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俱乐部
Film Club
导演:凯瑟琳·莫斯海德
主演:艾米·卢·伍德,纳巴汉·里兹旺,苏兰·琼斯,亚当·朗,丽芙·希尔,欧文·库珀,吉恩-帕斯卡尔·海涅曼德,福拉·埃文斯·阿金博拉,Kai Assi,阿里安·尼克,Ravi Mult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简介:Every Thursday. 9pm. Tom and Evie watch a film together in her garage. Evie lovingly decorates the space to match the film of the week - from a yellow brick ..详细 >
没有表现出我期待的惊艳关系。灌溉并汲取,奉献并占有,这种熟悉的关键词并不因移植到一段强势女性占主导的关系中就焕发新生,我们看到的还是老一套——甚至最后男主以吻向女主启示人生真谛,让女主释怀的结局,都毫无惊喜。男爵夫人身上能看到的依旧是常见刻板的女性形象。情绪化易感动+不再性感却依旧危险(以功成名就和所谓“艺术”代替青春肉体引诱男方)的蛇蝎美人+控制欲强的母亲角色的叠加。想起戴锦华老师所说,女性视角里的两性关系并不应该只是男权社会下的颠倒复刻,而应该能有全新的语境。这部电影浪费了这个命题。戏都在男爵夫人身上了,男女主之间甚至没有博弈感,男主很帅但全无张力。男主妻子倒是一个更有意思的角色,可惜演员诠释得也一般。
尼采的失败。
#2021 BIFF 第七部# 看过《走出非洲》的书和电影,再看《信誓》,拍的真好啊,光线、角度,家具的布置,都很舒服。“爱,是满足自己,还是成全他人?”,人的欲望啊真是一团火。生活了4年的国家,看到丹麦的海,草地,森林,庄园,自行车,打扮精致的老太太,浅黄色墙壁,病房门口的矮凳,听到God Morgen,Tak,要哭了。
#BJIFF2021主竞赛展映#意外好看,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对白与剧设精妙深刻,在编剧奖项上理应有所斩获。爱情与艺术事业,理想与世俗生活,自古互相矛盾难以抉择。仔细回想,每个人物多少都可谅解,他(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沉重的十字架,无论晚年的女作家(《走出非洲》作者Karen Blixen),年轻诗人Thorkild Bjønvig及其发妻,抑或与男主婚外情的“小三”……年龄差距其实并非电影的立足点,女作家最矛盾也是漩涡中心,她既“惜才”又对诗人心生眷恋,与男主关系最微妙更具解读空间(类似soulmate),初出茅庐的诗人想“攀高枝”成名的心情无可厚非——而“信誓”(pact)的约定,似乎只适合那些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天赋异禀的赤子,如同乔治桑与肖邦(总不免遗憾收场),并不具备现实操作性。
一般吧
信誓,在影片中被近似神秘主义地定义为无条件的相信和保护,在我看来不只是两个主角间的,可以延展至主角和三位女性之间的三个关系/bond。影片所展现的不过是这三个信誓之间的消弭增长。个人感觉有些类似雷诺阿的游戏规则,只不过雷诺阿是在讨论人们在游戏规则中的遵守和违背,奥古斯特是在讨论信誓的建立、维系和断开。另外影片中一些关于尼采歌德等人的讨论,实在是硬拗…
男爵太虚弱,男主太被动,是妻子在主导一切……(超字数了,发长评里了
这部电影真是让人意犹未尽,剧情精彩,演员演技也很到位。
丹麦电影的观念真的很超前,映后相差25岁的男女主演都表达出既然男比女大很多世俗早已接受,那么女比男大本就不是事儿的观点。爱情本身就有很多种形式,影片中的提问很好的诠释了导演的态度:到底爱情是相互拥有彼此的自私,还是为了对方可以牺牲自己的无私?爱情是信守誓言,还是为了对方可以打破誓言?到底是在爱情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为了成就对方可以放弃自己?
看到是这位男作家自传 各种莫名其妙就说得通了
#BJIFF 2021 No.13,影中偶尔出现的“信誓”二字让它看起来像个拙劣的命题作文。说教意味过浓,全程仿佛看到了个大型PUA现场+三流狗血剧情,一直没搞清楚男主哪里值得被爱,从一开头妻子坚持要回家接孩子,他坚持留在这里就确认他不配。多一星给唯一清醒的妻子(没看过书只针对电影)。全场最佳是最后的字幕,祝我明天上班快乐。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想压这部拿BP,不过奥古斯特前年才拿了天坛又感觉不会给。由社会地位的悬殊将性别倒置,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当今的女性问题,即向权力的附庸以及家庭的羁绊。可以看到即使男性在这些问题里同样会因此处于弱势,女性主义实质和殖民主义是相通的。影片没有停留在性别问题,而由家庭问题再引出爱情的道德问题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男爵夫人将爱情作为手段,不惜突破道德底线只为艺术创作,这种现象的确是值得思考的。私以为这是情感的漠然,艺术应该是富有情感的。
#BIFF2021# 一定要痛苦才能写作吗?肯定不是这样的。
北影节 字幕有点懵
这片子的分怎么这么低…🚬我还蛮喜欢的,节奏和镜头语言都足够优秀,甚至达到了一种强迫症般的精准。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讲述贝蒂娜靠近、引诱歌德,只因她知自己不可成为不朽却痴迷于不朽,于是生发出渴望在歌德身上实现不朽的执念。与文中的男爵夫人为了让男主角实现所谓使命而自己成为他唯一的庇护神,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结尾处的长枪和吻的处理惊人得让人屏住呼吸。兼具一定的深度和强度的作品。
7分,演员表现没得说,拍得也很有质感,看了才知道是传记片,除非是拍疯子的人生,不然故事也不可能很飞或者很奇情,就平平整整一故事,亮点不多,但性别置换的角度看,真的挺有意思的,男主人公在莫可名状的诱惑面前亦步亦趋,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差距不容小觑,搁现在,就凭阅历差距权势差距和手段差距,男主人公怕是早就被压制得尸骨无存。映后有观众问男主的扮演者如果他是年轻的诗人他会怎么选,他说我没那么纠结,直接搬去和女作家住。ps,女主l的扮演者的受访镜头状态真的好优雅20210921保利影城天安门店
前期铺垫有点少了
20210925北影节。这部片子的人物关系真的很难以理解,尤其在对人物的文学成就和背景关系本身不熟悉的情况下,影片中又没有做足够的背景铺垫,导致看完整个故事觉得充斥着那种对艺术家刻板印象般的荒唐,又觉得哪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作为人来说行事不该如此,且某些复杂晦涩的感情明明可以刻画得更好。但总之成片这个样子,我也只能说对得起初衷买票是为了欣赏丹麦风光吧。(北影这破翻译让观众听了好久天书。能不能有点长进。
看得出来奥老,👴🏻是个老手
我以为是非常女性主义的电影,但并不是。但是作为写作者,还是能理解一些她和他想追求的东西。但是不是一个创作者,必须追求人生的错综复杂和悲剧,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呢?最后的长枪和一吻有趣。本来就是很文艺小众的内容,旁边还坐着一个全程刷手机的男傻缺,看完还不知道是什么国家的电影,浪费票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