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评分:7.5/10自然而巧妙的设计盖过了现实的压抑,让这部作品在纪录片和电影之间找到了定位。
剧情中超乎常理的尖酸刻薄令人不适的同时,一撮头发、一碗面条、甚至是一根葱,都给予了许多感动。
苦难在节点积累,辛酸在细节体现,希望却总是忽明忽暗,她、他们、他们这些人、一次次的伸手去够,去抢,再攥在手里任凭它溜走,我们亦是如此。
主创担心,惘闻的音乐作为配乐,本身具有画面,可能会抢夺信息,但这次的合作无疑是成功的:情节与配乐的融合、主题与精神的契合,甚至连曲名都能够融入主题,令人欣喜。
《My Crime》,由曲而生的歌名,意外地给了作品新的思考:罪是否真应有所属,或者是否应该说“善恶有报”?
显然这不是这部作品所关注的。
罪早先刻进了骨子,罪责无时不刻进行着。
幸福难以捉摸,我们拍拍手,跺跺脚,希望着把他找回:即便它如能梦里出现的不曾见过的金莲传说一样缥缈,也依然应该相信它的存在。
当看到透红的脸颊,口红,耳坠,卷发,呢子大衣,呲花,我们将知道,他们,已经找到自己的金莲了。
恭喜南吉凭借《追幸福的人》获得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亚洲新生代展映单元特别推荐---“荣誉推介演员”!
本片是南吉继电影《再见,南屏晚钟》获69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后,再次入围国际性电影节,该片亦是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入围亚新单元的唯一一部华语影片。
采访:刘小黛编辑:小龙虾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Q&A刘小黛:首先谢谢南吉老师接受我们抛开书本的采访,想问一下,你是怎么结缘参与到这个影片(《追幸福的人》)中的?
南吉:之前我认识的一位副导演突然联系我,说她有个很有才华的同学,正在筹备长片处女作,找女主角时面试了很多人,一直没遇到合适的。
我这个副导演朋友说她觉得我很合适,问我能不能去见一下那位导演,我就去了,这位导演就是祝捷,这部处女长片就是《追幸福的人》。
回想起第一次和导演见面,聊得很简短,我们甚至都没聊到“巧巧”具体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就告别了。
但没过一周,导演说希望我能看一下剧本,我仔细地看完剧本后,给他写了封长信,不过说实话,我当时觉得希望不大。
可后来我才知道,导演看了我那封长信,挺动容的,于是有了第二次见面,这次就是试戏了。
《追幸福的人》海报试戏那天,我做了充足的功课,我特意按照剧本的描述穿着打扮:厚底鞋、皮裤,还有挑染的一绺蓝色头发,以及大概的人物状态。
后来导演告诉我,他最终决定选我,是因为我有“一张有辨识度的脸”,这是他特别想这个人物具备的。
在我得知获得这个角色后,我向导演提了一个需求:如果我来演“巧巧”这个角色,我需要有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去体验生活。
刘小黛:体验生活大概经历了的多长时间?
南吉:一共是三个阶段,前后总共大概两个多月,我体验的场景有:深圳工厂、北京城中村,还有陕西农村,这些都是原型人物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
拍接近当下的、已经做了母亲的“巧巧”时,为贴近形象,我特意增重到145斤,后来拍十年前少女时期的“巧巧”时,又瘦了20多斤。
《追幸福的人》剧照刘小黛:你是怎么理解“巧巧”这个人物的?
南吉:在体验生活的时期,我曾尝试努力地接近“巧巧”,试图理解这个角色。
但我发现行不通,因为没处下手,好像所有的方法或者技巧,在“巧巧”和我之间都行不通。
后来我发现进入“巧巧”唯一的方式,就是疲惫,各种疲惫——当我在巧巧家体验生活时,每天我负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孩子、陪孩子上学。
后面正式开拍,每天拍完戏收工后我还是继续住在巧巧家,打扫做饭、照顾孩子,那段时间里,巨大的疲惫感,对我帮助很大。
在那种状态下,我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演技”或“塑造角色”这件事,我完全把自己“丢”在那个环境里,以至于摄像机拍下来的画面,就好像自然而然地发生一样。
不仅如此,导演还让我以巧巧的视角写日记,他对我说,你每天写一篇日记,以巧巧的内心状态和视角去进入每一天。
在把自己当作巧巧写日记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地发现,我有愤怒,有怨气,甚至还有一些歇斯底里,这些情绪都不知不觉地在文字里产生出来。
刘小黛:感觉你是一个体验派的演员,随时调整自己情绪跟角色去融合。
那有没有一场你印象最深刻的戏?
或者是NG次数最多戏,可以分享一下吗?
南吉:祝捷导演对演员的要求很严格,这部电影基本每场戏我都拍了30条以上。
再加上整部影片的拍摄手法是移动长镜头,所以只要有一点点问题,都要重来,所以NG次数多的戏,我已经没有特别的印象了,但是,我每一遍都是100%的去演。
关于印象深的戏,还是挺多的,比如我靠着大树在蹭后背的那场戏,这原本是电影剧本里没有的。
当时我和导演一起讨论巧巧的生活状态,考虑到巧巧跟她的丈夫一直是两地分居的状态,所以她肯定会有一些基础的生理需求,我们当时就探讨要不要表现,如何表现。
导演觉得有点难,可能无法入手,但当时我想到我看过一本书,提到过人的最基础的需求是“抚触”,相比其他的需求可能来得更直接、更接近原始,于是我们就加了那么一场戏。
刘小黛:你对自己的在荧幕上的呈现有什么比较满意,或者是是否还有一点点遗憾的地方?
南吉:说实话,来到电影院看这部影片,对我来说需要一点勇气,因为拍完这部戏后,我陷得比较深,走不出来,我回到自己家感觉格格不入,因为我还觉得自己是巧巧,我心里觉得我的家在那个村里,孩子还等着我照顾,有天晚上我甚至开始翻看飞回去的机票,我就意识到我可能需要被干预一下了,于是我就去找心理医生聊了聊这个感觉,医生让我短期内尽量不去回忆,尽量不接触相关的人和事。
所以,对我最难的一件事是,我能不能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去观影?
我还会不会让影片再把我拖到过去的那段过往?
不过人的适应性真的很强,在极度的痛或者极度的爱之后,把那些情绪和回忆就彻底封死了,等你再去翻开的时候,变成了一种无爱无恨的状态,这也许是一种自我保护。
所以这次电影节首映,我特意又看了一遍,我发现我可以像一个普通观众一样,坐在那里去看这部电影。
如果谈到对表演的评价,既有觉得自己表现得不错的地方,同时也肯定是有遗憾的。
但我不会过多纠结,因为我知道,现在影片中呈现出来的表演状态,就是三年前的南吉努力到极限的状态了。
刘小黛:我看到你的简历,其实之前你演了挺多知名的连续剧的,比如我比较喜欢的像《庭外》,是什么契机让你去来演电影?
《庭外》定妆照南吉:这是我的第二部电影作品,第一部电影作品是《再见,南屏晚钟》。
我一直是一个相对低产的演员,一年基本上是一部戏。
至于拍电影的契机,可能因为当时拍完《再见,南屏晚钟》后,有一些艺术电影的机会,就关注到了我。
我觉得很多时候,在选择自己是否要走上大银幕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大银幕在选择你,这是一个双向的奔赴。
所以我很感谢《再见,南屏晚钟》的相梓导演。
因为她,让我第一次触碰到了大银幕,让我知道自己到底可不可以在大银幕上有好的表现,也找到了自己将来关于表演上的重心和方向。
《再见南屏晚钟》剧照刘小黛:看到你还参与到张律导演的《白塔之光》,在跟这几位导演合作的时候,他们在调教演员方式上面有什么不同嘛?
《白塔之光》剧照南吉:很不一样,相梓导演是女性,她也特别懂女性。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拍《再见,南屏晚钟》的一天,因为当时片场的工作人员忙着搬东西,声音很吵,我坐在现场的一张餐桌旁,等着准备拍一场大感情戏,在那样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我当时非常无助,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个时候,在另一间屋子的相梓导演,从监视器里注意到了我的不安,但她没有制止现场的吵闹,也没有走到我这个屋,她只是拿起手机,播放起了《南屏晚钟》那首歌,我听到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我们虽然没有直接见面,但是我感受到了她对我的理解和保护。
《再见南屏晚钟》剧照祝捷导演,拍戏的时候,我觉得他好“残酷”,我曾试图在每拍完一条去找他的眼神,想要得到他的肯定,但我发现他既不鼓励我也不表扬我,所以当时觉得他真的好严格。
但后来,我意识到他当时在刻意回避,不希望“惊动”我在巧巧里的状态,不想用哪怕一句“做得很好”、“辛苦了”来提醒我,我是演员南吉。
张律导演的风格可能又是另一种,他在片场非常幽默风趣,不给演员任何压力,他每次都是以玩笑的方式,让全现场都非常的轻松,而且他想要的东西他很精准,他非常清楚每一条想要呈现的状态。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三个导演完全是三种不同的工作风格。
刘小黛:作为30+的女性演员,你会有年龄危机吗?
南吉:我今年马上37岁了,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女演员,好像真正开始的年龄应该是35岁,这样的女性,她会有一些阅历,经历了一些事情,还会有一些感受,这些感受无论是间接或是直接获得的,我觉得在理解其角色和创作角色的时候,是非常有优势的。
所以在年龄上,我没有任何的焦虑,我很享受每一年自己的状态,甚至很感谢这种成长。
刘小黛:近些年对于一些院线电影会越来越少产出,但是相对于中低成本的艺术电影在不断的涌现,那么你在疫情期间都忙了什么?
南吉:我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基本上也是一个按照自己生活节奏生活的人,我总说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对于我来说,如果一天当中有阅读,能看部电影,那就是特别完美的一天。
所以不论外部环境怎么改变,我喜欢的还是那么几件简单的事物。
最近两年里,我在演员这个职业身份之外,开始试着做幕后的工作,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成立了大吉影业,希望可以尝试更多媒介,去体验开拓自己心中热爱的事情。
疫情让我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我觉得我开始相信真的有“命运”这件事,就欣然的接受了好多命运的安排,包括期间遇到了我现在的合伙人张建,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制片人,我们之间也会有很多默契,有很多共鸣。
刘小黛:怎么看待这个行业越来越多女性参与到制作本身的现象?
南吉:好多人都说女性的时代要来了,我没有特意去关注过女权或者男权,但是我觉得女性有其特有的身份属性,我们可能没有男性那么多天生的那种优势,比如体能,精力等,但是女性那种韧劲,对工作的细腻度,这些也是男性无法超越的。
我永远希望女性无论多么强势,她都保持自己的女性身份。
我脆弱的时候也会大哭,开心的时候也会像孩子一样蹦蹦跳跳。
这种东西我觉得不论对演员,还是对女性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说回拍摄《追幸福的人》时,除了跟祝捷导演探讨,我更多会跟编剧张弛姐沟通,她是祝捷导演的妻子,也是一位母亲。
我记得在拍摄期间,有一天我发高烧,张弛姐懂中医,她坐在那给我刮痧,我当时虽然烧得迷迷糊糊,但特别感动,我也很恍惚,我感觉驰姐像我的妈妈,又像我的姐姐,也像一个医生,她身上的女性温柔,还有女性的能量,都在治愈着我。
刘小黛:目前你未来有什么计划?
比如最想挑战怎样的角色,大吉影业还会开发怎样的项目?
会关注女性主义类型吗?
南吉:关于演员的部分,我没有太细致的规划,我只能说从接收到的剧本和角色里面,尽可能的挑选不重复,并且适合我,且有些突破的角色。
事业上也是走一步看一步。
我是那种抱着最坏的打算,做最大的努力的那种人。
刘小黛:这次来海南国际电影节,你有没有看到一些其他的你比较喜欢的片子?
南吉:在我们聊天的前两天,我刚刚看了开幕影片《保你平安》,还是很感慨的,因为大家刚刚经历了三年疫情,大家很久没有坐在影院里看电影了,尤其是这种笑中带泪,既让人放松又不失感动的电影。
刘小黛:这次来海南电影节整体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南吉:我觉得真的很好,这次海南的选片人马可穆勒先生的选片的水准非常高。
刘小黛:有没有什么话再想对《追幸福的人》现在以及未来的观众说?
南吉:我觉得大家还是要坚守自己心中的热爱吧,这样的话,比较容易快乐,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然后追着这个声音坚持的走下去。
观影的这天成都的天气前所未有的好,阳光明媚,春意暖暖,看完这部电影回家的路上,我继续听着惘闻的音乐,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希望,我好像也是那个在追幸福的人。
这部电影的原型故事本来是导演拍了好几年的纪录片《玲珑》,导演说他拍着拍着觉得自己不想只拍他们的日常故事,还想要拍他们内心的希望,于是有了这部《追幸福的人》。
首先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拍得非常真实,大山里人的生活状态和环境,乡村学生和教师的样貌都让我直接梦回在山里支教的两年,足以见得导演和演员们真的都非常的用心,在当下十分难得。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受就像电影里冬季的村庄一样,萧索暗淡还有些压抑,但人心永远是活的,所以在这里诞生了金莲的传说,大家都或许在梦境亦或是想象中追寻过这代表幸福的金莲。
有好几次我的眼泪好像要涌出,但最终都只是停留在眼角,我把这当做是灰色的情绪,回避不了,发泄不出,所有的一切最后都留在心里乱作一团形成一处阴影。
就像是片中的女主巧巧一样,日子无知无觉地往前走着,从一开始坚持回北京到后面只能沉默以对。
好像我们的人生总应该有更好的选择,但不知道怎么的,我们就成为了今天的自己,退无可退,避无可避。
但巧巧对我来说真的非常坚韧,她永远都还在希望着,没有回避现在,没有放弃以后。
我好像想起很多人,一想到就会让我陷入灰色情绪的人,她(他)们都像是巧巧,生活像一个陷阱一样逐渐把人圈在其中,好辛苦好无奈,我以前总是忍不住会想,是不是很多人的一生就这样永远陷入让人绝望的灰色,继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也许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回答,原来是我太理所当然,我无法代替别人思考,大家都只能去追寻自己心中的幸福,而且有光才会有灰色阴影。
故事原型的玲珑一家目前仍旧困在山里,夫妻仍旧是分割两地的状态,但电影的茯苓一家终于在一辆大货车上实现了团圆和某种意义上的逃离。
我不知道玲珑一家是否以后能像电影一样最终一起踏上去远方的路,生活的答案总是未知的,大家都只能不断摸索着走,带着缥缈但真实的希望。
非常荣幸能参加@晨观影团组织的第57场观影活动,在万达影城cbd参加《追幸福的人》首映礼非常感谢@晨观影团提供宝贵的观影机会,欣赏优秀的电影,领取精美的透卡,映后还见到祝捷、南吉、伍禹坤、 王新禹等主创老师。
影片由真实故事所改编。
导演祝捷以写实的镜头,聚焦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生活,讲述普通人深陷命运的深潭中努力奋斗的故事。
罹患脆骨症的女儿茯苓降生,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在厄运的风暴中更加摇摇欲坠。
女儿的骨头就像陶瓷,一碰即碎。
年幼的身躯,已经做过八次手术,植满钉子。
但夫妻没有逃避,而是敢于面对残酷的命运,为女儿撑起一片蓝天。
女主重视教育,为不中断女儿的学习生涯,甚至从北京转回老家上学,在学校陪读。
男主吃苦耐劳,为积攒女儿的下次手术费而不分昼夜地打拼。
女儿就是本色演出,虽然伤痕累累,饱受病痛的折磨,仍然笑容灿烂。
虽然深陷命运的泥沼中,仍然拼命地爬起来追求幸福的曙光。
公众号:桔梗之花 欢迎关注,您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非常感谢!
无尽日常的尽头 烟花才格外灿烂无数个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一家人的复杂内心人生本就无轨迹 所以才可以无数次打动人心巧巧很平凡 平凡的韧劲儿让她在生活中不断向阳生长 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寻幸福的力量 真的很感动 也深受鼓舞 如果说能有一个电影不再是艺术表现 而是变成了生活的镜子 那一定是这部呈现出的真实的,平淡却充满希望的一天又一天。
感谢主创团队背后的分享3.25 期待荧幕再次相见☀️
追幸福的人和苍山差不多同样是一个回不去乡村的故事框架,本来该是一个卖惨题材,硬生生改造提升成一个苦涩随性两参半的味道,给我个人观感是大大超出预期。
编剧很有功力,是很好的把握到了当下时代语境的,几个冷笑话的梗都不违和,即便有点恶搞意味也并不脱离生活真实。
镜头语言运用也是很有想法的。
吴校长免提电话通知巧巧给茯苓争取到福利就学机会时,是隔着锁闭的窗户的,很容易联想到社会救助很难抵达最底层的苦难。
巧巧步入结冰池塘是外化内心的冰冷绝望,只有体验过绝望滋味的人,才有权力对未来保持乐观。
后面就是巧巧直发改卷发大波浪随车去漂泊,这个过渡并不突兀。
天冬给茯苓电话视频辅导作业结束时,问巧巧晚上要不要视频,其实这里应该是可以隐含一种暗示的。
至少编剧是给到了想象空间的,算是妙笔。
最近在听许子东的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的网课,提到一个观点,“乡村文明被现代道德瓦解,乡村伦理占据都市传媒”。
对照几部电影里的现实写照,也是很能反映当下某种时代精神的。
看完了这部片子,我一直在想,我看了一个什么--我好像看了一个人一生的已经经历的和未来必然经历的苦难,可是这些虽然一定可以被定义为“苦难”的经历,似乎都“只是”日常生活中平淡的组成部分“而已”;我好像看了一部没那么大波折的《活着》,可是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极力的克制去“表现”苦难,都极力的避免将这些苦难奇观化,典型化,连女主的情绪爆发,全片也只有一次。
可是这些极力压制的情绪却像每一个夜晚的胃反流一样,狠狠的堵在你的心口之上的某个位置,压不下去,吐不出来。
虽然看的是别人的苦难,但看完了以后萨特、加缪的唾沫星子扑面而来,跟着的就是西西弗斯那块石头冲脸,多少沾点存在主义了。。。
可是这个片子的主题又是“向阳而生”主创用“不出走的勇气”解答。
怎么说呢是不是罗曼罗兰说的那种勇敢?
是。
堵不堵心口?
依然堵。
能怎么办呢?
女主最后在货车斗里放烟花的那个场景,几乎都显化成了张爱玲的那句“我不过是往前走,遇到什么就是什么罢了”。
行吧,我悟了,继续吃饭睡觉,推石头。
🎞️异乡漂泊平凡人的日常,真实又残酷,你能看到贫穷是如何将风华正茂的人捶打的遍体鳞伤,看到压力,看到现实,也能看到主角们追求幸福的心力。
🎞️北京首映这天,主创们来现场与大家交流,导演祝捷说,让主角一家跳脱出现实的最好办法就是造梦。
尤其是影片结尾,一家人在大货车上放烟花,奔赴那未知的幸福路上。
🎞️女主巧巧的饰演者南吉,拍摄之前到巧巧家住了两个月感受生活,每条拍摄30条以上,但演员并不知何时开机,所有的表演都是自然流露的,这也是让影片更真挚的原因之一。
🎞️巧巧和天冬年轻时肆意恋爱,有着年轻人的果敢无畏,对未来的不屑一顾,未来有什么难的,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未来,一定会过得很好。
🎞️当巧巧怀孕,姐姐努力劝她,你对象没钱没稳定工作,婚后如何生活,孩子生下来谁看,这些压力可都躲不掉啊。
冷酷又真实的现实,巧巧还是决定结婚生子,对她来说,她真的想有一个家。
🎞️现实的残酷在于逃不掉躲不掉,只能挺着身子面对。
它能将人压垮,也会将人捶打的满身疲惫。
漂泊无居的巧巧一家,还生生下患有脆骨病的女儿,治病求学的压力让本就困难的生活再上强度。
🎞️人在结婚后,背负的责任更多,与青春和梦想也算正式告了别。
就像巧巧在某晚崩溃,向女儿抱怨:如果没有你,我早在深圳开着美容店,住着洋房过舒适的生活了。
喊出来的抱怨,说明她认命了,那些未曾拥有的只是幻梦,眼前的才是真实。
🎞️公婆烧炭意外去世,天冬在北京怕失去工作都没能没回家奔丧。
如果影片中哪里压力zui大,我想了想,就是这里,当“生死”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中,生活真的很窒息。
🎞️这个三月女性电影居多,巧巧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生活“烂摊子”她没有逃避,没有出走。
我回想影片,脑海中浮现一个画面,大概是一个女人,牵儿抱女的在风雨中前行,一直倾着身子,保持向前走的状态。
🎞️越来越多人涌入大城市,让很多人有了“留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故乡”,近些年也有不少的影片表达这种状态,但是如影片一样更现实更艰难的,也是很少很少了。
🎞️影片中的林树林,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 hello,树先生 》中的树先生,因为现实的打击,女儿的去世让他精神崩溃,他整个人处于一个强撑的状态。
当他去河中抓象征幸福的金莲时,他要送给巧巧的女儿,给他希望,像是他最后的寄托一般。
跌倒在烂泥中的林树林,给了巧巧向死而生的动力,走,追幸福去!
🎞️影片用造梦的方式让人物从现实中跳了出来,里面关于梦的两段描述我觉得很真实。
一个是说,在现实中突然意识到,当下的场景在梦中已经经历过;另一个是,梦里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还能连起来。
这两种潜意识的经历我还真都有过…🥰所以,幸福是什么,祝捷导演说,只要一直追,就会有幸福。
有时候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应该怎样?
因为他本来就是长这样的——评《追幸福的人》 在《追幸福的人》中,导演祝捷以近乎残酷的写实镜头,将“为什么”的追问溶解于生活的褶皱里。
当巧巧(南吉饰)面对女儿的八次骨折、蜗居的出租屋被推平,她不曾质问命运的不公,而是俯身种下废墟里的青菜,点燃货车上的烟花——这些举动并非答案,却是对“无解”最诗意的回应。
生活的本质,恰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塑料模特:它沉默地矗立,不因追问而改变形态,却因人的凝视被赋予荒诞的意义。
电影颠覆了传统苦难叙事中“因果追问”的窠臼。
巧巧嘶吼“我本可以住洋房开豪车”时,撕开了社会规训下“幸福模板”的虚伪性;而她牵着塑料模特征服商业街的超现实长镜头,则隐喻着现代人如何在标准化幸福幻象中流亡。
导演用伪纪录片手法模糊虚实边界,让脆骨病患儿的本色出演成为刺向现实的银幕之刃——当医学解释不了基因的暴虐,当经济学测算不出流离的成本,或许唯有接受“本来如此”的坦然,才能让生命在裂缝中绽放烟火。
正如存在主义者所言,意义不在追问中诞生,而在行动中显现。
巧巧的“追幸福”,实则是将西西弗斯的巨石化为烟花的引信:当生活拒绝给出“为什么”,她便以种菜的姿态回答土地,用烟花的升腾注解天空。
这种“逆光生长”的哲学,让电影超越了悲情叙事,成为一曲献给所有与无常共舞者的赞美诗。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反映了陕西汉中山沟里一家四口农村打工人追逐幸福的故事。
看了此片,你真为主人公巧巧一家的不幸而伤感,怎么什么霉事都摊上了呢?
大女儿茯苓是个瓷娃娃(脆骨病)、全家在北京打工自身失业、女儿多次在校骨折被退学、回老家过年父母不听劝烧炭一氧化碳中毒双双身亡,初中同学精神病为了给茯苓摘金莲淹死、老公也失业回老家了。
这一般人真扛不住啊,可生活总要继续,当新的希望出现,我们仍然需要踏上征途!
所有场景和大部分的人物表演非常真实,但整部电影都是普通叙事的拍法,导致整部电影大多数桥段给人带来的情绪波动其实比较有限。女主和乡村班主任的表演、惘闻的配乐都是特别加分的(女主的勤劳和乐观让我想起我妈,她也是一个特别勤奋和优秀的人,特别是那段电热毯不热的桥段,去抱怨过去的决定,但最后还是接受并且去积极生活)。客观我会给4星,主观会给5星。看到结束前5分钟我还是觉得整部电影叙事偏平淡了,但到了最后一幕My Crime配合烟火却让我真的哭得止不住,也许因为无论再多困难,还有幸福在前方吧。
有比孤独更紧迫的事,云存储的使用空间到期了
以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呈现“苦难”生活,但却没有刻意卖惨,而是以极平淡、极简化的平视视角刻画生活,很多时候让人忘却摄影机的存在,跟着影片中的人物共情,仿佛故事真切发生在自己面前一样。南吉这次表演有很大突破,简单质朴却又不失真。喜欢每次烟花燃起的声音设计,以及一些隐喻和意象,值得细细品味。@万达CBD
勉强及格,有点浪费惘闻的配乐,前面公交下车北京仿若好莱坞夜景跟青春工厂女工真人版会把期待拉高。但是作为现实题材,从护士校长开始到后面加入林树林角色都有点为剧情服务反倒过于俗套不真实。到结尾真人出来泪目更感觉到电影缺失的东西。#北外滩百丽宫导演映后场
开场的工厂内外空镜头蒙太奇和打工妹之间的闲聊都很有生活,一眼就能看出导演对原型人物的观察不流于表面。姐夫来拜访时四人推着的车突然下坡的镜头是对他们急转直下生活的高度概括,和班主任之间的两次交流分别隔着门、隔着窗+手机,片中这样的视听设计还有很多,在艺术质量上一点不马虎。巧巧回乡之后一年的叙事时间里耐心细腻地还原了这个在子女教育、家庭生计、家族关系之间周旋的女性以及周遭人物的真实生活,除了“生活不易”的表达之外也以客观的视角带出了农村社会里的党同伐异和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现状。通过民间传说和梦境把“幸福”变成了一个看似能实体化但还是虚无缥缈的“物”,林树林死在了追幸福的路上,而巧巧一家则还在路上。结尾回到了“明天会更好”的正能量轨道上,但并没有不真实感,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边受难一边前进。
太好了,穷困但是依然热爱生活的这种顽强生命力太鼓舞人心了!
对豆瓣文青来讲是在看下沉市场,对我来讲简直就是纪实文学,评论里很多都在吐槽电影过于平淡没有起伏,但实际上普通人的人生就是如此,电影里除了展现生死之外,全是家长里短的流水琐事,大家仿佛卡在回不去的农村与融不进的城市之间,可生活不会停止脚步,就像结尾女主一家人坐上了货车一样,一家人能在一起已经是普通人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刻了,十五到二十年前,我的家乡就是这般的景象,勾起来我太多少年时代的回忆!
【华谊兄弟|万科店】很像奶奶村里隔壁邻居家或者我亲戚发生的故事。巧巧在田野在墓地在找不到茯苓,想起暗处的女儿里勒达找女儿,有信心一定会找到的。可是爷爷去放鞭炮就揪心,小孩探头我也担心。冷静克制,但我也想遇到金莲躺在泥泞里,生活终于有了一抹亮色,巧巧说不知道是喜剧还是倒霉,这是笑得说的,巧巧奔跑在茯苓和子苓之间需要纸,死了女儿的林老师,clap your hands!幸福是当下具体,一家人在一起。
可能因为导演是拍纪录片出身,是能从细节看出生活质感的。女主离这个角色还是有点距离的(突然懂了另一个巧巧的可贵?)惘闻的配乐不错
人物真实,影像有纪录味,但文艺范有点别扭。
国内现实主义题材,农村人去城里打拼,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特别有感触,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映后听了主创团队的交流,原本是拍的纪录片,后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成了电影。电影理想化故事的一些情节,实际上原型的故事比电影更凄惨。
一些细节很不错
一星给惘闻。观察苦难对我来说毫无意义,因为我自苦难中来。
几次动容,两条时间线的穿插实在太好,对于生活气息的把握也十分贴近现实。什么是幸福,似乎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但我们都是追幸福的人。
还行吧,不难看,但是没觉得在追幸福,觉得活的很苦。
第2638部,又见边缘人叙事,足够边缘,镜头语言让人透不过气。好像是用以纪录片的素材去转化为叙事长片。但真的太苦了!这样的充满苦难的叙事片还会吸引现在可能也在承受苦难的观众们吗?
7.5,人生的苦其实从缓缓流淌到波涛突起的变化,除了把承受它们当作并不显眼的日常,我们别无选择。有的点表现得很好,不过有的地方还是偏刻意,削弱了那种自然真实的痛感。20250329北京槐房万达影城
现实生活远比电影戏剧化。一种当代乡村青年的“悬浮”生活观察,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现代化价值观,却又被迫悬浮在城乡之间。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不被放弃的残疾女孩,坚强却不完美的母亲。感20年后一家人在卡车上的辗转生活也很值得被记录。
我非常支持拍县城的、基层的故事,但恕我没法与这个结局有太多共情,我没有看到幸福和希望在哪,最大的感受是别乱生小孩啥事没有(当然现实中这个家庭的每个人请继续好好生活下去🙏🏻)
有2个精心雕琢唯美的镜头印象深刻,在闪光的泥塘里为了追梦而陷入泥沼,背景音乐有人放炮;结尾是在大客车上全家团聚,货车违法载客燃放烟花。其他环节似乎都是暗淡的。作为纪录片转剧情片,剧情缺乏设计不够精彩,因为有重病孩子的家庭生活就是精彩不起来,这一点缺陷让本片很难获得市场。树林老师那段似乎不太完整疑似删减,突然的意外死亡就过去了,找女儿最后找到的是老师的尸体,女儿呢?烧试卷也有些生硬。在追幸福的人北京首映礼见到主创团队,确信这是一群有好日子不过,选择去汉中挑粪生活2个月,为反映脆骨病为代表的一些普通家庭以自己的方式追寻幸福的追寻电影理想的人。若能让故事更有吸引力,那么电影的主题能够辐射到更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