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叶集》中的洪尚秀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始终思考着死亡,透露出老迈之气;一方面,他又塑造了两对小情侣的形象,涉世未深,可爱至极。
他就像片中的女子在楼梯上徘徊,墙上歪斜的画透露出她的烦躁。
他看似最终选择了和解,却又以人散后的咖啡馆结尾,悲凉之情隐含其中。
在《草叶集》死亡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圣熙的死,女孩与男孩发生争执;崔教授行为不端的罪名选择自杀,男子醉中怪罪崔教授女友;老人想到自己的死:「年龄到了,要整理了。
」自杀未遂,向往爱却难以得到,一把年纪,还要靠后辈生活,穷困潦倒。
但他也年轻过,奋斗过。
「明明都会死,即使是死去的朋友在身边,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死。
所以才活的那么端正啊。
」片中金敏喜对于幸福地活下去的人是嘲讽的态度,但她也并不知晓其他的方法,所以只能和解,一起抽烟,聊天。
和解并不是上策,而更大程度上是无奈之举:就如社会上人们屡屡选择妥协一样。
「男人大都是卑鄙的。
」这句话从镇宇的女友嘴中说出,与其说是真心,不如说是有点搞笑。
年轻的小姑娘不知为何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还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充满了莫名的喜感。
这部电影中洪尚秀把「卑鄙」用成了一个中性甚至褒义的词汇,通过说「卑鄙」,人们拉近关系。
本来嘛,活在世上,能有几个人不有点卑鄙?
看《草叶集》,不自觉地就会联想到洪尚秀的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男子在花盆前蹲下,抽烟,拂过草叶。
都是小说家,都谈论了死亡,但态度是不同的。
《猪堕井的那天》是激烈的,由情生仇。
而二十年后,至少在表面看来,洪尚秀温和了不少,虽然依旧说着「世上只有爱情最重要,得不到了,人们才去做其他的。
」但一杯咖啡一碗酒,也就能暂时地放下了。
洪尚秀的变化自然无需多言,前后景深的焦距变化,在对话中暂时移开摄影机,拍摄对话人的影子,一段对话中都使用过肩拍,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几乎都没有出现过。
在对话时加入背景音乐,开头时的古典乐有些喧宾夺主,但小情侣和解时的那段卡农加的还是很轻盈可爱的。
没有怎么玩结构,金敏喜主要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事件。
虽然难以评价这种变化是好还是不好,但尝试总归是不错的。
金敏喜是在洪尚秀的电影中一直是率直而敏感的形象。
如果从生活中考虑,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特别讨喜的模样。
虽然洪尚秀说他写台词是从演员本身性格出发的,但毋庸置疑,这样的女性形象是洪尚秀作品中很特别的存在:他之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缺乏独立人格,需要男性的肯定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而金敏喜则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洪尚秀最近的作品多采用女性视角,虽然觉得依旧没有他男性知识分子视角的作品那么自由娴熟,但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相比,《草叶集》个人觉得更加自然了一些。
偏执的人、争吵的人、压抑的人最终都选择与生活和解。
但结尾的空镜头又透露出洪尚秀对于和解态度的暧昧:即使想要与世界和解,但有的人,一辈子也只能像片中旁观时的金敏喜那样生活啊。
❦看洪尚秀的【Grass】,看金敏喜,真的很喜欢他俩,洪尚秀导演,金敏喜演绎,这对恋人的作品,我每部都看,直到看到这部最新的【Grass】——充满了古典人文关怀,金敏喜这个(女)人太美了,不仅活得通透,还能在此生遇见像洪尚秀这样的爱人,她真是一位被光恩宠的可人儿啊❦❉爱情和婚姻真的是两回事。
爱情,简单多了,像小孩子一样,也必须像小孩子一样。
她,活到了不大不小的岁数,经历了不多不少的事件,她可以清楚地知道,她和她男朋友之间是有爱情的,但她再不会天真地认为她和她男朋友之间【因为有爱情,所以会婚姻】——这样的逻辑,不成立的。
不清楚对方,不了解对方绝不能随随便便地结婚,就算结了,也是失败的婚姻,只会遍体鳞伤。
这不是说教,而是有高度的古典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从来都不是易事,如果她就是能知道她的人生里必须与她的男朋友建立连结,那她就得专注地细心地耐心地去完成这上天赋予她的关于这次连结的所有种种。
天赋的东西,难道不是神圣的吗?
天赋的连结——婚姻,难道不是神圣的吗?
❦
不分辨虚实的界限,让所有都是虚构,《草叶集》像一个作者的创作心路。
分为三段。
探索-罗列素材、人物第一场戏,偷听状态,像一个创作者接触一个新角色。
直至两人争吵,声音依旧压着,一个冷漠、甚至虚伪的创作者,对待自己的角色像陌生人一样。
紧接着一场相似的对话。
连同上一场都在调试音乐,音乐不为与对话协调变奏,二者分隔但又并进于同一条音轨中。
至此对音乐的选用是模糊、突兀的。
接下来音乐消失,环境音。
音乐再现,继续调试。
人声逐渐明晰(从偷听逐渐到聆听),但仍然是被听的状态。
创作者的所有角色出场。
跳跃-思维和创作的高峰女人快速看向她的左边,转头,又快速确认了一下(金敏喜在她的左边吗?
),然而,摄影机却转向了男人的左边:一堵墙。
从女人的眼睛换至摄影机的眼睛,转回来后逐渐将焦变到男人,男人坚固的后背俨然是一根柱子,一个半开放式的、可能望向创作者的空间竖立了。
音乐,与前面试听不同,有明显的情绪(欢快)。
人声仍有怯场。
回到咖啡店,缺少的人,时间被挖走了。
这一段既是思绪中的思绪,诞生最美妙灵感的缝隙。
又是从 「探索」结束到「跳跃」间被压缩的不得而知的辛苦。
电影中的时间不对应跨越阶段花费的时间。
随后创作者的思维到达了最高峰,直接外化成一段动作:上下楼梯。
上、下,高、低,跳跃着,运动着。
沉思。
动身,逐渐加快脚步,插入音乐,微笑。
这其实是一整个过程。
路口,简单由角色穿过建筑群拓展出空间。
同样争吵,与 「探索」第一场戏截然相反,声音走到了画面的中心,又跟着角色走出空间,创作者付出感情,进入了他的角色。
一切变得贴身。
正如豆友评论莫莱蒂:“站在角色身边”。
也是创作者-洪尚秀最真诚的状态:在你面前。
结尾,音乐在路边响起,情境生成,自然,美妙。
梳理-呈现演出即便初看「跳跃」时已确切感受到创作者渐进的热量,要到「梳理」才将前情一一清晰。
接触角色,走进角色。
将摆出的人物立起来。
剧情和他所有想说的迅速以“迟到”的姿态出现,在创作者足够熟练后。
最后的交互中,选用了最初调试的曲风,不再膈应,甚至不会意识到音乐的存在。
演出很成功。
创作完成。
#ICA 内核感觉是艺术创作中的自我反思,到底是女主创作了咖啡馆内的故事还是咖啡馆内故事启发了女主?
其实则更倾向于前者,咖啡馆内的情节充满了女主对于其他角色的观察和互动是一个创作中的自我的呈现,她借助小说创作将生活中的各种情绪与幻想投射到故事中,这个空间更像是一个虚构空间,是她探索生活可能性和重组各种思考的舞台(记得她在咖啡厅拒绝男主的时候说“你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了”,感觉也是在对影片中的“自己说”),咖啡馆外与弟弟的互动则展现了她回归真实生活的样子,即真实的自我,也是因为她对于自己虚构世界的理解导致她对于现实人与人的关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感觉电影也是在这种虚幻与现实中交织,结尾处的退到咖啡馆融入角色也是一次对于艺术创作的投入,亦或者对于现实的逃避。
视觉上,自然光和固定镜头呈现的效果有些冷漠,室内镜头也没有特别有温度,而且室内镜头的构图也没让角色间的关系更亲密,要不就是面对面也隔得很远,要不就是中景摇镜头在两个人之间不同框,每个人都似乎有着巨大的隔阂。
听觉上,这部电影的配乐实在是突出,威廉退尔序曲响起我总感觉充满了讽刺,可能本身最出名的就是在《发条橙》中的使用,《菊次郎的夏天》其实也挺反直觉的。
NYFF连着看的第二场电影,开场一小时前大家就在lincoln center二楼的剧院外排起长队。
后面的小哥很激动地问我有没有看到排在最前面的戴着墨镜的贾木许!
纽约观众对洪尚秀抱有很大期待,电影满场,而且在主持人说到洪导没办法来现场时台下发出一片失望的声音。
不得不说,洪尚秀的电影还是要在影院观赏,这样才能强迫自己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故事还有仿似iphone相机里拍出的黑白影像里。
咖啡馆,香烟,古典乐。
必备的三要素。
还有金敏喜凌乱的头发和oversized西装外套。
只要金敏喜的脸出现在屏幕上,我可以感受到黑暗中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的脸上,真的是非常的吸引人并且想看她一直演下去。
有些尴尬的台词和情绪竟被她演得不尴尬了。
总之体验比自己在家里电脑屏幕上看好非常多。
碎碎念听起来好像都更有意义了。
我是金敏喜脑残粉看的,连看三部洪尚秀电影,一边觉得太无聊了,一边却能看完。
最喜欢楼梯这场戏,让人想到:人生无非总在上上下下,七上八下,最后不上不下。
可能,一部电影有这么一场惊艳戏就够了。
就,洪尚秀必有彩虹屁套路:金敏喜好漂亮。
恩,金敏喜在电影中真的好美。
随便站那就是戏。
所以我看完了。
有一种时空错序的定位在其中,一桌人絮叨着男女情感与生计问题,女作家是主体,这些人都是她笔下的人物,性情各异,镜头一转,把女作家带入话题时,时空产生了扭曲,他们全都成了有血肉的真人。
然而我却什么都没看进去,太过琐碎与日常,没有任何吸引人的特质,黑白复古的镜头下演员依然演绎着现代感极强的小资一套,喝着咖啡,闲聊些有的没的,也始终没有点明各桌上的话题,是没有所谓结局的开放式问题。
像一篇篇短文一样,记录下了一个片段,没头没尾,没有中心,更没有剧情。
文艺范儿也好像没有拿捏,只是一群在我看来游手好闲,满脑子想法却没有办法落地的人聚在一起,结果显而易见,这是部有些失败的电影,都很难称得上一般。
如果把它当成女主的个人特写也有失偏颇,因为黑白镜头下,也看不出多少细节,更无法使她有所增色。
说她漂亮吧,我是说不出口的,没有长在我的审美点上,也不知道这脸动过多少刀。
我个人不推荐看此片,如若必要,非接触。
但本片中对于男女情感的极致阴郁倒是解读甚妙,把原本就是黑白的画面进行统一,起到了形神兼备的作用。
老演员没有了市场,还和同事闹翻,失意自不必多说,混到身无分文,还没了工作的地步,这实在是一言难尽。
又有多少中年人与他惺惺相惜呢?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艰难求生确实绝非易事。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对新冠疫情的放开,我持悲观态度,会有多少人挺不过这个寒冬呢?
又会有多少人选择看穿?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人们需要有一个美好的预期,如果没有盼头,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重看依旧迷惑,在影片中段,洪常秀剪进了一段女人重复上下楼梯的镜头,看起来和前后情节都无关,意图很难捉摸。
可能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镜头的前一场戏,作家(金敏喜饰)刚结束了一场不太愉快的谈话。
而在这个镜头后,作家和弟弟以及弟弟的女友走出餐馆,作家跟在二人身后。
突然,她叫住弟弟,在大声吐露出内心的想法和不快之后扭头离开,踱步后回到了之前的咖啡馆开始继续创作。
这时,弟弟向女友提议去找个地方喝酒,“不早了,太阳已经下山了。
”于是他们就此消失在叙事中。
作家准备回到咖啡馆继续创作这是否在告诉我们,作家通过写自己笔下的人物在面对困境时(扭头,好像看见了什么,露出疑惑的表情)在楼梯上不停踱步,通过不断的运动来摆脱困境(脚步逐渐轻盈,露出微笑)代表作家突破了创作瓶颈,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呢?
在剧中,上楼梯的女人也是一位作家,我们可以在这里自然的把她当成是金敏喜在书中的化身,是她自我意识的投射。
好像看到了什么,疑惑
脚步轻盈,微笑于是,在整理好思路之后,之前作家创作的两组人物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情境,开始了新的交流。
(到这里观众才知道他们原本就互相认识)一开始作家笔下的演员(安宰弘饰)也走出屋外,和创造出他的作家交流。
“我看你在这呆了一整天,你每天都在这里写东西吗?
”这本不该发生的对话难道不正告诉我们作家在观察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被世界,尤其是被她创造出的角色观察吗?
作家和演员交流同样,在这美妙的最后一镜,镜头跟随着角色的视线,从演员(安宰弘饰)到编剧(郑镇荣饰)再到观众,连接了之前登场的大多数角色,(除了只以背影形式登场的男人以及和他交谈的女人)包括之前已经在叙事中隐去的情侣。
在此之前,编剧曾经询问作家“你要不要过来和我们一起坐?
”作家的回答是:“谢谢,我还是更喜欢这个位置(创作者的身份)。
”而在作家重新回到咖啡馆后,她也自然加入了角色们的交谈。
这时,两个世界才终于对彼此敞开了怀抱,以开放的姿态紧紧融合。
作家加入人们的交谈到这里我们才发现,自己也被镜头的运动,在连续的、不断裂的时间中被吸纳进了作家的创作,我们也通关“观看”这一动作的持续,完成了观察世界,与创作者交流的行动。
正如草叶的生长,在现实中汲取养分并不断反哺给空气,作为时间的尺度存在,注视着每个路过并谦虚向它俯下身子的过客。
草叶
电影名为“草叶集”,明显具有文学作品感乃至诗选剧感,实质上不仅是对惠特曼的致敬,更有着洪尚秀自己对“草叶”影像化的野心和知识分子情怀。
他试图传达的不仅是导演、演员、舞台及观众的联系,更是对某种“文艺”化的孤独和烟火气浓厚的世俗的关系的深层探讨。
惠特曼对“草叶”的理解为“一切平凡、普通和众多的人和物”,而洪尚秀的理解,在我看来,是观察“草叶”的人和物本身也是“草叶世界”这一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他强调的是一个看似超脱于世俗,而最终回归于世俗的,道于儒的融合。
他通过带有明显人工痕迹的镜头运动带来不自然的间离效果,迫使观众于故事保持一定距离,实际上也是让观众对自我“观众”而非“故事参与者”的身份的反复确认。
这和女主的心理完全一致,她幻想(通过碎片化的故事顺序安排、不可能存在于咖啡馆的古典音乐以及最后三个空无一人的定格消解了故事的真实性)人物的谈话,并一步步参与到自我构想的世界(第一个故事的画面和女主画面采用硬切,后来使用横移,再到最后女主于人物直接对话)中去。
尽管创作者和所创作的人物之间的联系、情感愈发紧密,但仍旧有一定虚构的成分保留了下来,比如第一个故事的情侣所说的死去的朋友是一位女生,而当他们再一次谈起时,那位朋友成为了男生。
种种细节表明,女主始终存在于现实与虚幻的碰撞之间,而弟弟和其女友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作为一个女主幻想结束之后的真实人物,这一点由最后女主看到两人拍韩服所流露出的真实感情可以看出。
导演为了增强其辨识度,特意安排了大叔所流露出的纯路人感情,两者形成对比。
而前面她将姐姐这一身份该说置换为了作者对角色的自言自语,显示出她将习惯性地将自己经历的事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交由人物去表达,于是混乱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这像是天使爱美丽和程蝶衣的结合体。
生活的观察者无论以怎样高的角度俯瞰生活,其最终也要被生活俯瞰,因为人诞生于生活,被生活哺育,一如母子。
洪尚秀在《草叶集》中所传达的真实与虚幻的模糊暧昧,正好是我“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反馈”的摄影观的一种影像化体现,然而这一切依旧由个体出发,包裹他人与整个社会,但最终仍回归自我,而此时的“自我”,已经嬗变为了群体性的“自我”。
按学者对惠特曼的理解便是:以“我自己”为纲,这个“我自己”不仅是作者,也代表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我自己”。
同情他人并与他人合而为一。
写的很乱,有空再改。
他们永远是导演、教授(教电影的)、作家、诗人、演员、大学生,偶有酒馆单身老板娘也是文青;活动的地点就是小酒馆、小咖啡馆和小旅馆;中年油腻男见到年轻女子一定要诉说自己的苦闷,老年男人基本就无家可归了;女人总是模棱两可半推半就,一个人时挺清醒,遇到男人就糊涂,最后一定就范,于是男人再寻找下一个女人,继续诉说苦闷,没有了局。
洪常秀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我愿意一辈子只看洪常秀的电影,其他职业的人他好像不熟,我也只熟悉他电影中人。
洪常秀的电影太有喜感,是我的电影阅历中最高格调的喜剧。
当时看着,觉得挺好看的。记得早上有人拿着扫把扫着地,喊着“扫洒庭除”。
很感人的。。中国要多有几个这样的好官。。
因为要讲党课重新翻出来的,很不错
不错
以前看的 这样人真少...
感动😭
为什么社会的进步要靠个人的燃烧?向一线扶贫干部致敬,向沈浩一样的好书记致敬,愿国泰民安,好人好报。
二号三号一口东北话,瞬间出戏。小岗村养活的体制内的人比小岗村的人口还多
虽然是主旋律,可我竟然一集一集追着看到了大结局。难得啊。
看过
第一次看这类型的主旋律电视剧主要是因为七哥 演的不错有几次感动的哭了
看后感动的一塌糊涂,中间哭了好几次
主旋律剧拍的挺接地气!
挺好看的
还行吧!
懒人村、骗子村成了全国典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小时候看的,沈浩的形象我记了很久,也认为村官该是如此。
顺着陶虹找过来的,陶基本属于客串吧。中规中矩
向沈浩同志致敬!大寨村华西村南街村好样的!
能看,主创功底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