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空姐日记

空姐日记

主演:胡兵,甘婷婷,姜世花,胡东,穆婷婷,侯京健,樊锦霖,马薇,马羚,郑爽,黄橙橙,薛飞,陈之辉,陆晓斌,谭非翎,孙歌璐,米娜,高瀚宇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空姐日记》剧照

《空姐日记》剧情介绍

空姐日记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白鹭,在传说中是天使的化身,栖息地在美丽的海滨城市一厦门。本片以全新的视角,日记的形式,一页页掀开同样有着天使称号的以厦门白鹭航空公司为代表的空姐们的神秘面纱,通过讲述空姐们麻雀变凤凰般的蜕变历程,呈现出一个神秘光环笼罩下的真实世界。 来自青山绿水环绕的福建围屋的吴蓝,不负父亲和全土楼人的期望,考取了空姐。没想到在满心欢喜去白鹭航空公司报到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家伙,引发一连串的麻烦。而这个制造麻烦的冤家,竟然是同一航空公司的飞行员灏天,好戏便在这看似误打误撞的奇遇中开场了。吴蓝自尊自强,淳朴善良,天使般纯净的心灵对灏天有着白纸之于画笔的吸引力,并因独具天然的可贵品质在人生的赛场一步步赢得了命运的嘉奖。从一开始遇到爱情的不懂爱,到相信爱争取爱,在痛并快乐着的成长历练中收获了梦想和爱情。灏天出身航空世家,看似放荡不羁,实则真诚坦荡。与吴蓝的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恋爱秘籍之换体魔戒不能爱的房客繁欢飞虎之壮志英雄神鬼任务战俘营三亿元事件奇谭停火跨越栅栏银河系侏罗纪狂鲨3爱在日月潭李白之天火燎原安娜和世界末日蹂躏我想戴上戒指冷宫女刺客澄和堇:年轻了45岁的女人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步步惊情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冬天不冷副总统第四季决斗者小妖的金色城堡大河儿女赛马皮特迟早遇见你无情暴虐境遇之数

《空姐日记》长篇影评

 1 ) 这个女人,是个怎样的女人?

这个女人拥有北京的街道,福建的山水,处处的情人。

这个女人是我。

我是母亲永远的支持者,也是彻底的反对者。

大部分时候,我按照她的期待长成了如今这副样子,成家立业、生女育儿,我为她买了房产,为她怀念故乡、为她祭奠亡父;但我对那些“重要的”决定嗤之以鼻,结婚、生小孩,不都是你逼我、我才去做的?

我反对你选择过的每一选项。

这个女人不是我。

我从未感受过爱情,觉得女异性恋、房车都是父权的骗局;我认为男的确实发育不完全、低我一等,但我才不要让着他们;我对自己绝对忠诚,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我不会做。

我依旧关心外界的反馈,从未能对自己如此地诚实,至少在镜头前,我会很关切自己的行为、言论,自我审查一番才能让人观看,有一些言论只能深埋于心底,或者想都不要去想;我不愿重复地去表达自己的脆弱,总是害怕她人知道后,会做出进一步伤害,即便我认为人性本善。

我们很远又很近,如同彼此从未了解过的天才女友。

我想拥抱这个女人,也拥抱每个女人,能活到此刻,我无法想象你已经付出了多少努力。

现在,此处,请允许我拥抱你,往后每一个辛苦的时刻,希望你都能想起这个拥抱。

你这个女人,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女人,是我的天才女友,更是你自己的。

请永远不要怀疑自己,请自由、真实而幸福地,做你自己,你这个女人。

请一定要幸福,这是我们消解父权最管用的魔法。

 2 ) 真实自然朴素

《这个女人》一部伪记录片,是用记录片的手法拍的故事片。

一部围绕女性在当代生活里代际关系、婚育、出轨为主中心的女性题材的电影。

如同阿烂导演所说,影片朴素、自然,真正的“朴实无华”。

直白点就是比较画面比较粗糙,演员也只是从业者,因为是本色出演,貌似也不需要什么演技,镜头负责记录就够了。

值得看的看点是内容,女性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才是和谐的?

女性代际关系的传承,价值观的传承?

生活方式的传承?

事实是除了血脉的延续,在现代互联网时代,把父母辈、祖父母辈的价值观全部都颠覆了。

婚内出轨,无论男女,出轨方于另一方都是伤害。

影片里,女主追求自由、享受恋爱带来的快乐,于对方来说就是伤害。

男女自古以来不平等,女性追求平权,本是积极进步的行为,但是不能用魔法打败魔法呀。

不能说男性出轨,女性就要以出轨的方式来平衡,一方不能以另一方的错误成为自己犯错误的理由。

贝贝骨子里认为男性是不如女性的,除了不能生孩子,是不能亲自生孩子,诸多方面。

所以,她努力向上,向前,想作自己的主宰,积极地去追寻爱情,这是否是本能地认为自己可以是自己的主宰,不受约束?

如导演所说,有些题材小众,但也值得讲述。

 3 ) 有些感受

我很少写影评,一般看完电影会在短评简单留下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作为标记,但现在离看完《这个女人》已经过去五个小时了,我还是有写点东西的冲动,尤其是过去五小时我经历的东西,或许能与影片互为补充映照。

一8月份听《别任性》播客Alexwood和阿烂聊这部电影,瞬间就很感兴趣,得知阿烂之前做女性权益及多元成家的事情,内心对这部电影更多了几分期待。

今天在HKAFF放映,我没有迟到,从头看到尾,甚至第一次因为想要在映后交流提出观影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而中途打开手机记下(这不太好,但是不记下来我真的会忘记)。

这部片子很日常,虽然我听播客的时候已经得知这是一部很像纪录片的剧情片,但还是被它的这么像纪录片惊讶到了。

我喜欢这样的手法。

只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北京通州、新建的高楼、疫情、买房的背景前面,还是让我有些不习惯——在以往的观影体验中,这样的故事往往发生在白人女性身上,讲出的话是英文,背景应该是经典的欧洲风情或者纽约。

我喜欢这个故事,从李害害身上也看到一些自己的身影(未结婚无小孩版),所以我能理解,一段非正式的关系结束时和对方尴尬地站着,沉默良久说,“所以这段关系就结束了啊”。

扯点不沾边的,“这段关系”这种说法,感觉也是西方说法的中文版本,"this relationship",中文里没有本土的表达,只能僵硬地直译了。

有时我自己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也感到有点别扭却也只能这样“正确”地表达。

二我记下的问题有:在福建不说方言吗?

如何与老人及小孩沟通拍摄内容?

主演跟片中男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经历来说,这点对于回应“探索自己”这个问题还蛮重要的)?

最后一个,最疑惑的,我没觉得主演享受了和这些男人的关系。

起码我没有觉得他和这些男人相处的时候特别的开心或者有爱,这是为什么呢?

映后我的前两个问题被导演和主演解答了。

第一个是家族历史移民原因,第二则是因为部分演员是主演真实的家人,所以主演在现场承担了一部分导演带着剧情走的工作。

接下来的映后走向有些不对劲。

紧接着一个男观众提问,问“电影道德”这个问题,有没有影响到主创们的生活,毕竟这个片中女性形象可能是有争议的。

导演问,有争议吗?

你觉得呢?

观众们都叫好。

后面还问了几个问题,有一半内容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些问题以一种不愿对话的方式被怼回去了,其中有个观众提到《野蛮人入侵》,问陈翠梅导演作为出品人对电影有什么启发,制片人回答“陈翠梅老师帮我们提交了金马”。

观众又欢呼叫好。

我不觉得这种类似于抖机灵的回答是一种真诚想和观众交流的态度,甚至现场让我感受到了主创们和观众席里的亲友团组成的女性阵营联盟将与男性观众对话的可能性挡在了墙外。

这个话题肯定又会有很多争议,但我自己一直都不喜欢以一种女性阵营隔绝与男性对话的女权行为。

我非常理解主创们不想过多谈论片中的老公、影片从真实生活的取材的比重等等牵扯到影片真真假假的问题,就如很多人的感受一样,这不是这部片子的重点,但是现实里女主角的形象必定是有争议的呀,我说的是一个现实,而不是应该这样。

我也非常希望没有争议,但是这部片子的意义和先锋性不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把争议摆出来让大家讨论、为这个问题早日没有争议的开头吗?

还有陈翠梅导演的问题,我其实也很好奇,但是就这样被怼过去了。

三回家路上和友人聊了很多这部电影以及映后的内容,聊了一些女性主义的东西,不知怎么聊到主体性,回家正好看到篇文章,标题是《缺乏主体性的好处》,友人顺着给我分享了人物那篇《出走的娜拉》。

我一直知道这篇文章,一直没有读,点开读到一半,被我爸给我发了条消息打断了。

最近我学业很忙,今天是夹缝中得闲的一天,一个多月没和爸妈视频了,我就给他们打了过去。

打过去就感觉氛围不太对,他们好像吵架了,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卧室。

聊毕我给妈私信消息宽慰她,她也回复一长段最近生活内容的文字宽慰我,我眼眶湿润好几次,然后把《出走的娜拉》继续读完。

《这个女人》、《出走的娜拉》、我妈,三个女性,但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刘小样尝试出走,渴望知识和城市,一次次远走又无奈回到平原里的村庄。

我妈快六十岁了,一辈子待在七十万人的城乡交界模糊的小地方,越老越开始读书,听了两遍《边城》,今晚听《杨绛先生传》入睡,给我发“没事,习惯了容忍”。

李害害代表的是年轻的新新人类们,活在当代的、互联网的、女权语境下的大城市女人,去寻找新的亲密关系可能性。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与消解自己的主体性之间做斗争与平衡,在现实中找到生存的夹缝。

四今天一个晚上同时被这三件事情冲击,也算是我想写些文字的动力。

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实践者,经常在私人生活里和朋友们或者陌生人探讨、表达这些事情,但很少在公开平台发表评论。

我知道在互联网上要打死一个人太容易了,你轻而易举攻击的只是对方的这个ID而已,不是现实里的人,就像给美团骑手催单或者差评的时候,你不会想到ta从到店到配送路上要遇到谁经过几个红绿灯会发生什么。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功能性也带来人与人的冷漠与焦躁,所有我更喜欢线下的交流。

我不知道看到这些影评的人会怎么评论,但是希望你想一想(包括看到所有网上内容的时候),对方是一个真实的人,她可能在一个客厅在一个晚上经历了很多内心的起伏,才打下这些文字,想要记下一些东西。

第二部分也不是一种“批评”,更多是疑惑,正如我讲我自己也有很多李害害的相似经历,只是想直白地说出我的真实感受。

peace & love

 4 ) 什么是“标准”女人?

电影的第一句,主角贝贝说“我是一个标准的女人、老婆”。

很妙,因为在接下来的观影中,我们会看到不符合主流想象的“女人”、“妻子”。

贝贝是主角,而不仅仅是“女”主角。

只从画面来看,影片很多时候近距离地拍贝贝,而男性的占比很低,有时模糊不清,有时只有几句台词,就连“丈夫”也只出现了几分钟。

当男人在现实中形容,出轨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贝贝在影片中说,我享受恋爱,哪怕丈夫发现了,希望他糊糊涂涂地让事情过去。

贝贝和朋友聊天,朋友问她是否和其他男性发生了性关系。

她说没有。

经济下行,她找约会对象借钱,对方失联。

她哭着说,每天说早安晚安的人再也没回复。

怎么理解她的谎言、眼泪和真实?

贝贝和母亲聊天时,她说,这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豆瓣上给5星和1星的都有,或许是因为“这个女人”在挑战大家的价值观。

她到底是不是好女人,这是不是好电影——比起结论,理解这个女人的过程更有趣。

社会的集体想象中有一个“标准女人”,但实际上,每个女人都很不一样。

 5 ) 我不理解。

我真的太生气了。

下午在FIRST排队看《这个女人》,我就看着各种关系户所谓的嘉宾主创团队的这个朋友那个朋友进去,问就是他们是嘉宾,主创团队亲自出来接人,志愿者们也没办法,然后就是不让花钱买票预约的观众进,正常情况下五点十五电影就要开始放映,可是为了等不知道是谁的关系户和嘉宾,就延迟延迟,后面志愿者、主创团队出来道歉,开始卖惨套路,说抱歉说希望大家理解,但是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我排在队伍的第二个,等我进去全场已经没座位了,所有预约的人就挤在过道的地上,全场座位上坐着的是各种关系户以及趁着混乱偷跑进来的人,然后我就没心思看了,最后连七点半的短片我也完全没心思看。

我很困惑,我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口口声声说爱电影爱艺术的人做出这种违反规则和使用特权的行为。

我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首先应该内省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去讨论一些更大的公共议题并做出表达,如果你真的热爱和尊重的话。

 6 ) 2024厦槟双栖艺术影展映后Q&A梳理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首先还是请我们本片的编剧也是主演害害老师分享一下创作的缘起。

李害害:我之前的工作是和电影相关的,不过一直没有去真正的去创作东西,我中间的这十年一直在从事不同的事情,就导致(我)很没有生活空间,一直在尝试不同的职业。

阿烂(导演)她一直想要拍一个专题片,我是她这个专题片的人选之一,她想借由「女性买房」这件事情去反映一些比如说女性在经济上还有独立自主这些单方面的一些现状以及他们现在的态度,或者说现在的女性怎么去买房子、生活这类的事情。

因为我的职业里边又有一段是房地产销售的经历,和她(阿烂)的主题也撞上,我在换这些职业的过程中和她一直都保持联系,并且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又搜集到一些素材,所以我们俩就不谋而合,开始这个最合作。

Question:您作为创作者,又是主演,怎么去定位和看待这一个虚拟和真实之间的界限。

李害害:这其实是我们经常被问到,也是非常想讨论的问题,就是关于真实和虚构以及纪录片和剧情片的边界的问题。

我不知道你们之前有没有看放映的前一部电影《长谈》,我在手册里面看见它是这么写的「剧情为表,记录为里」,那它(《长谈》)作为一个剧情片,它其实是非常真实的。

那谈回《这个女人》,其实是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完成剧情片的创作,我们想要反转一下这个概念,以及我们最开始拍摄是零成本启动,我们想要用一种更精神成本,或者是说更容易的方式来呈现。

因为所有的电影其实都是想要怎么去再现真实,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那个真实的方法、真实的工具,就是纪录电影的创作方法来去做这件事情,可能还会让这个片子更能够触碰到观众、更接近观众。

Question:这个影片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

李害害:人物框架,比如说家庭生活的背景,这些东西是属于真实的。

我们是放在这个框架里面去虚构了这些故事,所以你们会在整个真实的环境的包裹下,然后分辨不出。

亦真亦假,真真假假。

以及我刚刚说「纪录是一个工具」嘛,就像我们(黑白)海报,阿烂她原本也是一个画家,她作画的工具其实是毛笔和宣纸,但是她画出来的东西不是国画,所以其实她就是想用一个不同的手法、我们不常见的一种方式,去创作和表达这个剧情片。

Question:我发现影片里所有的男性都还是能够看得到脸的,但是丈夫好像一直都是比较模糊。

可能说灯光也比较暗就看不清他的脸,有刻意要这样处理吗?

李害害: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个官方的回答,就是其实模糊男性的脸,其实在整个过程中,你们会发现好几个男性他们很像,比如说河边的那一个、办公室里的那一个,他们其实好像长得都差不多。

可能也有(观众朋友)认识他们,他们其实是独立电影的著名演员,但是他们在这里都很像。

其实一开始有想要去区分这几个人物角色,但是后来发现,他们其实不重要。

我们觉得这种效果反而是我们要的。

Question:害害老师好,就是我想问一下,就是这部片子里的时间是不是被切碎了。

李害害:对,这个是剪辑后的调整。

其实影片第一版是顺时间顺地方的顺序剪辑的,后来就是想把它切碎,有分为梦境和现实这样的。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比如有一觉睡醒,又切回起床的场景之类的,就是其实是想要让时间顺序打乱。

但其实这些东西其实也不重要,我们想把枝节全部都砍碎,然后留住主要的事情。

Question:妈妈和外婆她们是专业演员吗?

有没有拿到剧本来演,还是自己发挥?

李害害:她们就是素人。

其实为了让素人演员能够更好的配合演出以及显示真实,她们不需要知道剧本是什么,但是我需要知道,每一场戏的主线是什么,可以用什么话去cue到她的反应,我们要的是那个部分。

我知道你可能是在说贝贝和妈妈的那场戏,那场戏拍了有一个多小时,其实是有主要的大纲,就是我需要抛出哪一些问题,让她来接我的话,以及刺激她,展现她的某种情绪,然后以这种方式来拍,最后再剪出那一场戏,是这样的一个方式。

Question:想问一下「新冠疫情的背景设置」,比如提到经济下行、广播里面政治性的标语,我看都有用英文翻译出来,我想问这个背景对这个电影的作用,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背景的话,这个故事还成不成立?

李害害:这个故事其实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的,因为所有的这些原因,比如说经济的问题等等。

我们的设定,比如说是人会更想要一些有保护自己的东西,比如说房子或者是回家。

因为大家都被隔离在不同的地方,这个东西就会凸显出来。

在这个背景下,她(贝贝)离开了她的工作,在老家给妈妈买房。

这些东西是那个背景是必须的,它是真实存在的。

Question:想多问一句,影片里的小朋友是您的小孩吗?

因为她表现非常自然。

李害害:对。

其实小朋友她对这个世界认识很少,她不理解所有她演的东西是什么,你只要让她习惯镜头这件事情存在,她不觉得稀奇,就可以自然的表达自己。

她也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演员,一个非常习惯镜头的演员。

Question:有看到那个出品人是陈翠梅老师,然后还有另外一部电影叫做《爱情征服一切》,然后它的手法跟这部电影的方式都蛮相似的,其实这样的「伪纪录片」的方式在大陆还能少见到,它可能就是属于马来西亚或是别的区域的作品能够看到一种方法,因为前面也看到了另外一个是七七老师的《长谈》,也可能是用一种家庭影像的方式,但是确实没有办法表现到像这部电影这样这么自然。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会很怀疑,就是它到底是不是一部纪录片,因为有很多的视角跟镜头,就不是一部纪录片能够拍出来的,就比如说她(贝贝)后面有一个情人骑摩托车来咖啡馆找她,但是纪录片如果要拍摄,肯定要做一些事先的沟通。

所以就这部电影我觉得在手法包括它加大那个环境细节的设计上,做的非常到位。

也蛮好奇,就是当时在比如场地的选择和空间的设计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样的设想,还是说就单纯只是按照您的剧本来进行一些现场实际的表演,然后捕捉一些实际的情绪反应呢?

李害害:剧本其实细致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它是会有设定好每一场次、场次的位置,但是具体台词是没有的,但是会有大纲。

堪景其实是匹配戏本身。

因为我们没有什么成本,我们就是去到觉得自己内心感受上觉得OK的地方,没有特别置景。

就是觉得这里可以,我们就当天堪完景,下午就去拍,想要什么光就是在当下就去解解决掉的。

Question:那其实我也很想知道在这个伪纪录式的这种拍摄过程,以及这部片的创作过程当中,有没有让你觉得挺有难度,或者是挺困难的地方。

李害害:我觉得伪纪录片的方式,它反而让我们的创作会变得更简单。

如果说你给素人演员大量的台词,精致的布景,然后把她(素人演员)放在里面,她其实很难去融入,但反而是用这种方式,一个是用降低成本拍下来,另外就是展现了真实,能够带给你们更真实的感受,所以我就觉得她是给我们降低难度的一件事情。

Question:在片中有好几个片段是贝贝落泪,而且是泪如玉珠的感觉,这个你在当时自己是怎么调节出那个情绪,马上涌出的呢?

李害害:我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特别感性,泪点很低的人,莫名其妙可能就鼻酸,在那一些情景下有些东西给了我那种反馈吧。

就比如说对手的演员,像小郑老师那场戏,他那一天狂飙了两瓶红酒,直接是醉酒的状态下来演。

然后我也就见识到了,这些演员好厉害。

他来激发了我的那一些情绪,让我想起了一些事情。

Question:就是您拿那个短袖擦眼泪,然后桌上还有两瓶红酒的那一幕,对吗?

那看来在那个空间里面,你们的那个情绪爆发点是非常满意的。

李害害:其实也有非常多条,有很过的,最后选的是这么一条,情绪其实是已经在心里呼啸了,但是两个人并没有过激的一个动作,心中在暴风雨,但是外面好像还是挺静的感觉。

Question:这部电影它是讲一个在婚姻里面,还在寻找爱情的一个女性形象。

但其实现在这个社会,它价值观很保守的情况下,会产生更多的那种非议或者社会上的争论。

我很好奇,为什么你们不会增加一些戏剧性的处理。

比如说女主在整个。

就在电影里面基本上是从头到尾,周围的人其实对她的态度都是相对积极正面,包括跟她母亲之间的关系。

不会像其他真实的纪录片下,如果是出轨或者她会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就会就爆发激烈冲突。

但是像这部电影里主人公跟母亲谈话这场戏其实还挺好笑,我感觉会不会有些过于理想化,仿佛有点像在乌托邦,跟我在的社会好像不是一个地方的。

李害害:谢谢你的问题,我很想讲的就是其实我们在拍这部片子,已经做出来之后,非常担心他的争议很大。

但是我们在放映下来遇到的都是像你们这样温和的观众。

其实很出乎我的意料,我们以为他的争议会大到两边倒,会有很多人会觉得很不适被冒犯,有提出这样子感受的观众是有存在的,以及他们有的还会觉得,被冒犯到我很爽。

大家整体的评价都很温和,这个没有想到。

然后也就像这部电影,它自然而然呈现出了这种状态,其实也是温和,就是你越趋于真实,大家的同理心就越能感同身受,越能够和你共情。

就是在真实当中,反而会让大家觉得不一定要爆发冲突。

因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也有可能就是母女两个人就自然而然又有点好笑又有点无厘头的这种对话,生活也是千面的,可能每个人看电影自己的想法会不一样,Question:害害老师你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故事里面的女主和她的丈夫,我感觉丈夫对她的用处没有那么大,她在家庭里面其实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的。

我想问的是女主她在外面和其他的男孩子就是有了感情,是因为她是真的想寻找爱情,还是只是说她只是想在除了家庭以外的地方,能够能够找到一个能让她心灵平静的地方。

李害害:我觉得其实都有吧。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里面有一个台词叫「开小差」这件事情,就它的设定是一个是弱化那种冲突,要不然这个女性形象有点「太过分」了,至少要给她一点能够产生后面这些事情的小动机。

她可能一个是在寻找新的亲密关系,因为她之前的那一段破裂了,然后再加上她的人设又是一个那么需要爱情的人,「恋爱脑」。

像刚刚七七老师一直在说,她(女主)想一直吃棒棒糖,一直舔,她的人设是这样的,于是她就不停的在一个棒棒糖之后,找下一个棒棒糖。

Question:片子里面的那个角色和你本人的性格差别是有多大呢?

李害害:我觉得她比我勇敢,比我有立场。

我实际上是一个特别没有立场,然后骨子里也很传统,所像的部分就是很传统,但又很叛逆,这也是很像的。

另一部分就可能独立一些吧,这个是很像的。

Question:那作为素人演员的话,你是怎么样表演的非常自然的?

因为伪纪录片,它要求的就是你的表演要很自然,包括我们都误认为你的那个妈妈就是真实的妈妈。

李害害:这是导演厉害,因为你们两个熟悉了之后,你就能找到舒服的拍摄方式,以及就是你信任她的摄影机,以及最后都要剪辑,不好的就剪掉我心里不会那么压力,相信她,去展现她可能需要的那些部分,去靠近那些,大不了带来一条嘛。

另外一个是我觉得演戏它不是演的,它其实是要还原真实这件事情。

那所以你越去还原真实,你越去想象它是真实的,你把它当成真实的去做,那就自然流露了。

Question:刚才有一个观众说这个电影不会太理想化,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那一种冲突我们看的太多了,我们需要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会给大家更多期待。

我自己看电的时候比较好奇的是,那个丈夫其实看起来没什么用处,那她为什么不离婚呢?

为什么她一定要在这样一个婚姻的框架下,她不断去寻找爱情,但她为什么不摆脱婚姻呢?

我比较好奇女主他是怎么想的。

李害害:在有婚姻的框在里面就是其实有很多原因吧,她跟母亲的谈话里面其实也有讲到这个部分。

可能很大部分原因是小朋友或者是她其实尝试过离婚,但是在这个剧情里男性会不让女性离婚。

就像正常的剧情里的女性不不肯跟男性离婚,就反转过来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然后关于不太常见这这件事情,这个是导演她最想表达的,就是一种不一样的女性的可能性。

因为在常规的女性的电影里面,就是母亲这种形象一般都是「我要为我的孩子付出一切」,特别的苦情。

导演希望能够呈现一种理性的选择。

我们不说好或不好,但是我们能够理解她,它是一种可能性,有一种打破标准妈妈形象的感觉。

Question:我看到整个的影片当中最能够调动大家情绪的情节就是母女两个人对话,关于男性买房这个话题。

我想说这个情节当中表现了母女两代人对于男性参与买房这个事情的不同观点。

我想知道这样的立场预设,是在编剧的时候就已经预设好了,他们两个人对应的立场,还是在无意当中触发的?

李害害:它是真实存在的,就去想你和你的母亲会存在一些什么样的差别呢?

在这个里面,激发这位母亲她的这个反应,在我们的预设构想里面,我们知道能够刺激到她这些东西。

虽然没有具体到要说出哪几句台词,但是其实我们有想象到她的反应会是大概是这个样子以及到达这种表现立场的不同,或者是冲突。

Question:我还有一个好奇啊,一直看到女主有在不一样的空间,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家」,包括刚才有观众提到「爱情是否会成为她的一个栖居地」这件事。

那在对于「买家」,就是对于创作者来讲,在这个里面的设定,它对于贝贝来说是一个「人生终极目标」吗?

还是什么样的概念?

李害害:别的场合的观众有问一个问题,在这个场景里,作为一个福建的片子,怎么不讲闽南语。

但其实这个人设是福建有一部分是做「省一建」,就是福建搞建设的时候,从浙江外地转过来的那个部分的人,所以贝贝的这个人设她是这样。

她在本地是不讲本地方言的,她很没有落脚点,没有根,以及后来又去北漂。

其实地上能够看见「北漂十年你该有一套房」,她其实一直也在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是一个寻找的过程。

Question:有注意到分手后的蛮妙的,就是贝贝泪如雨下,但是酒吧老板一直背对着刷手机,能不能聊一聊这个部分。

李害害:这个其实就是比如说你所有的痛,你所有的泪,你所有的东西都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受到,即便是你的好朋友坐在你的旁边,他都不能跟你共情,那就很冷漠的吃着他自己的包子,但所有的痛苦,所以的眼泪,都只有自己能承受,其实是这这这种感觉。

Question:主持人好,害害老师好,我其实没有太明白整个电影当中贝贝对女儿的感情到底是怎么样子的。

因为我觉得前后有一些矛盾,比如说她在跟她的妈妈沟通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她生女儿只是完成一个传宗接代的任务,但是在一些生活的细节方面的话,你会发现她也很耐心的,不过就在认为她是好好妈妈的时候,她面对生活也好、自己的追求也好,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女儿,把她扔给了外婆嘛。

所以其实我觉得对于女儿的感情,我不是很理解。

李害害:其实这个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实很社会中很多东西都是很矛盾的,这个女主她对女儿的这种爱其实也很矛盾。

她不想要小孩,但是她爱她的女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她即便不会想念她的女儿,或者是说她可以不在她女儿身边,但是对女儿的爱是真的,所以你可以在一些小细节中发现很多日常的爱,但是她不需要去夸大这个爱,也不需要喊口号。

她是一个有瑕疵,但是可能真实存在的妈妈。

Question:我还想补充问一个问题,贝贝其实在有婚姻的前提下,她还在不断的交往不同的男生,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的话是需要受到谴责的,至少站在我的角度上是这样子。

因为我觉得你既然跟丈夫感情已经破裂,你为什么不可以选择离婚呢?

当然刚才的回答是说可能是考虑到小朋友的呃这个因素,但是他在跟那个比较年轻一点的小男朋友在交往的时候,最后他们分手,她说因为我有家庭、有女儿,所以我们不可能走的太远,这个时候她又考虑到了可能某些方面的一些责任,或者说可能对这个男生是不公平的,所以我觉得其实也是有一些矛盾的。

就是当她开始跟她开始要这段感情的时候,其实她知道自己的情况是怎么样子的,但是后面他又选择分手,我觉得她的一些道德的立场其实没有很坚定。

李害害:就像我刚刚说的,她不是一个完美妈妈,她也不是一个完美老婆,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有一场戏有回答这个问题,她妈妈跟她的对白里,她妈妈说,那你不要喜欢他,她说「喜欢是自己控制的吗」?

其实喜欢这件事情,她自己无法控制,但是比如说当她想要理性一些的时候,她的内心也是矛盾摇摆的。

其实我没有问题但想顺着他刚刚讲到的道德最高点这个点来讲一下。

这一两年我们经常会看到影视作品里面主角必须得是完美的,不能犯错,但我觉得这个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讲的话,不可以要求一个剧本、小说或是电影,我的角色一定是完美、没有道德瑕疵的人。

因为这个样子的话没有办法去展现一个人物的多面性,人是会犯错的。

也不要对自己的欲望有那么高的一个道德的高标准,这样子才能够去多接受一些世界的多样性,可以看到更多的人。

 7 ) 让我们用共谋来亦真亦假。

完全的低成本制作。

在每个可以死黑的地方死黑,在每个可以过曝的地方过曝,在每个可以频闪的地方频闪,焦点乱飞,手机摄影般的色彩,基本没什么构图可言,这倒是和陈翠梅的手法很相近。

但完全不会让人觉得是个问题,反而是结结实实地用这粗糙的制作打脸了绝大多数精美的工业剧情片。

对电影真实性的探讨几乎是贯穿电影发展的,现在的学院派也是,无论是作为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灯光、手持与固定镜头、色调等,大多数人其实都是用高度工业化的方式来追求真实性,但最终也只是对那些比较成功的头部影片的表面模仿。

很多时候还是对“重点”的直觉判断吧。

只抓住一些些的最重要的东西,就能扭转一切。

看了这部影片才真正发现,“纪录片拍摄手法”这一命题还挺有空间的。

伪纪录片,非常真实的拍法,与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相比也更加真实!

这应该与他们零成本的拍法高度相关。

映后的时候李害害说了一些关于表演的内容。

看的时候就很明显觉得,表演是最关键的元素之一,太动人了。

他们大概的创作方法也还是比较剧情片式的,会有大概的剧情走向。

但也只是走向,比如李害害说了与母亲的那一场,有提前思考在这样的语境下,母亲角色可能会有的反应。

这个创作方法真的很棒,把骨干剧情抓住,然后顺其自然地等待电影时刻的降临。

也是一种真诚的创作了。

主题也很喜欢,其实就是一个无比自然的逻辑自洽的女人,有家庭有女儿,出轨勇敢爱。

用自己的方式感性又野性地平衡着自我与家庭。

非常喜欢片末那段关于“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响”的内容,太精彩了,几乎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

在影片几乎结束的地方探讨了影片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相互的影响。

勇敢、刺激、有趣、极具挑衅性、强烈……让我们用共谋,来亦真亦假!

亦真亦假!!

 8 ) 20240330 21:40

……在观看《这个女人》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始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观众。

电影中探讨的婚姻、生育和爱情游戏等主题,让我在很大程度上感到与女主角的生活和情感有所距离。

尽管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对电影技巧不甚了解,但我依然能够从个人的角度,体会到电影中某些片段的强烈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特别是电影中的三个场景,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我从观众的身份带入了故事之中。

我仿佛置身于养老院的一隅,旁听着母女间的深夜对话,目睹着女主角在私密时刻的坦诚自白。

这些场景之所以能够如此打动我,我想,是因为女主角贝贝的真诚和精湛的演技,让我能够暂时忘却自己是一个旁观者,而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感波动中。

在此,我要对导演和演员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通过这种形式,让我得以体验到电影的魅力。

电影的结尾,贝贝提到“去到更大的世界”,这句话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没有更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含义变得模糊而引人深思。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正在努力寻找和定义自己的边界,探索属于自己的“更大世界”。

对于贝贝而言,这个“更大世界”可能意味着婚外情的尝试,也可能象征着对传统道德规则的挑战和打破。

这我不得而知。

每个人对“更大”、“外边”、“更好”的定义都不尽相同,这正是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有些人认为出轨似乎是男性的特权,而女性出轨则是模仿男性的行为。

但我认为,追求自我定义的权利不应仅限于男性,这并非他们的专属。

《这个女人》这部电影虽然没有直接对婚姻制度进行反思,但它通过女主角的故事,展示了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复杂性,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当然也是电影或者说这个角色,这个故事的一种局限。

……

 9 ) 导演专访 | 一个女性电影史的革命性文本《这个女人》主创访谈

本文首发于“西部影谈”第278期 《这个女人》以对真实/虚构边界和女性社会身份不容置疑的挑战成为了FIRST FRAME单元最受关注的影片,并在某种程度上使今年的FIRST FRAME比主竞赛单元的质量更胜一筹的讨论毫无悬念。

电影学者、策展人,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王小鲁称这部以伪纪录片形式聚焦青年女性个体生命经验的影片是“对中国女性电影史的改写”。

《这个女人》放映现场阿烂导演用极为大胆的理念、精细的氛围把控、熟稔的采访技巧和鲜明的,将不断生长和自我寻找的女性故事嵌套进了解构“电影真实”的流动性影像中。

影片的形式与议题在女主人公的不断追去又不断离去的情感旅程中形成了极富魅力的张力关系,“女性的合谋”在影片最后一刻迫使观众在回味中重新审视女主人公松弛的状态与充盈的情绪,“这个女人”像个谜团,又像最简单的答案。

在7月29日晚的第一帧颁奖礼上,2023年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FIRST FRAME单元公布获奖名单,阿烂导演的《这个女人》荣获年度影像荣誉!

颁奖现场西部影谈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FIRST FRAME第一帧年度影像荣誉获奖影片《这个女人》导演阿烂、主演李害害的独家专访。

采访人张也奇 西部影谈主编受访人阿烂 电影《这个女人》导演、编剧李害害 电影《这个女人》编剧、主演

左起张也奇、阿烂、李害害张也奇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开心。

影片最后一幕是两个女人的共谋,我觉得无论这部影片当中有多少争议性的细节,当中国电影史上有这样的一部电影,她的主演和导演在最后的部分会有这样的一种宣言,这对我们所有的女性观众来说都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

所以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共谋它的缘起是什么?

两位导演和主演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之下找到彼此,拍摄《这个女人》的?

阿 烂我跟我的女主角李害害,是之前在宋庄我的个人画展上认识的,从此结下了缘分。

但是在相识后,我们并没有更深入地了解。

直到 2020 年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原因,然后我从北京搬到了河北,我的女主角李害害,她就是住在北京和河北交界的大厂,因为地理位置的拉近,我们彼此就更加地熟络起来,了解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是萌生了想要拍摄一部以李害害为原型的电影。

李害害我之前是在独立画展遇到的阿烂。

那时候的现象艺术中心是中国独立电影类似于诞生地的地方,在当时举办了北京独立电影节。

我和阿烂在宋庄遇见,其实也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朋友群体。

那时候阿烂是一个画家,她在做画展,给她画展写序的老师是栗宪庭老师,栗老师成立一个机构叫栗宪庭电影基金。

因为各种这样的机缘,我和阿烂就这样相遇了,但是拍电影是更滞后的事情,比如说当她在做女性有关的事物的时候,然后以及我在有了自己的小孩,成为母亲之后,我们两个开始又有了想要共同探讨的东西,或者是说一起交流的事情,然后有了产生了新的碰撞。

张也奇《这个女人》从形式到主题上都带有强烈的挑战性,是区别于传统电影市场的独立电影,导演您是如何说服制片人参与这个项目呢?

阿 烂我想先分享一下我跟制片人泥巴的缘分。

我们是因为独立电影的创作和放映相识,而跟 FIRST的缘分,也是因为泥巴是2015 年 FIRST 的初审评委,然后他推荐我做2016年的初审评委。

当年我是初审评委里唯一的女性,当时他们也需要一个女性视角。

所以不管我们是因为独立电影的相识的缘分,还是说他对于朋友之间的支持,他愿意推荐我做初审评委,还有从性别的角度,他也具有包容性,我认为他是对女性的议题,包括女性本身都是非常关注以及尊重的,这些都是我们合作很好的前提。

而且从个人的朋友关系角度来说,他也一直非常地欣赏我、认可我,包括他也很喜欢我的画作,这些都是我们之间非常有力的合作的基础。

当我形成以李害害为原型的这部影片的拍摄想法的时候,我想要找一个合适的制片人,然后我就跟他说了这个想法,他觉得很好,然后在项目的最早期表示支持、喜欢以及想要一起合作的这种心愿,然后我们就这样就合作了。

张也奇您的这个最大的对于这个项目的期待,或者说在这个项目当中您最最有表达欲的一点是什么?

阿 烂我觉得让我特别有动力一定要拍的原因,是我觉得这样的女人,这样的声音,这样的事情首先是让我个人很感兴趣的,我愿意去听这样的故事,去看这样的故事,所以我才想要去拍它。

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有可能展现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或者是从非常女性主义的角度有什么样的诉求,其实是跟我长期的对于女性的这个议题,包括这种权益向的这种关注是有关系的。

因为原型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特质,恰恰就是可以满足我对于女性,尤其是与在婚姻内外的女性的自我探索这个话题的相关性非常高。

所以我愿意以及当我有机会可以用电影来呈现的时候,就很希望可以把这个拍出来。

嗯,我觉得好棒。

张也奇《这个女人》中许多流泪的场景,女性的眼泪可能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情感,李害害老师舒服自然的表演格外动人,在我自己的观影经验中,眼泪甚至成为了影片内在的轨迹之一,那想问导演,流泪的时机是否是在剧本中进行提前设计的?

阿 烂实际上在我们的素材里面还有大量的流泪片段,我有做一个 Excel 表格,关于什么时间流泪,在什么段落流泪,这时候流泪是否合适、合理,我都进行了有序地排列和删减。

关于流泪很大一部分是依据于女主角的个性特质,因为她本身是非常感性的人,所以我觉得这样设计特别好。

但不好的地方是流泪过多,就可能有部分观众觉得特别受打动,另一部分观众就觉得过于煽情,过于矫情。

但确实在后期剪辑中,关于何时流泪,我们是精心排序,经过挑选后保留了几处流泪。

张也奇影片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就是李害害回到外婆家,她一直耐心和平静地和外婆重复自己是谁,但是外婆呈现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直到外婆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贝贝,但你不像贝贝,害害潸然泪下。

在这个情节中,您是真的和外婆很久没有见面了嘛?

李害害因为我一直在北京工作,所以我平时可能回福建老家的机会很少,一年可能都没有一次,可能是两年一次,或者是三年一次。

再加上外婆她被送到养老院,她不能在家里接受自己儿女的照料,所以她的阿兹海默症就处于越来越严重的状况。

我可能上一次见她还是在北京,然后下一次见她可能就不记得我,就是这种感受。

张也奇感谢害害的分享,我非常喜欢这个细节的处理。

这个场景非常有意味,是不同生命阶段的女性间彼此的观察和体认,很欣赏导演在创作时排除了阿兹海默症进入影片的议题,没有做更明确的提示。

现在在中国阿兹海默症更多的患者是女性,她们的精神状态可能与整个社会的状态是有关联的,请问导演一开始想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阿 烂在我目前这个阶段,对于老年痴呆,尤其是女性老年痴呆的群体以及议题,不是我创作更优先级的一个排序。

所以说在片中我是不是要展现,或者是不是要明确她患病的状态?

其实从我非常私心的角度是我不想要定义它和标签它,我想把这个答案交给观众,当观众看到了它可能会有所感觉,即这个老人是不是生病了?

或者说这个老人就像您的感受一样,是不是太惊喜了,或者太久没有见到孙辈了?

或者说她就是有一点点小糊涂了等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可以。

我觉得这个也跟我的个人特质有关系,一方面这不是我最主要优先级关注的议题,另一方面我希望它不要说得那么清楚,可以保有一丝想象的空间。

张也奇《这个女人》是一部百分百剧情片,但是本片的形式又极具创新性,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

您在进行剧本设计的时候,是否提前安排好了一些线索,让观众意识到这可能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剧情片?

阿 烂其实在我们策划最早启动项目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讨论了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设计李害害穿梭在不同的亲密关系里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想找演员的,每一段亲密关系找谁来演?

这很重要。

我们请到王晓振和薛旭春,是在独立电影的领域里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演员。

当然也确实有一些比较懵的观众会问:“李害害在现实生活里真的跟他们有关系吗?

”我说“不是,他们是演员。

”所以这是非常明确的剧情片的信号。

或者在日常生活里,电影中的某些画面会让大家会觉得所谓的纪录片是很难拍摄到的,那这种设计会在那样的一些小“气口”告诉大家,这就是明确的剧情片。

张也奇导演是在什么样的时刻决定要采用伪记录的方式去进行拍摄?

阿 烂关于《这个女人》的拍摄方法,其实在我们打算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有所讨论,包括我跟女主角、制片人、文学策划,都觉得这是一个符合我们当时当下的条件,以及我们审美趣味所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因为其实我们都是对国内的独立影像,包括大量的纪录片涉猎得会更多一些。

我自己也会比较倾向于非常真实的自然的没有任何表演痕迹的表达方式,在影像呈现上也要相对比较克制和朴素的影调,这些影片是我比较喜欢的。

在我们这个项目策划的早期阶段,我们有一起商量,那我们是以一个真实人物为原型的剧情片的话,整个剧组的经费条件也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就因地制宜,根据我们的现实情况,一个人跟着女主角来进行灵活的拍摄,在这个过程当中,去结构和去推进故事,这是符合我们拍摄现实的,也是我们想要的情况。

《这个女人》荣获第54届瑞士真实影展“灼光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和Zonta Award(女性电影人奖)张也奇王小鲁老师在下午的深度交流中提到“《这个女人》会改变中国的女性电影史”,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女性导演身份?

阿 烂实际上,拍摄《这个女人》这部电影是我比较计划外的事情,包括做电影导演这件事情,也不在我这几年计划的事情当中。

所以对我来说,或许是我跟电影的一种缘分。

至于我自己个人在电影史上的追求或者野心,或者是作为女性导演在未来发展上的一种可能性,我觉得都是可以不做预设的,可以秉持一种非常开放的状态。

如果我跟电影继续有缘,我也有意愿、有动力,有我想要持续表达的内容,并且如果有我愿意选择用电影来表达的内容,那么我肯定是会非常乐意去继续拍下去的。

张也奇在大艺术的范围里,有没有一位女性的艺术家给您带来过特别大的影响?

或者说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时刻让您意识到我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

阿 烂我的女性主义的偶像老师是金斯伯格。

实际上,可能在艺术领域,不管是电影还是绘画,还是别的艺术门类,从我自己的角度上而言,关注得并不多,涉猎得也不多,但是我一直在做女性权益倡导方面的工作,所以对金斯伯格女士是非常崇敬的,她也是我的追求和目标,包括她终身在为女性权益做争取,做努力,并且常年保持锻炼,拥有强健的身体,这都是我方方面面的追求所在,我也希望我可以活到 100 岁,一直为女性权益做贡献!

张也奇在《这个女人》的影像中,能够看到很多非常亲密的镜头,导演也采用手持摄影等方式拉近害害与摄影机的距离,但是您的表演非常的松弛。

那您是如何看待自己和镜头之间的关系?

李害害在拍摄这部影片之前,我和阿烂是有合作过另外一个小短片,是一个关于母亲节的专题类短片。

有好几个不同类型的女性,其中有一个妈妈给小朋友写了一封信。

然后阿烂拍这一部短片的那一段时间也跟随在我身边,进入在我的家庭里。

所以摄影机进入我的家庭这件事情是我们之前经历过也习惯的事情。

因为那一次的拍摄,我和阿烂的关系从最初的只是画展相遇,然后又推进到开始有更多的合作,或者说有更多生活方面的沟通与倾诉,也包括后来她怀孕生了小孩,她做导演邀请我们去客串之类的事情,我们的关系就更进一步。

再接着到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私底下也是很好的朋友,再加上对于拍摄这件事情我完全信任她,以及我觉得她的执行力超强,当她说她要拍电影,我就说那肯定能成,我就相信你能做成这件事情!

张也奇害害作为女主角,她的表演非常从容和舒展,并且非常慷慨的分享了她的私人情感,让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个人经历。

那阿烂导演是希望李害害在表演的时候进入影片中导演规定的角色,还是说您会跟着她的反应去拍摄?

阿 烂我会跟着她的反应去拍摄。

选择就是李害害这个原型来拍摄这部电影,其实很大的原因是我觉得不管是她身上的丰富性、矛盾性,还是这种迷人之处,这些都涵盖了我长期关注的跟女性相关的议题,包括女性在婚姻、家庭、生育、自我发展、亲密关系等方方面面。

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难得,然后更难得的就是害害对我有 100% 的信任,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拍摄的基础。

以及李害害自己也想拍,她对于拍电影也很有兴趣,想要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

那具体的工作方法其实会比较依据她的个性特点来设计和设置一些情节、段落、台词。

当然有的话可能她就觉得她说不出来,或者说这个可能不行,那也没关系。

在拍摄过程中,我既有自己的期待,也可能有现场的一些要求,但是我依然开放给女主角,包括其他演员所有的开放性的表演空间。

编剧、主演李害害在FIRST亚洲首映现场因为在我选择做一个真人原型的剧情片的时候,并且使用记录拍法的工作方法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我必须要拥有这种开放的空间,才可以使得里面的一切是自然和真实的,不然就会非常的生硬,非常的虚假,这都是相通的。

张也奇谈及开放的空间,在拍摄的过程中,小演员和自己的妈妈搭档表演,你们是如何保持她非常自然的一种状态?

阿 烂我们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刚刚 3 岁多,其实小朋友是相当不可控的,尤其是对新鲜的东西,会充满好奇。

所以其实在拍摄的早期,她会对拍摄有一些疑惑,又因为她对我很熟悉,所以当然她肯定在早期拍摄的时候干扰了我不少的拍摄,比如阿拉阿咿那个,然后就跑到我这镜头这,或者是就是过来拽我什么的,或者是大声的跟我说话。

但是因为我长期的就是加引号的“冷漠”她,包括女主角都一直在做这个工作,所以拍久了以后她就无感了,就觉得这玩意可能也没什么好玩的,跟我也没什么关系。

在影片中小朋友的生病是因为那段时间全国流感发作,所以她也生病,小朋友是真实生活中的小朋友,所以在生病的过程中我们就很详尽地进行拍摄。

张也奇影片里除了我非常深刻的“眼泪”,还有在第二故乡和故乡之间的穿梭,在北京象征的是自由探索个体身份的我,回到家乡后是要面对原生家庭的那个充满羁绊的我。

我很好奇,回家见到舅舅那场戏为什么可以处理的那么自然?

李害害其实和舅舅相见也比较多,所以他可能就习以为常觉得是一种常态。

我离开家那么久,感觉好像和家里的亲情没有那么紧密,也没有那么热烈,还是相对疏离一些,其实真实状况就是这样。

张也奇谈到克制,我觉得每一场和男生的戏都处理得特别好,因为你们用了大量尴尬的而心碎的瞬间去填补了很多对于剧情片可能用抒情性台词去表现的东西。

这几段感情戏的处理,导演是怎么设计的?

阿 烂我觉得李害害跟王晓振的这场戏首先得益于他们两个在表演上的碰撞。

因为王晓振本人也是对表演充满了兴趣,而我作为导演也给他不设限,只是给了一个大纲和框架,所以当他拿到这个所谓的剧本或者是角色的时候,还是蛮兴奋的,就是觉得其实他的发挥空间会很大。

我们是从下午一直拍到了晚上,是有一些时间跨度的,这个时间跨度也可以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上呈现出张力。

包括我们也会在表演上有不同的尝试,不同的碰撞。

在这个不同的碰撞过程当中,他们会有相互的激发。

在时间的跨度上,比如说从白天到晚上,包括两个人的这种情绪,或者整体的推进,在这个影像的处理上是非常重要的。

它就会让这一段落,包括对于两个人的心境描写,会更加地增加他们的情绪层次。

《这个女人》返场谈张也奇在电影中,我喜欢成年人的离别是那么的无奈,我们的生命大概会花很长时间去享受恋爱中特别美好的一两天,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告别这段情感。

还有个很好玩的问题,我觉得所有吃东西的场景都特别的真实。

这样真实的场景你们在创作过程中有设计过吗?

你们有大概就是设计过吗?

阿 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跟我们的策划案是息息相关的。

在我最早期的策划案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影片分成四个章节、四个段落,然后这四个段落里面分别对应了四种事物、四种状态。

但最后其实在完整电影里没有表现出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实的这种困难,比如团队经费等等。

所以您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我们最早期的时候就考虑过的。

我个人也是对一个真实的人,她在生活中当中如何吃饭?

在家里吃什么?

出去约会吃什么?

在海边吃什么?

在北方吃什么?

在南方吃什么?

在她高兴的时候吃什么?

在她伤心的时候吃什么?

都是非常关注的。

我觉得这跟我们人如何生存,她在这样的生活态度下是什么样的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所以在拍摄的最早期就做了这样的设计,比如说她处在非常焦灼的时候会吃什么,当然现实层面的考虑是一方面,从剧作和创作的角度来说可能会有更加强烈的设计感。

比如说其中一段关系要结束的时候,当时设计了要吃烤肉,在家里的时候,她也有煎肉,所以采用了特写。

为了展现她在家庭生活当中,比如说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作为一个家庭中,我们惯常想象的女性在家庭中需要做饭的一种形象,我们会让她保持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

《这个女人》剧组张也奇关于买房前和借钱的部分呢,是本片中最有情节性的部分,女主角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在反复讲述这件事的重要性,导演在是如何设计本部分的?

阿 烂关于这个片中女主角买房的线索,其实在我们之前更早的成片里,买房的画面更多,其实在我的 Excel 表格里还有买房的段落,在哪里买房了?

去哪里买了什么?

这也其实是我对于李害害很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因为她对于买房这件事情的态度。

这跟我个人关注的女性生存处境是非常相关的议题,我觉得这很重要。

因为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意味很多的,不管是它意味着一个稳定的住所、一个安全感,还是意味着未来在这里的一份保障,还是说投资等等。

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当我真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和女性朋友的存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结合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经济独立,和她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能交叉融合在一起的议题。

所以,在拍摄《这个女人》之前,我特别想拍一个买房的女人,甚至之前的策划案上面都写的是买房的女人。

然后我还想过是要拍一个系列之类的,但是最早期的时候或许还不是一部电影,当然我觉得这些内容这些想法都是我后来可以融到这部电影里的一些前期的积淀。

张也奇我觉得就是买房的这个设计特别棒!

我们看到一个那么娇小的女性,而且她似乎身边一直有很多人,但是其实你会发现在她完成很多重要的事情时,她只有一个人,她要去做很多事,所以这个设计是很棒的。

其实每个女性在面对自身的问题的时候,她永远是孤独的,她也永远也只能依靠自己。

阿烂导演在颁奖现场

 10 ) 基层女性的力量

一进影厅,看到大屏幕里“导演,阿烂”,心里一惊,居然是那个女人。

边看边觉得真是太棒了,完成度居然这么高,这么成熟,这才是当代的中国女性,监制居然是王小鲁。

影片虽然反转了刻板印象中男女“错误”,女性是那个有稳固的后方,又有多个情人的角色,但给人的观感完全不同,贝贝跟每一个暧昧者或情人之间依然充满了自然的情感流动,是爱的释放和充盈,而不是简单的对美色的占有和自身欲望的释放,贝贝对传统婚姻的打破,更多的是个体对爱和自由的追求。

“多情种”的力量恰恰是女性的优势,在我看来,在很多基层正是这样有爱、有韧性的女性成为家庭运转、子女教养的核心力量,就像影片里的,当姥姥半开玩笑地说李米没钱上幼儿园了,贝贝说,“钱总是可以挣的”,很真实,也很有力量。

在影片里女主面临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是正向,与原生家庭和谐,母亲既是育儿的辅助者又是可以谈心的朋友,与舅舅、丈夫等男性家庭成员也能得到一些支持,从情人那有爱,朋友那有工作,这个设定有些过于理想化。

无论如何,还是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的作品,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去书写她们认为世界应该的样子。

《空姐日记》短评

不是,咱东亚女的咋搞婚外情都搞得苦哈哈的,这不找乐吗(一个拙劣的双关

6分钟前
  • 主食爱好者
  • 还行

当所有人的都在试图区分这是一部“是真是假”、“虚构非虚构”的影片时,实际上这个模糊边界的意图就已经达到了。正因为现实的荒诞和多变,纪录片所谓“真实”的所指已经变得非常暧昧了。但导演和“演员”(主角)都是主体性特别明显的人,而这一层意义在本来会被伦理捆绑之下而互相重装,但实则却彼此交融和自洽。我个人觉得是最后的那一段对话将此推向顶点,自反式地点出了这潜在的“问题”——如果曝光了,会不会对拍摄对象造成困扰,以及拍摄对象走出大世界了,小世界又该怎么办?但巧妙的是,两人的“共谋”关系,使得这一切突然变得理所当然;而共享的女性身份,也使”纪录“这个行为变得更有意义——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观察”,而本身就是一场用生活去抵抗的行动。

9分钟前
  • Sid
  • 推荐

#FIRST2023 4.5 “女性的共谋” 这才是我真正想在FIRST FRAME单元里看见的片子

10分钟前
  • pie-eye
  • 推荐

虽然当时的观影条件实在不佳,投影锐度调太高,比例还不对,但丝毫不掩盖影片的聪明可爱,女主越看越顺眼。无论是自处的场景,还是与恋人、孩子、母亲在一起的画面,都有相当多的闪光点。电影从头至尾都保持着不多不少的神秘感,并不进行解释说明,甚至故意讲「说的」和「展示的」对立起来,将清晰的、特写的和模糊的、中远景的对立起来,而「这个女人」的真实正落于这一切的缝隙之间,她之所以暧昧,是因为现存的框架无法适用。映后时导演提到在本来的策划中买房的情节占去更大的比重,联想到日语里的“买房”是「家を買う」,我想如果这个故事是围绕购家、置家展开的话也会很有趣,不过反过来想,虽然最终的艺术选择是更具噱头的,但无外乎也是围绕对另类的家的想象和搭建的摸索。

14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Festival Scope 有意思,不知为何想起奥逊威尔斯的《赝品》,多少有点叙述性诡计在:最后告白带来的升华与“反转”,被摄对象和摄影机的共谋,共同制造一个狡黠的“坏女人”;同时又没有抹去更加社会层面的议题/事件存在的痕迹,大世界与小世界各自运转又相互关联。

15分钟前
  • マツハラ
  • 推荐

展现一种新导演可实现的低成本创作可能性,也把长久以来真实存在却在简中语境中被有意回避的话题摊开来讲述。不完美,但足够惊喜。/ 2024.01.01 @天目里美术馆报告厅。放映条件太差了,损失所有暗部细节。

20分钟前
  • sTill-Life
  • 推荐

@2024-01-14 22:17:43

23分钟前
  • Vivsion
  • 还行

3.23 蕾蒂逃课放映 +导演映后连线QA 原谅真的看不懂dbq 看的我浑身烦躁坐立不安 而且女主长得很像我韩语课上的同学所以看得很出戏 最后伪纪录片形式也没特别懂 对这个形式不了解只看过blair witch project或以为是昆池岩这样的 通州是(新)北京的二环也挺搞笑的(去年刚去过 想到去万宁的一个楼盘位置图也和实际比例很不符 画的和景区比实际近很多 真的不能相信房产销售说的话

27分钟前
  • 安哥拉
  • 很差

2.5

29分钟前
  • Rosemary
  • 较差

耶以 我来了~那我给自己打四星吧!一星留给上升空间哈哈哈 ~~~第一个长片电影 第一个入围的电影节 第一次参加颁奖礼 迷迷糊糊得奖 《这个女人》走出那个小世界了耶2023年瑞士真实影展(Visions du Réel)Zonta女性电影人奖与灼光国际竞赛单元评审团奖颁给了我们 感谢电影节为女性电影人和女性电影留有位置 感谢我的女主角和制片人 感谢我的艺术总监感谢所有支持和为本片付出过的亲友们 爱你萌 回头放映见 💗💗💗

32分钟前
  • ALANYEP
  • 推荐

用如此手法,角度,故事來解構男女平權,重構婚姻之內外的可能性,貫用戲謔的主角獨白以及平常到切膚的場景以模擬紀錄片的「真實」的企圖心,是我從未見過的,除了細枝末節不白的橋段大概需要再擴充少許細節外,如此新片新人甚至素人都讓人眼前一亮,非常推薦這部戲。但沒有給5星是除卻激動的部分外,這樣的敘述方式再拍下一部應該會非常困難,因其不是「風格」而僅是「手法」,但女權也是多維的,苟且害怕亦非不是其中一部分,而且在為「男性聲音」缺失而鼓掌叫好時,一方面他確實反映了真實的「死楠」種種,但另一方面權力弱勢或被欺壓一方也可謂「女權盟友」,而非需特意區分男女。最後,再次為螢幕上紀錄下在中國現在的「主流」語境下,這樣率真自由和稀泥的真女之難能可貴而再次鼓掌。

33分钟前
  • 遊走的濕泥軒
  • 推荐

结尾可以推到3分,不知道是我没看明白还是真的太累太困。。但是贝贝无声的泪水和小小个子,让我想到让人欲罢不能的茱莉艾塔……

35分钟前
  • 气泡水拥护者
  • 较差

3.5 expected more 去年看过《中华坏女人》的话对比之下那部的信息量和情感浓度还是更深些(尤其是中华坏女人尾声处的母女对峙/对谈将情感推到顶点,而在这里类似的场景在嬉笑般的表演中迅速带过,真的给我一种过于轻描淡写的意思了)虽然那部是真的纪录片。这部的form在虚实结合meta cinema泛滥的今天也不算多有新意,倒是有点像为不需要连贯的叙事,拍摄,表演所找的借口?当然可以认为出发点就是要给出碎片化生活切片式的有些跳跃的令观众感到并非全知的呈现,我以为这还是导致了表达的削弱的。

39分钟前
  • Zaggy 🇵🇸
  • 还行

看到差不多最后,才发现本片其实是一部伪纪录片。妈妈和女儿的一场对谈真是精彩绝伦!

43分钟前
  • neo
  • 推荐

HK AFF @BC,高度逼真的偽紀錄片,一些刻意為之的意識和價值取向令人反感,唯有那口包子讓我看得下去。

44分钟前
  • Vincent
  • 较差

主演比導演要厲害,在粗糙的鏡頭裡爆發了近乎現實的光芒,就讓我想起幾個妙語連珠的女性友人,無論劇本是否虛構都足夠有表達欲和魅力。但導演展露的技法和映後QA都有點微妙,雖然這樣的說法合得上時代也肯定有簇擁,但有一些微妙的迎合感,以至於都在解釋標籤、但並未深化印象,會覺得如果對於一些問題連解釋都懶得、但又一邊在對於其他問題詳盡的分享中無法避免令人覺得奇怪的印象(比如觀眾問福建口音,回答的理由很具體,但硬要接一句“聽不懂的南方方言”),那只會讓人覺得很爹。3.5歸3。

46分钟前
  • 匣中猫
  • 还行

主演和导演搁着做实验呢?搞先锋呢?故事内核就懒,好像一个暴露癖把自己的私事搬上了大荧幕哦,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形式很新颖,主要是内容很拉胯。还有,拉低了女性顺便贬低了男性,把没道德说渲染成了花。虚虚实实真假之间大可不必这么拍,女性追求欲望也大可不必这么写。镜头也没什么特别,说像娄烨的,我笑死,你们看过娄烨吗?

50分钟前
  • 十八子
  • 较差

導演與演員、妻子與丈夫、母親與女兒、(偽)紀錄與真實的「共謀」。看似完美無瑕的世界,實則由結構鬆散的複數版塊/層/節段線所構成,時而接合,時而互斥,女主角就在層與層之間的無數微小裂縫附近活動:探索、接近「邊界」的遊戲。唯有屹立於難以彌合的生活裂隙之上,方才看清穩定的秩序背後,進行布朗運動的情感現實。相聚相戀,但又不彼此綑綁;倘若沒受不同節段身份(妻子、母親、女兒)的「制約」,又如何劃出自己的逃逸線?啟動慾望機器:女主深愛著她的所有情人,而非愧疚、自責。由此,多重的「共謀」開啟了一個以假亂真、亦真亦幻的結局,從一陣迷糊到墮入仙境,在介於「女孩」與「女人」之間的汪洋大海裡漂流。

55分钟前
  • Landy
  • 推荐

试听差得可怕… 得亏女主漂亮

58分钟前
  • 较差

真真假假的设定太酷了,跟电影要表达的状态一样酷。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都不重要了,真实影像足够有魅力。中间的日常对话在平淡中透露着铿锵有力,结尾的自嘲简直是点睛之笔。这片子存在的意义,就是让那些以为女主角会有“道德问题”的男人来看看,你们是多么的可笑(映后有个男的刚好就这样提问了,真的是电影照进现实了)。@ PREMIERE ELEMENTS - HKAFF2023

1小时前
  • 卡隆猫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