新增几个有姓名的学生角色一点作用都没有。

Ben Platt的年龄感确实是电影版最显而易见的短板(要是拿出他在the politician第一季的造型,也不至于集火得那么严重)朋友吐槽他电影版这个造型,混在高中生堆里活像非清北不读复读了十年那种,尤其if i could tell her把他拍得像个stalker,还是有炼铜嫌疑那种。

原卡翻车,晚节不保(虽然并不老)。

EGOT不用想了,金酸梅倒是有可能。

我突然觉得Ben应该感谢有两场半bootleg的存在给他挽尊。

我想不明白Steven levenson和Pasek & Paul出于什么考虑会做出这样的改编,而且就算照搬音乐剧原版,换掉ben,这个导演还是不行,他就是处理不好舞台到镜头的转化,有些地方太具象化了真的尬。

而且画面的质感根本不像院线电影,连Netflix水准都达不到,甚至有点像油管制作。

值得表扬的是歌的人声都是现场实录的,虽然收音质量不如大悲电影版,比如说镜头切换/空间转换时收音位置也变了,句与句之间的空间感衔接不太好,但总比预录好对口型那种有诚意。

奇怪的是官方release的专辑并非出自电影音轨而是另外进棚录的(搞得我还得自己手动截电影音轨版来听)只能称之为电影版cast album而不是soundtrack,神一样的迷幻操作。

其实主角团的演技都没什么问题,唱也都还行,也就Julianne Moore的唱功明显撑不起So big so small比较遗憾,AA的唱功大家知道,但因为删歌根本发挥不出来,我也觉得她们俩换一换比较好。

我本来有点担心Colton的Connor,他长得有点太“正”了,事实上他不依赖长发都能做到很“对味”,新歌好听嗯。

另外有些比较戳我的点,比如信被Connor抢走后Evan怕信被post出去,在各大网络平台搜自己名字的行为也太社恐真实了;反复出现Evan掉下树的镜头也很扎心。

Anyway,感谢电影版告诉我Evan爬的那树原来长这样。

 4 ) 看完感觉被诈骗

本来想给四星,因为歌都非常好听,而且这个题材也很不错,但是从埃文汉森坦白的那段开始让我怀疑这是一个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探讨人与人相互连结、面对真实自我的戏,抑或者只是又一个nerd白男的谎话难圆、自作自受最后自我救赎的旧把戏却时兴地套上了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皮。

在那段的歌词里,他说自己没有像这样讲着冷笑话可以玩接发球的父亲,没有一个把成为母亲这件事当做人生全部事物的母亲。

听到这两句歌词我当时就觉得父权制在此刻亮出了他吃(女)人的獠牙,歌词中埃文汉森对父亲的理想要求是如此之低,并且剧情中即使父亲抛弃他对他如此冷漠他依旧不放弃主动和父亲交流,但是对于不离不弃的母亲呢,母亲努力挣钱支撑家庭,关心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动表达交流与倾听的欲望,但是比起抛下自己的父亲埃文汉森却仿佛对母亲有着更多的怨言,对母亲加班缺少陪伴不满,对母亲难以提供大学学费不满,而他理想的母亲竟然是要求一个人把全部身心献祭给母亲这个角色。

多么恐怖的对比,一个笑话一场游戏可以造就一个完美父亲,而且完美母亲则需要把一个女人吃干抹净还要求她为此而感到满足。

其实从Zoe莫名其妙喜欢上埃文汉森开始我就觉得有些不对劲,这种对女性角色的极其工具化安排就是无比老套的父权叙事,但看到那里我只是觉得瑕不掩瑜,看到最后我才发现这部剧不仅讲述了一个谎言的故事,其本身也不过是一个谎言,在主角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包装下不过只是又一个nerd白男当主角干烂事再补救最后给观众整点心灵鸡汤的老故事,心理疾病、动听的歌曲都不过是这瓶旧酒的时髦点缀罢了。

 5 ) 忠于死者,不要美化(短评写不下,标题乱取的)

歌好听,唱功不错,歌舞部分比较像舞台剧,角色旁若无人地直视镜头、高声歌唱;歌曲也作为剧情一部分,而不是单纯地表达情感。

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情,埃文汉森刚开始向Conor 父母隐瞒信的来源,还是可以理解;但之后他不去挖掘Conor隐藏的生活,反而编造Conor的回忆来欺骗Conor父母,美化死者的人生,骗取他父母的关怀,就难以理解,看得如鲠在喉。

完全没有尊重死者的人格尊严,特别是看Conor在他们想象中倒带机式的歌唱那段;而且也不尊重死者家人,之后悼念Conor的活动演变成基金会筹款,那种消费死者及其家人的感觉就更强烈了。

在此补充一句,如果美国青少年都像片中一样,因为一场"Not Alone" 的演说就共情Conor,那还蛮蠢的。

此后基金会筹款建果园,乃至泄露死者隐私,都可看做初心变质、公益作恶的例子。

此外,片长也是问题,2小时看得有点累。

最终结尾回到了谎言揭穿,Conor的心声终于被人听到,令人长舒口气。

但前半段的蠢事又多又长,Conor的真实形象也没建立起来,无法挽回。

关于问题少年自杀后家人的振作和救赎,推荐同题材的《无人引航》,片中的儿子犯下校园枪击案后自杀,崩溃的父亲找出了儿子谱写的歌曲,组乐队,表演,在逐渐理解儿子的内心的同时,父亲也实现了与悲伤和解。

片中做到了不美化死者的错误(枪杀他人),又走进死者的内心,试图理解问题少年走向悲剧的原因,也实现了家人的救赎。

我觉得这才是最佳做法。

当然《致埃文汉森》并不全是这个主题,但剧情的最大问题在此,想到就写了。

 6 ) Ughhhh

Ben Platt is officially one of the 3 villains of broadway alongside Lin-Manuel Miranda and James Corden. Went with very low expectations and fairly enjoyed this movie, as in I did not fall asleep and liked some of the songs. But it’s unbelievable how mental illness is portrayed in 2021, “keeping holding on and u will be fine???” And why is that Nik kid always playing the South Asian sidekick character? Why is Ben Platt playing a teenager looking like 35? So many questions bye. I wouldn’t suggest watching this in the theater if you had better stuff to see :)

 7 ) Just keep going.

听歌被安利的电影,《you will be found》确实是原声带最喜欢的一首,前面的几首叙事和表达情绪也挺好的。

看到演讲视频出圈开始募捐重建果园那里有点脚趾抠地了,筹钱、恋爱、见家长、被提供资助,害怕每一次欢笑的下一刻就是真相揭开的时候,直到公开“遗书”的时候心想:完了,全完了。

善意的谎言和纪念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个谎言需要用更大的谎去圆,而过度美化死者以及打着死者的幌子筹钱和接收他父母家人的爱就有点……社交网络甚至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少人关心“真相”是怎么样的,他们喜欢听“故事”,以此收获自己所需要的情绪价值。

听故事的人希望故事是真的,自己得到安慰和鼓励。

那么,讲故事的人呢?

埃文不止一次讲述那个果园爬树跌倒的故事,他看到了阳光,跌倒了没有一人搀扶,这才是真相。

而他在讲述时,他的“好朋友”康纳出现了,他一边“回忆”一边流露出了幸福的表情,那时候真希望这个故事是真的。

后来,他开始读他喜欢的书,联系认识他的人,了解他的故事。

如果他们是真的朋友就好了,可以陪伴彼此在最困难的时刻,互相搀扶着往前走。

Connor:“现在我们至少可以假装我们是朋友了”Even:“我最好的朋友,Connor”

 8 ) 听听歌就好了,看了电影反而破坏意境

之前是只听过歌,觉得太好听了,而且歌词非常温暖,特别是you will be found,有一段时间一直循环播放。

但我一直没看过剧和电影,剧的资源貌似更难找一些,就找了电影补下剧情。

当时看到豆瓣Dear Evan Hansen音乐剧9.2,而电影只有6.5的时候觉得有点奇怪,心想着不至于吧,但看完电影之后,发现确实不太冤。

对我来说,音乐剧更多是视听享受,大场面编排得是否有秩序,演员走位是否合理,歌曲演唱得是否好听、有情感,可能更为重要,而剧情是次要的,毕竟舞台空间有限,能表现的东西就很有限,作为观众,我对音乐剧剧情的包容度是很高的。

但是电影不一样,电影虽然是二维的,但空间时间无限,剧情就非常重要了。

在这部电影里,首先我觉得Connor这个人物的设定不清晰,到影片结尾我都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甚至在影片大部分时候,我觉得他是一个不良少年,这减少了我对他自杀的痛心感;其次,在校长室里,Connor父母见到Evan,坚定地认为Evan写给自己的信是Connor留下的遗书,Evan不知道如何反驳,最后竟然顺着Connor父母的话说了下去,我看的时候是无法理解的,但在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觉得他一开始可能是想作为缓兵之计,之后再解释,所以先答应了,但我转念一想又把自己否定了,我觉得正常情况下,还是会当场说清楚的,因为后面再解释就更难。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他来到Connor家,Connor的妈妈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而Zoe却对哥哥抱有很大的敌意,我揣测Evan一方面被这种被关注的感觉和类似母爱的关怀所吸引,另一方面也不想让Zoe伤心,所以继续将计就计,于是上演了一出由善意的谎言引发的弥天大谎。

Evan仿佛在消费Connor,获得关注,让电影想表达关注身边人的主题(我自己的感觉)变得不那么纯粹和有感染力;第三,Evan作为极度社恐,平时说话都困难,在受到关注之后,怎么一下连说谎都能那么自如了?

第四,我最最不能理解的是Evan可以把他写给自己的信拿给Alana看,为什么要发给Alana,以及Evan已经明确和Alana说了不要给别人看,Alana为什么还要把它放到网上,就为了筹款?

这不鬼迷心窍了嘛?

不过这部电影的后半段还是让我暴哭,是在世人误会Connor一家,Evan向Connor一家坦白,但Connor妈妈决定保护Evan,什么也不说的时候,太善良的妈妈了。

最后Evan应该算是在弥补自己撒下的谎言吧,疯狂寻找和Connor有关的人和事,并将收获寄给了Connor一家和两个同学。

总而言之,作为电影,剧情我觉得是有点站不住脚,其他各方面,拍摄手法啊、转场啊、演员啊,我个人感觉也都挺一般,换个方式和内容讲这个主题的故事可能好一点。

 9 ) 写给自己

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机缘巧合,谁能想到故事会这样发展?

对于康纳的自杀,男主承受的实在是太多了。

因为善良和怯懦,比起他人隐瞒伤害制造谎言,这个选择更为艰巨。

不过冲突带来的戏剧性恰恰值得品味。

尽管造化弄人,当你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继而脱胎换骨,创造奇迹的时刻,一定比那些歌词美好万分。

石膏上的签名,口袋里的信件,还有那个跌落的灵魂,正是这些让一个写作尤佳的人释放出最大的可能,想要挽救康纳的父母以及借他之名,说我爱你……并无交集的人,是否值得这些?

或者说怎样做才能让良心可安?

他什么都不知道,唯有鼓起勇气发言纪念、编辑聊天记录、重建果园……对于思慕已久的女孩,那句“你让我的哥哥又回来了”该是多么快乐的感觉。

他也害怕真相,害怕失去,不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要你的心足够澄澈,就能看清用意。

 10 ) 不完美,但可贵

看完了电影版《致埃文·汉森》,再次哭成狗。

其实电影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表演和镜头设计不够细腻,太多场戏拍的流于表面(还基本都是重头戏),没细致刻画……所以个人还是更喜欢音乐剧版。

但我还是被打动了。

一是因为音乐真的太棒了,词曲创作是真的牛!

二是不俗的原作剧本也给电影加分不少,即便拍的有问题,文本的优秀也是为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这是我看过的第一个——主角几乎没什么人物弧光,却依然打动我的故事。

网上总有人在诟病埃文汉森没有人物弧光这件事,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一点。

到今天,我算是有了个自己的答案吧。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一直被「人物弧光」四个字影响着,仿佛这是一个故事必备的要素和真理。

但生活中,那些既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糟的时间和事件,也许反而占据着我们的大多数时光。

而那些时光,真的没有讲述的必要吗?

《致埃文·汉森》在这一点上做了个榜样,它拿奖拿到手软肯定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常常说,看戏看的不是故事,是人。

那些观众误以为是“故事”出现问题的地方,其实很多情况都是“人物”出现问题。

我想我们需要的人物弧光,不是刻板的人物转变,而是生动的人物经历;不是绝对商业化的脸谱面具,而是趋近于真实的生活点滴。

当做到这些时,或许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故事,走近故事中的他们。

(站在创作者角度,甚至要在创作过程中“成为”他们)而当做到这些时,人物是否有明显发展和转变,也许都无所谓了。

这时我们只会说:“看呐,他(们)和我一样,是活生生的人啊!

”更何况,换个角度说,个人认为埃文汉森是有弧光的,只不过他的弧光更细腻柔软,没那么明显震撼罢了。

就像生活中,我们吃顿饭、打个哈欠,都会让我们自己和周边的环境有变化,只不过这个变化我们很少注意。

而这种“微小”的变化到底能不能作为重要的艺术表达,要看如何讲述,这是无论什么地位的创作者,都要求索一辈子的事情。

所以,人物弧光,它是人物和故事成功的要素之一,但个人觉得不是唯一标准。

我们到底要塑造怎样的人,讲述怎样的故事,不取决于作者的独特审美,也不取决于观众的爱好习惯,而是取决于相对静止又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

而这,才是我们热爱艺术的原因啊。

只要找到根,并找准培育方式,总会开花结果。

这个果实,一定有人喜欢吃有人不喜欢,但只要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之后稳稳成长,就好。

最后,致敬所有像《致埃文·汉森》的创作者一样,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每一位文艺工作者。

谢谢你们,影响和帮助这个社会向好,谢谢你们,让艺术变得更有意义。

《致埃文·汉森》短评

哇太厉害了!!

6分钟前
  • Nihilist Blues
  • 力荐

没有人会永远赢下去,但瓦伦蒂诺的光环永远不会褪去,当罗西在杜卡迪度过糟糕的两年后再看这部片子,我依然会相信重回雅马哈的“小飞侠”!希望这部电影不要成为rossi王朝的谢幕。怀念西蒙切利

7分钟前
  • 风味鸡爪
  • 推荐

所有人总是关心,谁是现在最快的?好想我的摩托车啊……

9分钟前
  • 为什么这样子
  • 推荐

永远的猴王!求背景音乐!

14分钟前
  • 蛋蜀黍
  • 推荐

本片是2003年《Faster》的续集,原班人马回归,拍摄于2009年到2010年赛季的世界摩托车锦标赛,全面回顾了MotoGP的历史和展望未来,还有当时赛季的各种车祸事故,以及瓦伦蒂诺·罗西的家乡和现在,很多观点的重复虽详细却也使影片显得有点繁复,而如今MotoGP的冠军也早已是澳洲的凯西·斯通纳了。★★★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代新人换旧人

20分钟前
  • MooD
  • 力荐

VR46 and MotoGP.

22分钟前
  • zxnn_nnnn
  • 推荐

一直以来猴王都是最棒的 现在依然期待创造更好的成绩

27分钟前
  • 白开开
  • 力荐

整个青春的追随…

29分钟前
  • 左手橙
  • 力荐

7.5/10

34分钟前
  • 恍惚的人
  • 推荐

每次看motoGP的片子,都像在看Valentino Rossi的纪录片。偶尔看到别人夺冠时,才反应过来这是motogp罗西小的时候也太萌了,圆圆的脸,真的好圆家乡的服装店模特身上都插着罗西的头像,披萨老板也会把包装袋上电话号码里的46做高亮还有Marco Simoncelli的采访,每次看到这么鲜活激情四射充满天赋的选手的结局,五味杂陈原来日本的摩托车厂这么nb,一大原因是二战后禁止日本造飞机,航空发动机工程师只能转去了摩托车行业……早知道这样我可能当年也学航空发动机去了……哪天不想搞了,也跑摩托车厂去……不得不说人的一生很多节点,稍微给点儿外力,就会偏到不同的航向。就像当年看完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后悔没报天文一样。但人生就这样,不同的分支有不同的奇幻世界,还是希望多多探索,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希望早一天能当上护林员

37分钟前
  • puppylpg
  • 推荐

不懂GP的人貌似只能张着嘴看完本片

41分钟前
  • 四逼青年
  • 力荐

我真的respect

44分钟前
  • 4435
  • 推荐

我的小飞侠 永远的46

47分钟前
  • 集梦者
  • 力荐

这其实也算粉丝片吧?

48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拉丁民族的强项,前面还有点吸引人,到开始讲科技时就有点闷了。各个人物分散都讲到了一些,最后反而有点像赛季总结。

51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当红灯熄灭,没有人会回首,过去已成往事,眼前只剩一个问题,谁的速度最快?

56分钟前
  • Eral
  • 力荐

我就是Vale脑残粉

60分钟前
  • DoubleV
  • 力荐

罗西!和我结婚!

1小时前
  • 柴斯卡
  • 力荐

罗西,我记得你了,你一定要再拿个世界冠军!

1小时前
  • rui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