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剧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Schlafly看上去像那个以一己之力阻止了平权法案的“反派”,但很明显,能决定ERA命运的根本不是各自诉求的正义性或哪一边更能代表女性权益,而是是否有利于真正掌握权力的那群人——男人。
Schlafly一开始就只关心国防问题(她一谈到军事和国防就容光焕发),因为“女性议题”事实上根本不重要,无论是女权还是反女权,对白宫来说都只是政治博弈的筹码。
但她想在自己真正关心的政治事务上有话语权,就需要组织反对ERA:这场运动最大的意义是那张对里根的竞选至关重要的mailing list,能够帮他尽可能大地争取一切潜在的保守主义阵营;她希望得以借此更深度参与国防事业、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可里根最后竟然任命了支持ERA的人替代了她本想要的职位,她成了一枚政治的弃子。
与此同时,女权主义者们为了修正案的通过也必须一再向男性政客们妥协,甚至要忍受明目张胆的性骚扰,Gloria称之为“乞讨面包屑”——他们为了政治利益的交换而承诺支持女权事业,到了关键时刻却随时都可以背叛。
竞选第一个黑人女总统的Shirley对一直试图拉拢男政客的Bella说:你应该支持一个真正在乎女性的总统。
没有权力就没有权利。
女人不掌握权力,权利就只能永远靠乞讨,而且随时都可以被收回。
主角Phyllis绝对不是一个“披女皮的男人”,对她的塑造也不是纯粹的反派,她是非常复杂和真实的女人。
她的某些心态有些类似于精英女性的恐弱。
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军事学家,积极活跃地参与竞选运动,甚至在五十岁又读了法学学位,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她自己的野心和抱负,和她倡导的那种“家庭主妇”形象相去甚远——全国妇女组织的传单上直接说“Phyllis Schlafly为自己做主,她就是个女权主义者”。
其实在会议上她也会因为性别而被当作男人们的“记录员”,在男政客讲着关于女秘书的粗俗不堪的黄色笑话时她狠狠地皱了眉头却还要保持笑容,丈夫也常常表现出对她的成功的不满——她同样是父权制的受害者。
但她一直坚称女性在婚姻生活中遭遇的不幸都是“私人的”,是她们“自己的问题”,“正派的女性不会被骚扰”,否定不平等给自己造成的伤害、拒绝承认自己在整个父权制结构中的弱者地位,这种心态在今天的一些“平权主义者”中也普遍存在着。
不过她的一些观点的确得到了现实的印证:如果女人都进入了职场,她们就会发现自己在干两份全职工作,因为是女人生孩子、照料家庭;她们就会疲惫、不快乐,最终选择不生孩子。
其实我一直觉得生育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负担,但女本位的生殖必须完全脱离婚姻家庭制度,生育权必须完全、彻底、排他地归属于女性。
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其实是Alice的转变。
保守主义的家庭主妇们并不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你当然可以说她们已经将父权制完全内化,但是她们同样有极其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宗教和政治信条,她们应有和女权主义者们完全平等的发声权。
强迫她人接受一套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理性的进步必须要靠主体自己在不同的思想之间进行自由探索和选择——这正是Alice所经历的。
一开始她是坚定的反女权主义者,到最后也开始质疑:we are defending ourselves,but who is attacking?或许她们只是在争取自己本该拥有的公民权利;或许能自己挣钱、不用仰人鼻息的感觉真的很好。
最重要的是,Alice意识到女权主义者并不是自己的敌人。
她们从未迫害过家庭主妇们,或剥夺其“做家庭主妇的自由”,至多是让她们觉得自己“被瞧不起”——真正的压迫者是谁?
不言而喻。
事实上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任何女性的敌人。
要看谁是敌人,就看是谁夺走了权力。
虽然只有九集,但深觉振奋,尽管当下境况如此惨淡,但这部女权史让人知道,总归有个漫长过程,只要大家团结不放弃。
一开始因为不太了解美国政治运作,所以觉得有些枯燥,但到后面关注到这些女性们在做什么之后,会觉得很好看。
看完后又去查阅了史实,才知道该剧还原度多高,足见用心程度。
首先该剧以反女权人士视角切入,大胆又新颖。
主角Phyllis Schlafly是一位反女权女性,一开始,她作为美国革命妇女会的国防主席,在政治方面颇有参与,同样也是六个孩子的母亲,但她竟不支持女性解放运动,并认为不是女性受到歧视的造成她们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因为她们自己不努力,她认为家庭妇女选择被奴役,甚至算不上一个人。
而她之所以这样认为,皆因她优越的家庭条件,雇佣保姆使她得以从繁重的家庭事务中解放,丈夫也不会家暴和过分管束她,作为一个上层社会的白人女性,自然感受不到普通女性受到的压迫。
发现一些细节,在丈夫面前,Schlafly无时无刻不显露出扭曲的母性身份和奴性角色,看到丈夫衣领歪了,很自然地上前理好,既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也把他当作神一样仰望。
Schlafly参政多年,对于国防问题颇有见解,但男权社会总会想尽办法阻止女性赢,最后她什么都没有得到,沦为男性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可悲可叹。
她的失败,不仅是因为她试图站在男人肩膀上上位,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背刺自己的同胞,而这支回旋镖终会狠狠扎在自己的身上。
正如Jill对她所说,“她们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
她们只是想得到公平的待遇,她们要去工作,拿回薪水,回家。
她们从未主动请求被骚扰,被粗暴对待,被贬低,被侵犯。
你想站在男人的肩膀上往上爬,行。
但要知道他们在偷瞄你的裙底风情。
”Schlafly的好友Alice,曾受她影响十分压抑和自卑,Alice不敢在众人,尤其是男人面前发言,“我成年之后只和四位男士说过话——我的丈夫、父亲、儿子和神父。
”因此第八集Alice的转变简直是神来之笔,迷醉的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穿梭在全国妇女大会的各个奇幻角落。
虽然按导演的说法,Alice并没有一下子变成女权主义者,但她想法的转变,是从一开始就埋下伏笔的。
她意识到ERA群体支持的观念并不与她所追求的冲突,这就足够了。
再看女权主义者团队,虽然大家都在想为女性争取权利,但中间也会有分裂和分歧,男人想把她拉下马,一些女人想和她竞争,这使得本不顺利的道路更加艰辛。
就更不要说,还有像Phyllis Schlafly这样来自同一性别的反对E.R.A.《平权修正案》的巨大阻挠存在了。
另外看到网友一个精彩观点:关于《平等权利修正案》,一方是为女性争取堕胎权、同工同酬、性少数等权利的年轻女性,一方是接受丈夫经济支撑并服从丈夫的中年家庭主妇,两方看似对立,实则都是女性为了攀向属于男性的金字塔权力顶尖所做的努力,正如编剧Waller所说,无论你爱她还是恨她,你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个不平凡的人。
尽管道路不同,但她们的目的地相同。
“如果男人能怀孕,堕胎就会是圣礼。
”在全剧最后,女权领袖Gloria有段独白——“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很长时间,但毕竟我们对抗的是持续了一万年的父权制和种族主义,我们必须继续踏浪前行,我们不会停下变革的脚步,它显示出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周围的人可以改变,若是没有这些把我们困住的摇摇欲坠的高墙和监狱。
我们才刚刚踏上发现彼此 发现自己的道路,不管这场革命需要多久,我们都不可以再回头了。
”纵观《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历史,从1923年开始起草,到得到大部分州的批准,期间也有州撤回,直到2020年获得最后一个州的批准,经历了接近一个世纪。
然而,在期限和撤回上是否作数的问题上仍有争论,所以能否被写进宪法还是未知数。
让人感叹其过程的漫长与艰辛,火炬从一代又一代女性手中接力传递。
人类早期社会是母系社会,后来进入农耕社会,男性仅仅凭借体力优势就占据上风,使社会形成父权制社会,但女性想要夺回应有的权利是多么难啊,政治上男性独霸金字塔顶尖,女性想要攀到顶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看到她们的女权历史如此丰富,反观我们的女性历史,却因长期受到男权语境的打压,被压抑得太厉害,女性只有自救才有希望。
女权主义永远不是生意,女权主义永远会被边缘化,只要我们不发声,女权要求女性独立自主,要求女性的声音被倾听,可是却被投机钻营的通过迎合男性,男权而压迫女性的人利用,然而她的结局也很惨,最终只能被男性用完了扔掉。
所以女性必须发声,必须统一阵营。
别说女性只会瞎几把胡喊,因为我们跟她们,东方和西方的女权主义者,显然不约而同的发同样的声音,同样的请愿,走同样的路。
一开始不太想看这个剧,因为很明显女主似乎代表的是一切我所反对的,而她由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Cate Blanchett# 出演,对Cate我是恨不起来的。
就算她之前演雷神3里的大魔王我还是很喜欢,反而觉得她给那个角色带来了很多喜感。
但Phyllis Schlafly 可不是喜剧角色。
她所代表的一切也不是Joke, 这个话题相当沉重,以至于我不得不面对她每次言论而不断摇头。
好在,本剧并非真的是以她为核心的,如果你看了就会发现,其实本剧是以Phyllis Schlafly 作为噱头,重点是展示双方女性的观点,支持平权的一方所发出的声音和所占的比重一点不轻。
甚至演员中,Rose Byrne 比Cate更为抢镜。
Phyllis Schlafly虽然看似是本剧的女主角,但影片只是希望借由她去展示平权道路的崎岖。
究竟是什么让一部分女性反对ERA(平权法案),从而让人们看清事实的本质。
Phyllis Schlafly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从某种程度上她像很多政客一样,其实并非真的相信和支持她所说的一切。
相反,从这个剧可以看出,她所做的一切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证明她的能力,让她成为一个leader,可以发挥她的能力。
她本质上与另一方支持ERA的女性没有区别,都是女quan主义者,都一直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是她选择了很不同的“斗争”方式。
Rose Byrne的角色 Gloria Steinem为首的ERA支持者选择的是用比较响亮、强硬的声音去反对现有制度,并试图寻求改变;而Phyllis Schlafly则选择play the game,试图一方面迎合男性社会,一方面利用男性达到她自己的目的。
本剧的优点之一是非常明确地展示出了Phyllis Schlafly的挣扎,并没有把她完全按照反派塑造,而是展示了这个人物复杂、矛盾的一面。
另一方面,也展示出她绝佳的演说和争辩技巧,几乎与老川一样,可以把地球说成方的,对某一些人来说很有说服力。
同时这个剧也展示出另一方,民主党派对于这类家庭妇女或小人物的轻视。
比如最初,ERA支持者们,也都是女性,却对Phyllis Schlafly相当不屑,不愿意了解她,一上来对她的质问就是:“你懂法律吗?
有学位吗?
”基本上就是精英派打击普通人的最标准方式。
对此我很清楚,因为我也这样 然而,正因为这种轻视,往往才导致民主党总是输掉他们原本自信满满的斗争。
这个故事也为很多中年女性演员提供了机会参演,是一场华丽的群戏。
Cate Blanchett的演出很有说服力的,不仅言行端庄优雅,很接近真实人物原型,也展示出了人物的复杂性。
但是因为她的角色说的话,大部分是nonsense,所以比较难获得共鸣;而Rose Byrne的角色Gloria 则更容易获得认可,除了她所代表的价值观更接近现代女性外,这个角色并没有很强的野心,更多地是在为自己所坚持和经历的斗争。
改变总是会受到阻碍,这场关于ERA的movement其实到现在还在进行。
这也是为何本剧被拍出的原因,提醒人们,任重而道远,就算看似某种思想意识很老旧,但不代表它消失不见。
本剧展示了,虽然都是女性,但对于女性权益每个女人的立场和想法确实很不同。
无论什么原因,都有必要了解对方的处境和想法,才可能为大胜一场战役做好准备。
无论是观摩表演还是了解历史、了解女性,本剧都是很值得一看。
注: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1921-2006),美国当代著名的女权运动家和社会改革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20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推动了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她的思想为广大美国女性走入公共空间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实现两性权利平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积极支持社会改革以消除对妇女公开或隐蔽的歧视,被誉为“解放所有家庭主妇的家庭主妇”。
她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主要女性主义思想于《女性的奥秘》一书中得到了充分而详尽的呈现。
在这部美国女性主义经典著作中,弗里丹揭露了女性奥秘论的本质,解构了源自美国主流文化的歧视性性别话语,并鼓励美国女性争取作为完备的人类所应享有的生活。
弗里丹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于美国内外以实现性别平等为目标的斗争而言,均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来自百度百科从剧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女性,包括著名女权主义者、记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都说贝蒂的《女性的奥秘》改变了她们的一生。
1《美国夫人》第四集,施拉夫利夫人在关于《平等权利法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的辩论中,通过羞辱和人身攻击把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逼的气急败坏,从气势上看,贝蒂显然输给了施拉夫利夫人。
施拉夫利夫人在对方私人问题上下刀子,给人家伤口上撒盐的行为固然很可恶。
可是也不由得让我为贝蒂感到难过的同时存有疑惑,难道女权主义者就无法面对“女权主义能不能给女性带来幸福,它能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诘问吗?
女权主义者,真如施拉夫利夫人这样的保守顽固派所以为的那样,悲惨、无趣、不幸吗?
其实一开始去看这部剧是作为一个学习任务,而非像追其他剧一样,仅仅是追剧的快乐。
因为一想到是一部争取平权的剧,内心隐隐就会觉得,会不会挺无聊的……即使有十分迷人的大魔王加盟,这部在豆瓣评分极高的剧,看的人并不多(完全比不上《致命女人》的热度)。
可能因为它没有帅哥美女和绝美爱情吧,毫不羞耻的说,如果故事绝佳,后者对我更有吸引力(😳/脸红)。
大众眼里,女权主义者的代名词是spinster,一提到女权主义者,不了解的人心头先涌起的,会是没有男人爱而只能孤独生活的老处女的凄惨景象。
成为女权主义者,远不如嫁入豪门风光。
而施拉夫利夫人的狡黠之处就在于利用了这一社会刻板印象,恰到好处的刺中贝蒂不顺的感情生活。
她说女权主义不能给女人(应该说女孩(girls),依照她在辩论中对在场女学生的这一充满驯顺和幼态色彩的称呼)带来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而因为家庭就是女孩最大的或者说唯一的幸福,就等于女权主义不能给女孩带来幸福。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女生,会为了坚持背离社会传统的所谓的女权,而牺牲掉个人的幸福吗?
我想观看辩论的在场女大学生们都在默默问自己这个问题,一边是光彩照人拥有完美家庭的中产阶级夫人,一边是被丈夫抛弃人老珠黄的女权主义斗士,她们从贝蒂的窘迫中可能也开始对女权主义产生怀疑。
2之后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女权主义,除了“悲惨、孤独、脱离主流”的生活,还能给女性带来什么好处?
/一/这是个愚蠢的问题。
它的可笑在于质疑的是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自由、平等、独立。
有些派别的女权主义者,会把女性的权利与黑人的权利、工人阶级的权利作类比,虽然乍一看让人不寒而栗,但是它们共有的不平等和人的附属性特征的确高度相似。
也许奴隶主在反对黑人独立时也会说,黑人独立对于黑人有什么好处?
他出去之后能找到工作吗?
在我的农场我可以给他庇护,出去之后靠自己能活下去吗?
资本家说,我对待工人已经很仁慈,全靠我提供的工作他们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为了反抗而罢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但是自由和平等是作为人的最重要的权利,这种权利不能被放在功利主义的天平上称量。
我说的自由不是想去哪就去哪儿的自由,而是思想上不受束缚和行事上不受阻碍的自由(当然,受到合法限制)。
没有自由,就不能做一个完整的人,它是一切权利的前提。
所以在考虑争取黑人的解放和工人阶级的解放时,没人会衡量自己损失什么原来的好处,因为锁链下的温存是残忍的。
我承认这种类比可能言过其实,我们也不必过分夸大女性所受的压迫。
束缚女性的,与其说锁链,不如说是笼子,由各种各样的观念教条编织的笼子,它漂亮、舒适、承诺你安全感和幸福。
但是再好的笼子也是笼子,不过是阻挡鸟儿追求蓝天的温暖的谎言。
/二/女权主义不许诺幸福家庭,因为它不听从男权制所讲的故事。
如果人类社会真如《人类简史》所说,是通过讲故事结合的,那么男权制的故事昭然若揭。
王子和公主最后结婚了,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男权制社会,跟童话故事一样,把幸福安宁的家庭作为女性最美好的追求。
从小到大,女性被灌输这一套评价标准,找到伴侣是成功,没人追求是失败,结婚是成功,嫁不出去是失败,生儿育女是成功,年老无子是失败,丈夫忠诚是成功,对方出轨却是自己的失败。
以这套标准,施拉夫利夫人处处成功,一步步巩固自己根深蒂固的男权制思想,意识不到自己被这套标准锁得牢牢的。
女德们教女性“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从小事到大事,“帮助”女性一步步实现婚姻的“成功”。
而女权主义反对男权,就是反对这一套标准,它存在于这标准之外,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幸福的婚姻不是目的,更不是决定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没有之一)。
因此它不会许诺给女性婚姻和家庭。
/三/但是,功利主义的权衡是理智和必要的。
女权主义能够女性带来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就如同在问到底是广袤无垠的蓝天好还是笼子好,对于有的人来说一目了然,对于一些人依然值得权衡。
毕竟口号是喊给集体的,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能过。
一种观念是进步的,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无条件接受。
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时,除了理想和向往,必须考虑现实,功利主义的权衡比较是理智的。
无疑,女权主义可以给女性带来思想上的的自由、独立、平等,而思想指引行动,一个女权主义者会多少争取到现实的自由和平等,虽然其程度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的能力。
那么除了自由和平等,女权主义还能给女性带来什么好处?
3/一/思想上的自由和平等也许抽象,但是有更加具体的思想锁链会被挣脱,比如年龄、外貌、体形。
这三个最令女性焦虑的标准,是男权制社会下女性(自觉主动给自己)戴的枷锁。
女人越年轻越容易被嫁出去,所以就越值钱,如果老了就是人老珠黄,不仅年轻男人看不上,老男人也只会追求年轻女孩。
所以女孩们焦虑,怕自己不能在25岁结婚,成为没人要的女人。
外貌也是,男女都有美丑,但是没有人会否认,外形的不足甚至只是平凡,给女性带来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男性。
之前一个同学(男)说的话我觉得蛮真实的,他说好看的女孩百里挑一,英俊的男生千里挑一,单单从外貌上客观评价,女孩子整体要比男孩好看(虽然该主张有待证据,但是并不重要,如有争议,您说得对),即使如此,她们依然觉得不够,把普通当成丑,用最严苛的标准对待自己。
前几天看一个选秀节目里面称体重的环节,一群八九十斤的妹子嚷嚷着要减肥,甚至害怕面对体重秤。
当然男生也减肥,但是逛街的时候总看到一个胖胖的男生手里牵着的往往是一个苗条的女生(没有恶意,观察到的事实而已)。
最起码男生很少因为自己长胖了就害怕被女朋友抛弃,而这种担心对女生来说再正常不过。
在精力最好的年纪,甚至从十几岁有自我意识开始,女生就被年龄、外貌、体重统治,学习固然重要,但一个学习好但是又胖又丑的女孩无疑是可怜的。
为什么女性就要被这些控制?
因为它们决定了一个女生的性吸引力,决定了一个女生能从男生那里得到多少注意力,决定了一个女生能不能找到男朋友、能不能成功结婚。
女性自觉地从男性视角审视自己,忽略了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比一切都重要,当她看着镜子,只能看到这里丑、那里胖,脸上的皱纹告诉自己的不只是岁月流逝这个简单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自己不再有吸引力了,这太可怕了。
希望我们能达成共识,这三点以及其他的标准(如有无性行为,穿衣打扮的风格等)都不能决定女人的价值。
作为一个人,你应当被尊重。
你身上的特质,值得被看到、被欣赏,你个人是值得被爱的。
决定你的不是年龄、外貌、体重,你是不能被决定的,人生价值不会因为这些方面的优劣而变动。
你不是物品,没有价格。
如果你想,可以选择变瘦、变美,但是任何人不能给你这样的义务,它们更不是做女人的前提,即使你做不到,也不是失败。
年龄增长带给你的,如同它带给男性的,是阅历、经验、智慧和洞察力。
即使社会一时半会不能改变它的观念,女性自身也可以选择游离于这些标准。
清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然后选择要不要被它们局限。
/二/女权主义可以让女性能毫无愧疚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实现经济的独立,让女性更有力地维护自己在家庭、工作中的权利,对不公平说不。
社会的现实并非一个人能够改变的,这是事实,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忍气吞声,那些恶意只会变本加厉。
在劳动就业市场中,能有女权主义思想做支撑,坚决捍卫自己的平等权利,给个人以勇气,给社会以进步。
对于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性,如果在丈夫能够养活家庭的情况下,自己还要坚持工作,会愧疚,觉得对不起家庭和孩子。
如果家里面出了什么事,比如丈夫不再爱自己,或者孩子没有被教育好,在周围人发出谴责的声音之前,女人会先进行一番自我批判,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如果自己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做好一个妻子和母亲该做的,就不会发生这些。
而女权主义者,会认为自己的工作跟丈夫的工作同样重要,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两个人共同承担家庭管理的任务。
理智的女权主义者甚至不会选择跟一个男权思想深重的人结婚。
像在《美国夫人》第五集Brenda夫妇那样相爱、平等、互相支持的家庭,是女权主义会追求的,即使它也不是一帆风顺。
女权主义并不阻挡妻子在衡量现实经济条件后,选择在家里照料丈夫和孩子,做一名家庭主妇。
但是妻子要知道,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合伙人,需要同等的尊重,自己所做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和处理家庭人际关系的付出,并不比丈夫带回家的工资无足轻重。
它要你对婚内强奸说不,不为家庭暴力找理由,要捍卫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权利。
如果有一天,你决定是时候继续工作了,坚信这是理所当然的,不用为自己辩解。
4女权主义并不是美好的,因为它让你面对现实,而现实从来就不是美好的。
它给你广袤无垠的天地,阳光下自由的呼吸,黑夜里尽情的奔跑。
它也不掩饰浩渺宇宙里四伏的危机,相反,你会看到更多触目惊心的丑陋,相比于笼子里的安心,你会听到自己恐惧的心跳,会面对更真实的孤独。
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后,需要承担同等对应的责任(这非常难)。
女权主义的要求很高,它要你勇敢而非畏缩,斗争而非顺从,面对现实而非假装安稳。
女权主义不会给你统一的人生目标,而是要你自己决定。
它没有说你不能得到爱情,也不阻止你生儿育女,不反婚也不反育。
你可以追求美丽的外貌和形体,但是由自己决定标准。
你可以做家庭主妇,同时不放弃自己的价值。
女权主义是危险的,一旦品尝到自由的空气,就再也无法忍受笼子里的压抑。
最后,我想到自己认识的那些女性,她们中的许多在不知道女权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时,已经无师自通地这样活着了。
正如许多女人的一辈子都活成了男权制的注脚,无法被撼动。
还有许多是像我这样渐渐醒悟的。
男性也是,有尊重女性平等的,有冥顽不化的,更有愿意改变的。
看看你的手心,那是笼子的钥匙,你决定要不要飞出来吧。
什么是女权?
一万个女人,可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种女权的定义。
谁能真正代表女权?
已婚已育的职场女性,未婚未育的职场女性,已婚未育的职场女性,已婚已育的全职宝妈,未婚未育的啃老青年,丁克的潇洒女郎……有钱的,没钱的,困苦的,所有这些,性别为女的,是不是都是女人?
她们的权益,算是女性权益吗?
她们获得的权力,算是女性的权力吗?
《美国夫人》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各方女性的表现。
但是,我想看完了这部剧的女性,最终都会在心里给自己一个答案。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70年代的美国。
从许许多多的电视剧或文章中,大致可以知道,那是一个超市经理可以舒服养活一个全职太太、两个高中便可以开着二手汽车上学的小孩的年代。
芭比是59年创立,在随后的60年代和70年代逐渐风靡。
RBG处在她的青壮年时代,在随后的80年被任命为联邦上诉法院哥伦比亚特区巡回审判区法官。
距离妇女参政论者们的运动才不过50年,绝大多数女性无法读书、无法进入大学,最好的归宿就是找个好男人嫁了。
但是,就在这种普遍的社会情况之中,女性意识已经兴起,女权运动已经诞生。
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待在家里,而在追求外出或工作的权力,就像大法官RBG。
这些女性,与既成家庭主妇们的女性,产生了矛盾。
剧集刻画了许多非常典型而又非常出色的女性角色:主角Phyllis是一个知名律师的妻子。
她代表的那一群人,有点像是现在的“娇妻”群体,但她自己,更像是ayawawa或全嘻嘻之类的人物。
P女士聪明、睿智、有野心。
为了实现这种野心,她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歧视(会议中默认让她做笔记、建议不被重视、伸手向老公要钱、被默认要求照顾家庭不能长久在外、被性骚扰等等等等),声称自己是女人,自己感觉男女已经很平等了,并且组建了以家庭主妇为代表的妇女组织,阻拦了平权法案的通过。
大明星Gloria,自由派的代表,不婚不育,激进但没有那么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平权法案发起组织的标杆性人物,曾经堕过胎,努力弥合组织之间的裂痕。
黑人女性政治家Shirley,第一个进入高层的女性以及黑人,一个“无知少女”的典型代表。
既痛苦于自己被当作政坛花瓶一样的存在,又挣扎于身份带来的割裂:到底是站黑人女性还是全体女性?
需要为了政治先行妥协,等到掌握权力再施行政策,还是绝不妥协,一点一滴去争取女性权益?
女性主义作家Betty,《女性的奥秘》一书作者,典型的激女。
因为过激言行导致自由派组织都有点受不了她。
但她却又的确是女权运动的先锋人物、代表人物、开山鼻祖之一。
她的著作启发了无数女性,是一位勇猛的斗士,和一个传统意义上“不合格”的母亲。
家庭主妇Alice,追随P女士左右,想要实现自己的潜能又不敢公之于众,在自己的团体中积极活动却也被隐性霸凌的一位女性。
她的丈夫虐待她、控制她,她却只能将这种事自己消化,甚至把规训内化,而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家庭主妇为反平权法案所设立的组织活动中。
她和这个组织中的无数女性一样,以“违背规训”的形式来进行反对“反规训”的活动。
或者说,她们就像我们传统的母辈们一样,明明心里想做什么事,却只能用儒家或传统大义的名分来进行,因为她们真正想做的事,是“说不出口”的。
意大利裔(?
)Bella,左右逢源、头脑清醒的军师,以利益导向为先,希望以斗争求团结,主张女性先掌权再实现女性主义,类似于“先富带动后富”。
此外还有在黑人身份和女性身份摇摆不定的黑人女性,被家暴而无法离婚到处求助却又被P故意忽视的家庭主妇,为P默默付出贡献却被P忽略的姑姐,还有与P决裂的女儿,和她同性恋的大儿子……有评论说,这个影片阐述的是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一个男人,几个孩子,就割裂了女性群体。
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这部剧生动地表现了女性们哪怕在弱势情况下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己的权益争斗的积极性,以及政治斗争中各方势力的角逐过程——真实的政治斗争,一定是考虑到了各方的利益,最后折衷取一个平衡,而不是一边倒地损害一方,除非被损害的一方毫无能力,根本沾不上牌桌。
1.女性们的主观能动性。
有一本书叫做《弱者的武器》,里面阐述了当人们出于弱势时,无法用传统意义上的强势武器来保护自己,于是他们就发明了诸如偷懒、毁坏劳动工具等等方法,来进行一些微小又弱势的反抗。
比如说,面对资本家的pua和996的要求,打工人就采用摸鱼的办法降低效率。
同样情况,女性们处于弱势,但是她们是绝对弱势吗?
不是。
她们是时时刻刻处在弱势情况吗?
不是。
那么,女性们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就会采用弱者的武器来进行反抗。
一些典型的例子:古代不但尊重父亲,最后还要尊重母亲,为什么?
因为女性再弱,也比孩子们强。
而且没有女性,无法生育后代。
如果连母亲都不被尊重,则谁会去生育后代?
谁会悉心照顾子女?
此外,许多传统的老一辈的家庭主妇,她们从早到晚,一直劳作,把家里打扫得非常干净。
许多男人,觉得没必要这么精细,或者觉得老婆效率低下,怎么就不懂得做快一点,多睡一会,非要早起晚睡?
但其实这种精细又效率不高的家务劳动在某些时候很常见。
如果大家叫过平台按照时间付费的保洁,就会发现很多阿姨会这样精细、慢悠悠地做活。
她们的活不能说不好,的确一尘不染、干干净净、仔仔细细。
但是她们并不真正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因为她们的目的不是解决你的问题,而是“表演”拖延时长。
她们既不能太敷衍,导致你不愿意付费或者平台扣费,又不能太勤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解决问题,那样她们拿不到钱。
那么回到传统的老一辈的家庭主妇这个情境下,她们在家庭处于偏弱势的地位。
文化习俗要求她们贤惠、勤俭、勤劳。
很少有人真的愿意从早到晚高效地干个不停,而家庭情况又使她们至少在心理上内化了自己应该从早到晚干个不停这个情况,所以她们或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看起来勤劳”的这种方式,也就是很多的母亲们会有精细而慢悠悠地打扫、擦拭,边聊天、边看电视边干活等等这种行为。
因为对于她们来说,休息是羞耻的,但是休息又是她们想要的,所以她们在想看电视的时候,手上拿个活计,既是自我安慰,也杜绝了一切可能的悠悠众口。
那么在Phyllis所领导的这个女性群体中,大家就可以看到作为弱者的家庭主妇们,找到了这样一个武器,作为她们情绪的出口。
她们打着反女权的名义,干着争权夺利的行为,参与着自己权益的保护和权力的角逐。
被家暴的借此机会离开家庭,困于孩子的寻到了另外的精神依托,没钱的可借此敛财,没事业的趁机试水事业。
不管这些行为在男性设定的道德中有多卑劣,女人们实实在在地靠着这些弱者的武器,在捍卫自己的利益。
2.为自己权益斗争的积极性。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比如奶奶虽然嘴上说着最爱孙子,可是实际上对外孙和外孙女更心疼。
或者是妈妈说着爱你,愿意牺牲,但实际过程中,却经常偷懒。
另外,在男人们工作赚钱而不允许女人合法得到自己劳动所得(或者女性劳动所得少)的时候,女人们会在婚前,也即“出售”之前,为自己议价,至少会帮助家里为此议价。
虽然这些所得并不一定归女人所有,但是第一她作为帮手,得到一些赞助的概率还是有的。
第二这是提高男性成本的方式,普遍提高成本,会使男性更“珍惜”到手的“物品女人”,提高男性再找的难度,以及增加自己的议价权。
第三,女人帮助娘家获得,实际上是在帮助父权对抗夫权。
在生儿育女之前,女性在夫家的地位是不稳固的。
只有在她成为“母亲”,且是不可改变的母亲(儿子长大成人或者大概率长大成人)之后,她才和夫家、夫权融为一体,这时候,她可借助夫权对抗父权。
但无论如何,父权和夫权的斗争,给了处在弱势的女性一些喘息的机会。
类比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两大国对抗,小国还有喘息之机,两大国要是联合,小国分分钟倒霉。
中古以后夫父常常联合,到清朝夫权已完全制高,导致女性的生存越来越艰难。
所以,大家看到,女人们不是不懂,不是不动,她们是非常积极地在利用弱者的武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
3.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政治的平衡代表的是各方利益的平衡。
这个平衡不一定是帕累托最优,但一定是各个《足以上牌桌的》势力都可接受(不一定是最满意)的结果。
典型的例子,就是封建时代,父权固然至高无上,但是对母亲的孝道也被推到登峰造极。
另外则是女人不被允许通过外出工作赚钱,那么男人就必须承担起所有的养家责任,而且哪怕工作累死,也无人怜惜。
当一个强势方,就必须得接受其他人不能接受你的软弱,要体面,就不能暴露自己的苦楚。
当一个弱势方,固然会一直受到欺负,但多少总有些道德或其他方面的“武器”来以此制衡。
在《美国夫人》中,自由派女权所追求的自由,固然会给整体女性带来福祉,但对许多家庭主妇的家庭却造成了大的打击。
美国家庭主妇的习惯由来已久,许多家庭主妇既无能力也无眼界出去工作学习,只能把一切寄托在丈夫身上。
而女性们在职场上攻城略地,势必造成她们的丈夫在职场的艰难,从而降低她们家庭的整体福祉。
绝大多数家庭主妇有多个孩子的,这种情况会更被加剧。
而倘若家庭主妇们有儿子(这种情况也很普遍,毕竟重男轻女社会),这些运动还会影响到她们的儿子的利益。
好比当初撒切尔夫人裁撤国企,或许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但也损害了无数的家庭。
在没有给这些家庭出路时,强行一刀切,肯定会引起这些家庭的反弹。
在美国,这种情况更明显。
因为美国不仅有家庭主妇的传统,还有有色人种问题。
剧中只描写了黑人,这当然是因为时代原因。
放到现在,还有华人、日裔、德裔、拉美裔、意大利裔、法裔、印第安土著等等人种。
此外,美国还有宗教因素,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浸教会……各个教义不同的教会有不同的利益取向,使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而这些还只是能够站在牌桌上的势力。
这些还并不只是美国的问题。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自己的问题,我们不好详细叙述。
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人群交叉混杂,情况并不比美国简单。
以上,是我对《美国夫人》这部剧的粗浅评论。
By MEREDITH BLAKE 洛杉矶时报主笔原文链接:How accurate is ‘Mrs. America’s’ portrayal of Phyllis Schlafly’s gay son? We researchedWhat’s Fact and What’s Fiction in Mrs. America Episode 5如果你看过《美国夫人》这部明星云集的迷你剧,你可能会想知道它是如何准确地抓住了美国政治史上这段分裂的历史。
这部9集的美剧将保守派活动家Phyllis Schlafly(Cate Blanchett 饰)和她的追随者们与一群女权主义者进行了一次全明星的对决,她们是由Gloria Steinem(Rose Byrne 饰)、Bella Abzug(Margo Martindale 饰)、Shirley Chisholm(Uzo Aduba 饰)和Betty Friedan(Tracey Ullman 饰)领导的。
女权主义者的内部辩论很容易引起激烈的争论。
主创人员Dahvi Waller和她的编剧团队对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和20世纪70年代新右派的崛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和几乎所有的历史小说一样,《美国夫人》采取了一定的自由创作,尤其是在涉及到闭门造车的私人对话时,对Schlafly等高度两极分化的人物表达了必然的主观看法。
Schlafly的家人和支持者就对剧集持批评态度。
但当涉及到公开记录中的事件时,《美国夫人》紧扣事实,经常逐字逐句地引用女权主义领袖及其批评者的言论。
"总的来说,他们做得很好,"历史学家暨《立场有别:导致美国政治分化的女性权利和家庭观念的斗争》一书的作者Marjorie Spruill说。
(注:很多人认为这部剧集即取材于这本《立场有别》,但这部剧片头和片尾的冗长名单却对此书只字未提。
这本书出版于电视剧开播三年之前,二者的内容和叙事结构大致相同——Samuel G. Freedman)第5集通过处于ERA之争对立面的两对截然不同的夫妻,探讨了性认同和浪漫伴侣关系中的平等问题。
随着媒体关注度的不断攀升,Schlafly开始担心自己的儿子John(Ben Rosenfield 饰),并决定申请上法学院,这导致她与丈夫Fred(John Slattery 饰)关系紧张。
与此同时,女权主义的超级夫妻Brenda和Marc Feigen-Fasteau在政治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中挣扎。
以下是本集《Phyllis & Fred & Brenda & Marc》中事实与虚构的对比(集名显然是受1969年经典电影《Bob & Carol & Ted & Alice》的启发)。
Ari Graynor 饰 Brenda,Adam Brody 饰 MarcBrenda Feigen是著名的ERA支持者,曾多次在电视上与Schlafly进行辩论,她的丈夫Marc也是妇女运动的积极盟友。
本集将传统的Schlafly的婚姻与Brenda Feigen和Marc Fasteau之间更为前卫的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在哈佛法学院相识,用Feigen-Fasteau的合姓结婚——这在当时是一个激进的举动——并一起创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在其中一个备受瞩目的案件中,他们对哈佛俱乐部提出了性别歧视的诉讼。
(注:1968年,这对夫妇在纽约的哈佛俱乐部结婚。
就在他们走下过道的时候,Feigen发现俱乐部图书馆的墙上挂着“女士不得入内”的牌子。
二人非常吃惊。
在与哈佛董事会沟通无果后,他们对哈佛俱乐部发起了集体诉讼,指控俱乐部性别歧视。
最终,他们用哈佛法学院教给他们的知识赢了哈佛)Feigen是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主义领导者,她不仅共同创办了《女士》杂志和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还与Ruth Bader Ginsberg(RBG,本集有简短的出场)共同创办了ACLU的妇女权利项目(WRP)。
Fasteau也与妇女运动有联系。
1974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男性机器》的书,探讨了男性所面临的破坏性的性别期望。
在前言中,Gloria Steinem称他是 "白人男性精英中的间谍"。
在剧中,Abzug称Marc是个 "华丽的大块头"。
作为记者,我们当然对他的外表保持中立,观众自有判断。
1974年,在女儿出生后不久,《人物》杂志就对这对夫妇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将其写成了一种好奇心,因为 "妇女运动并不完全是幸福婚姻的温床"。
Feigen一直是个开拓者。
1978年,她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并起诉了选举委员会,要求将她的全名列入选票上。
后来,她飞身进入娱乐圈,担任经纪人,其客户包括Loretta Swit。
并于1990年制作了由Charlie Sheen主演的动作片《海豹突击队》(《时代》杂志在那一年报道了她)。
2000年,她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不是男孩中的一员:作为女权主义者的生活》。
详细描述了她的运动主义、她的婚姻,以及如剧集所描述的那样,她与女性的关系;她继续从事法律工作。
她和Fasteau于1987年离婚。
(注:在那本回忆录中,Brenda将她第一次的lesbian经历描述为 "一个臭名昭著的lesbian,我叫她Lila吧"。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也正如剧中所呼应的那样,"我知道我不爱Lila,我确实爱Marc。
"1990年,Brenda遇到了现在的伴侣 Joanne Parrent,这对妻妻于2008年结婚)
Ari Graynor as Brenda, Rose Byrne as GloriaFeigen是整个七十年代为数不多的愿意与Schlafly辩论,并多次辩论的女权主义者之一正如第5集中所描述的那样,许多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对与Schlafly的辩论抱有戒心,因为这只会提高她的形象。
1977年,在拒绝了Schlafly在 "会见新闻界 "上与Schlafly一起出现的请求后,Steinem告诉一位采访者,她有 "道义上的义务,不为一个拒绝说真话的演讲者扩大观众的范围"。
在《愤怒的行为和日常的反叛》中,Steinem称Schlafly是 "公平理论的人为创造者",她之所以被推到全国范围内成名,是因为新闻媒体简单地认为,给双方平等的时间意味着他们是公正的。
这两对夫妇在 "Tom Snyder明日秀 "节目中的辩论赛——Rose Byrne的伴侣Bobby Cannavale客串了脱口秀主持人——似乎是真实存在的。
网上很少有其存在的证据,但在2007年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次演讲中,Schlafly以嘲讽的语气讨论并分享了 "明日秀"节目中的片段。
"'明日秀'的Tom Snyder费了老大的劲,让两对夫妇站上对峙的电视辩论台。
”她说,"他很难找到一个有丈夫的ERA支持者,"她说,"但终于让他找到了,一个我们从未听说过的人,Brenda Feigen-Fasteau。
" 不清楚Schlafly是否像 《美国夫人 》所描绘的那样,在这次辩论中引用了一个不存在的案例,但剧中她戴着一个大十字架,穿着长长的橙色礼服,编剧显然已经注意到了历史细节。
你可以在这里查看Schlafly的整个讲话(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JL1danSD8&list=PL9CC8V5vDzr3wuS6yFrimQSEvWl3SzzZ5&index=10&t=0s)质问的部分大约从13:30开始。
Schlafly确实上过法学院,以提高她的资历...虽然拥有拉德克利夫大学的硕士学位,但因为不是律师,Schlafly经常受到批评。
正如Spruill在《立场有别》中写道,"筋疲力竭的ERA支持者将Schlafly斥责为'只是一个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家庭主妇'。
" 印第安纳州参议员Birch Bayh说,与一个 "没有受过法律训练 "的人辩论,会激发他 "制造混乱"。
她于1975年入学,1978年毕业,当时正值ERA之争的高峰期。
虽然 《美国夫人》认为这一上法学院的决定在Schlafly的婚姻中造成了紧张的气氛,但Spruill认为,Fred大体上支持妻子的努力,他们实际上是 "一根绳上的蚂蚱"。
但报纸的头条提到Fred是 "Phyllis Schlafly的律师丈夫"? 那倒是真的。
...还有,她的儿子John是同性恋在这一集中,Phyllis逐渐意识到她的大儿子John是同性恋,她以一种间接但又毫不含糊的方式向他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戒烟的,因为 "心灵比身体更强大。
你只需要锻炼意志力就可以了。
"虽然这次谈话的细节——以及激发这次谈话的环境——几乎可以肯定是编剧们想象出来的,但John Schlafly是同性恋,却是事实。
在1992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他就被纽约的同性恋杂志《同性恋世界》(Queer World)出柜了。
当时,Pat Buchananan和Pat Robertson等文化保守派人士在会上大肆宣扬 "家庭价值观 "的重要性,并谴责Bill Clinton支持同性恋权利。
当时,John Schlafly说,"家庭价值观运动不是反同性恋"。
在1993年的一次采访中,Schlafly说,她很早就知道她的孩子是同性恋,但直到《同性恋世界》这篇文章出来后,他们才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人们提起这件事的唯一原因是为了让我难堪,"她说起当时媒体的 "反噬狂潮"。
John Schlafly多年来继续为他的母亲工作,因为她拥护保守的价值观——包括坚决反对LGBTQ权利。
在2004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站在她身边,在那里她推动共和党党纲写入支持宪法禁止同性婚姻。
"这没有问题,"她说起她当时的积极行动,"这不是问题,"她说。
"他在我做的每一件事上都支持我。
"‘Free to Be ... You and Me’在这一集的最后一幕,Marc, Brenda, Gloria 和她的男友Frank (Jay Ellis 饰)聚集在一起观看《Marlo Thomas and Friends in Free to Be... You and Me》在电视上播出。
这部综艺特别节目,是继专辑和儿童书之后,于1974年3月11日在ABC播出的。
该片由Thomas制作——Ms.基金会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制作人包括Alan Alda、Mel Brooks、 Harry Belafonte 和 Michael Jackson等人。
"Free to Be..... You and Me "获得了艾美奖儿童特别节目奖,并在七、八十年代成为小学里的主打节目。
本来想从多方面来写自己看剧的感受的,结果写了“政治游戏和群体利益”这个小标题就码了这么多字。
其他的等看完第九集再来回味吧!
政治游戏和弱势群体利益菲利斯和Jill在酒店吧台线下对线的时候把真话摆到了台面上:it's never about equlity. It's always about parties.在国内网络上常常看到有人这么抨击西方的LGBT议题(还有环保、保护动物等等):那些都是西方统治者为了转移大众注意力,转移国家矛盾而而故意设置的议题。
虽然这番话紧接着的就是“因此我们不能被他们欺骗,不能把焦点放在这种'无关紧要'的议题上”这种结论,但不得不承认前半段话有一定的正确性。
对于西方(常常指代的,其实也就是美国吧)政党来说,无论是LGBT群体还是有色人种,归根结底都不过是想要争取的选票对象;当他们提出这个议题,那么一定是想要获得这些群体的选票。
剧里相应的一幕场景就是:自认最能play the politcal game的贝拉,当发现公开提及同性权益很有可能会阻碍继续推进ERA运动的时候,其实是主张撤下这个原本要提出的议题的。
因此我说那句话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它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它忽略了这是个双方博弈的过程。
无论是ERA还是Gay Rights,这种诉求不是凭空而生的,并不是忽然有一天政客发现了有那么一批人可以拉票,于是有预谋地组织了这种运动;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群体早已长期存在,并且在如同贝蒂这样具有洞察力的先驱人物的启示之下,选择主动发声,才有机会博得关注,进而在艰难的政治博弈中去争取权益,实现从0到1。
前些天才看到了国内人大关于同性婚姻的声明,大概意思是说,来信内容大多都是一样的,都是复制粘贴,背后都是有组织的,(因此)不予考虑。
我无法理解这个声明。
其实对于一些持反对意见(反对同性婚姻)的观点,有一些理由我倒也认为有一定道理,比如说通讯录在中国与国外的处境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等原因有不少人对通讯录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甚至迫害行为,比如剧中一个ERA女成员要求提出同性议题时的说辞就是“I want this (agenda) to happen so I wont be scared of being beaten to death evrytime I walk on street holding hands with my girlfriend ”(大概这个意思,渣渣转述);而中国没有这种十分恶劣的环境。
但是类似“这些议题都是西方统治者为了转移大众注意力和社会主要矛盾”这样的话,我觉得他们同样只说对了一半。
剧中第八集,在最后的选票大会上ERA提出的议题内容是:forbiding discrimination from sex orientation(渣渣转述x2)。
在国内,也不是没看到过教师因为是通讯录而被辞退的新闻(2018年),而且有意思的是,想到这里我特地去翻了几页百度新闻(跟百度搜索一样,是聚合类的搜索结果),发现几乎都是百家号的野鸡自媒体在“报道”这件事,主流媒体中只有一家被网友认为是“歪屁股”的新京报有报道过。
差不多的案件,国内外的新闻https://new.qq.com/omn/20190115/20190115A11S1Y.htmlhttps://3g.163.com/news/article_cambrian/F6FTATKD0535ATX0.html?from=history-back-list然后我用通讯录作为关键词搜,再筛掉了垃圾百家号,发现搜索结果给的正儿八经的媒体门户网站只有7页。
真有意思。
通讯录群体里经常看到有人调侃:众所周知,中国没有通讯录。
偏好娱乐和用户群体年轻化的社交媒体总给人一种社会对通讯录已经十分友善的假象,然后就会有人“理性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不支持也不反对;会这么说的我猜想还会包含着这样的前提:只要你不出现在我身边;只要我的儿子女儿不是;只要我儿子女儿的老师不是······再加上与LBGT利益诉求毫不相干的腐女文化、粉丝经济下的男男CP文化不时出现在大众面前,且微博这样的平台总会被沉默的螺旋裹挟,会进一步地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幻象。
而且总会有人说,通讯录这个群体还想要什么?
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好吗,又没有人上门来歧视你,还要得寸进尺?
indeed, they are all very greedy people and they want more. They want to hold lovers' hands in public without fearing to be seen as aliens; they want introuduce their lovers to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and recevie blessings; they want being known and treated as normal people by the young and the elder.说回那条人大的新闻,其实我相信没有任何人对通过同性婚姻的提议抱有任何希望,只是这个回应看着实在是没头没脑。
不过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这些复制粘贴的来信肯定都是别有用心。
毕竟众所周知,我国没有通讯录,自然也就没有人歧视通讯录,更不存在什么通讯录的生存发展难题。
退一步说,就算真有这样的群体,那他们的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比起来也不值一提了。
套用菲利斯反对ERA的话术:不要把个人的不幸福归咎于社会问题;你是个通讯录而且受到了他人的不公正对待?
那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毕竟我们这儿没人歧视通讯录,而且你干嘛非要告诉别人你是通讯录怪物?
终于等到你~一丢丢剧透警告第一集聚焦Schlafly的政治和家庭生活,从大魔王的眼神和无懈可击的微笑可以看出她何尝不是隐性不平等的受害者。
一位对军事国防颇有见地的卓越女性形象对打破当时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Schlafly却选择发出反对女权的声音(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另一种liberty的表现)。
其实竞选的接连失败,男性政治家对Schlafly的轻视甚至身体的垂涎,丈夫对她政治事业的回避…无一不是她生活在不平等中的证据。
那么Schlafly对女权的反对到底立足什么?
权力,正如预告片里所说,It's all about power. 女性对“equal right”的追求事实上是对男权社会男性权力的“侵占”,平权意味着女性要颠覆传统重新夺回话语权,意味着真正的权力这时必须被一分为二。
非常显而易见的,Schlafly对权力的重新分配不抱希望,因为她所关注的是,重新分配权力之后,男权社会中的男性为占据权力的高地给予女性的privilege会随着男性权力的减退而消失。
在男权社会的视角下,失去这样的特权(即便是建立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的)对女性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女孩子们必须服兵役”、“女人必须同时养育家庭照顾家庭”、“女人会失去男人们的保护和偏爱”……对女性的社会偏见占据了漫长的历史,新的社会意识要在男性之间萌生又要花费多长的时间?
如果“Sex-neutral Society”的建立对女性来说意味着另一段对某些女性的压迫呢?
Schlafly的担心其实不无道理,我们常看到职场女性被问及“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却少有男性因为未婚未育被拒绝提供工作岗位……我们如何决定牺牲谁的利息来为后人开拓光明?
当这个问题放在人类文明整体的面前,我们都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因为做出集体的自我牺牲决策比个人简单的多,但当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头上,时代的缰绳握在个人手里,摇摆,逆潮流,坚守偏见往往才更为常见。
我认为Schlafly为女性保留特权的表面下隐藏着的根深蒂固的男性视角(或者说男权视角),对女性掌握权力的不看好,才是她反女权观点的源头。
(虽然是还有政治党争因素啦但我对美国党派不了解就不瞎bb了)
phil好出戏哦哈哈哈哈总想到teddy
当女性平权落到穿裤子合适与否这件事上,在现代生活里看起来是魔幻的,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却是一个严肃的站队问题。
美国60-70年代,裤装被传统家庭主妇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甚至裙裤也不可以。
与此同时,东西两岸的自由派女性服装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某种程度上来说,能不能按自己意愿在任何场合自由地穿上裤装,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女性是否取得自由的一个标准。
当女性平权落到能不能穿裤子这件事上,在现代生活里看起来是魔幻的,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却是一个严肃的站队问题。
从无到有的女性裤装史直到27年前(1993年),美国政坛女性还会因为拒绝穿裙装而被禁止进入国会,半个世纪(准确来说是48年)以前,女学生在公立学校的着装标准仅限于裙子。
女性穿裤子的历史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久远,今日爱穿啥穿啥的自由来得并不容易也不是,它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前卫和勇敢女性用一生为我们争取过来的。
贝蒂•弗里丹是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之母20世纪20年代之前,女性裤装还普遍不被社会所接受。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青壮年男性被征召入伍,大量女性被逼走出家庭承担起那些原来由男性担当的工作,成为社会劳动力群体的主力军。
比裙子活动范围更大的裤装自然也成为工作女性的日常穿着选择,但也仅仅在工作岗位中。
在社交生活中,裤装仍然是被认为是不得体的,女性本身也并没有强烈意愿要去穿裤子。
裤装“推广大使”:Coco Chanel虽然非其本意,但当年在法国多维尔度假区为了避免过分裸露而穿上帆船裤的Coco Chanel,无意间进一步鼓舞了全世界的女性群体穿起了裤子。
作为时尚icon的她的日常穿衣选择,对女性群体产生非常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也为裤子这个单品埋下了时装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出于战时的实用性考量。
当年她所穿的帆船裤(yachting pants),和我们现在日常常见的裤子样式其实还有相当大的差别。
宽松得看起来和裙子非常相像,更因为轻薄的材质而看上去有一点睡衣的感觉。
刚开始是作为女性在沙滩或者乘帆船出海时套在泳衣裤外面之用,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之为帆船裤的原因。
Coco Chanel后来曾经说过,后悔当年这样的随意地穿着裤子在公众场合露面,导致了后来很多女性穿着裤子在出席晚宴。
但这是后话了。
惊世骇俗的YSL Le Smoking无尾燕尾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男性重新回归家庭,50-60年代和平时期女性的妻子和母亲角色再度被强化,裙装再次垄断女性衣橱。
以60年代作为时代背景《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穿得最多裤装的是“男人婆”苏西,甚至在酒会等正式场合也以裤装出席,这被视为是不得体和过于乖张的。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而米琪则只有在非常休闲的情况下才会穿裤装,比如度假或者夜间朋友聚会喝酒的时候,在表演、晚宴和其他正式场合都是各种裙子配大衣外套。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但正如已经离开乔的米琪在自己的单口喜剧事业上混得风生水起,要求已经冲破家庭局限、在社会上创造过更多价值的女性重新回归家庭,必然会带来很多的不满情绪。
传统家庭职责(妻子、母亲)已经无法满足年轻女性,她们想要寻找除家庭外的更多的人生价值,这为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埋下了伏笔。
顺应时代的发展,Yves Saint Laurent在1966年推出的Le Smoking无尾燕尾服, 现在可能会被形容为“A爆”“御姐范”,但在当时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甚至很多酒店和饭馆都禁止接待穿这套无尾礼服的女士。
YSL Le Smoking Tuxedo70年代变得激进的穿衣风格相比起未来80-90年代的审美单一化,70年代女性服装风格呈现一种大爆炸状态。
款式、花纹及颜色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没有一个占据大主流的风向,各种单品任意混搭,不同风格(奢侈、朋克、牛仔风、嬉皮士、东方异域风情)不断得到融合和再分解,是一个真正充满活力的年代。
这又与当时少数群体崛起的时代背景一致,黑人平权、LGBT性少数、女性平等,不同的阶层、种族,甚至地域(东岸、西岸和中部地区)都出现差异较大的穿衣风格,嬉皮士对东方(主要是印度)文化的过分热衷又增加可供利用的无限元素和主题。
较为年长的女性钟情于40-50年代的复古风,青年女性则始终对抗60年代过分浓重的嬉皮风,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舒适和休闲几乎成为这个年代女性服装风格的一个核心基石。
相对于以往的定制概念,chic这个代表着放松和好看的潮流语开始盛行,隐含着平民化和普遍化(你不会用chic来形容高订服装和品牌对吧)。
1.Blue jeans丹宁十年 如果要在70年代选出一个单品成为集女性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百搭之王,牛仔裤必然在首选清单上。
直筒、喇叭、高腰、连身裤各种剪裁式样层出不穷,用色之多也达到了几乎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其中又以传统的丹宁蓝色牛仔裤最受欢迎。
1972年Levi's的杂志广告
《美国夫人》施拉夫利在华盛顿街头走向众议院的40秒时间里(第一集),游走在她身边的那些支持ERA的年轻一代中,身穿牛仔裤的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注意背后行人的裤子和颜色)。
第3集中在准备游街物料的自由派可以给到一个更为清晰的展示,肉眼可数的就已经有8个女生穿着蓝色牛仔裤。
各大服装品牌每季新出的单品不仅没有成功把牛仔裤挤下单品之王的宝座,反而积极围绕着它进行新品设计。
女性消费者不仅购入更多的牛仔裤,也将原来就有牛仔裤搭配出新风格。
70年代之前,牛仔裤还只是仅仅作为一个功能性单品在工作场合使用,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
但得益于60-70年代揉合着朋克文化和嬉皮士文化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牛仔裤受到大量年轻人的追捧,同时也引导着包括Levi’s、Lee在内的一大批原来主打功能性的牛仔裤品牌转变成为引领时尚的领军者。
牛仔裤成为自由派作为坚持个性、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潮流选择,70年代也被称之为丹宁十年。
任何一次的自由女性阵营聚集,身穿牛仔裤的女性总是随处可见。
相反,以家庭主妇为主的保守阵营,几乎都是清一式的裙装(第2集)。
在这个时期,女性在各种场合穿裤子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尤其是东西两岸地区)。
迫于压力,美国政府于1972年通过了《教育修正案第九章》(Title IX 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允许公立学校女学生穿裤装上学。
2.Jumpsuit连衫裤 在工作场合转成成日常穿着的单品不仅仅是牛仔裤,原先仅限男性的工装服也被华丽改造成红极一时的女性专属连衫裤。
当时常见的连衫裤上身带有纽扣和大开领,下身有常规裤子的口袋,制作材质广泛,包括涤纶、棉和丹宁在内。
《美国夫人》第4集非裔女性群体在家中聚会中,身穿红色连衫裤的女生显得非常出挑。
连衫裤不仅作为日常搭配单品被广大自由女性所喜爱,也慢慢成为晚装的一种,但相对于日常穿着的款式,晚装连衫裤在材质和样式上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更修身,材质更为闪亮,且多为无袖。
3.Unisex大行其道的中性风
此处强行插入《老友记》硬广70年代涌入职业大军的女性更多(1970年达到了43.4%),也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进入高级管理层,职业套装也成为她们彰显权力和力量的一个手段。
早在1932年的时候,法国设计师Marcel Rochas就已经推出女裤职业套装(Pantsuits),将女性想要穿裤装和职业西装的两个需求做了完美结合。
和30年代偏向勾勒女性线条的pantsuit不同,70年代的套装设计不仅仅借取男性职业套装的外形,更吸收了他们大开大合的风格(宽松、oversize),“女强人”这个被男性特质所包围的职业刻板形象在这个阶段开始成形。
千禧年极简主义 今天离《美国夫人》所在的70年代,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女性平权运动也已经到了以METOO为标志的第四次。
经过70-80年代过于浮夸的风格大杂烩之后,从90年代起极简主义在现代职业女装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千禧年更成为时尚界的主流。
《傲骨之战》第2季第2集玛雅所穿的Armani Collezioni职场裤装 这和近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职场天花板不断打破和传统的性别意识日渐模糊的时代发展背景是紧密相联的,整个商业环境慢慢偏向不再过于强调性别分工,而是更看重个人能力和商业价值。
2015年,纽约市委员会人权部宣布:禁止企业对员工作出基于性别不同的着装及妆容要求,即是说,企业不能强制女员工必须穿高跟鞋,除非要求所有男员工也穿高跟鞋,或者除非所有女性员工都必须戴领带,否则企业不能强制要求男员工必须戴领带。
近现代的极简主义和70年代盛行的中性风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跳脱性别二元、以个人为核心、根植于现代快节奏高强度生活的一种反文化运动。
在这种生活哲学之下,现代女性的初装剪裁重新回归到舒适和功能性上,用色也慢慢精简到黑白灰米四色,样式简单之余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甚至以往被认为“不够专业”的牛仔裤也慢慢浸透到大部分工种上。
结语:无形的绳索 在一个假想世界里,如果有女权主义者建议把全世界的裙子都烧掉(甚至秉持着有杀错不放过的原则,不管苏格兰男士们的苦苦哀求,连kilt都不放过),我应该能理解这种极端的想法(虽然不支持)。
如果“我穿上丈夫那样的裤子(当作一个玩笑),会怎么样”这个念头不曾出现在女性脑海里,她们应该不会知道自己穿了一辈子的裙装,那些被社会交口称赞、带来丈夫甚至陌生男子赞许表情、甚至同性嫉妒眼光的或短或长的长裙短裙晚礼服,她们的整个衣橱,就是自己一打打造的黄金监狱,一个无法打破的无形魔咒。
正如《美国夫人》里那位美国历史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非裔女性雪莉•奇泽姆所说的:被人操纵了太久,以致你们都感受不到身上的绳索了。
你要摆脱绳索,就必须先能感知绳索的存在。
首发:卷宗 Wallpaper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原以为这剧会洗白女主,实际看下来更加坚定女主就是一个终日戴着面具的虚伪自利的女人。她为了蛊惑人心不断编造谎言,她说那些被潜规则的女秘书是自愿的,她对被家暴的会员漠不关心,她为了扩大影响去拉拢近乎疯狂的极端保守派…最后女主自己也被过河拆桥了。
#this is our viet...为Gloria打call
所有起哄都会打脸
精灵女王气场依然强大,但这种题材看得有点腻了
就 挺不有趣的。有些地方蛮燃的,但总体真的有些无聊
一开始以为是女权剧,后来发现这剧的切入点其实很奇妙。看大魔王跟男人结婚还是有点不习惯啊。 看完第三集更新:老凯太美了,和香蕉姐姬情若隐若现。这集好燃啊。 5.15更新 本剧越看越好看 e07神仙剪辑+配乐让人心潮澎湃 奇妙的切入点 Phyllis从来不是反派 她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了女权 我爱大魔王
希望国内的运动好好看看真正的运动是什么样的,无论是什么运动,要获得尊重和达到效果只靠咒骂是行不通的,还需要娴熟的政治技巧和理性的形势分析;作品也是如此,一部好的主义作品绝对不是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尽量客观全面地表达。
。
拍得很一般,唯一的亮点就是站在保守派的角度去叙事。大魔王的表现只能说稳定,毕竟她的下限本来就非常高。分数高大概是因为政治青年们无处宣泄吧。
每个年代都有伟大的女性在引导我们螺旋上升 ;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RA(Equal Rights Amendment);美国当代政治版图。服装只能看到上半身,整体搭配看不到,没有借鉴性;70年代的英语,听不懂;也没有很多可以参考的魅力场景;很多人好像根本就不是在为女性发声,而是借此谋求权力,play politics。总结一下,主题是喜欢的,情节也可以,但是从个人层面,观赏体验不佳…
在里根选择背叛她后,挂完电话的一个镜头,从窗外拍向她的正脸,窗户像是她被困住在一个牢笼里,数千年来的一个缩影,味同嚼蜡。 修正案固然不是全面美好的,但也代表着时代的进步,但反修正案的,是数千年的男权文化下的悲剧成果。女权永远不是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绑架,它永远的初衷都是为女性在社会上谋取平等的机会,任何极端的道德评判,都是反女权。 如果你不是女权,那就请你闭上嘴。平权修正案没有通过从来不是反女权者的功劳,它只能证明女性不够团结,真正的敌人是在背后高高在上的白人至上男性与资本的侵蚀,就像从一开始说的,“你不用多做什么,平权修正案也一样通过不了。”
政治+平权真是让人头疼。
女性从政之路太艰难了 不仅要面对打压他们的男性 还有不同政治观点的其他女性
绝妙的反讽,即便是极端保守的反女权主义者在生活中也处处受到性别歧视,而在魔王饰演的女主一步步去反对抗议女权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她的行为正成为了女权的代表。女权团体内部也矛盾重重,即便是今日,女权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第一集信息量还蛮大的,但是视角可以说非常值得玩味了,这是一个并不保守派女权视角去讲保守派女权的故事,如何发展还要看之后的处理吧。
话太多了
咋突然又上来了,学院派发疯?
不管你愿意承认与否,性别不平等确切得以明显和隐形的各种方式存在。反女权的角度来看女权绝了!另:为什么把自由派翻译为女权者。
一言以蔽之:“《平等权利修正案》无关平等,而是有关权力”。即使反对女权的妇女,也是妇女政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来我往,共同成就巅峰时期。这正是本剧的角度与眼界。
Gloria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