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比较看好《格列佛游记》的喜剧性,原因在于两个主演都是好莱坞贱人帮的代表性人物,包括杰克•布莱克,代表作《王牌制片家》、《金刚》、《热带惊雷》等等;杰森•席格尔,代表作《忘掉莎拉•马歇尔》、《寻找伴郎》等等;于是“贱”成为我对这部影片唯一的希望。
可是看下来却满不是那么回事。
从一开始,影片就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温情满满,无声笑料。
收发室小子杰克•布莱克对旅游女编辑的暗恋成为影片推动情节发展的主线索。
但影片也没心思对情节进行好好铺垫,具体表现为直接给了杰克•布莱克一艘船就让他出海了——加勒比海,明知道他很快会出事,索性除了一罐啤酒,连干粮也没带一点。
好在立刻就被小人国救起,情节继续发展。
接下来终于来到整部影片最贱的地方:杰克•布莱克凭借“救火”成为整个王国的英雄。
虽然影片始终克制住镜头的角度,但私下里换个角度的想法立刻暴露出我内心的邪恶。
不过令我失望的是一直到影片最后我也没有发现相类似的情节。
比起《忘掉莎拉•马歇尔》中杰森•席格尔令人惊异的一回身差得十万八千里。
看到影片最后我突然发现《格列佛游记》原来是一部美国式的主旋律励志片。
在影片最后通过男主角的口说出:只要自身做一点点改变,你就能走出收发室的大门,获得成功。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整部影片的中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并对原先看影片中林林总总奇怪的细节得出了解释。
包括为什么公主的胸衣那么高?
包括公主和杰克•布莱克夜谈时为什么那一身明显现代女青年的装扮?
包括为什么杰克•布莱克的收发室里还有摇滚游戏机?
包括为什么红蓝两国在影片最后跳起了街舞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人群,来讨好这个人群,继而教育这个人群。
但就凭“走出收发室”这一个转变就使杰克•布莱克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暗恋美人的青睐,似乎也太简单了一点,影片刻意忽略了主角成功或者可能继续失败的其他因素,比如游记文章的文笔、编辑的无数次退稿等等,似乎只要出去一趟,交一个美女编辑看都不看的文件夹,就能获得肯定。
这在我看来明显有欺骗青少年的感觉。
在看到最后杰克•布莱克在编辑室面对以前收发室同事发表“改变”感言,而前同事唯唯诺诺显示出都怪自己没有做好的时候,我差不多有一种想吐的感觉,不知道美国人民怎么想!
《格列佛游记》每个人都有一颗英雄的心,每个人一个英雄的梦。
只不过,这个世界不需要太多的英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会夜郎自大。
用谎言去欺骗他人,用自吹虚高自己,利用别人的崇拜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但是,谎言终究是谎言。
时间会一点一点的撕开,那厚颜无耻的面纱。
真相最终会告诉你,谎言是要付出什么样代价的。
不要辜负信任你的人,不要欺骗爱你的人。
这是一部对经典的重拍,影片多了很多原来没有过的恶搞风格,情节相当紧凑,比较时长只有一个小时多一点,台词也挺有趣,演员们的表演也都自然,杰克·布莱克诸多搞笑手法还是有些意思的,特效场景虽然并不宏大,但是做得精致,视觉效果感觉相当好,基本上是一部让人快乐的电影。。。
《格列佛游记》是一本出版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小说,故事以虚构的游记展现了主人公的奇妙经历,借以嬉笑怒骂的姿态来讽刺当时的英国社会,几百年来,这个故事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畅销世界。
而在电影层面上,本书也被多次影像化,其中尤以有着卓别林之女参演的特德·丹森版最为出色。。。
《格列佛游记》本是200多年前的英国小说,原著我没看过,但是久闻其名。
在电影领域,这个故事也被多次影像化。
因为看了《地心历险记》所以才有了看这一部的契机,同样是神秘之地的冒险故事,《格列佛游记》显得无趣很多,就是小人、小人、小人,一堆小人罢了。
角色我也不喜欢,男主角不帅(这不可否认)也不觉得他很憨趣,就是个讨厌鬼,一事无成、胆小怕事、满嘴胡言,只是为了励志,他最后反转了人生;公主扮演者艾米莉,拜托,虽然不是每个公主都能长得好看,但既然是荧幕中,就请满足我这个愿望吧,公主不美怎么能叫公主呢,艾米莉看起来又老又凶。
讽刺小说变成了纯粹的恶搞喜剧,而且一点都不好笑。
不推荐咯。
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
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
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
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才是现实,我们都只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现实中有太多的不美好但我们还是无法逃避,而是应该学会更坚强地去面对,让自己活出一片精彩。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格列佛那种无畏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我也期盼着我们的社会也会像游记中所谈到的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
真心的希望这个社会可以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被大小人战争场面对比产生的噱头吸引过来,看完整个故事就感觉很奇怪,一个不求上进,甘为人下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怎么会灵光一现的变成了一个所谓的英雄,这成长历程完全让人摸不到头脑,从一个小人物到一个英雄的转变,我没有发现关于奋斗和感动的任何蛛丝马迹,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是一个生硬又尴尬的转折,最后莫名其妙的凭借一段尬舞,就把两个国家的深仇大恨化干戈为玉帛,简直是尬上加尬,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既没有一见钟情(除非女主是个瞎子),也没有刻苦的追求,就尴尬的结出了我见过最尬的恋情,岂有此理。
总而言之,男主从小人物成长为英雄并且抱得美人归的事业爱情双丰收,归结于莫须有的灵光一现。
小学的时候看过的书,内容也忘的差不多了,今天又看了一遍电影《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本来是个普通人,到了小人国后变成了一个大人物,在经历了和爱德华战斗的失败后,到了大人国,又经朋友劝,回到了小人国,重新和爱德华战斗,战胜了自己战胜了爱德华,也赢得了自己的爱人,是一个励志故事。
影片不算特别出众,但是整个影片笑点也是有的,比如格列佛教朋友追求公主,格列佛撒尿救国王等。
本来是抱着回看名著的心情去看的电影,但是太烂了!!
从剧情,改编,结构,音乐太烂了😭主要故事都围绕小人国,巨人国几个镜头带过,几乎是全新版本的故事。
脑洞新奇,但完全脱离实际和名著。
还有几个音乐串烧,英雄救美情节主角真的不是很好看,跟我想象的格列佛一点也不一样中间还是小人国看了机器人说明书制造了类似于变形金刚的机器人来对抗感觉是多种元素大杂烩,跟开头抄袭的文章一样不想说了,简直浪费时间
《格列弗游记》这本电影内容比较简洁明了,讲的是一名叫格列弗的普通人,胖胖的身材和职位的低下使他自卑。
甚至不敢开口约他暗恋的女生。
后来无意到了小人国,在那里由之前的懦弱变得有责任感有担当维护了小人国的和平,也勇敢地向喜欢的女生表达了爱意。
看完这个电影,小人国给我印象很深。
在原著中,写到他们是建筑高手,影片中的小人国的士兵们第一次在海边发现格列弗时,他们用了很多木头和绳子来绑住他。
影片显然夸大了这项能力,并且出人意外地他们在科技方面也很出色。
他们为格列弗建造的简直是一座超级豪华大别墅。
并且他们有秩序地工作让我为之惊叹,可见小人国有着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不过自从格列弗的到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教小人儿建多媒体室,告诉他们看电影有多有趣,事实上,因为电影国王终止了三百年来从未间断过的双周军事演习。
格列弗给小人国装上了广告牌和灯光。
还有ktv,音乐会。
格列弗加快了小人国发展的步伐。
这样的娱乐放在小人国真的好吗?
娱乐是当工作完成后的一个放松方式。
小人国可以有了这么先进娱乐,但是在这之后,军队不练习了,人们时刻关注着格列弗,会耽搁自己的工作,所以这对小人国并非好的。
但是这种情况是当一种更强大的文化侵袭时,他们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那么放眼现代,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被电子娱乐侵袭包围了呢?
大街上的电影院,ktv等等娱乐场所数不胜数,手机从不离身。
好像人们都习惯性认为这样的娱乐是休息,但其实是休息可以是这样的娱乐,举个例子,当我学习了一个小时,打算休息十分钟,我就拿起手机玩十分钟。
这样是不对的,休息放松的方式有多种,娱乐也是,字典上它是消遣性的、愉快有趣的活动。
那么读一本书,品一杯茶,和他们交流都可以算是娱乐。
电影改动较大,个人认为结局不是很满意,如果改为格列弗向女主表达爱意被女主发好人卡,最后释怀,并且变得自信。
不过也是电影的传统套路。
该影片于2010年发布,相较于原著,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变。
在我看来,有些改变过于幼稚,有些改变也使得故事更富趣味。
《格列佛游记》是一本读者众多的文学作品,原意为借虚构的奇妙故事来讽刺当时的英国社会,有趣中不乏深刻的反思。
而2010年指导的这部同名影片,为了让青少年更好的理解,在主人公和故事情节上都做了改变。
第一,主人公改成了一位邮政室的收发员。
他属于一个普通人,与原主大相径庭,他是一个宅男,也没什么上进心,只能心心念念自己求而不得的同事nacy。
他到小人国是一场意外,在那里装成一个英雄,也确实做了一些有利于当地人的好事。
第二,剧情上的改变。
因为等等等等的问题,小人国的爱德华司令由于他官场失利,爱情失利,投靠了帝国。
并设计让他去了巨人国。
而女主角,也就是他的爱人nacy,也去到了小人国,并需要他解救。
最后,主角打败反派,皆大欢喜。
第三,主题上的改变。
原著中的讽刺意味在此没有丝毫体现,在该影片中,“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这样类似于玩笑的鸡汤。
这使得这部电影的意义变得单一,无法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也不太利于初读者对于这本书的了解。
对于一部喜剧,它有足够的包袱,但我认为它的意义有所缺失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一方面来说,它的滑稽,惹人发笑的目的是达到了。
太假了,表演太假了,剧情太假了,热血太假了。话说日本的体育励志片大同小异,一个窝囊的主角,其余的人扮酷的扮酷,幼稚的幼稚,勤奋的勤奋,再加一个神助攻的女性。无聊,且虚假。
作为运动番也算及格了,还没变成人渣的健太郎,怀念😇但鸣子太吵了,造型也不好看,成功成为我推演过的角色里最不喜欢的一个,扣一星
成功给予我斗志。
原作没有补完,不过不得不说,三木康太郎有点东西哦,但是永濑廉我是真的不太行。
没动漫好看
鼓励分 王道运动漫改里算花钱制作的那一类了
永濑廉意外的演的不错啊~ 漫改成这样比较标准的无功无过了~
热血
比起几十集的原作漫画第一季,这部超级压缩的真人版只能说是不过不失吧,即使有桥本环奈出演。和一众平平无奇的真人漫改电影一样,90分钟的真人COS会让原作观众很激动,但高压缩下损失的故事性也会让人沮丧。动画用较长的篇幅描写了小野田的天赋与自小的练习,也循序渐进了给外行人讲了踏频、车衣、变速、锁踏乃至冲刺手、爬坡手、全能手、破风、攻击、追回等知识;但电影这里并不在意科普这些术语,而是专注于“每个人都有闪闪发光的潜能”这种鸡汤,那将公路车运动换成冰壶或魁地奇也完全可以吧。
看过动画版,说实话拍成这样已经挺满意了,男主爬坡能蹬的这么快也是真不容易啊,给五星鼓励下
比想象中要好!虽然卡司全是年轻人但没有朝偶像剧方向拍,竞技体育就该这么热血啊,赛车部分拍得很好!我还是会为孤独胆小鬼终于交到朋友的热血青春故事而感动。
中规中矩的青春热血片,本来想加入漫画部却意外加入了自行车部。人物的故事很分裂,并不是友谊帮助了他,而是宅男魂在关键时刻给他加油。自行车比不上赛车激烈,有点像自己和自己的对抗,在不加入其它车手耍阴招的情况下看起来很无聊。傻瓜情侣合体了,好感动加一星。永濑廉像低配山崎贤人。
比预想的燃很多,就是不知道是否是原作设定,男主声音太少女了。
小野田意外地还原 嗓音也太高了吧w 元推好可爱 演技也进步了 电影还行吧 单纯地不喜欢弱虫罢了
很热血!期待续集,要找时间去看看动画了。
有点意外,感觉还挺好看的,应该算近几年漫改里拍得还不错的了(没看过原作的前提下。没想到自行车竞技可以拍得这么燃,何况还只是高中社团的水平,小野田太可怕了😱。最重头的入部测试赛和最后千叶高中联赛很有速度感,热血、同伴与信念这些在青春/运动电影里老套的字眼在链条转动声和流血流汗中再次熠熠生辉,闪烁出动人的光芒。健太郎和桥环的大哥大CP再共演,还是竹马设定,难免令人串戏,以后大概很难再看到两人同框了……
热血
跟当初看漫画时一个感觉,骑自行车,觉得会是个无聊的故事,谁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电影也是,不知不觉就被吸引了,只是那么长的漫画浓缩到一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剧情还是缺少铺垫,感觉少了一块什么似的。
就漫改来说还(≧ω≦)bOK!!了
主角的内心os有点多了,热血还是很热血的,比赛动不动就来一场,看着还是很过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