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会消失如果换成单线叙述只讲莎拉,应该能拍成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种9分以上的神片。
看很多人评论说觉得两条故事线关联不够强,也不能理解Julia一定要找到当年的真相并告诉莎拉的后人的原因。
但当过孕妇和妈妈之后,可以说我完全能够共情到。
Julia在调研当年体育馆事件的真相时就有铺垫,她逐渐对那些在事件中遇难的孩子产生了感情,已经不是隔岸观火的同情心了,影片中原话是感觉那些像是她刚怀上的那个孩子,而当知道老公继承的公寓就来自其中一家被驱赶的犹太人时,对那家犹太人的感情或许已经单方面衍生出了宿命的感觉,已经完全沉浸到了这个叫莎拉的陌生女孩的命运多舛中。
我感觉这种心理在孕期激素水平的影响之下是很容易产生的。
但这时结发多年的丈夫却是请求她堕胎,并对她的执着表示不理解。
夫妻也是自这个导火索开始渐行渐远。
感觉爱就是在这种细小琐碎的不理解与忽视中逐渐消磨的,以至于最后莎拉和威廉再一次见面,威廉对着母亲的遗物遗憾又痛心地说,自己知道母亲的笑、气味和味道,但从不曾理解她的恐惧,也不知道她的梦想,渴望理解母亲时,我突然觉得威廉好有魅力,而相比兰伯特,或许他才是Julia的良配。
2. 父母难为另外作为父母,共情到的还有Richard对儿子隐瞒莎拉真实死因还有犹太人身份的行为。
但儿子的不理解也让我挺难过的。
父母培养孩子的时候真的完全会按照自己童年时的遗憾去给孩子找补,很多时候自以为做得好,但是孩子长大之后,总会以一个你当初根本想不到的方式来抨击你的教育。
例如前天刚看到的新世相在说投资型教育,说父母给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时刻要求自己乖,要上进要争名次,但是我想说如果不是有足够的财力无论孩子以后活成什么样都有自信能够养得起,谁敢在社会压力这么大的现实下不要求孩子独立上进呢?
父母为了拉扯大一个孩子,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亲身体会过是真的想象不到,还要求事事做到完美,自己的一点性格缺陷都要怪在父母身上,真的饶了父母吧。
3. 母性难逆在集中营的时候士兵执行父母跟子女分开的命令被给到了很多时长,有宝宝之前我可能一看而过,但是现在可以真实的体会到那种母兽的本能。
以及最后Julia还是留下了那个孩子,即使年龄已经很大了,生育、抚养都是非常大的负担和压力。
最后看Julia的大女儿和父母视频发现这对夫妇已经分居了,而且父亲在法国有一个p友不慎走入视频。
那很有可能抚养小女儿的责任完全是Julia自己在承担,感觉母性真的强大到有点不公平呢。
两场战争呈平行线展开:历史的和现代的,纳粹和犹太人的,男人和女人的。
历史的那条线牵动着我,让我越看越有兴致。
最终,我被打动被震撼。
Elle s'appelait Sarah(中译:莎拉的钥匙)|转自我的微博,发表于2014年2月9日。
另外,我写影评总是很抽象,很概括,从不讲故事梗概。
用一个女人莎拉的一生为主线,刻画二战时候纳粹的残忍到现代的经历,跨越两个不同的时空,茱莉亚的父亲在莎拉崩溃的起点碰面,而茱莉亚与莎拉的儿子在一切要逝去要被遗忘的时候再次碰面。
所有的人物甚至观众,似乎都能与莎拉相交、相遇、相惜。
莎拉在那个房间被警察带走以后,她的一生就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集中营的黑暗,经历德意志的残暴,经历与父母的分离,目睹弟弟的死亡...虽然从集中营逃了出来,但她的一生都在隐藏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她的身份对于她来说,是一场灾难。
她的一生都在摆脱。
摆脱了养父母,摆脱了充斥回忆的地域,但她知道这是徒劳,所以最终唯有自杀才能摆脱自己。
而故事最后,茱莉亚给出生的小宝宝取名为莎拉。
她也是来自这个屋子,但却是一个美好生活的憧憬。
夕阳再次落在孩子身上,那个年代的绝望已经不再,而“犹太人”这个身份也不再意味着恐惧与死亡。
历史确实给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莎拉的钥匙》以二战期间真实的“冬赛馆事件”为背景展开,在1942年的7月份,巴黎警察受纳粹之命,拘捕了上万犹太人,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他们先被集中在冬季自行车竞赛体育馆,之后分批送往集中营,死于毒气室。
故事的主人公莎拉就是被惨遭逮捕的儿童之一。
六十年后,嫁到法国的美国女记者茱莉亚,受命撰写一篇有关“冬赛馆事件”的文章,却不料因此挖掘出一桩丈夫家隐瞒了数十年的秘密。
莎拉并不在“冬赛馆事件”遇害者的名单里,但如果真相的揭示,可能会造成更多痛苦,人类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留下的疮疤。
"这是法国人的耻辱史,屠杀犹太人的帮凶,历史真相不应该被埋没和尘封,还原历史真相不分国界和人种,没一点一滴都维系着人类文明的血与泪,情与仇,进步必须建立在面对真相的前提下,这就是我想做的,我想让你们明白的.
昨天刚好读到一篇文章,叫做《你为什么不上相》,是豆瓣社区首页“你可能喜欢”的推荐,属于果壳网。
文章将答案归于一个叫做“冻脸效应”的理论,大致是说,相比较包括视频呈现在内的动态脸,照片上的静态脸没有那么有吸引力。
这应该也只是一种猜想和假说,所以文章对于“不上相”又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我们最常见到的是镜子里的自己,所以对照片中的自己看不惯,并且附上了另外一篇名为《镜中自己为何更美》文章的链接。
作者提到,“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照镜子时大脑会自动进行脑补,所以照镜子的时候并不是真实长相,大概比真实长相好看30%,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照相时感觉不像的原因”。
无论是由于人体本身并不完全对称,还是传说中的“单纯呈现效应”,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于“你为什么不上相?
”和“镜中自己为何更美?
”两个问题已经不那么关心,反而被一种来自未知的恐惧笼罩。
看着镜中的自己,我不再纠结于哪里不完美,而是不自觉地问,那是否是真实的自己?
我开始本能地不会去相信我所看到的,因为也许那并不是真正呈现在他人眼中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真相”?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真相都无法确定,又有什么资格去追究其它任何一个个体的真相?
这是一场关于真相的讨论。
电影《萨拉的钥匙》如果是一部单纯表现二战时期法国“冬赛馆事件”的电影,它无疑非常出色。
无论从主题本身,以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为载体,自揭伤口,表现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美好;还是剧作角度,女记者茱莉亚出于工作要求追踪记录关于“冬赛馆事件”、丈夫家族老宅隐藏多年的秘密、以及女孩萨拉因为一把钥匙而无法弥补的破碎的一生,三条主线齐头并进,交叉发展,节奏掌握恰到好处,张弛有度,不同时空间的衔接极其自如;此外,对于细节和意象的关注,以一把钥匙为“针孔”,透视世间一切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其他方面包括镜头运用、色彩掌控、悬念制造等不一一赘言,总而言之,在影片进行到茱莉亚开始在欧美各国奔波的追寻真相之旅以前,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佛教认为“生命就是持续的生死共舞,无常律动”,而“执着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执着不仅不可能抓住什么,反而会带给我们最想要避免的痛苦”,“执着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执着的东西本质上无法执着”。
佛教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出世性,并不是所有的生命和生活都需要或者应该遵循。
但是,当茱莉亚因为自身内心无法解开的绳结而投入到一种固执的求索中,她的面孔因为过度偏执而显得扭曲,她的感情因为承载了太多的负罪感而变得混乱,她的正常生活完全被打破。
事实上,受此影响的还包括茱莉亚的夫女、丈夫的父母、萨拉的家庭、萨拉养父母的家庭,所有的人都在为这场对真相的追寻承受着打击和痛苦。
影片的剧情简介里说,“茱莉亚发誓要找出萨拉去向的真相。
但如果真相的揭示,可能会造成更多痛苦,人类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留下的疮疤。
法国影片《萨拉的钥匙》将以它的方式给我们一个答案”。
如果说,影片的答案是要不顾一切地寻找真相,并且将真相强加于与其相关的所有人,为他们带来痛苦,我更觉得,真相是什么也许并不那么重要。
没有血腥,没有暴力,影片中没有任何涉及身体摧残的画面,却会被观众主观不自觉的幻想描绘得更加不堪。
至少我是这样的观众。
萨拉不顾一切地冲回家打开壁橱的片断是最让我揪心的部分,也是唯一让我难过的段落。
没有人期待能够从壁橱里走出一个健康完整的弟弟,哪怕他已经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甚至萨拉应该也清楚地知道,只是她不愿意承认。
影片没有任何镜头展示壁橱里是一堆怎样造型恐怖的白骨,却让我觉得更加不寒而栗,这也许正是导演的精妙之处。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萨拉没有回去,没有打开壁橱,她的后半生也许依然会在痛苦与悔恨中度过,但是那是否不足以让她用毕生时间都难以走出阴影,更不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他人,即使过着臭味相伴的日子,也不会被历史的悲剧影响终生,大不了只是搬个家那么简单。
如果说萨拉需要用真相兑现对弟弟的承诺,需要担负一个姐姐的责任,需要完成心底的一个解脱,哪怕还会落入另一个更黑暗的深渊,这是她需要付出的代价。
茱莉亚,一个只是希望还原历史、希望让世人永记耻辱而引以为诫的局外人,是否也需要一换真相的代价?
茱莉亚让我想到同样是追寻真相的另一个人,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在看到茱莉亚如此执着于追寻真相的时候,我一直在担心影片会以她的自杀结束,直到最后她说自己的女儿叫萨拉。
于是,茱莉亚不会在追寻真相的路上牺牲掉自己的生命,但是她的代价是用一生的时间延续这真相,哺育她,抚养她,让她快乐地成长,让她更加幸福,而一旦这“真相”受到半点伤害,结局一样是两败俱伤,唇亡齿寒。
有时候,真相也许只能成为秘密,如果是为了让爱的人幸福。
年少一点的时候,我会因为他人刻意的隐瞒而在内心生出仇恨,因为那让我不安,让我不能够信任。
我曾经想方设法,试图用也许会伤害他人的方式公开真相。
不过最终没有,也许是还不够勇敢。
现在想来,不过是好像自作聪明一般,向世人宣告,看哪,我是多么伟大,我知道了你们最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东西,而你们居然一直在欺骗。
现在,我不会这样。
我相信他人的隐瞒必有原因,有时候其实更是为了我的幸福和快乐。
既然我已经知道真相,真相的意义也在被认知的刹那自我了断,又何必造成更多的伤害?
或者,我可能会选择其他的方式,比如写成个故事,成为一种具有普世性的存在,那样,它便不再属于我,而是属于整个宇宙。
Yesterday morning, you looked good. Yesterday evening, before you went out, you're pretty sure you looked real good. So who the hell is this schlub in the Facebook album from last night, tagged with your name?
在战争血雨纷飞的时代,普通人的命运却被强权政治与暴力所欺,蒙昧与烟火相互揉捏并作用在自然人身上,无论如何剑拔弩张却抵不过地狱道的沟壑黏连。
二战时代。
法国巴黎东赛馆事件——一个悲伤且譬喻了残忍风格的政治往事。
莎拉一家因为是犹太人,在德国占领下的巴黎被要求交出居住在巴黎的犹太人。
十岁的莎拉和她的家人不可避免的在疯狂浩劫中罹难,在军队搜捕来临之际,莎拉将年幼的弟弟悄悄锁在家中的衣柜里保护起来,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收好了衣柜的钥匙,希望可以借此让弟弟度过一难。
弦弦掩抑声声思。
莎拉和父母被抓的时候意识到他们的离开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候,她为了救回可怜的弟弟,拿着精心呵护的钥匙逃出来回到旧居,可是迎接她的不仅是已经搬进的新住户,还有在衣柜中已经不幸遇难的弟弟。
从此,莎拉的人生被翻天覆地的改变,譬如一尾缺氧的鱼在伪世道中过起了自我蹂躏的生涯。
若干年后的女记者朱丽娅以深刻的探知和洞察力,努力将历史事实以精益求精的视角重现这个历史事实的精神巡礼,试图还原当年的真相和说不尽道不明的玖月奇迹。
朱丽娅因工作原因受命对这则故事进行挖掘,以求打开隔世心锁。
经过细腻的爬梳整理,她采访过众人,原来莎拉的小儿子威廉有着同母异父的兄姐,莎拉在生命的沉沦与无休止的堕落过后,选择了自杀,而不是威廉所认为的交通意外。
被掩盖的真相被慢慢还原,顷刻间这场骨肉悲剧与时代人性的悲剧的真相已露出尖尖角。
如果当年莎拉没有把弟弟锁在柜子中,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家四口全部被吞没生命。
莎拉的想法和意识是天真和欠周详的,她认为在那个战祸连连的残酷历史时期和现实条件下,手中的钥匙根本不可能为历史也是为自己挣命。
黑暗的时代没有将她最亲爱的弟弟予以天使般的保护,而是以吞噬的刻薄将历史的真凶显现,并以哭泣的意志显示出人性深处的柔软和反战的价值共鸣。
八千里路云和月,莎拉从难民集中处将激越昂扬的挽救曲唱起,让观众无法斥责她的酗酒抽烟的堕落,她的一生就在蜿蜒曲折的路径上将凄煞感染,悲夫嘘嗟唯凌太虚幻灭无常之缥缈霜华。
莎拉的钥匙,这是一把紧锁着仇恨偏见的钥匙,人间变成了地狱般的修罗场,伤害了原本自矜悲悯的意态和他们的人生愿景。
勇敢如莎拉,在奔赴巴黎的时刻被萦绕在耳畔的钟声渲染,此后留在她内心深处的斑斑血迹让原本无忧无悔的生涯沉寂,由于强大的威权力量的夺命剑的展现而泣血空灵,最终沦为一个悲情故事的殉道者。
她的执着于强烈的生命信仰中放大,一定换取来世的扬帆起航。
看完这个电影,我有三个疑问,如下:1.女主为什么一定要找到沙拉,动机是什么?
2.沙拉后来为什么自杀?
3.女主为什么给自己出生的小女儿起名沙拉?
先说第一个问题,女主寻找沙拉的动机。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重要了,不清晰的话很难理解女主的行为。
明明报道结束了,还要继续追查下去;追问公公,逼问房子的由来;手术安排妥当,却放弃,转而连夜直奔纽约寻人。
可见女主对这次追查的决心和关注度。
她关心已经过去60年的种族迫害,关心某个受迫害的犹太家庭,关心那个不知生死的小女孩。
如果说女主通过查案,发现与女孩有不可切割的联系,那动机就不言而预了。
然而,事实是,直到影片最后,女主与女孩之间都界限分明,并无过多交集,最多也就是女主将要入住小女孩曾经住过祖屋。
影片中女主的丈夫也问过女主,为什么如此执着追查一个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又过去了那么久的事情。
女主说只是单纯地想知道真相,记者的职业诉求而已,并说要把祖屋归还给女孩。
这个理由看上去似乎合情合理,但细想觉得又不足以支撑女主近乎疯狂寻人的热情。
毕竟当时女主的丈夫和女儿对她当时的行为已有怨言。
公公也不想旧事重提。
那是什么强烈促使女主查下去,无视家人反对?
是否记得,影片开始部分有提及女主与朋友的部分聊天。
女主是美国人,生活在巴黎十年,但朋友在电话中曾这样说:“就算在那里生活十年,你也不会跟那些法国人一样。
”还有在之后又有几次提到过女主“生在美国”“是纽约人”类似言论。
这并非只是表面上的闲聊,随口一说,似乎隐隐埋下伏笔,暗示大家共同认同一种观念:美国是平等自由的国度,不同于法国人,他们不是实行种族迫害的德国人的帮凶,而是二战的胜利者,是种族歧视的反对者。
这时候的女主可能潜意识里对美国认同,有一种自由民主国家与生俱来的姿态。
同时,在话语里有些许不经意的傲慢。
这或许是二战后的历史思想残留,胜利者冥冥中认为自己是拯救的一方,正义的一方。
这也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认同,这就解释了后来为什么沙拉离开巴黎,选择在纽约重新开始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重新剖析女主的动机,似乎就顺畅多了。
深受美国观念影响的女主与二战德国帮凶的法国丈夫在理念上本质是不合的,她追求自由、爱、平等和生命,自信、大胆,不排斥意料之外的事和人。
意外怀孕后,对丈夫打掉孩子不满,不想过那种规划好的人生,于是矛盾丛生。
在这个契合点,知道了沙拉这个受迫害的女孩。
有那么一刻觉得自己的孩子跟那个女孩的处境是相似的,不被认同,是不被认可的存在。
所以她潜意识里就同情她们,同情弱小者的命运,想借寻女孩,探知她的命运和结局,来认证和坚持自己所秉持的信念。
再来说,沙拉的自杀。
影片中的女孩一家因为种族迫害被抓,情急之下,女孩为了保护弟弟而将他锁于壁厨。
后因被抓去多天,间接导致弟弟去世。
当时女孩逃出来后,发现弟弟因自己而死,心怀愧疚。
如果女孩此时自杀,情有可原。
然而,女孩在收留她的好心夫妇家长大了。
虽受自责折磨,但似乎印证了她还尚存一丝活的希望。
于是,她在某天决定直奔自由平等的纽约开始生活。
在纽约结婚生子,似乎过起平凡的日子。
然而七年后开车自杀了,这就变得有些意外。
从后来她病重的丈夫口中得知,她是因悲伤抑郁而自杀的。
说悲伤,不如说是被慢慢的绝望吞噬的。
生活在纽约的丈夫或许并不能接受她犹太人的身份。
在战争结束后,崇尚自由平等的美国人在内心也不认同犹太人。
不然,她不会隐姓埋名,与收留她的夫妇断了书信来往,也不会与丈夫在告不告诉孩子身份的事情上争吵。
更不会在孩子出生六天后就急忙去基督教领洗。
这都是隐瞒身份,需要他人认同的行为。
当然,在战争过去60年后,从她儿子已得知自己其实是犹太人的眼神,和那句“不可能!
”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犹太人的歧视依然存在。
就像今天,种族歧视也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针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与战争有关,这是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暗暗的较量;针对整个世界的民族歧视与战争无关,这是人类优越感和挫败感的自我较量。
沙拉是失败者,弱小者,绝望者,她无力对抗的是战争,是世界,是她自己。
所以她消失了,问题就消失了。
如此而已。
第三个疑问是为什么女主给自己的小女儿起名沙拉。
影片最后转到两年后,当沙拉的儿子得知小女孩的名字叫沙拉时,忍不住失声哭了。
这是一个美好的名字,也是一个有情怀的结局。
小女孩站在窗前,懵懂地看着纽约的繁华世界,留了个小小的,带着某种希望的背影。
画面有些莫名感人。
有人说,这是一种延续,通过名字的延续,来怀念沙拉这个命运悲凄的女孩,延续她不幸结束的生命。
试着带入女主的身份,任谁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小女孩起名为沙拉。
不只为纪念沙拉这个女孩,也为纪念女主自己的一段过去,一种不后悔的选择。
女主两年后也做了自己的选择,离婚,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在纽约。
时间流逝,释怀了人和事,聊起生活和打算云淡风轻,只有是那执着追寻过的、熟悉而亲切的名字记录着曾经,提醒着不变的信仰。
完。
影片的前半段做的很好,我们始终会随着主演的发掘,一点一点去关注人物的命运,但到了表达情感的后半段则有些散乱了。
虽然,尘封的过往,人物的命运不一定非要得以完美的拯救,但我期望这部电影仍然能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尾巴,告诉我们真相不仅于此。
变换过多种生活状态后,莎拉仍走不出那个阴影,此时生命于她,唯有痛苦,自杀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但在那个阴霾的历史背景下,更好的死未必不是另外一种好的选择,就像那位戒指里藏毒的老先生,他居然很超脱。
莎拉一直沉浸在弟弟的死去的忧伤中无法自拔,她认为都是因为她的错误弟弟才会死去,心里阴影越来越大,最后选择自杀,但并不是她的错,是战争给她带来苦痛,片尾小女孩的名字叫莎拉是为了纪念她,纪念着这段历史,也代表着新生
看到小说的简介,想起自己的电脑里有这部电影,突然就很想看,想知道那个被锁在柜子里的男孩最后怎么样了。。。
故事慢慢的铺开,虽然莎拉和她的家人在经历那些非人的待遇,但我的心理总盼望着那个被锁在柜子里的弟弟能因此而逃过一劫,甚至于我总觉得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无法想象相反的那个可怕的结局!
也正因如此,当莎拉冲进房间,用颤抖的收打开橱柜,然后惊呆、尖叫时,那个场景是那么的令我震惊,导演没有拍橱柜里的景象,我想,那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目睹的!
喜欢电影的并列叙事,缓缓地铺展开来,然后砰地一声揭晓在每个人心中都料到却都在不停否定的那个关键事实但是电影的结尾感觉突然就弱了下来,没有把直面伤痛的主题完整地勾勒出来,缺乏说服力总的来说,是部好电影,值得一看!
双线交错叙述,莎拉一生所遭遇悲剧和现代女记者剥丝抽茧,执着寻觅莎拉的过程。
全片没有过多展现残酷,而是通过温暖的人性反衬残酷。
几个震撼点:1、赛车场内无厕所女士当场小便;2、贿赂纳粹巡检保护莎拉;3、米歇尔尸体被发现;4、莎拉自杀。
温暖点:1、释放莎拉的好心警卫;2、莎拉的养父母收留了莎拉;3、莎拉的儿子找到茱莉亚。
片子片长只有111分钟,还有大量篇幅放在了女记者茱莉亚的家事上,平衡性略差,毕竟片名叫《莎拉》。
莎拉成年后的很多情节也许都被剪辑掉了,但完全可以好好挖掘下。
能被陨石砸中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日本的爱情片主角也开始走老龄化路线了,女主某些角度很像徐帆啊,更大的相同点是两人的老公都是导演。日本的和尚过得挺潇洒的,不用守那么多清规戒律,恋爱玩乐都不耽误。松重丰在本片里对如何吃好依旧有着独到的见解。
结尾别搞那么傻雕的扑上去一幕会更好
日式温馨小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好多老熟人
虽说单身的老年人找对象也不是不可以,但用日式小清新拍出来总觉得很微妙…尤其是让小林聪美,江口德子这种单身独美气质的演员来演更奇怪了,还居然有吻戏…五郎在这里还是叫吾郎就有点搞笑了
要是狄上直子来拍就好了
这部也太可爱了吧!虽然小林聪美和叔谈朋友总有种奇怪的感觉orz
老年爱情故事
被半个拳头大的陨石砸到翻车,念经像是在调情……我大概过几天就会忘记剧情细节吧
中间差点睡着。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友谊真可爱啊。
舒服
多少有些"森林系"的痕迹,简单的剧情,平淡的生活以及让人感到舒适治愈,翻看一下好像小林聪美主演的影片都没有给太高分数,时至今日才感受到这类电影好不好看完全取决于此时内心的契合程度。
疗伤小镇,重新出发
小林聪美还是走疗愈风,帅帅的叔还是叫Goro,以及,五十岁的人也要努力追求幸福
大人的世界一点也不好玩,好像我们总是会失去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并且只能忍着,只能这样过着,终究又默默接受让时间就这么流逝下去。很好的一部电影,很舒服的剧本,治愈系的蓝色调滤镜,这就是生活,有点平淡,有点忙碌,有点吵闹,什么时候开始也不谈梦想了,也能平淡的说出伤痛,就这样生活下去,但我们终究又会为小小的幸福和希望而欣喜,希望我们都能抓住生活中每一刻的幸福。
露草,就是我们的鸭跖草。两个名字都可细细琢磨,花如其名,很灵。
极度的平静下藏着极度的悲伤。静水流深。
以悲伤治愈为主题的生活片,悲伤被处理成一道蓝色系的背景,淡淡的很有味道,治愈的过程也是含蓄的,进退之间犹疑的,时机成熟之后又很勇敢,经历反复仍不气馁。剧本写得花巧,方寸之间累积了四段“情事”,三室亲情,还有陨石、叶笛、小酒馆、戒酒会、可以就着海景吃便当的小工厂、钓鱼码头和冲浪沙滩,还有一只胖胖的可爱的蓝虎皮。有过伤心史的中年往上的耐情,有权衡最终又决定相互治愈。露草叶子的撮合倒还罢了,她把项链还给那个孩子和大海,鲸鱼和那个男人便一起回来了。
平淡治愈的电影,没什么可评价的
我也想有一个小林聪美这么酷的阿姨!只要有她参演的片子都是她的调调,其实不太担心导演或者编剧,有她皆是日常,当然总要有点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