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妻子
Un couple,一对,一人伉俪(港),A Couple
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主演:娜塔莉·布伏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索菲亚,列夫·托尔斯泰是她的丈夫。他们结婚36年,有13个孩子,其中9个活了下来。虽然他们住在同一个房子里,但他们经常写信给对方。他们是一对情绪失调的夫妇,经常争吵,彼此非常不愉快,但偶尔也会享受激情的和解时刻。这部影片是索菲亚的独白,讲述了他们一起生活的快乐和挣扎,取材..详细 >
一般的电影是以文本为基础的情况下以视听语言的方式展示,而这部则是把视听为基础来讲文本,挺创新的。
鲁迅的祥林嫂>>怀斯曼的祥林嫂。托尔斯泰看到估计会不屑一顾,甚至连像说受不了他妻子一样都不稀得“受不了”这个片。托尔斯泰话语权更大,他对于妻子的抱怨更广为人知,本片全部是妻子一人发言,颇有罗生门的感觉。从怀斯曼爱zzzq的角度出发,本片适合喜欢zzzq的人拿去发挥,也适合写论文。片中水很多,导致多人因尿急退场。极简主义并不意味着视觉乏味,idea并不大于视觉享受。
独白五星。风景五星。
缺席的俄语
4.5 爱情的不可能性 花园填补话语无力抵达的空白
#4th HIIFF# 影展聚焦-大师新作。前入围2022威尼斯主竞赛。怀斯曼拍故事片也是活久见,虽说也是“历史翻案文”做法,而且是时下流行的“女性被伟大男性压抑折磨”的角度,不过实在是太人间真实了,明写女性收到的压抑和暴力,暗写艺术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深刻,大把金句;所谓“悲剧”是双方相互成就的稳定结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片子实际上是用布莱希特史诗剧的方法,正好解决了诸如《贤妻》这样的(文豪之妻)电影所不可能触及的深刻问题;或者是诸如《报丧女妖》这样要讲这么久的故事,这片子短短63分钟就讲清楚了。#年度十佳候选#
这种独白更适合拍成舞台剧吧
相当好,在不大的野心和自觉中丰富且自足。像一首私密的室内乐,一曲凝固的长诗,一幅延展的静物画。最大的不足在于朗读的语音还是缺少多样性,且自然转场也稍显粗糙。-.5
awwwwwww 看怀斯曼纪录片里拍的人,你会怀疑他们是不是在表演,或者说可以慢慢看清他们戴着的面具,他们总是带着面具作为某个更大的系统或者世界的一部分去说话。这部片子也是,将言说作为一种表演,让她处在过去和现在,(观看)自然、思考和表达的边缘,恍惚间分不清她是不是在表演。当母亲、妻子、文学、自然主义的面具被一层层剥落,我们看到的那张脸是谁?那个声音是从哪里来?
影像极简至美,但内容真的让人昏昏欲睡。冗长的怨妇控诉老生常谈,文本毫无新意。我周围几乎都是女性离场,尤其还有拖着丈夫离场的。我在最后十分钟也受不了了,出门看看路边的黑格子和蓝天白云的海鸥更美好。
@2023-08-21 20:50:48
托尔斯泰的妻子在花园各角落背诵一小时写给同居老公不同内容家长里短的信。🕯️📝🌲🙎🏻♀️
5.9/10 #NYFF 怀斯曼把他纪录片中最宝贵最精华的元素全然丢弃,然后使用一种与之对立的方法所创作出的“剧情片”令人失望:那些人物群像/被注视的生态等事物本身的主动性(所表现出的一种随机性和多样感)都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怀斯曼全然操纵的预设的文本和场地(花园中的生物也沦为“布景”)。他以往纪录片内部所构建的开放性相关性也消失无踪,所剩下的唯有“闯入者”(一袭黑衣的索菲亚),和她突兀的姿态,无法与周遭的他物调和。若使用滨口式的“文本优先”的表演论或许仍能将此作视为一种近似客观的将历史文本/人物重置(赋予图像/人形)以(不夸张地)强化一种控诉或记录,然而这条路径也被女主剧场式的小动作与频繁轻佻的面部表情所摧毁。一种虚伪的在地性,缺席的俄语,那些怀斯曼所“设计的”结构或段落都堪称“古典式”的,被巨大的单调性所淹没。
控诉丈夫从没给自己的孩子喂过水,却去男仆家挑水。抱怨丈夫因为愤怒打碎了所有瓷器,却不理解他生气的原因。怨恨丈夫有过太多离谱的外遇,自己却依然深爱着他。须臾一生,懂得人不能强迫让另一个人不离开自己。明白自己的丈夫不是朋友甚至不是爱人,他只是世人膜拜的文豪,却给予了自己有毒性的爱情。
晚节不保
She said.
纪录片大师的首部虚构作品,找到文学作品改编的一个新奇角度,令影片在舞台戏剧、情节剧与人物纪录片之间徘徊。表面看是妻子对丈夫的表白诉苦,大段言说的直白形式渐显枯燥,消磨观众的同情心。事实上,却在暗中道出名人作家的偏执性格,对妻子的控制与嫉妒,更透过这种纪录式的言说,将外人看来一段完美的婚姻中的脆弱、矛盾、沟通问题暴露得触目惊心。从头到尾男人彻底隐身,只剩下女人在控诉,象征意味呼之欲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不幸的婚姻给女性带来的悲剧。
离谱
自我pua天花板,何必呢,没必要……
MIFF 2023打卡 这辈子看过最痛苦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