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94版的小妇人,现在还记得起封面上四姐妹大雪天手捧竹篮去给贫困户送温暖的画面,一路欢声笑语,四张绯红的笑脸简直比冬日阳光还温暖灿烂,也记得薇诺娜饰演的Joe去到纽约城里时遇见教授时的场景,当时的荷尔蒙记忆现在依旧能在心中激荡起水花。
可惜,BBC这一版,既没能给我带来温馨的感受,也没能激荡起荷尔蒙的水花。
但这并不是说这一版不好,我想这很大原因是在我。
时隔多年,作为观者的我毕竟经历了些许,于是看山不再是山了,看小妇人也不再看到的是温馨,而更多的是现实。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艾小柯写的这本书的书评。
下面的看法是基于这部剧和这篇书评的。
如果坍缩总结Amy和Joe的一生,毫无疑问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一直渲染其虚荣的想成为富裕的画家的Amy最后成了功,一直渲染其特立独行有自我意识的想成为文豪的主角Joe最后放弃了写作。
这是乍一看荒诞但细细想来却因果合理的现实,合理到让人觉得荒诞,只有不断告诉自己“信命,只有信命”,才能勉强对抗一下这合理的荒诞。
关于虚荣,Amy告诉我们,虚荣不仅仅只能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它其实背后还要求着一种形成力,如果这种形成力与我们的秉性相悖,那最好放弃虚荣,譬如大姐Meg,不然便很有可能会被虚荣所折磨。
如果这种形成力和秉性相符,那就可能获得自己所艳羡的荣名,譬如Amy,但也可能面临失败。
关于特立独行和自我意识,其实和虚荣一样,它们的背后也要求着一种形成力。
Joe不能说是完全没有这种形成力的,所以她前期能够发表那么多文章并出版书籍,但她也同样不能说是完全具有这种形成力的,而至于她所缺少的到底是什么,这如同成功本身一样,乃是一个游离于确定与玄学之间的东西。
不过在艾小柯的书评里,相对偏向确定的部分被指出来了。
她认为最后Joe选择嫁给教授、继承姑妈遗产后在院子里开办育儿所,并最终放弃写作,实则使得“前面花那么多笔墨写乔的与众不同,乔的特立独行,乔的果敢坚强不都成了累赘?
”她继续言明:“其实女性题材的小说,写女性对于财富的抗拒并不难,对爱情、对依赖性的抗拒才较为艰难。
”我虽不大认同对爱情的抗拒,但却认同对依赖性的抗拒,对一些不如抗拒财富那么明显的其他的人性之弱点的抗拒。
是啊,如果不能抗拒依赖性等更为深层次的人性之弱点,那又何必非要清高地抗拒财富呢?
所以,因了她的抗拒财富和未抗拒依赖性等其他人性之弱点,最后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孩似乎从所谓的心理主角位跌落了些许。
不过,姐妹之间即便看似落差略大,但小说结尾每个姑娘都是幸福的。
自不必说Amy不论是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说都是所谓的人生赢家,即便Meg和Joe不太富裕,也看似背离了小时候的愿望,但都和很好的人过上了美好的家庭生活。
也是啊,难道非要Meg执着于成为富裕人家太太的梦想,却实在难以扭转性子做到像Amy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秉持那些社交技巧,最后只能带着不甘与怨怼老大嫁作平民妇吗?
难道非要Joe一辈子憧憬着极小概率成为文豪的可能,实际却是独身一人在清贫中笔耕不缀,最后被现实推动着只得一直写下去,直到实在支撑不了生活而去打小工吗?
写到这里,以上的内容似乎告一段落了,其实主题只有一个,无非是在讲如何去消解这份合理的荒诞感。
但是,脱离这份我们自以为的荒诞感,从人物自身的角度出发,再来看这部剧,就会慢慢破开一个口子发现真相——Joe真的是有意去抗拒财富吗?
并不是的。
她拒绝青梅竹马的富裕小哥哥在我们看来是对财富的抗拒,但对她自己来说,其实只是拒绝了一个和她并不爱的人结合啊,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
而且,她也从始至终没想过抗拒依赖性,只是小哥哥给不了她这种依赖性,正好教授可以,和一个想要依赖的人结合不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所以,从始至终,Joe虽然特立独行有自我意识,但都没有想过因为这份特立独行、这份自我意识而要去抗拒财富、抗拒依赖性、抗拒所谓的人性之弱点,她从未想过去刻意抗拒。
因此她最后即便没有财富、即便放弃写作、即便看着那个被刻画成虚荣的曾烧毁她文稿并抢走她欧洲豪华游机会的Amy最后嫁给了她青梅竹马的富裕小哥哥如愿走上自我实现之路时,她也并不哀怨、并不绝望、并未觉得这合理的现实透出了荒诞、并未不断地告诉自己要“信命,只有信命”。
她并未与现实妥协,因为理想和现实在她身上从未分裂过。
而一直把“抗拒”想得如此重的,只有作为观者的自己。
小时候的我想成为Joe,也基本算是做到了。
至于现在的我,则更想成为Joe了。
当未来某天我再看此片时,若温馨依旧,那便算是再次做到了。
还是撼动不了19版小妇人在我心中的地位。
这版的有三集,收获到的是我更加了解了里面的很多细节跟之前不知道的剧情。
1,我很喜欢这个版本的梅格跟约翰情感线,因为有时长的支撑,使其剧情更加饱满,人物形象得到了很不一样的感觉,这个约翰甚至远远超过了19版的(我觉得这个版本的约翰选角很成功)2,我真的不能认同男主最后那番话,颠覆了我对19版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我只能认同19版的男主,而且这个版本的男主跟乔感情线纠缠我也不太喜欢或认同。
3,男主最后跟艾米的感情线太仓促了,时长足够却没有19版的好,我甚至觉得这个版本的男主有些渣,反正这个男主完全比不了我心目中的太迪。
4,这个艾米我觉得性格有点过了,把控的没有19的好,或者是这才是真实的他(男主可能也是),只不过是我只愿意接受19的,而且我这部心里总有放不下的——我觉得艾米跟乔需要一个和解,不然我感觉很难受。
5,这部还有一个另外的看法,这个姑妈其实很好的,人物塑造比19版好很多,其实我觉得她心里对每一个孙侄女都很好,只不过是她嘴刀子放不下。
还想说一次,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的梅格跟家庭教师的这一对!
爸爸故事性也增加了,很棒。
很多人都说这一版的令人失望,我翻了前面众多令人失望的理由,大概是人物塑造的与他们想象的有差。
我是先看了这个再去看电影版了。
所以我只看到二十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也许是篇幅的限制,剧情发展的确是更快了。
但是两个人刚刚见面 就跳起了圆舞曲是真的吗?
还有在听见劳里欣赏自己姐姐时说 她前额的头发都秃了 这样的台词 让乔显得咄咄逼人且刻薄。
我更喜欢电视剧里 他们略带试探的言论,进一步的了解。
而不是第一面就有如此大胆的肢体接触。
在电视剧版中我更能看见的是姐妹之间存在摩擦却和好如初的温馨情感, 电影中的台词明里暗里的讽刺,让人难以感受这种温馨。
可能每一部影视都无法遵从原著,能做的只是尽量的贴近或升华。
在我眼中她们每一个都很美。
可别再给我提谁太丑了吧。
看到这就让我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篇文章。
这几句台词大概就是真实演绎了”被看见”吧当一个人的心被另外一个人看见,那种感觉就是丘比特了乔和劳尔的结局让很多人都意难平,其实乔确实也有后悔,要不然听到劳尔和艾米订婚的消息她也不会说他还好没有再次向我求婚,要不然我一定会答应。
所以乔应该是不将就的超级追随者吧。
劳尔真的很好,很关心也很爱乔,但缺少的就是那一瞬间的”看见”,乔在专心写作的时候劳尔就是在旁边玩老鼠,并且抱怨小破阁楼,缠着乔出去玩,并且他并没有什么自己的理想,无法让乔建立一种崇拜感吧。
安心的陪伴或是亦师亦友或是灵魂伴侣或是充满激情应该都会是真爱存在的地方,可能选择哪一种都可能过的快乐,但是毕竟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只能凭着感觉选择了,还好小妇人里,乔错过了开始看起来最适合她的劳尔,但又幸运的遇到了更适合她的巴尔,但这除了巴尔确实比劳尔适合她之外,也和乔的性格有关,在没遇到爱之前她就是一个想和男生做一样事情的假小子,对男女的情爱不屑一顾。
但是是劳尔的陪伴让她渐渐也明白了爱,虽然最后劳尔和自己的妹妹结婚,但是也让她心中爱的种子发了芽,明白了爱的感觉,情窦初开所以再遇到巴尔后,又有了那种感觉,一下子就明白要珍惜了吧还有剧里的小花园房子的装饰啊太漂亮啦👇把文章又翻了出来好莱坞爱情电影告诉我们说:“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但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爱情不仅不是盲目的,而且是非常能够解释的。
”“Tell me who you love, and I'll tell you who you are. (告诉我你爱谁,我就能告诉你你是谁。
)”我们到底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
01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客观地看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真实的存在就像我们看到所有东西一样,我们希望“看到”自己也是真实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
这个“真实存在”的物质形式我们很容易看到,因为我们只需要照镜子就好了。
我们之所以那么喜欢看镜子中的自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镜子可以让我们在意识层面感受到自己的客观存在。
但是有一部分的自己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这个部分就是我们的灵魂。
我们的思想、价值观、信仰等等东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体现。
比如我们画的一幅画或者设计的一栋建筑,但是我们的整个灵魂却无法在这个世界中以实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让我们十分不安的事情。
那我们的灵魂要怎么样才能像其他真实存在的物质一样被“看见”呢?
只有通过另一个跟我们一样有意识存在的人!
这个人如果能够“看见”我们的灵魂,并且通过跟我们的互动,把他们眼中看见的灵魂反射给我们,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灵魂也是像所有其他真实存在的物品一样是可以被看见的了。
换句话说,别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到我们的灵魂。
而我们需要这样的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灵魂,真实的存在于这个世界,就像我们照镜子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身体是真实存在的一样。
02心理可见性原则我们之所以会持久的爱上一个人(短暂的不算,因为短暂的可能是因为一些错误的原因),本质上是因为“心理可见性原则”。
这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如果你的灵魂真正的被一个人看见,你就会爱上这个人。
当你发现,如果别人看我们的眼光跟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并且他们通过他们对我们的言行,表现出对我们的这种理解,我们就会有一种深深的被“看见”的感觉。
举个例子:首先我们假设你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和比较正确的自我认知,然后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乐观、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勇敢并且十分自信的人。
这时候你遇到了一个悲观、封闭、没有热情并且非常不自信的人。
他会把你的自信视为是一种攻击,并且对你所有说的话和做的事情的意图产生怀疑,总觉得你要操纵他,这个时候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你可能觉得困惑、不解并且被深深的误会和不被理解。
换一种情况,当你非常自信的表达自己,然后另一个人立刻读懂了你的自信和从容,对你会心一笑时,他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还有一个我们会爱人另一个人的重要原因:通过爱你,我看见了自己。
当我们遇到一个想我们所想,发现我们所发现的,珍视我们所珍视的,在不同的情形下的反应也跟我们相同的人时,我们不仅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亲近感,而且会感觉到通过这个人,我们看到了自己。
当你发现所有定义你是谁的那些信仰、价值观、品质、特征和行为会在另一人身上都表现出来时,你会有在她身上种认出了“自己”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寻找在本质上跟自己相似的人(我们会在后面谈到相互吸引的互补这个问题)。
再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个对高自尊、觉得每个人都充满无限潜质、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并且感到这个世界会对你的努力,天赋和才华做出响应的人。
当你遇到了一个同样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会对她的所有努力、天赋和才华做出响应、高自尊、并且相信自己的无限可能性的人时,你又会有一种由衷的欣赏,并且她的一举一动都会提醒你自己:这些她身上的,都是我最珍惜的关于我自己的。
你会觉得自己被他“看到”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被看见的感觉。
03心理可见性和自我探索其实我们的心理可见性总是有一个程度问题。
从我们的童年开始,我们便一直逐渐的通过与别人的互动中不断地更加了解自己。
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在家庭里被“看见”,因为没被看见的孩子是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的。
但是有无数的孩子,因为在家庭里的不被看见而造成他们在成人之后的亲密关系中总是觉得不安全或者觉得自己不足。
心理可见性其实是开启了我们自我探索的大门。
我们在各种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的加深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但是没有什么比亲密关系更能增加我们的自我认识了。
在一段我们被真正看见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会不断的发现自己之前都没有意识到,或者是还没有浮出水面的自己——那些我们没有发现能力,我们潜伏起来的潜力,那些我们从来没有明显的表达出来的性格特质等等。
举个例子:比如你的伴侣是一个比你更好的跟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情绪连接在一起的人,那么跟她在一起的时候,你也会不自觉的去探索你跟自己身体和自己情绪的连接;再比如你的伴侣是一个很自然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孩子”的人,而你是一个内心小孩受到压制的人,如果你的伴侣告诉你:亲爱的,我看到了你心里的那个孩子,并且鼓励你表达出来,你很有可能就可以把你原来表达不出来的那个孩子表达出来。
成熟的亲密关系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当你都在怀疑自己时,你的伴侣对你说:亲爱的,请不要假装你不知道你可以做到,请你做自己!
我记得在我最开始学游泳的时候,每次游2000米是一件非常令人畏惧的事情,但是就有一个小伙伴在我非常怀疑自己的时候跟我说:“Joy,别假装你不可以做到,我知道你可以。
”那一刻他看到了我都没有看到的自己,我发现我的确可以。
那一刻,我被看到了。
在爱你当中,我遇到了自己。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长久的爱上另一个人、并且一直跟这个人在爱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为在你眼中,我看见了我眼中的自己;因为在你那里,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因为你真正的看见我,并且不断让我发现新的自己;我爱你,因为在你眼中,我真正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感觉。
喜欢这样的英语小说改编BBC迷你剧。
拍的很美。
不管是场景还是人物的服装妆容都非常精致。
看到的Beth离开还有laurie跟Jo说他永远爱她但她却只是sister时,他问Jo他们还能回到跟从前一样的相处方式吗?
Jo说I guess I can’t because we aren’t children any more.真的感动到落泪。
总觉得名著改编的不会难看,已经拍过那么多版电视、动画,总不会差于先前的。
可能就是抱的期待太高所以失望才越大。
全剧看下来,反而是对女主Jo的表演最失望,用力过猛,一惊一乍的,更像个狂燥症患者。
Jo应该是俏皮可爱的,但是这里完全没有表现出来,这恐怕也是此部剧减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它人的演绎都还好,没有超出想象也并不差。
个人最喜欢的是Beth,这个演员选的很不错。
相貌不出众,内向善良,细腻之处演员都诠释的很到位。
看这种表现乡村平民生活的剧会非常期待英国的田园风光,但是这部剧里却没有太多景致的镜头,有点失望。
事先说明 我没有看过原著小妇人 所以打算写完影评回头补原著 细细品差距。
镜头呈现的是英国乡村田园风格的感觉,真的很美,曾经听好朋友讲过小时候的乡村生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融为一体的感觉真的挺让我心向往之。
第一集开头还分不清四姐妹傻傻的我,看完第一集最喜欢的就是Jo,既漂亮又懂事孝顺,过早的给家庭分忧使她不懂浪漫也不懂调情。
而Lauire和Jo完全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也使他们的共同话题寥寥无几,或许说是Lauire不懂Jo,他不懂她对写作的热爱与执念,不懂她对于家庭的承担等等,在我看来Lauire喜欢上Jo有在她身上他没有的成熟,即使Lauire为了Jo想要成为更好的人,但是他依然不懂Jo。
而我在开始也不喜欢Amy,认为她自私而又不懂事。
剧里面Laurie向Jo表白四次,Jo知道他们之间不可能所以一直拒绝。
一家人虽然过得不算富裕但是一直温馨团结。
爸爸妈妈给了四个女儿足够的爱,在她们低迷时给予支持,给她们指引。
在剧的最后看到一家人很幸福很幸福生活在一起,真的为之动容。
马奇家的女孩虽然家里贫寒,但她们却对任何事都有用心乐观的态度。
小说强调了她们的个性与尊严,但有表现出她们的自我表现约束,而独立自强有是这四个女孩的共同特点她们总是在不停的找出自我的缺点并努力改正。
这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我喜欢梅格,喜欢她为感情甘于贫困,不为金钱所诱惑的性格喜欢她淑女风范。
我喜欢乔,喜欢她的无拘无束,喜欢她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我喜欢贝思,喜欢她的恬静,做任何事都毫无怨言,喜欢她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德。
我也喜欢艾米喜欢她的坚强,把扶贫济穷当作己任的信念。
她们的理想与命运个不相同,但她们都找到了自我最好的归宿。
在她们看来,家是她们的生长之地,又是神圣的避难场所。
们回仔细聆听母亲的教诲,回用自我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大脑发明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同时又能美化心灵的游戏。
四姐妹的成长历程仿佛是一首富搞笑味的教育诗。
作者用既不华丽也不枯燥的语言想我们展示了人类伟大的亲情、友情和感情。
在我看来,似乎在四姐妹的眼里,永远和她们爱的人和爱她们的人生活在一齐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
从她们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要懂得知足但不能满足我学会了要对未来永远充满期望,并努力追逐梦想的乐观精神。
我同样也学会了要加倍珍惜所拥有的,不要等死去失去了才明白它们的难能可贵。
我们就应细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梅格、乔、贝思、艾米她们四个坚强、乐观的精神将永远贮存在我的心里。
她们的微笑回永存在我的脑海中,提醒着我,要坚强,要有一颗纯洁的善良的心。
童年回忆,和小时候有同感的就是,懂事的女孩往往不容易幸福,所有的任性和幸运都属于那个不那么善良又不那么懂事的女孩子。
所有人物里最喜欢乔,因为我也像乔一样,曾希望自己是男孩子,去变强去看世界,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曾坚信自己会一辈子不嫁,也不喜欢幼稚没有野心的男孩子,也许是从小对父爱的需求,希望有个能担当的男人撑起一个家,所以想把自己也修炼成男人。
后来看着姐妹们一个一个都找到幸福,自己才开始有了触动和转变,明白原来女孩都是要长大的,都是要嫁人生子的。
别人都有了幸福而自己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
记得乔说过,如果劳里求婚她会答应但不是因为爱他。
我可以理解,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小时候会为乔和劳里没在一起而失望甚至不解,但现在却觉得还是老头更适合她。
有些人之间就算有爱情也不一定适合相伴一生,恋爱可以是很相似的人,但婚姻需要互相包容和理解,这么看来乔和劳里确实不适合。
最后送上电影里最后一句话,也算是勉励自己:一切刚刚好就挺好。
看了一些评论,说不能理解为什么jo就是没有爱上laurie。
我认为是,Jo一直都看不上他。
这个故事叙述得很乱,偶有几个部分拍得很美,让我坚持把它看完了。
可以比对Jo和laurie相处,与那什么名字教授的相处。
如果真有上天在安排,那么他一直几次三番撮合Jo和laurie恋爱,但就是不成功!
因为女主太明白了活的!
行动力超强!
如果不是家庭遭遇这么多事,应该早就出家门飞了!
看上天这安排,初遇,舞会,战时的共渡难关,几次三番的表白。
(看得我都要爱上这个安逸贵公子了。
简直要拿起小皮鞭抽Jo了,“你给我爱上他!
”)但确实女主就是看不上laurie啊,两人几次的矛盾表现了很多次。
在阁楼,L问J怎么就能这么勤劳呢?
在马车上,J,一个多次表达渴望自己就是个男人,拥有远大抱负并辛勤付出但命运不济的她,问L,这位拥有她羡慕的一切条件的刚刚接受了大学教育不需要担忧生活负担的男孩子,你有什么打算吗?
laurie说没有,并且生气地差点扔下Jo和马车了。
Jo专注于写作不想要被打扰的时候,这位爱慕她的男孩,依然喜欢在她身边巴拉巴拉。
人大概都会爱上自己拥有不了的东西,像斯嘉丽执着于就是不向她讨好的男人。
L所有的生活就是每天出去打台球,邻居有难了就过来殷切关怀,他和斯嘉丽一样不乏一票倾心自己的人。
但那些人都有什么呢,跟自己的复制品似的,偏偏Jo就有他没有的一切,有理想有行动说得出做得到。
可我是你这一挂,你真的不是我这一挂。
就算你温柔陪伴共度了如此艰难的时光,又怎样呢?
L是会一见钟情的L,J是善于观察寻求共鸣才会考虑是不是在一起的J,甚至早就做好了一辈子不嫁人的准备了。
她从纽约回来,清醒独立,坐在L身边,laurie对她一点办法都没有,从来留不住她。
还有最粗暴的一点,Jo看着和自己共同点的教授,眼里闪着光和期待。
但是看Lauria,没有热气腾腾的崇拜。
最后,我到底为什么要罗里吧嗦颠三倒四说了这么些呀。
不能接受L与J不能在一起是简奥斯丁看多了。
我也是。
非常钦佩Jo能如此坚定拒绝一个被命运推送的Laurie这样的行为。
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追星就是因为男主(演员兼DJ)
好狗血啊!好好看啊!!!求大佬翻译,要是没b站up上传的cut让我了解某些剧情,还真不知道他们说什么,啃生肉真难受😭
我竟然当年在油管就着英字看完了……惊呆多年后回味一下
男女主互动蛮甜的,尤其男主真挺帅的。全部17集的长度也差不多,不至于太拖拉。感谢B站up翻译cut,省去我找英字的功夫了🥺
太好磕了忍不住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