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各取所需但也随波逐流,建议看原著,警惕总在文学作品里提伟光正的三观的人,别杠内核,看情绪就好了。
影视改编我只看了两三集。
控封在家,浅谈一下。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弗朗西斯,都是尼克。
去年看完原著就在等hulu上线,期待了一整年。
在原著里狠狠共情首先,经典短篇《boring people》,不能同意更多,
看小说中两人的互动,有让人的脸血液循环加速的能力,互相的试探总是带来轻微罪恶感但让人上瘾的刺激。
比如我最喜欢的,他们暧昧阶段的各种信息,两人都绝顶聪明的语焉不详,你来我往的聊天记录和相互打趣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似乎尼克实际上在说的是:你思考和感受的方式很美,或者你体验世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很美。
收到邮件后的几天里,我都在反复回想这句话。
想到它时我会不由自主的微笑,仿佛记起了一个秘而不宣的笑话”“写信给尼克很轻松,但也有竞技感,令人兴奋,像一场乒乓球比赛,我们对彼此总是轻率无礼.....他是自波比以来我遇到的第一个让我享受聊天的人,这种愉悦是非理性的感官享受,类似我对咖啡和大声放音乐的喜爱,他逗我笑...”而影视改编里,尼克除了尴尬的断续聊天,没有展现任何这种魅力,一闪而过的短信也都味如嚼蜡,完全没有偷情的礼仪。
一直在客套,很乏味的对话我最喜欢的一段是两人在梅丽莎生日的,坐在杂物间的洗衣机上第一次接吻,无限火花。
“不好意思,他说。
我太嗨了,眼睛都看不清楚。
我嫉妒你。
我把背靠上冰箱,拿手轻轻在脸旁扇风。
他举起啤酒瓶,拿它碰我的脸颊。
玻璃冰凉湿润到极点,我下意识地猛抽口气。
爽吗?
他问。
嗯,不可思议。
放在这里怎么样?
我把裙子一边的肩带放下来,他把瓶子抵在我的锁骨上。
一滴凝结的冰凉水珠滚过我的肌肤,我打了个寒颤。
太爽了,我说。
他什么也没说。
他的耳朵红了,我发现。
放在我大腿背面,我说。
他把瓶子换到另一只手上,拿瓶子靠上我的大腿背面。
他冰凉的指尖划过我的皮肤。
像这样?
他问。
再紧点。
我们在调情吗?
我亲了他。
他默许了。
他的嘴里很烫,他把空出的手放在我的腰上,仿佛他想要碰我。
我想要他想得不行了,觉得自己蠢透了,什么也没法说,什么也没法做。
几秒后他从我身侧抽走,擦了擦嘴,动作很轻,好像他要确认那个吻还在那儿。
我们大概不该在这里做那个,他说。
我咽了一口口水。
我说:我该走了。
然后我离开了杂物间,用手指夹着下嘴唇,试图不在脸上流露出任何表情。
”尼克富有魅力谈笑风生,在人群散去和F单独在狭小燥热的空间里用冰啤酒瓶调情一直是我难以忘怀的画面,充满了性张力,而影视改编里,尼克不仅社恐,在聚会上独自躲着忧郁,啤酒瓶情结也是一笔带过,暧昧是有的,但是完全没有磕到。。
我尬住了
不够哇不够性张力不够啊不够羡慕这样自由创作的氛围,警惕总在文学作品里提伟光正的三观的人,别杠内核,看情绪就好了选角色大多都是素人,F也是圣三一的学生,素颜试镜得到了角色,天然去雕饰日常羡慕,真好。
只看了两集,因为喜欢原著,不忍心给打低分,希望后面几集好起来求求啦(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围笑。。
"No one knows how things are gonna turn out,you can't be in charge of that,you just make decisions and you hope, you just hope."相较于《normal people》中主角的闪亮,《conversation with friend》反而更能共情,虽然后面为何回归于Bobbi有些疑问,但Francis常有的自我怀疑 自我封闭和对他人眼中自己感到的冲击等等,虽应归结为自恋,但确实是独生一代的特点。
独生一代,自小作为家庭中心,即便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塑造,但进入社会后与他人结交的过程也是他们在努力学习的过程,其中会有被人误解后的委屈或气愤,也会有碰到除爸妈以外让人安心朋友的幸运,所以,即便被冠上narcissism的评价,也只有消化,然后以行动证明真心。
Francis是独立的,遇到问题不期望去求助,更多是独自承受,也许是习惯了封闭自我情感断联,不管遇到疑似流产的疼痛还是被朋友误解绝交,都能保持健康吃饭睡觉,而不是买醉打闹或emo到天明;Francis是贴心的,保持沉默是因为不知如何表达的自我保护,以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原则去尽可能缩小问题范围,爆发时面对Melisa的质问,也开始了迅速的内省和道歉。
其实,她才21岁而已。
Francis是被爱的,在妈妈陪她去医院拿检查结果时,虽然妈妈意识到了F的异常,仍选择了尊重F的意愿和不告知的选择。
在F对B诉说对于Nick与Melisa重新有了亲密关系实质的烦恼时,是将自己作为F朋友的角度切实了解F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八卦;最后在跟N对谈时,两位即便都不舍但保持了尊重。
界限分明却关爱不减,想到《傲慢与偏见》里对尊重的表述,“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尊重别人提出的要求,通常都是用不着说服就会心甘情愿听从的”。
反观自身,有多少“以爱之名”,有多少“愿打愿挨”。
剧末用F选择的留白,看似挠心,不过足够巧妙。
也许,作者也不知道答案,也许,作者留给读者自己选择。
毕竟,人生而自由,枷锁犹在,保持希望即可。
我很少写影评,几乎不会在看完一部剧之后写下自己的感想。
看聊天记录的过程我一直抽离又深深进入,在看最后两集的一些情节一度因为疲惫睡着了;一直想把它和正常人比较,我看正常人的时候在心里要哭晕了,但我看聊天记录流不出一滴眼泪,甚至经常抽离地看演员们的表演…但是很奇怪,看完最后一个镜头,我关上电脑,紧紧握着电脑,盯着天花板看了1分钟,然后打开豆瓣想看影评,却发现那些影评都毫无意义。
我迫切想要记录一些自己零碎的感想,是短评或者mark无法写尽的。
我想我有点明白了为何这部片子有相当低的分数。
抛开那些道德的话题不谈,那些观影过程中的感觉实在是太私密太隐秘了,它迫使我需要非常非常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对自己坦白。
如果你问我,这个片子如何,我大概率会回答,还行吧,有点像正常人——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你,我无法描述,三言两语说不清。
如果你跟我说,你很喜欢这个片子,那我会确认眼神,可以坐下来跟你分享一晚上我的感受,可能。
我想我们都是自恋的,in one way or another。
我可以和一些“讨厌”的感觉和解了,我可以原谅自己,或者本就没有原谅一说,本就是我自恋与多情:我今晚又因为很小的事情和丈夫吵架了,我知道在吵架之前的那些时刻我又不爱他或者不想爱他了。
可能吧,大多数时候我是不爱他的,但在某些时候我又非常爱他,这些时刻以及一些其它物质性东西支撑着我,让我在这段关系的舒适圈中。
但在聊天记录里,这些关系和感受都是正常且无法被解构的,人不会永远爱着一个人,这很正常,这不代表你就不爱ta了。
人可以在同一个时间(一个相对稍长的时间)爱着两个人,因为只有两个人“相遇”,所有的意义才成立,哪怕这种在一起只有1秒,或许下一秒我和另一个人“相遇”,这种彼此共在的所谓“爱”的关系又成立了。
我释怀我今晚为何对丈夫如此刻薄了。
我今晚不爱他,我可以对自己坦诚,我可以对他坦诚。
it's not a big deal. 但这不代表我不爱他。
我也释怀自己对很多人,男人、女人、孩子或是其它类型的生命有多crush的瞬间。
我在打标题的时候一瞬间闪过the dancer,我便把它写了下来。
老实说,在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我才开始思考,为什么萨利鲁尼要把frances的小说命名为the dancer。
Frances写下的话,不是事实,只是她的感受,是她的投射。
或许根本没有事实,一切只是自我情绪的投射。
我们是孤独又自恋的dancer,在舞台中央,在聚光灯下优雅又激情地起舞。
孤芳自赏吧。
And,或者经常坦诚的沟通与自白,可以让彼此更加“看见”。
只是,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做到对自己诚实,以及我们在当下也根本看不见自己。
Life must be lived forwards,but understood afterwards.I loved it so much. 非常非常喜欢。
😭
Conversation with Friends不仅仅是关于私人情感的叙事,它还充斥了关于爱与友谊、权力的反思与讨论。
无论这些命题是囿于个体的世界,还是着眼于更为宏大的格局,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当下,无论是哪一种文学形式,这种类型的反思与讨论都是稀缺而珍贵的。
1. 爱是什么这个世界关于爱情的话语与符号几乎无处不在。
经过二十世纪自由恋爱革命的洗礼,“浪漫爱”的观念已经席卷到每一个角落,爱情被定义为承诺和激情的组合,且二者缺一不可。
爱情在私人领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想象和集体潜意识。
小说、电影、电视剧、歌曲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充斥着爱情的话语和叙事,我们关于爱情的想象不仅被这些文化形式塑造着,也被我们关于爱情的实践定义着。
同时,在个体主义的时代,作为允许分享我们私密空间的唯一例外,亲密关系似乎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同质化。
若我们再向外看,当下我们对“爱情”的过度关注与讨论也是公共空间被不断挤压的产物。
比如,都市生活中绝大部分关于“幸福”场景的描述是躺在私人领域里的,它可能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可能是情侣之间的缱绻,也可能是母亲对新生儿的爱抚。
政治、阶级和差异被消费主义淹没,与其说幸福在私人领域的隐匿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不如说这是一种被动的驱逐。
于是每个人关于“爱情”的想象变得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我们也很难学会更广义的去“爱”人。
但是,我们是否仍可能去探索、创造与实践新的关系形式以重新定义“爱情”?
爱与友谊、爱与婚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何种形态的爱情是可堪期待的、更好的?
这部剧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用其搭建与描绘的人物关系与情感线索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并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弗朗西斯和尼克之间的爱关乎激情却无涉承诺,它徘徊在道德的幽微地带,是隐蔽的、热烈的、不可说的。
它关乎情欲,却很少涉及占有,因为彼此都心照不宣,“占有”这个词在这样一段关系里是越界的,它可能将这种爱拖入死亡。
但无法否认,这样的爱也是某种新的关系形式的探索,具有危险的美感。
在原著中,弗朗西斯这样形容她和尼克的关系:我喜欢他像这样和我亲密无间,我们的恋情就像一个我们一同书写和编辑的Word文档,或者一个很长的私密笑话,除了我们没人能懂。
我喜欢感觉到他是我的搭档。
我喜欢想到他夜里醒过来想我。
尼克在这个故事里似乎长着一张面目模糊的帅脸,他被梅丽莎描述为“性格软弱,会身不由己地告诉别人他们想听的”“他喜欢伴侣能为他的所有决定负全责,仅此而已”。
相较之下,弗朗西斯的情感和性格则更为具体,她是共产主义者,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她认真接受了自己的人生将充满“平庸的痛苦”,并借由对关系的实践和理解重新发现了自我、爱情与生活本身。
她在给博比的信里写到:但现在我意识到没有什么是由两人甚至三人组成的。
我和你的关系是由你和梅丽莎的关系、你和尼克的关系,还有你和你童年的关系,等等,等等组成。
我想要获得某些东西,因为我以为这样我才能存在。
...我们有没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彼此相爱的新模式?
2. 爱与友谊此处想论证的命题是:爱是友谊的一种。
即使是伴侣式的包含肉欲的爱,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友谊。
这种友谊基于信任、理解、尊重和欣赏,借由此平衡爱情中因激情和冲动而脆弱的部分。
沿着这条逻辑,才能够将对某个人具体的爱与激情转化为更广义的爱,进而达成人与人之间更深度的相互理解,而不是跌入小家庭逻辑,也即将一个又一个原子化的、以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为主要追求的小家庭间的关系作为构成社会的基础。
弗朗西斯和博比的关系似乎是整个故事所有关系中最接近友谊的爱。
从大学校园里的LGBT恋人到分手到继续做亲密的伙伴,她们关系的脆弱性更多来自外部的张力和阶级的差异,但友谊一直在修补这些间隙,让她们能够达成更深的相互理解和自我探索。
3. 爱与权力在资本主义的产权逻辑裹挟一切进而追求持续不断的发展、繁荣与富强的时代,爱与婚姻中的双方越来越固化为一种相互占有的关系,这种关系进一步被一种互惠的逻辑支配。
“我爱你”似乎意味着,我拥有占有你的权力,而这种占有是一种对时间、物质、肉体的全面占有。
占有生成了亲密关系中的张力,导致身处亲密关系中的人普遍缺乏安全感,执迷于寻找“爱的物证”。
在产权逻辑之外,阶级的分野也加剧了亲密关系之间的张力。
阶级的差异似乎自然而然的意味着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拥有更多的权力,而这凭空多出的权力是以物质财富的占有为基础的。
亲密关系之中的脆弱、敏感、多疑与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此。
我们一方面认可“爱即是正义”,另一方面又无法否认“资本就是强权”。
这二者之间生成了永恒的矛盾。
我觉得Sally Rooney本质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吧,不然她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都一定来自不同的阶级?
弗朗西斯和博比、尼克、梅丽莎三人显然来自不同的世界,阶级的差异与矛盾大部分时候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显现的,有的时候也来自于某个细节的描述,比如弗朗西斯第一次受邀到梅丽莎家时,她立马决定要记住她家里的一切,过后才好向其他朋友描述它,即使她被塑造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在弗朗西斯和尼克的爱中,阶级差异导致的权力关系显然存在,并经过弗朗西斯敏感的过度审视,成为他们的爱中某种痛苦的来源。
爱中的权力关系是否是可以消解的?
可能还需要回到上一个命题中寻求答案。
在这个每一天似乎都可以被消费主义定义为与爱情相关进而与消费相关的时代,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不被资本与权力逻辑俘获,找到友谊一样的爱,与爱一样的友谊。
几年前看了《正常人》,那时候我觉得正常人这个翻译不适合故事,今天再想起来居然是意外地契合。
前两天看到别人推荐了同作者的“聊天记录”,想来想去决定看一下,虽然评分不如我的预期,但我还是很想打四星。
刚开始觉得我像女主,太纠结,很多事情不想表达出来,也不知道怎么表达,但我话很多。
一味的“沉默”让陌生人觉得她很酷,但只是因为她某种程度上的“自视甚高”和内向吧。
写到这里觉得很矛盾,是她主动去跟男主接吻,主动跟男主发生关系。
每一步发生之后她才会说,i don`t know how things come here. 但也不得不原谅她,她只是一个即将大四的学生,看起来像是一个很不会处理关系的人,而男主是一个结婚并且拥有强势老婆的人。
故事从一段关系结束开始,到一段关系开始结束,甚至还是同一段,但中间又夹了一段。
女主从一开始就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跟女朋友分手,所以当Bobbi对Melissa有感觉的时候我充分怀疑她之所以马上跟Nick搞到一起除了因为他确实帅以外一定有嫉妒的成分。
Nick的情况在我看来有点鸡贼,又离不开老婆又不能接受老婆跟别人搞在一起,并且也不能接受女主跟别人睡,朋友直接评价说他is take advantage of 女主,女主还不开心,但这话太真实了,Nick老婆更直接,你俩一起睡觉怎么怎么,根本就不认为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正儿八经的爱。
一定程度上女主自己好像也不是很相信她跟男主的爱,所以才会不断患得患失,认为睡了算是一种感情认可,但并不因此就觉得自己真的得到男主的爱了。
和男的谈恋爱就是这个毛病,不知道男的到底怎么表现爱,太能装了,关心不一定是爱,睡了也不一定是爱,有可能一切都是假的,有可能见色起意那瞬间的爱是真的。
Bobbi则说爱也不是什么稀有的东西,她真是一个太好的人,又清醒又果断,做爱人的时候就好好做爱人,做朋友的时候就给与朋友的关心。
后来她因为家里的事情伤心在门口抽烟的时候跟女主亲了,女主也没表达什么,认为不过是一种怜惜,或许这就是双性恋令人讨厌的部分吧。
之前看了一个采访,问了三位既和男的谈过恋爱又和女的谈过恋爱的女生,讲找女朋友这件事,其中一个就说,如果平常碰到的女生不是谈恋爱的目的就会和恋爱对象完全区分开来。
不过这种复杂感情确实处理起来很麻烦,也很容易让人困惑。
前两天看了《那年我们》里面的片段,男主和女主和好了,出去吃完饭走回去的路上,男主讲自己小时候被遗弃的故事然后流眼泪,女主亲了他,这样的举动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一种怜惜吧,一种安慰。
所以看到那里我特别能理解女主的做法,简单来说可以是氛围到了,但其实更多的是怜爱,和对象那种关系并不完全一样。
到结尾两集的时候很多弹幕都是问号,但这样的走向我还挺能理解的,Nick和老婆不可能离婚,他没那个勇气,可是现在挑明了情人关系大家都变得很尴尬,其实夫妻和女主都不能接受这种非一对一的关系,所以一旦清晰明了必然走向崩溃,结束是必然的结果。
而Nick对于分手也没说什么,更没有太多情绪表达,所以他这个人就很面目模糊,软绵绵的,感觉他的爱像羽毛一样轻飘飘的,落在哪儿就是哪儿。
女主最终回到前任身边的结局也很好理解,这是她需要的生活,这是她需要的支撑和爱,Bobbi能给她提供的和能跟她沟通的程度比别人要好太多太多。
拖拖拉拉看完,中间太累休息了一会儿,这种累是画面和情绪带来的,女主的情绪有点像不太平静的河,一直摇摇晃晃,又没真的起波涛。
画面除了克罗地亚度假部分比较明亮以外其他几乎都是灰扑扑的,让人很困。
但想起normal people 就会想到很多明亮的画面,游泳池、雪地、夕阳照射下的破房子,就连女主屋子的窗都比这部电视剧更亮。
但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贴近现实,反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难要去经历。
其中还有一点想提的是,结尾妈妈对女主说,你爸爸年轻的时候非常幽默风趣,到你出生的时候他也还是很有意思的很幽默的,跟他现在(酒鬼)完全不同。
她说我不希望你恨他。
(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离婚)如果有一天我妈这么说的话,我只会在心里翻白眼,我不要别人来指导我怎么评价别人,我自己心里有数,我有我的看法。
所以我想,我肯定更像Bbbbi,对感情有相对比较清晰的判断。
或许只是因为我碰到的感情问题都还比较简单,不太喜欢复杂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不少麻烦。
btw,英国人怎么发音都那么o啊,吞音好多,头一次这么觉得。。。
Frances身上有normal people 里玛丽安的影子,尤其是肩颈和忧郁的神情,我会被这种看似没有主题的剧吸引,乱七八糟,没有非黑即白,但有很细腻又丰富的情感,不管Frances做了什么,只要她去主动跟波比发条短信解释然后请求见面,波比always say yes然后毫无原则般的原谅一切😭波比真的太好啦。
我的生活,是不被允许表达情感的,或者说周围人没有能力共情自己的感受,如果表达自我,对方的回应出奇的一致:“你想太多了”“不要想那么多” ,总之都是“想太多”。
话题就此结束。
书和剧集让我有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的“被看见”的体验。
印象最深的是Melissa在电话里跟Frances说: I’m trying to remember if this level of narcissism is normal for someone your age.and you weren’t at the center of the fucking everything .(我在想这种自恋程度对你这个年纪来说是否正常,你不是他妈的一切的中心。
)哈哈我笑出声!
因为我感觉她在骂我!
说这话的缘由你们去看剧情。
内向者总在爱幻想,爱反刍,overthinking,是一种狂妄自恋。
Melissa说自己不懂表达情感,总是沉闷,复杂的感受无法用确切的词语来表达,无所适从,她羡慕波比总能把自己的感受精确的表达出来,这我太能理解了,我的大多数时候,我大概只能形容为“感觉不舒适”。
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为了摆出弱者姿态博取同情或关注,然后生出一种无可名状的羞耻感。
我似乎真的没有很确定的东西,所以当我看到一些人,自信,大方,稳重,目标明确,好像早已知晓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一般,总归是羡慕,但是羡慕的感受总与一些其他复杂的感受并存,maybe是嫉妒与轻蔑?
这让我不敢细想。
人是很复杂的,一个人或许能够自卑与自恋并存。
内向者的自我迷恋。
Frances小表情好可爱!
呵,惯用的wink伎俩,我想到了《carol》里面大魔王的wink~~我太吃这一套了。
红唇的Mellissa好美好有魅力啊~(对我来说🙄)
3.5分。
我一直在想,你会怎么看我的故事,‘她只关心自己,而我们其他人只是她身后留下的残片’。
我写这些,只是为了表达一些东西,一种感觉,并不是对你的准确描述......我们解构了一切,却从未聊过我们无法在一起的原因,我觉得这事我对此作出的反馈”。
这段弗朗西斯写给波比的邮件中,基本上可以概括这部剧就萨利鲁尼,抑或说不止她而言的所有作家们,之所以要通过小说来表达和反馈一些,是身处于事件的当事者们无法可以掌握事情走向,总会发生在理解和想象的错位的微妙情感。
这也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像潘凯克,27岁就自杀,只给这世上留下一本他写的小说《三叶草与其他故事》,里面就有这么一段话,“生活这东西,就是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临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控制事情的发展和走向,只能在要嘛压抑自己的情感,要嘛不欺骗自己的感觉做出决定,然后去抱有希望”。
整部剧给我的感觉除了真诚就是诚实,没有弄虚,没有作假;没有虚荣,没有矫情;没有鼓弄,没有玄虚......就是即便已经如此真诚面对,也仍然无法逃脱扑面而来的生活。
既然已经扑面而来,没理由不去拥抱。
但在这里面写的毕竟都是作家们的生活,他们如果都不能真诚去写作(生活),那他们便无法安放自己是生活,无法安放小说家是讲故事这个身份,无法有本事让我们可以逃到他们文字里去栖息。
他们逃离生活的方式是到生活的肉身里去,我们逃离生活的方式是逃到他们文字里去,然后都是相同的在来回间反复横跳......我们的每一段关系都不是游戏,都不该将其当作一场游戏来对待。
PS:很nice阿尔文。
(总觉着用阿尔文这样的耀眼形象,去配对无论从外表而言还是举手投足,都和时尚、流行、时代精英、精巧精致女性没有半毛钱关系的普通女性,有故意选角来推广宣传新时代进步主义精神思想的新女性的意思。
上网看了一下conversations with fiends的评价,都觉得剧情麻麻 男主很boring. 我不这么想, 因为我经历过那种不主动、不拒绝的魅力,所以格外能够体会到这个关系里每个人都很美丽. Nick因为是懦弱的性格,但是自己非常享受那种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要自己的痛苦感, 我好能共情。
那种痛都是美的。
(拜托大哥 你又不是四十六岁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已经过气没有人想要自己了 你才三十岁 才刚刚人生开始好吗)Nick对Frances的喜欢也不够纯粹 ,书里萨利鲁尼说他是那种毫无特点的帅, 他缺乏真正的性格. 他对F的喜欢大部分也是因为he likes to be needed;她的爱让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burden。
至于Nick和Melissa, 他们本来就不是严格一夫一妻,这个剧让我明白老乔上课说共产主义共夫共妻的那种态度了,like,monogamy一夫一妻是人的本性吗? 还是被后天灌输的意识形态?
Bobbi和Frances在探索友情和亲密的边缘, Bobbi is the sweetest演得也好有魅力我都要爱上她了!!!!Frances还是喜欢Nick的。
喜欢高大、帅、温柔的过气演员。
Nick会觉得自己离不开老婆,但是最后看到他又打给Frances的时候我真的好心动。
看电视剧的时候我想起来那段路也是我在都柏林反反复复走过的。
他根本买不了东西,给她打电话。
老婆最后给女主写的邮件虽然很长但是我好喜欢。
Nick is obedient、顺从到不可置信、因为她也出轨所以他们的感情不作数了吗?
(这个两个双性恋一个直男一个拉拉的四角关系真的像四边的几何图形一样有张力)
try not to be sounding judgemental..打三星属实是自己对open relationship的逃避了。
也可能是期望实在筑太高,无论是改变拍摄还是演的部分都极不出彩。
我觉得其实挺大一个问题是在那些所谓大尺度上戏上。
这种确实难拍但又很重要的戏,不能显得色情裸露博人眼球的那种脏的方向,但也不能就大白花肉走流程。
如果拍得太随便太克制,女演员的隐私部位露了不是白白露了?
这里就是这样的,其实书里这两个人每回doi,女主角的心理变化都很细腻,递进又反复,从恐惧到深入又是若即若离,结果电视剧上呈现出来总感觉脱得很随意,没有任何递进,比如第一次肯定是试探性的,结果拍出来就是大白肉撞来撞去,而且姐夫身材也没有很好,下颌线低得糟糕,亲吻像狗啃,每次都感觉女主被欺负了。
这种戏裸了实在没意义。
而且我也发现了姐夫演技也很一般,我觉得这剧本身很难让人喜欢就是格局实在太简单了,有点封闭,而且原著里四个主要人物都不能“长得好看”,女主角性格就是很闷但又很敏感,如果同样性格的人代入感会很强但是更多人看起来就不知道她在磨磨唧唧些什么。
而且书里是会把她的想法和做法都解释出来的,剧作里只能看表演了,表演又很难体现差异性,一般看起来就是单纯拧巴。
和//普通人相比,没有那种青春伤痛情节自带的“可原谅”性。
姐夫真是出道即巅峰啊,第一部我现在看也还是灵,口音也很好, 后来一直接不到重要角色,我一开始是以为他太挑了,这部看过以后就知道噢真的很一般,爱尔兰口音也就及格线而已。
接不到戏,现在事业心好像没有了。
反而是写歌还拿了格莱美。
可能大多数小演员也就是这样的。
看大家好多吐槽,但画面和插曲一响,我就觉得味道对了。
👌🏻男主和女主的选角都很完美,每次两人对手戏,我竟然都是暗自窃喜。
仿佛勾起了内心的某个隐秘的角落。
真的很美好。
两个人之间的性张力以及两个内敛不善表达的人之间感情的流动。
都很微妙。
个人感觉演员诠释的蛮到位的。
女真的很奈看,像当初《normal people》一样,掉进女主的坑啦~画面,画面太牛。
导演是真的会导。
好几个场景有油画的构图感。
就是Bobbie有点没get到😂
变态女魔杀色男
真实勃起 真实呕吐 真实碎尸
这真不是个纪实片吗??🙀只能说,过于真实了,尤其女主在一步步引导妹夫说出他视角里那天发生的事的时候,妹夫boki,后来妹夫窒息的挣扎与女主内心的挣扎也极强真实感,放血时的呕吐反应都看不出是在表演还是真实的生理反应。表现方式上很细腻,用局部特写表现女主在被侵犯时仅有的感官体验,影片色调上也足够烘托气氛,算是个好电影。
拍什么啊…
为了男主的大🐦给个好评,这年头愿意这样为差剧本献身的演员不多了
大量的无用镜头导致叙事混乱
加拿大的女变态影片,实在烂。
恐怖片吧
用呢喃核的方法革新了Rape & Revenge这个老掉牙的类型,两位导演对亲密感的捕捉也得到了延续,但电影本身还比较青涩,大量穿插的昆虫特写镜头学生味十足。
真是……莫名其~抄啊
今天这个冰淇淋口感有点粗~~
我不理解。男演员牺牲蛮大的。
男主有点胖但还是帅的,J很大
阳具不错,表演挺好,摄影值得称赞。电影过于追求文艺风导致叙事被割裂了,剧本还需打磨,人物动机不太自然。
a story can be told in 10 minutes but the director wasted me a night , fuck
很有意思的一个片子,表象是为了一次性侵的报复,深层次里是一种人对现状愤怒的发泄。女主绝对不是个简单人物,伤我一千我必杀你个片甲不留。短时间内计划实施,上手虽吐但手稳的一批,最后一边流泪一边给冰激凌加料求家人谅解也是戏精十足,这样的魔性的角色我很喜欢。演员表现很棒,尤其是女主,把这个角色疯而不癫,颠而不狂把握很好,而妹夫这个角色选的太好了,娃娃脸具有迷惑性但是脱了衣服露出啤酒肚和擎天柱那就是好油腻一男的。不过这片的叙事真是看的挺累的,总会突然倒叙或者跳进,就算有些意象或风景镜头做转场,但稍微不注意就会看人诈尸…
故事太磨叽了,女主真特么丑!
无聊透顶
女主真的从头到尾都没有让人觉得她可怜,真的恶心死了,跟姐夫各种调情,张口闭口就是各种荤话,姐夫的大硬鸡巴特写真的惊了,牺牲好大
节奏太慢,剪辑有点乱,若不是说英语的,都以为是法国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