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不太喜欢洋节,认为跟我们关系不大。
可唯独钟情万圣节,是种单纯的欣赏。
那些真实的历史、平淡的生活、有趣的习俗以及各种恶搞完美自然地结合,虽是年复一年的经历,但仍轻易地摆脱了常规的俗套。
以至于让我深深着迷,西方人的历史文化和奇思妙想,真是有意思。
不同于我最爱的《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那怪诞惊艳的奇幻路线,《Monster House》则更侧重于家庭剧情。
故事建立在一个相对真实的场景中难免俗套,但频繁转折的剧情和精致的人设让片子精彩非凡。
怪屋这个线索贯穿始终,穿插着几个不同的元素。
仿佛一条线穿着的颗颗珍珠,每颗都不大,却都闪耀着各自的熠熠光辉。
孩童篇万圣节的重头戏永远在孩子们这一块,于是有了开头的小MM,那种天真无邪、顽皮跳脱让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是再也无法返回的过去,于是只能镌刻在记忆深处细细缅怀。
迪杰、乔德和珍妮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孩子。
迪杰畏畏缩缩、乔德愣愣磕磕、珍妮有些许小自负。
两个男孩子强烈渴望证明自己已不再是孩子,但大人们的思维惯性以及经验主意足矣忽略他们的一切希望,况且更糟的是他们的确经常很逊,懦弱、埋怨、虚荣、贪心。。。
特别是在珍妮面前丑态百出。
但这也恰恰是他们最可爱的地方,没错,他们只是孩子而已。
于是这一切小毛病在他们齐心协力战胜怪兽屋后全部化作锦上的花,竞相夺目、灿烂耀眼。
爱恋篇一幢魔屋,一个怪老头。
单凭这两样就足以散发出阴森诡异之气。
怪老头脾气暴躁乖戾,十足的惹人厌恶。
开始我也和迪杰想的一样,认为他就是杀害妻子的凶手。
但谁料随着孩子们进入魔屋把种种疑惑抽丝剥茧逐一解开,我才突然发现原来怪老头看似暴躁的外表下却包裹着一个温柔隐忍孤独的灵魂,独自守护着深爱的女子,即使她胖到不行、敏感到神经质并霸道任性,但也不过因为她缺少爱和不会爱而已,但同样渴望爱与被爱。
于是即使死亡仍固执地化为怨灵与屋子融为一体,也许是不甘心也不舍得把丈夫一个人留下。
那些狰狞可怖的爪牙,光怪陆离的红窗户绿地板说穿了也只是她唯一捍卫守护自己爱情和亲人的工具而已,相同的愿望却因阴阳两界而用错了方法,可除了这样她还有什么办法?
这么看来这阴森的魔屋也全部被无奈和忧伤所取代。
45年的桎梏,多么凄美悲凉。
看似诡异怪老头对屋子喃喃自语,实则是多么弄得化不开的温柔。
屋子被炸掉的一刻,康丝汀的亡灵化作烟雾与怪老头相拥在一起,依依惜别,鼻子不禁开始发酸。
不离不弃,相伴相依,居然得以用这种怪诞另类的形式表现出来。
实在出乎意料。
因而印象深刻。
爱恋、责任、不甘、执着、隐忍、怨念、毁灭、救赎、释然、解脱。。。
这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纷繁纠结在他们相拥相视一笑间终得以尘埃落定。
通吃篇魔屋吃掉了太多孩子们的玩具,也包括老骨的。
儿时的风筝不但未曾虽消失走远,反而更加深刻地驻扎在内心深处。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珍爱的玩具,这与年龄无关。
是承载其中的梦想和记忆,独一无二,敝帚自珍。
长大是必然的,可童心却并没因此而离开。
就像结尾的两个警察,不是照样勾肩搭背商量万圣节吃糖的事么?
迪杰的爸妈也总是透出各种秀逗搞笑的举动。
他们尚且如此,那么迪杰和乔德就更不用说了呵呵,问一句:“Trick or treat?
”在这个万圣节,品尝着讨来的糖果,聆听属于一幢怪兽屋的过往吧。。。
这不是一部适合儿童看的动画电影,因为其中恐怖阴森的部分会吓到他们,而其中纠结的情感儿童也很难理解。
女主角的设置是很用心的。
这个高级女校的聪明金发女生的出现带动了情节的发展,不仅强烈刺激了男孩们的斗志,并在关键时候拉动房子的“小舌”,使他们几人被房子吞噬的那瞬间被房子呕吐了出来……美女的影响力很大,有头脑的美女的影响力更大,即使是未成年的。
最触动我的当然是“怪兽屋”里住的那个胖女人康斯坦丁的灵魂。
那是一个受尽歧视的、孤独的、智商不高的女人。
康斯坦丁,对自己的领地有着强烈的保护欲,这种保护欲发展过头,往往就会成为一种侵占欲。
受过太多的冷眼、嘲笑等伤害,她无法相信世间还有善意,所以也用恶意来对待世界,即使是那个她爱的男人也无法平息她心中的恐惧与愤怒。
多么悲哀,幸会衍生更多不幸。
她本是一个受害者,却成为了一个使人惊恐的恶者。
这种人格在我们生活里有很多,不同的只是扭曲的程度。
要治愈这类人格的创伤,一要趁早,二要广泛的、丰厚的关爱,三要人格的主体本身能意识自身的缺陷并积极开展自愈行动。
而许多人,不是错过良机,就是得到关爱不足,或是自我认识不到位……这些人在自我认识与对世界认识的错位中焦躁不安,并不受控制地向周围的人发散怀疑与愤怒等情绪,使他们的亲友乃至其他人受到困扰。
电影里,尽管老头深爱康斯坦丁,但微薄的爱并不能救赎一个已经被彻底扭曲的灵魂。
故事结尾,一捆雷管炸碎了怪兽屋,释放了女人的灵魂,还释放了受制于此的老头。
康斯坦丁的离开,给老头带来的,更多是快乐,他大叫:我自由了我终于自由了!!
——是的,我很爱你,我们彼此相爱,但如果因此我们都不自由,无法体会生活的人性更多的美好,我会庆幸你的离开。
置于死地,而后生。
童年阴影系列,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在电视机上看到这部电影的片段,比较恶心的是片段,不知道结局,今天无意翻出来一边重温一边满足以前的遗憾。
比较有意思的是按照了哈利波特的路子,也是选择了三个人,刚好也是两男一女,房子吞车子的桥段也是模仿哈利的。
在动漫惊悚电影中,算是做得比较不错的了,前半段一直都是试探房子的戏,感觉有点长,不够紧凑容易抓不住重点,让人有点困乏。
后半段是跟房子搏斗,前面都是不温不火的,所以到了后半部分我个人也是没有太大的感觉,终于结束了。。。
,接着电影剧情线其实可以更精彩一点的,要么多加一点其他的元素穿插在里面,或者以前的回忆剪辑进去,06年的电影,已经很不错了。
另外毕竟是惊悚主题,电影整体偏向深色,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
终于结了我心中的一个梁子吧。
恐怖了点 后悔了点 失望了点 要是想看恐怖片我直接找就好了 何必扒拉什么动画啊 给我脑中动画影片的印象颠覆了一下
美国的动画大片。
虽然很喜欢看懂画,但是总以为是像《快乐的大脚》那种欢愉的气氛。
这个比较例外哈。
一个怪老头住的房子,不允许别人特别是孩子接近,后来明白是房子和他的胖老婆合二为一了,感觉挺渗的慌。
最后是万圣节的晚上,房子被怪老头和男主角一起炸掉了,然后大家开始挨家挨户得要糖果。
总的感觉比较阴郁。
在那个年纪如果你kissed a girl, then there is nothing you dare not to do可惜我们已经过了那个年纪,现在别说敢做任何事了,就是kiss a girl 没准也是要“三思而后行”呢到底是我们更成熟稳重了,还是失去了冒险的勇气?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我们已经不是年轻时候的我们了……
看了那么多的恐怖片,没想到在一部动画片也能找到了恐怖的感觉。
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怪屋体内的时候,像极“寂静岭”,恐怖感最强烈。
灰石墙,手电光,时不时的声响,小孩的表情,映照的真好。
看前边的评论说有sony的背景,也许制作者也是游戏制作高手。
还有青春期的小败类(保姆就这么叫)真酷,本片适合10岁以上的成人。
正经地说,此片的人物设定在今年的卡通片中,我最喜欢。
和小女孩在一起时,两的小鬼表现一流,比那个骨头(倒霉的男配)还搞笑。
其中那个小胖因为没回家,好声好气和老爸道歉后,挂了的电话,还要在女孩面前装屌,“老爸,不听你唠厉唠叨了,挂了。
“转身装作漫不经心的面向女孩。
”有啤酒吗?
”小女孩也不简单,摘段经典对话:“万圣节糖果义卖。
”“没有糖果房子会被小鬼们搞坏的。
”“这不是你的房子,你是保姆,总该有一百块急用钱。
收你五十,给你一百的票,你可以A五十。
”--就是结局几个人物表现的怪怪的。
没想到看了这么多部恐怖片,竟然可以从一部动画片中看出恐怖的气息,喜欢这种类型的啊。
嗯,,,怎么说呢,我挺佩服老爷爷的,他可以为了他的老伴不惜让别人认为他是坏人,老爷爷是既想保护他老伴,也想保护小朋友,这真的不容易,所以,必须有一方牺牲,而那个牺牲的也必定是老爷爷的老伴,不然,只会伤害更多的小朋友。
摘掉的面具是——这是儿童片,这主角是孩子,主角们的行为都非常孩子,主角们有孩子的心,等等善良的部分。
剩下来我们看到了它的主轴骨是什么?
是一部恐怖片。
那么加上前面的“面具”,它是什么?
它是一问给孩子们看的“恐怖片”,或者——打着儿童剧目老少函宜为名挂孩子们的羊头卖恐怖片的肉的恐怖片。
学会把孩子和善良摘掉之后,那么喜欢看恐怖片气氛的你会喜欢上它。
很喜欢的一部动画,小时候看时只看到了三个孩子和怪物屋,现在看到的是老头和康斯坦丁的囚笼式爱情。
我想老头是爱胖女人的,但这种爱无疑是舍弃了自由。
他在“囚牢”里生活了几十年,直至怪物屋被炸,他大喊“我自由了”,也许爱早就被无法自由而消磨。
爱一个人如果不能给他自由,无异于憎恶他。
这部动画小孩子可能看不懂但画面和情节还是很吸引人的。
一般般,弱智情节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