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不是韩国的那部《逃脱》,这部电影里面有色彩鲜艳的头发,而且还有酒吧酗酒,我也纳了闷了,头发颜色和逃脱能有什么关系,外国导演确实都是一些奇葩类型的,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导演: 诺拉·芬沙伊德编剧: 诺拉·芬沙伊德 / 艾米·利普特罗特 / 黛西·刘易斯主演: 西尔莎·罗南 / 萨斯基亚·里维斯 / 斯蒂芬·迪兰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德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24-01-19(圣丹斯电影节) / 2024-09-27(英国) / 2024-10-04(美国)片长: 118分钟I 剧情简介本片基于艾米·利普罗特所著回忆录,她和芬沙伊德改编剧本,讲述刚从康复中心出来的罗娜在离开十多年后,回到了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回到童年时的牧羊场,再度体会到了自然之美和静谧的珍贵。
影片以Rona的“酒瘾”为定点贯穿全片,一开始我还无法完全与其感同身受,毕竟在我们的文化里这类的“瘾”或许不是那么普遍。
但是,看到影片后半段我突然明白过来,“酒瘾”只是Rona在面临她的困境时所选择服用的“止痛片”,而我们每个人都会服用自己的精神药片,以此获得短暂的抽离,逃脱现实世界的喧嚣。
有的人打游戏,有的人抽烟,有的人选择性,我也不例外,我时常沉迷于电影与文字所虚构的世界中。
影片中Rona的父母也同样与“瘾”相伴,母亲虔诚地信奉着上帝,父亲则反复陷入情绪的波动之中。
此外,真正让Rona上瘾的真的是酒精吗?
看完影片的我对此产生质疑,因为Rona很明显从小就对自然届的一切抱有极大兴趣。
她会将不同的植物做成标本画,喜欢在海滩边散步,看着浪涛反复撞击岩石,在沙砾里探寻着海水送来的奇珍异宝,倾听着地底深处传来的阵阵轰鸣,时常抚摸着那枚小小的指南针。
长大后的Rona所学习的专业也是生物学,并且同样沉浸于这一切。
不幸的是,这本该是无害的,甚至是有利的“瘾”却因为她的家庭而注入了有毒的创伤记忆。
当父亲在狂风骤响的那个夜晚,不顾母亲的哀求与阻拦,发疯似地砸碎窗子,完全沉沦在自己的强烈情绪中,癫狂着呼唤风,像野兽般的咆哮声伴随着母亲的痛哭声一起与狂风的呼啸声在黑夜里盘旋,将Rona身体撞得粉碎。
至此,Rona的“瘾”不再能是一个可以避世的洞穴,而是无法忍受的无人之地,叫嚣着的地脉会随时化身为一个巨型怪兽将其吞没,但她又无法抗拒它的召唤,所以她总是反复陷入这令人上瘾的痛苦与绝望之中,就像她即使远走到一个荒岛上也无法逃脱父亲的电话。
在自我无法将“瘾”与痛苦剥离的情况下,烟草、酒与爱或者说性是最完美的,也是最容易上瘾的精神止痛片,它们可以令大脑忘却,让身体失重,处于自己为自己钩织的幻觉之中,就像短暂地进入一个乌托邦,所有人与物都变得可亲可爱起来,但这终究不是真实,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的短暂抽离而停滞不前,Rona与我们总会意识到这个无情的事实,而自救是本能。
自救的途径也许就是去感受真实,先是我们的五官去真切地感知现实世界,让我们的身体与之舞动,之后去找到一个崭新的,也可以是重获新生的“瘾”,作为我们生活的锚点,最终我们将存活下来,就像影片最后出现的那只corncrake,真实地被看到、被听见。
Life never gets easy,but it will get less hard。
我出生在一个叫奥克尼的岛屿上,我的父亲有躁郁症精神分裂的倾向,母亲极端宗教的表现放弃了家庭,在这个什么也没有的小地方我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并渴望外面更广阔闪亮的大城市,我迫切的想要离开家乡,农场里的工作又脏又苦。
后来我如愿以偿的离开了家乡前往了伦敦,我剪了短发穿上了奇装异服全心的投入了这里的生活,在伦敦的街道上走了好久好久每一刻都在享受这里事物就连呼吸这里的空气都觉得不一样。
我沉迷于夜店酒吧文化,酒精使我迷幻快乐起舞因此成为了酒吧派对中最狂嗨最显眼的存在,但悲伤的童年阴影却挥之不去,不安总是如影随形,酗酒无形枷锁缠住脚跟。
喝完酒总是释放自我又哭又叫折腾不停,每次都特别狼狈,周围人都觉得我是个大麻烦,朋友、心爱的男友和工作都离我而去,我依然听着摇滚乐沉迷于酒精麻醉自己。
原本以为自己可以重新做人,但上班后依然玩的很疯,于是我又被炒鱿鱼。
虽然如愿的离开了家乡,然而那里的一切牵动着我的心,我心里永远装着老家那片波涛汹涌的大海、无边无际的天空和顶天立地的崖壁。
日子越过越浑噩,随着时间的推移伦敦的记忆变得更扭曲破碎和丑陋。
我白天举止正常,到了晚上就变成见不得人的酒鬼,并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喝酒是为了缓解自己白天就酗酒的羞愧之情。
我毅然决定戒酒但一次都没成功过,心中的乌托邦也被自己亲手毁掉了。
为了彻底戒除酒瘾进入了戒瘾中心,正视自己所处的困境,在戒瘾中心一堆人围着开研讨会每个人都袒露解剖自己丑陋糟糕的过去。
原本我是一个来自小岛的乡下人,怎么一觉醒来发现十二年一过去,沦落到进戒瘾中心的下场了。
过往的痛苦经历告诉我一旦喝一口酒就会控制不住,在治疗期间每时每刻都想喝酒,于是不断剖析反思自己的人生。
我担心自己的人生结束了再也不会快乐…
在这个时候奥克尼向我敞开了心扉,我便将心灵寄托在我那风景迷人的家乡上。
结束治疗后阔别十年我带着满身伤痕回到了家乡,在这个拥有世界遗产的岛屿、熟悉的牧羊场,再度体会到了自然之美和静谧的珍贵。
如今我的特别狼狈面容憔悴不堪害怕碰到曾经认识的人,同时我过上了全新的生活:帮父亲打理农场杂货、探索整个岛屿自己未去过的领域、尝试冬泳在大海中呼唤海豹、为保护协会调查珍稀鸟类、追踪北极光……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的细微事物和海洋以及野生动物,于是我独自研究属于我自己的地质学,并尝试我的过去和解。
最后我战胜了酒瘾,内心渐渐充满了力量,是那个曾经喜欢又讨厌的故乡净化了我的灵魂。
我的身体就是一片陆地,夜间发生着各种地质变化,我眨眼睛就是阳光闪烁,我呼吸就可以让天上白云飘飘,我每次打喷嚏都是打雷,我的高潮就是地震,我的雀斑是著名地标……
从立项梗概吸引去看了原著,这个自我救赎的故事很长体现的都是很细微的事,电影大致的呈现了整个回忆录,由于原著本身就是一天一天的日常散文所以难免会让人觉得很清水。
片子开拍前罗南做足了准备并和原作者交流,毫无疑问她的表演是没问题的。
除了酗酒 故事本身也挺常见的吧,小地方渴望大都市的落差,所以我并不同意“白人的伤痛”这种说法,有相同经历的人应该能懂,没有的可能觉得本片在矫情女主角很作,影片是很私人的故事也很小众,喜欢的人会很喜欢讨厌的人也会很讨厌,能否与本片产生链接完全是看个人。
对于译名私以为“逃亡”更符合。
希望上天保佑西尔莎罗南顺利冲奥!
三星电影,但是苏格兰景观和西尔莎私心加1。
Being addicted to something/somebody is one of the happiest/saddest thing in the world cause you are doomed to be vulnerable in this way. So love is giving others chance to hurt yourself, isn’t it? Addiction can be painkiller but never never lose yourself. Soberity doesn't always bring you happiness, as alcoholic doesn't tackle the problem.最后指挥海浪的solo戏和小妇人里的monologue一样值得反复观看,通感的写法很戳我,虽然在这个位置直接念诗又显得太白,但还是偷偷抄到flomo上去了…When I orgasm, there is an earthquake.北岛的风昼夜不停The wind is our most defining weather in Orkney. 苏格兰的色调从来不是最eye catching,但是正正好是我喜欢。
摘掉耳机,仔细倾听属于自然赠予的白噪音去年读了chanchan man的
老友、爱人和大麻烦7.9[加] 马修·派瑞 / 2024 / 译林出版社但作为种族隔阂,无法直视的特权者的伤痛或说是与虚无主义的彻底苟合只能与海豹共鸣,作为代价,你要永远透彻、悲凉、湿漉漉地
所有悲情电影的欢乐场合都是自缢29岁休学、没有工作的罗娜白色的沙子,峻绿的草地,望向远方,那么地为难。
如果蓝色是悲伤,那么橙色就是希望...你是海洋的指挥家,解决逃避的方法是面对
故事简介: 本片基于艾米·利普罗特所著回忆录,她和芬沙伊德改编剧本,讲述刚从康复中心出来的罗娜在离开十多年后,回到了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回到童年时的牧羊场,再度体会到了自然之美和静谧的珍贵。
观者吐槽中: 这部半虚构电影由Amy Liptrot2020 年备受赞誉的回忆录巧妙改编,它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或常规的剪辑结构来呈现这些事件。
相反,导演通过晃动的镜头和跳跃式的剪辑来反映罗娜混乱的心境。
罗南饰演的罗娜是一个酗酒者,迷失在伦敦哈克尼的派对场景中。
她爱着体贴的戴宁: 前一分钟她还是一个有趣、温柔的女友,是派对的焦点;下一分钟她就喝得酩酊大醉,完全失去控制,有时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
不同是传统酗酒电影主人公要经历一场黑暗历程,罗南的表演自成一派,主人公善变和不羁以至于当罗娜慢慢失去对她来说重要的一切时,她几乎像是被暴力附身。
可悲的是,在一个灾难性的夜晚之后,戴宁也离开了她,罗娜泪流满面地试图回忆起那个夜晚的细节,但却无能为力。。。。
在罗南众多会让你心碎的场景中,这一幕一定名列前茅!
导演对酗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没有简单地将酗酒描绘成一种不良习惯,而是从酗酒者的内心角度出发,展现了罗娜在酒精的控制下所经历的痛苦、困惑以及对慰藉的渴望。
有趣的是, 导演为罗娜设计了不同的头发颜色,从冰冷到火热的色调反映她的心境。
但是即使没有那些像夜晚明亮的灯塔一样指引方向的标记,人们也不会在影片中迷失方向。
这部电影在其混乱与宁静中更像是一部令人兴奋的记忆之作,而不是平淡无奇、平铺直叙的叙事。
总的来看,本片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及出色的视觉呈现都使得这部电影在成瘾题材电影中独树一帜。
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展现了酗酒之殇与救赎之光,让观者在感受罗娜的痛苦与挣扎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与改变的可能。
PS相比之前的《闪电战》,罗南似乎又回到当年《伯德小姐》精灵古怪小姐的状态,谁能不爱她带着些许爱尔兰口音的独白!!!
影片的自然风光太太治愈,苯苯的海豹在海中如飞翔一般,如梦如幻。
很难形容观影时的心情。
因为文化背景差异确实很大,对成瘾者的痛苦很难共情,最初看的时候是有点抽离,对故事性没有那么认可。
不知从哪一刻起沉浸了进去,然后泪流满面。
我们总说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但渺小的生命也一如既往地拥有着汹涌的情感,会有不切实际的妄想和虚妄飘渺的期待。
情绪是Rona存在的痕迹,也是过往留给她的印记。
两小时的电影呈现的是29岁的Rona不到十万分之一的生命选段。
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但影片中透露出的那些碎片化的挣扎、迷惘、痛苦、孤独,已足以将人淹没。
其实是一个关于缺爱的故事,混乱的生活可以追溯到不稳定的童年和家庭。
Rona的迷失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讲,就是无法好好爱自己,不能从自己日常的生活中获得快乐,依赖外物以忘记自己。
那一段颓废令人难过。
即使最后她想要“好起来”,戒瘾这件事也将伴随终生。
我们常说世界太纷乱,一个人存活在世需要有一个锚点才不至于迷失。
父亲算是一切根源的一部分,母亲爱她却不能像Rona期待的那样理解她(就像她也不曾理解母亲),男友更是不提,两个成年人没有拯救彼此的义务,除非是双方心甘情愿。
Rona的锚点只能是她自己,但在她意识不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
很高兴Rona在最后找到了她的平静。
她对妈妈说起海草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光。
结尾大自然的交响乐太震撼了。
她一直都是那个热爱大自然声音的小女孩,Orkney的土地赋予了她灵魂底色,这是她精神世界的根。
最初是因为被海报吸引才想来看这部电影。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的后遗症,总是会被蓝发吸引。
再就是Saoirse充满故事性的脸,那种带有颓丧色彩的释然和自由。
Rona找到了她的自由。
全程靠发色辨别时间线。
张狂时迷乱的蓝,低潮时苍白的粉,低靡时的挣扎自救和铂金色尾端的蓝,褪色完的金黄是寻回本我。
桔红色是新生。
视听体验很和谐。
自然音和耳机里的音乐交替着贯穿整部电影,都是属于Rona的声音。
在Rona去冬泳的时候我在荧幕之外都感受到了寒冷。
一个看似不怎么有意义的里程碑。
她独自走进海中画面很美。
海豹可可爱爱哈哈哈哈。
圣诞无法回家,Rona似乎更懂得如何和自己相处。
母亲的心疼和欣慰太好读懂,时隔多年她们终于和解。
最触动到我的其实是艺术化的表达。
Rona几段独白都像是作好的诗,又或者其灵魂本是诗人。
海豹的故事和Orkney的起源很美。
其实我自己常常忘记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而它们往往是那片土地的名片。
罗南的情绪表达太抓人了,喜欢。
P.S. 她的蓝眼睛真的好清澈。
P.P.S 结尾听到corncrake的时候和Rona一起笑了出来,以及片尾字幕滚完还有一声corncrake的彩蛋!
2024.10.14 03:32
由诺拉·芬沙伊德导演,西尔莎·罗南主演的《逃脱》,于2024年1月19日,圣丹斯电影节首映,随后在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展出,收获颇多好评。
影片讲述了在伦敦因酗酒而偏离正轨的二十多岁的苏格兰女孩罗娜决定回到故乡奥克尼群岛,希望在此尝试远离酒精,以完成康复过程。
重返童年时身处的原野美景,她体会到自然之美的静谧与珍贵,在孤寂中逐渐找到了内心平静。
文:Guy Lodge翻译:Vivienne排版:张语嫣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在电影中,角色剧烈的发型变化常常预示着一种求助的呐喊、叙事时间线的分裂。
《逃脱》中反复出现的两者兼具的复杂情绪,来自苏格兰的女主角罗娜——一个在崩溃堕落与复原之间不断徘徊的酗酒者的形象,在西尔莎·罗南生动的演绎中栩栩如生。
格温妮丝·帕特洛短发造型罗娜的造型并没有像《双面情人》(1998)中格温妮丝·帕特洛那样给人以解脱感般的精灵短发;相反,诺拉·芬克沙伊特执导的这部电影通过角色头发上渐次变化的色彩来呈现她跌跌撞撞的康复过程。
在伦敦东区,罗娜过着混沌无序,醉生梦死的日子,酗酒使她的生活逐渐失控。
这期间罗娜的发色呈现出层层褪色的珊瑚粉、海绿与水蓝色,仿佛是视觉上的一根线索,将她牵引回那片遥远的苏格兰奥克尼群岛的宁静根源。
电影《逃脱》静帧正如片头画外音富有幻想色彩的描述中,罗娜仿佛是一只海豹般搁浅的“塞尔奇”(一种神话中溺亡化成海豹又重返人形的漂泊者),游离在两个世界之间,纵使踏上陆地也依旧为潮汐牵引。
当她回到北方的家乡,准备彻底摆脱酒精依赖进行戒断时,她的头发被染成了刺目的化学橙色,与她年轻时迫不及待逃离的那片清冷的广袤风景形成鲜明对比;无论她去往何地,试图在一个又一个小岛上逃避自我,她总固执地无法与背景融为一体,执拗地与之对抗。
电影《逃脱》静帧由德国导演芬沙伊德与原著作者艾米·利普特罗特对后者2016年的康复回忆录进行了改编并略加虚构,塑造出《逃脱》这部影片。
影片仰赖于那些隐含的张力:动荡不安的人类意志与稳定、甚至压倒性的自然与时间秩序间的抗衡。
利普特罗特的原著作品如同一部对奥克尼群岛的环境调查,细致追踪了那片土地上植物、动物与水体的细微变化,以此来平息她内心的不安。
在影片中,罗娜拥有生物学学位,康复后在一家鸟类保护协会找到了工作,负责监测该地区濒危的长脚秧鸡(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种群——这些破碎的鸟类隐喻不言自明,尽管影片并未明说。
珍稀保护动物长脚秧鸡即使在片中最为煽情的部分,《逃脱》依然保持了象征性的深层倾向,甚至流露出一种诗意的少见气质——一而这类题材的作品通常更趋向沉重、粗粝的现实主义。
影片中设定于伦敦的片段最具粗粝的质感,描绘了罗娜日益失控的酒精成瘾问题,以及对她极具耐心却逐渐疲惫的男友戴宁(由帕帕·厄希度饰演)的关系的逐步侵蚀——厄希度的戏份虽少,但他精准地表演出那种历经风霜的坚韧关怀。
罗娜和男友戴宁然而,导演芬沙伊德在其2019年惊艳首作《系统破坏者》之后,经历了2021年较为平淡之作《难以宽恕》后再度焕发出活力,这次她通过片段化的闪回结构,让观众以短促而浓烈的节奏感受这些场景,在这条漫长艰辛、在现实中往往单调乏味的戒酒之旅中,撷取出一连串带有棱角的剪影。
电影《系统破坏者》海报更为深刻的是,导演诺拉·芬沙伊德、编剧利普特罗特与剪辑师斯特凡·贝辛格携手构建出的躁动的、如玻璃般锋利而破碎的时间线巧妙地揭示了康复从来都不是顺利无阻的过程:在罗娜于奥克尼群岛的自我放逐中,每一次突然刺耳的闪回至她在伦敦的破败过往,似乎都暗示着一种侵入性思维的风险,或是一种脆弱的日常崩裂。
康复与复发间的距离通过快速而残酷的剪辑被撕裂开来,或是如梦般抽象地交织在一起,就像冰冷海浪的咆哮旋涡逐步化为夜店狂欢中迷离的蓝光,在那儿沉溺与欢愉交织成一段蒙太奇般的醉梦。
影片后半,这些碰撞的思绪渐次攀至情感高潮:在影片标题所指的“Outrun”——在罗娜父母农场顶部那块险峻的悬崖上,陆地与海洋相接之处,罗娜的过去与现在终于交汇。
她傲然伫立,指挥着奔涌的海浪,犹如挥洒一曲疗愈的交响,将压抑已久的心声倾泻于此,完成了自我与自然的和解。
罗娜指挥奔涌的海浪这种主观感官视角的处理难免削弱了部分配角的层次感:罗娜和戴宁的恋爱关系仅呈现为轮廓,而若换一种叙事视角,影片或许可以聚焦于她与重新皈依基督的母亲(萨斯基亚·里夫斯饰)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的父亲(斯蒂芬·迪兰饰)之间裂隙重重的关系——两人虽在影片中略显即逝,却蕴藏着另一种深层冲突与复杂性。
然而,作为一部关于内在救赎的自省之作,《逃脱》展现了一种坚决而棱角分明的力量,而西尔莎·罗南则以精准的演技赋予了这种力量生命。
她既坚定又脆弱,目光如炬,与那不断变换的发色形成鲜明对比。
她令人难以抗拒,既是那个醉心派对、纵情作乐、偏执地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他人的女孩,也是在冷清的晨光下孤寂伫立的灵魂,似乎迫切地想要逃离自己的影子。
12月的第一部电影-压抑和孤独,最终释放。
前70%:女孩 漂发 酗酒 作乱中20%:女孩 漂发 独行 尝试后10%: 女艺术家 漂发 融入她独自在沙滩上 蓝色发丝和大海之色融为一体精神和灵魂是她的乐谱手臂和手指是她的指挥棒微微涟漪到波涛汹涌是她奏响的乐章她用尽全身的力气,使劲挥动上肢,企图在演奏高潮时,释放前期的所有不堪、孤寂、压抑,她成功了,我也是。
她一直苦寻的“秧鸡”,不知不觉,就那么偶然的,出现在了那一刻。
我也再一次醒悟,不要刻意,不要太用力,做好当下能做到的事情,内心想要的,一定会在某来的某一瞬间降临,那时候的惊喜程度,一定是顶级。
这部电影的所有色调、构图、拍摄手法,全都在我的审美点上,算是北欧风冷色调吧,真的很爱。
就,好单调的剧情,实在不值得拍成电影,做个B站小视频还不错
罗南这个演技简直了!太厉害了 意外很好看!有原生家庭 有工作压力 有离开的男友 有心理依赖 这些放在一起再加上碎片式剪辑 比起一切都按照时间线走 这种模式真不错 最后Rona在海边的一顿操作!帅呆了好吗 好酷 好喜欢 没进柏林可惜了 导演很有想法
小岛女孩在城市中迷失自我,成了酒鬼,回到家乡在悬崖海浪飓风中和海豹中找回自己的故事。听着就非常文艺丧,拍得还行,在伦敦和奥克尼中穿插,剪辑出的混乱还挺符合罗娜被酒精洗过的脑子,接着就是海岛的冷冽,清澈的海水在飓风中击打悬崖后翻出一层层白色的泡沫,这是我喜欢能让自己清醒起来的方式,自然的磅礴壮丽与冷酷会让个人明白自己渺小的小九九真的不值一提。西尔莎罗南演酒鬼疯子和清醒小可爱的反差还不错,同期几位拿影后了,西尔莎也在冲刺了吗。
快把我看吐了 also我爸他作为一个heavy drinker的尊严受到了伤害 虽然我爸的大门永远向good drinks敞开
罗南那张脸都让我无法撑到把它看完…矫揉造作
长的漂亮的人干什么都不叫矫情
典型的英国电影形式主义政策下获得国家资助的低成本烂片。
希望所有文艺逼逼逼的电影能控制在90分钟之内 尤其是苏格兰这种地方拍的 看完抑郁的我直接选择去太阳下暴晒仨小时
outrun,不如菊石里面的风景,冬泳不漏没意思。
有动人之处但还是太冗长了。
用文艺的方式拍酒精戒断,在海岛上与自然建立关系,时间线剪得过于破碎,如同那烂醉的人生逻辑不清。最后一切归因不出所料还是原生家庭,影片整体没有惊喜,罗南在表演上收放的度把握得很好。
奥克尼群岛冷冽的海风会带走发尾那残存的最后一抹蓝色
2.5;老生常谈的关于伤痛如何被疗愈的故事;西尔莎愿意出演肯定是看中了能尽情飙戏的剧本;但总体来说无法共情酗酒人群
最佳结尾,罗南伸出双手指挥着海浪,潮起、潮落、汹涌、平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Fuck the alcohol dependence!
贵国就这都需要拍一部片子??完全get不到。这也太幸福了吧,没有一点生存焦虑吗?
一种“双鱼座”式的畅游
一部尝试表达情绪的电影,但很难进入情绪😓切碎的时间让叙事更加凌乱。唯一做对的事情是为罗南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一部安妮宝贝式的剧情可以在北海令人信服。
感受到海洋的自由就让摄影机绕着角色转几圈,眩晕就用幻觉的场景与跑动的手持摄影呈现,西尔莎罗南确实能够表演出酗酒后的状态,不过还是被导演避重就轻以极其表层的语言拍出,甚至看不到对应的动作与适当的摄影机运动。还是很浅薄,吊书袋式的生物学知识进入叙事的部分有点过于难绷。1.4
罗南的《酒精计划》,但是看完感觉白人issue对俺们来说真的算不上什么。
酒精成瘾还能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