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修了screen writing and narrative studies这门课程,因为作业,自己也在写电影剧本,professor说,写个1小时的短片就够了。
正好我认识一个意大利人,就把他的人生写了进去。
虽然时间限制只采用了他童年在阿尔及利亚跟法国的那些事情,但不可否认,Tornatore给我的影响很深刻。
我原认为将人的一生浓缩为短短的2个半小时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要么容易陷入记流水账的雷区,要么因为为了赶时间而丧失了电影的灵魂。
不过Tornatore告诉我们,只要抓住人生每个阶段的精华的匆匆一瞥,联袂起来一样是个好故事。
Baaria并非是本教科书,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想要告诫我们什么,他只是阐述了一个普通男人的旅程。
一个男孩目睹了西西里数十年的变迁,政府的流水更替,自己年轻的狂妄与挣扎,中年之后的顿悟与坦然放弃。
在即将老去之际,回首一生,用手中的石子同时击中3块岩石。
我一直在想Peppino究竟实现了什么愿望,现在结合自己手中的这个剧本,我忽然间悟到了,这两个男人一直在寻求认同。
对于Peppino,他在实现尊重与社会认同,马斯洛精神需求层次中的第四层。
他孜孜不倦的加入Communist Party,费尽心思想要得到选票,想要达到权利的巅峰。
而对于我的男主角,一个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的男人,他也在寻求社会的认同,他渴望能被看成一个真正的加拿大人,而不是移民。
渴望有一个真正的家,从而不用永远在路上。
这是一个关于旅程的故事,男人,或者说人,最终需要的是什么。
只有等他们老去的时候,才会理解。
提一个不平行的对比:张导陈导乃至冯导敲开全是金光闪闪的宝藏。
扯得更远些:GQ中文版创刊号封面上那些号称‘中国绅士’的成功人士也个个如愿打开宝藏(同一期杂志上冯唐专栏称他们土豪劣绅)。
但这些找到宝藏的中国精英和曾经有才华的人最后都变得不可爱,丧失想象力,甚至面目可憎。
而且无药可救。
而Tornatore对有灵魂的电影的坚持以及Baaria所呈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的热爱令人充满敬意。
Tornatore用群蛇梦魇的画面把BAARIA和亲情爱情的温情电影区分开,告诉你所有在BAARIA中出现的‘天堂电影院’的元素都是对观众礼貌性的客气而非梅兰芳之于霸王别姬的底气不足。
电影前半部分推进得非常快意,有关童年、战后的场景像马赛克瓷砖般洒出来,而且没有明显的连续叙事。
习惯了舒缓节奏和发酵情感的估计很难找一个合适的空档安放情绪,跟着幼年Peppino飞起来以后就一直漂着,直到恋爱和共产运动才舒缓下来。
第一胎流产几乎没有留给人伤感的空间,一笔带过,而且后来两口子连续生了五个。
踩雷的少年也是事后出现几个瘸腿的镜头而已。
成年Peppino算不上是正面形象。
他不读书,热衷政治。
他从事共产运动,是女儿眼中的无业游民和保守者,爱对家人做不现实的承诺。
儿子也从同僚那里感到公众对于父亲形象的不良评价。
但老年的Peppino说出‘我们曾以为可以拥抱世界,但最后才发现胳膊不够长’时,可以看出导演对于他的宽容。
电影对社会主义的描述是温和的和宽容的。
不至于写到不得人心的地步,但从民众的情绪以及主角在车里关于蛇的幻梦可以感觉到男主角对自己也有过怀疑。
很多人都觉得土改的场景和中国如出一辙(我在罗马的同事也说罗马是欧洲最像亚洲的地方),但显然中国更合适作为这种制度的温床。
BAARIA丝毫不是政治电影,导演也无意用小人物命运折射大时代(这是中国导演和评论喜欢做的),道理很简单:普通人的命运只是普通人的命运,每个时代都是特殊的时代。
历史悲情和伤痕感基本上是消极的态度和低级的情感。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张立宪戏称的‘都是浮云’。
末尾童年穿行今日的街道,拾回女儿被他耳光而遗失的耳环,可以看做是他的悔悟。
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人只有童年的单纯生活是真实的,然这道理要等人老去的时候才明白中间的大部分都是稀里糊涂的错误和梦魇。
电影中西西里民风可谓一大看点。
很多人在看到陀螺裂开苍蝇飞出时候达到情感顶点。
但我落泪却是前一瞬间:飞奔回来的Peppino去兑换他应得的奖励时却被成人欺骗,无比委屈。
简直就是人生的寓言。
《小人物的大党派》意大利小城市巴阿里亚,一个曾经跟着叔叔去放羊的孩子,读书不多,认知不少。
反对传统,反抗既有财富分配制度。
二战后,参与了大社会的小政党PIC。
不过这个叫做GC的党在那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地方,却是最大最大的!
为何学习再分配,他作为当地一个代表朝圣于那里,回来后还组织了同样渴望进行分配制度改变的实名等,来到郊外,私垦荒地!
之后也有大城市发起的各类运动与活动,可慢慢火焰变得温和,唇枪取代暴力!
小人物的大党派参与城市和市民的管理,也获得了一席之地!
小人物的孩子们也在长大,他们的未来是全球融合,眼界更广阔了!
哦,对了,我说的不是西西里黑手党!
虽然它的故事背景是巴盖里亚(意大利语:Bagheria)是位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大区巴勒莫省的一个城市。
最早建于1658年。
后发展为一个度假胜地。
该片导演是:朱塞佩-托纳多雷靠他的“西西里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必定成为所谓万千人心中之名片!
回顾下意大利该党历史:为西欧最大的共产党。
1921年1月在里窝那成立。
由意大利社会党的左翼组成。
1991年2月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
1921年1月在里窝那成立,由意大利社会党的左翼组成,认为必须用暴力革命摧毁现存政治秩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次年国家法西斯党上台,在意大利政党中 ,唯有意共坚持反法西斯立场。
1926年10月被墨索里尼政权取缔,总书记A.葛兰西被捕入狱。
1934年意共与社会党订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行动公约。
(片中我们看见一些基层人士不无幽默地讽刺着法西斯及其爪牙们!
)1943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纳粹德国侵占意大利,意共率先组织民族解放委员会,派遣意大利旅开展反法西斯武装斗争,其威望空前提高。
意大利被划为西方势力范围。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意共决定进行战略调整。
意共领导认为,党最初的性质和纲领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党根本没有机会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必须制定一条与党的创始人最初设想不同的新道路。
1944年4月参加联合政府,党的领导人陶里亚蒂先后任副总理等职。
1947年,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起冷战。
意共及其领导人被排挤出政府。
此后长期居于反对党地位。
(片中我们看见主人公所在集体,积极参政议政的活动)1956年提出走议会道路和进行结构改革的战略,主张从内部逐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并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实行多中心主义。
60年代,一些派别分裂出去,另立意大利共产党(马列)和意大利统一共产党等政党。
该事件背景是: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揭开了非斯大林化进程,公开承认实现社会主义有不同的道路。
于是,意共重新恢复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程。
(片中我们看见主人公所在党派,带领大家上山抢夺土地,积极开垦,最后万恶的地主武装之骑马者说“闹剧结束了,回家去吧”)70年代,意共是欧洲共产主义和民族共产主义倡导者之一。
80年代以来,在国内提出“民主替代”战略,试图联合左翼民主力量,取代以天主教民主党为中心的政权体系;在国际上提出“新国际主义”概念,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主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自主、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1984年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得票超过天主教民主党。
1987年大选后,仍为议会第二大党。
在2000多个市镇、约半数省份和若干大区,与社会党联合执政。
总书记A.奥凯托(1988年起)。
中央机关报为《团结报》。
图为:1985年意大利共产党《团结报》节会场这么一个摇啊摇,随着国际趋势、环境不断看多和看空的集体,终于到了要转变投资方向的一天了!
最后,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意共全党上下经过长达14个月的激烈辩论,最终决定解散共产党,建立左翼民主党。
1991年2月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
经过几十年的策略调整,意大利共产党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传统的共产党标准。
因此,小人物一梦睡醒,从教室的黑板后面迷糊双眼走入车水马龙的当代21世纪,不变的,就是教堂(宗教)。
结尾征服了我。
在结尾之前,我一直认为不过不失,就还满享受电影本身的,享受什么,后边一点说。
我也是觉得,导演想说的东西太多,可是时间就只有两个多小时,但他还是固执地要把它们全说出来。
这个结果就是,前半部分我看得有点糊涂,人物都没太搞清楚,其实到结尾的时候,次要人物我还是没搞清楚关系。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是,我看过这个导演的四部电影,他的电影里只有一个视角,他自己,少年的自己。
尽管他会很乐意炫技,拍摄技巧上的炫技我往往不是很喜欢,比如《海上钢琴师》里一些说钢琴师琴艺如何的好的桥段,但是我特别喜欢这个导演在感情上的展露,尤其喜欢他的电影的结尾,他总是特别擅长把他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更愿意用少年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甚至就用街坊四邻的伦理来处理影片的善恶黑白。
看的时候,我觉得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在那里坐着我会感到很幸福,因为,那点儿我想说的事儿都说完了,而不是别人认为我应该去怎么说的。
我认为哈,这个意大利人根本就不在乎别人认为他应该怎么去拍一部牛的电影,他就是想拍一部自己觉得很牛的东西。
最享受里边的家庭戏,我起先一直以为,所谓浓缩一个世纪的家族史,必然会像《活着》那样有很多的悲欢离合,但是没有那么多,也没那么强烈,日子就那样过去,西西里鲜洌的阳光伴着主人公走过了他的一生,好喜欢那些从《教父》起就开始熟悉的意大利西西里人没完没了的聚会和美酒,这一点好像中国人。
而这个家庭,成员们都很正常,主人公虽然是个搞政治的二流子,但是亲人们对待他,还是他对待妻子、子女和家庭,还都是很有爱的,至少作为家族儿子的导演没有表达自己的怨念。
这些个零零碎碎,其实正像影片快结束,少年时的父亲,来到现在,把记忆中闪光的耳环,从旧日的废墟中拾捡起来的,那些美丽只是一闪而过的,并不在乎它是否在别人眼中也同样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我一开始觉得演员并不炉火纯青,从小到老,除了鬓角染霜,基本没变样,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本身青春的老人,不就让人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吗。
toto很会拍自己,你看他每次找到的替代自己从前的那个小演员,是多么的传神,而他的父亲的少年时候的替代,也外形气质酷似。
toto是一个不打算如何去成熟的导演。
他就是把电影完成看成了他自己的东西,就像他自己构思、落实到剧本,乃至剪辑都亲自操刀一样,这就是他自己弄的一个东西。
飞在空中的孩子就是导演toto,主人公就是父亲,就是浅,看了并不难受,只是有点淡淡的东西在积累,直到同是孩子的父子俩迎面跑来,又交错跑向自己的人生前路。
西西里的大风,碎的流出蛋黄的鸡蛋,黑黏的蛇,象征什么都不重要吧,因为那些确实在梦里出现过吧。
我们的理想不就应该是一辈子就这么简单而快乐地做事,做自己想做的电影。
因为其实,在无聊的提问阶段,关于好莱坞和艺术电影,人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想拍电影就投入自己的一切,然后,现在数字设备很发达,想拍什么就自己去拍就完了。
除了重复自己,托纳托雷就是在玩政治,这是意大利最时兴的电影题材。
可惜他没处理好,和家庭观、迷影情都有些脱节。
表演也浮于表面,煽情但不纯。
也没留给莫里康多大空间。
Luc,2009年9月2日于威尼斯
Baarìa!
确实是托纳多雷的电影,画面、色彩、配乐、摄影、风情、叙事……人的一生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些特定的事、特定的情上一个几十年就是这样动荡的往前走我们的几十年呢?
恍惚中,自己马上就到而立之年了佩佩的童年、佩佩的成长、佩佩的爱情、佩佩的事业、佩佩的家庭、佩佩孩子、佩佩老去……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过去了当同一块石子一次同时击中三块石头时,就会有一个盛满金币的宝藏出现在你的面前,多么熟悉的故事啊。
这个传说,即使都知道是假的,可是直到有人同时击中时,你才能真正的确定他的真假……我喜欢的托纳多雷,但愿你能永不老去……
或许你觉得托纳托雷的影片陷入拖沓冗余的文艺腔无法自拔,不管观众喜不喜欢,托纳托雷的叙事一直是这样的风格——细水长流、娓娓道来。
这部《巴阿里亚》片长达150分钟,全程站着看下来着实不易,MOMA影城一定暗喜于会员暴增,毕竟这里的条件是意大利文化处比不了的,所以也算值了。
不知道所谓托纳托雷的“回家三部曲”说法是怎样出现的,看完《巴阿里亚》以后,我个人决定把《海上钢琴师》踢出这“三部曲”行列了,《巴阿里亚》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这三者组合似乎更切合“回家三部曲”的说法。
其实,《海上钢琴师》是我最喜欢的托纳托雷作品,如果它被踢出“回家三部曲”行列,我未尝不感到欣喜——这片子终于享受到里面蒂姆罗斯所扮演主人公的“无处安放的孤独”了,也算戏里戏外浑然一体。
《巴阿里亚》带我们重新回到了西西里,又看到了西西里的美丽女人经常出入的街道,还有熟悉的砂土黄色城镇。
托纳托雷照例在街道上安排了边打牌边咒骂的男人们、边干着手里的活儿边嚼舌头的女人们,还有疯玩中忘记回家的孩子们。
可惜的是,这不是一座孤城,时代和政治这种大环境不会忘记任何一个角落。
故事就从巴阿里亚的一户普通人家展开,绵延历经半个多世纪,意大利其间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动向,还有它们笼罩下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均缩微于这个叫做巴阿里亚的地方和这户姓做托伦诺瓦的家庭。
托纳托雷从来不吝啬于背景音乐,不管是《海上钢琴师》里的爵士,还是《天堂电影院》里夹杂着浓郁乡愁的暖色调音乐,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这部真的回到托纳托雷故乡的《巴阿里亚》当然也不甘落后了,音乐几乎覆盖了八九成的影像,观影结束后几乎想不起来音乐曾在哪里间断。
托纳托雷没必要担心观众会看不下去他的作品,即使有人觉得它冗余拖沓的话,也总还不至于像看某些晦涩文艺片那样,不堪折磨而睡去。
即使像我这种看过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天堂电影院》,已经对这种夹杂强烈思绪引导的叙事和配乐风格不陌生的观众,也还是能看下去的,毕竟有充实内容在支撑——几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和沧桑感。
因为预备好了要排长龙队,随手带了一本《我们台湾这些年》,结果没队可排,索性躲到一边踏实地翻了几十页。
等看到了电影,不由得联想到:这不就是他们意大利那些年嘛。
我们海峡两岸这几十年都不容易,他们意大利那些年也不容易。
本来嘛,大家都是地球村村民,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谁又比谁能容易多少呢?
至少政治在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都是决定人们生活大环境的主导力量。
对于普通百姓能做的,除了做好自己以外,也只有祈祷政治挂帅的日子少一些,不要整天地风起云涌罢了。
从法西斯到社会主义,从基督教民主党到意大利共产党,贝比诺•托伦诺瓦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也在其中经历着自己的成长、成熟和奋斗。
全民饥饿的年代,小贝比诺聪明地从富人那里搞到双蛋面包,尽管饱受凌辱。
少年时代,贝比诺目送哥哥尼诺入伍奔赴战场,可他哪曾想到,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哥哥在几十年后却想服毒自尽。
青年时代,贝比诺反叛世俗勇敢求爱,终于讨到了心爱的姑娘,这也是他生命历程中不多的正面记忆之一。
血气方刚的贝比诺积极投身各种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从纪念遇难儿童到积极参与竞选,一直在不懈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理想。
而同政治气氛同样无情的,是经济大萧条的生活窘境,以至于连小女儿也不失时机地羞辱父亲一番。
可能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那一记耳光后是怎样的心情,只是女儿的耳环再也找不到了。
可谁会相信就在同样的地方曾举行吃意大利面的比赛呢?
你还别指责它扭曲、荒谬,还是庆幸它没有更扭曲更荒谬吧,这样你才会觉得日子还是值得过下去的。
父亲临终念念不忘小儿子贝比诺,嘴里念叨着“政治是美好的”。
我们不知道一位临终老人说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怎样的想法,抑或仍旧是一个愿望,只看到他在家人和政治的陪伴下,慢慢变老然后死去了。
送走了父亲,生活还要继续,贝比诺肺部透视片呈现巨大阴影,而逐渐年迈的他对生活的追求也悄悄发生了改变:他告诉孩子们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他和妈妈马妮娜将会再生一个孩子,而不是自己当选了委员或是怎么样。
当贝比诺拍着儿子的肩膀告诉他去赚取自己的面包时,自己从儿子到父亲的角色转变会不会在脑海里快速翻动呢?
托纳托雷从来不会忽视童真和许诺式梦想这类浪漫的东西,这也使他的作品不会由于过分苦楚而陷于苦恋情结。
贝比诺年少时不论如何努力也做不到一块石子击中三座石峰,而这一梦想恰恰实现于年迈后不经意的一投。
地面没有裂开口子吐出宝藏,而是无数黑蛇从四面八方涌向一起,贝比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确定在哪里见过它们。
如果说这个梦想如幻如梦,那么贝比诺这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被尘封在陀螺里的苍蝇,在陀螺裂开后缓慢爬出开始羸弱振翅,我们也看到了托纳托雷的坚韧和乐观。
片尾呈现了大量影片的原型史料,模糊中给人以真实的厚重感,尽管托纳托雷交待过“一半是真实,一半是虚构”。
对于大的社会动荡局势中普通人生活的关注,有的可能只是想表现这些人的状态,有的可能不仅仅限于此,这类作品试图表现某个民族的某些东西,或者间接表现对社会时局的评判。
无论怎样,这种题材会是文学影视作品长期热衷的主题,而选择普通人群作为切入点永远是最具感染力和关怀精神的,正如我们一直看到的那样。
如果你喜欢侯孝贤《悲情城市》,又不讨厌托纳托雷的话,这部《巴阿里亚》推荐给你。
武汉印刷网 www.87158541.com武汉会员卡设计网 www.87158541.com.cn武汉胸牌网 www.whxpw.com武汉光盘网 www.wuhangp.cnqq:892438672(注明连接)如果要印刷大家来找我 很便宜的啊
周六的两部电影中间,有个周黎明桑和意大利国家电影资料馆馆长Enrico Magrelli对谈的单元。
印象所及,周桑说托纳多雷在中国影迷心中的地位很高,在杂志上批评他简直是要砸饭碗的。
他举出来的托导代表作是[海上钢琴师],当年周桑在《看电影》上还真有只言片语批评这部影片,不过饭碗到现在还是很稳当。
[海上钢琴师][隐秘]和[幽国车站]无疑都是很好的电影,但是,如果没猜错的话,在中国影迷中的人气更大部分来自于他的那些“西西里片”。
那个岛成了更多人的岛,他的家乡唤起了更多人的乡愁。
当然,这还是拜被厉行打击的碟商所赐。
国配[天堂电影院]上过央视,(与西西里没啥关系的[海上钢琴师]应该也有)但是那实在太早了,后来的热情则像地火一样潜滋暗长。
从[天堂电影院]世界范围的成功开始,托纳多雷就成为西西里岛的泰坦,他的灵感、力量、声名,乃至生命都系在这座岛上。
并不高产的托纳多雷此前有[天堂电影院]、[星探]和[玛莲娜]三部“西西里”片,眼下的[巴阿里亚]是第四部。
在小小的市镇中,小孩子成长,老人去世,孕妇生产,农民劳作,神父审查电影中的不良意识,美丽的女人在街心茕茕孑立。
小镇中的人既会心存嫉妒、欺骗、玩世不恭,也不乏善良、天真和幽默,跟生活在世界其他小镇中的人一样。
[天堂电影院]和[玛莲娜]的故事都借由孩子的眼睛展开,他们跟着市镇一起成长,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和理解周遭世界,里面大概混杂了许多导演的个人经历。
[星探]则是骗子的故事,他的骗局却意外地产生出美好,观众们通过他那摆设一样的摄影机去窥探那些不设防的心。
[巴阿里亚]同样是一个人的故事,不过在落脚处显出了更多的情怀,或曰更大的野心。
巴阿里亚是托纳多雷的故乡,影片结构从头到尾成为一个圆,头就是尾,尾就是头,中间独缺一对儿阴阳鱼。
就像当年[狮子王]里面的一首歌,“Circle of Life”,“生生不息”,再恰当不过了。
一、动和静,出走和归来。
影片开始,因为蝇头小利,佩佩(Peppino)的儿子Pietro领受了在唾沫干掉之前买回香烟的艰巨任务,撇下自己的陀螺游戏,绝尘而去。
跑着跑着,他飞起来了,御风而行之际,眼前是整个巴阿里亚城,这个场景像童话和梦一样美。
巴阿里亚是巴格里亚(Bagheria)西西里话的叫法,而巴格里亚便是托纳多雷的家乡,城市的俯瞰在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标识着时代的变迁。
影片从墨索里尼统治时期开始,故事一直延续到当代。
佩佩也从一个农家小孩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从积极的政治活动者变成了乐于享受家庭温暖的政治的政治人物。
影片格局和(一部分)时代背景,都可以参照贝托鲁奇的时代剧[1900]。
那件不可能的任务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就是跑。
影片里不断出现跑,精疲力竭的跑,妥帖地放置在这座市镇当中。
巴阿里亚跟他从前呈现的西西里无甚二致,喧闹、丰富、精力充沛。
在他的“西西里片”中,西西里人每每手舞足蹈地陈述自己意见,几乎每句话都藏有挑衅和吵架的倾向。
第一次在影院里看托纳多雷的电影,二个半小时,兴奋之余颇感精疲力竭。
因为要聚精会神地跟踪不断的变动,分辨每张生动的面孔,体味小镇的悲欢离合,且分享他们充沛的感情。
正因为动到如此强烈,静才有更摄人的力量。
比如,一个人的死去,他像开玩笑一样说自己要死去,结果他就死了。
这种死亡,既带苦涩,又存有不可捉摸的奇幻感觉,神似卡尔维诺笔下的帕洛马尔先生—— “他决定开始着手描述自己一生的每个时刻,只要不描述完这些时刻,他便不再去想死亡。
恰恰在这个时刻,他死了。
”接下来,恰恰在接下来,卡尔维诺桑也离开了。
一直在路的拐角或人群中的那个美元倒爷,是另一个在流动时间中保持平静的人,在最不合适的场合,那怕是声讨美帝的群众大会,他总会神入一句,“换美元吗?
” “一个不变的人,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知何年何月,他的生意变成卖笔,还会很市场经济的随行就市,也说不清是悲是喜。
无论如何,这个资本主义堡垒终究是改变了。
这个巴阿里亚,人可以飞起来,还说死就死,大街上的老妇可以未卜先知,仿佛停留在那个还有神话发生的时代,就像一个家族会被蝼蚁和风连锅端的南美,也好像阐截会战奇人异士辈出时的中国。
像托纳多雷其他的“西西里片”,[巴阿里亚]中也有“离开”与“归来”的主题。
[天堂电影院]当中,在阿弗雷多很难定性的欺骗之下,多多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外面的世界”去寻求自己的价值。
当他回来时,不仅阿弗雷多已经作古,连那座新天堂影院都不复存在了。
到导演画蛇添足地剪出来一段最美不过夕阳红时,连年少时的感情都不无遗憾地回归。
[玛莲娜]中是她的丈夫从前线的意外归来;[星探]里的骗子则是职业性的走街串巷,印象里他无动于衷地听了无数人的倾诉后,骗到了一份爱情后,很有些“浪子回头”式的人性复归劲头。
即使在与西西里无关的[海上钢琴师]中,1900不愿离开大海,终于神隐。
在[巴阿里亚]里,佩佩为稻粱谋,远赴法国打工。
在那里他还惦记着自己的家和国,他写信给家人,还去影院看费里尼的电影。
家人围在一起读信的桥段,温暖如[天堂电影院]。
相比这长时间的离开,去苏俄开会和进城都不足道。
当他从法国回来时,广场上晒太阳的男人们问他要去哪里。
这里,时间仿佛并不存在,出走和归来混为一谈。
时间的凝固,对不经意间混淆出走和归来的人们合用,对整个城市来说也大体不错。
乡愁大概是哪里都不缺的,所以这种的故事能被更多的人所感知,就像五柳先生听到的召唤,归去来兮。
二、佩佩。
像小多多被阿弗雷多一巴掌抹大,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中,[巴阿里亚]更频繁的使用了类似的易容方式,各位自然要更落力地由生演到死,由婴儿演到老翁。
在影片里,托纳多雷若干次向自己致敬,从学校到电影院,从电影的铁托到电视的兴起,从佩佩拿国际米兰和巴勒莫的球星卡换电影胶片(顺便说一句,影片里面出现的电影繁多,其中不过小部分能说上片名,西西里人民爱电影),到莫妮卡· 贝鲁奇的乱入,再到市镇那些人。
如果说佩佩的生命史和城市变迁史要比从前的影片更连续、更完整,那么,西西里这个杯子溢出来的泡沫也不太少了。
好在托纳多雷还保有他的感情和底蕴,还远没到对世界麻木不仁的地步。
他的重复竟然还有意思,还鲜活,还能带来感动。
影片开始自墨索里尼当政时期,二战还没有开始,不过墨索里尼老师已经上台。
卡尔维诺曾经追溯过墨老画像的变迁史,也许这样也能算算电影的时间吧。
佩佩的爸爸是个好读书的农民,脑子里多少有些桀骜不驯的自由思想。
这也符合当地的剽悍民风,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奚落调戏法西斯蒂和伟大领袖墨索里尼。
看到这里才知道,意大利语里至少有一个“领袖”的发音类似汉语的“独裁”,也不知道咱家是幻听还是心术不正。
地主贾青托东家跟法西斯党眉来眼去,得以占了大片良田。
照单田芳先生的讲话方式,那真是“私官两面,手眼通天”。
蛮横的贾老爷是佩佩家的冤家,他跟农民是阶级斗争(虽然我不怎么喜欢这个词)的两方面,是西西里乃至意大利的现实,跟佩佩的成长故事也相得益彰。
另一股势力,黑手党,在整部影片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连考莱昂老爷的背影都没见到。
不过,至少在佩佩的少年,墨老正大搞扫黑,黑手党正等着盟军来解放呢。
比起懵懂少年、孤单少妇和不法星探,佩佩无论如何都不是个单纯角色。
如果考虑他的出身和政治立场,他其实跟保尔·柯察金也差不多少,只不过托导的讲法更幽默而已。
佩佩比保尔更像人的地方,在于他革命爱情两不误,甚至还上演出了一出争取自由乱爱的的戏码。
因为掺入了政治内容,所以影片会不可避免地丧失些惯常的简单和单纯。
托导小心翼翼地把政治事件嵌入到巴阿里亚的日常场景中,以求得历史和生动的平衡。
对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他奉行的是点到为止的方针,尽量化沉重为轻松,以幽默的方式表现。
抱得美人归以后,佩佩在很长时间都保持着意共干部、农民、不着家的丈夫、不负责任的爸爸和准穷光蛋等多重角色。
年轻的妻子只好带着孩子去看教堂穹顶上的爸爸——佩佩小时候跟小镇的人做了画家的模特,普通人摇身一变成了画中的圣人——那些不成体统的圣人却早就被抹掉了。
随着画的消失,佩佩的童真也被政治的动荡所代替。
其时,意大利已经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意共决定参加议会。
他们投身于土改、示威,为农民和工人争取权利。
但是,苏联成了新的问题,内部的政治斗争和讲话的思维方式使得佩佩陷入迷惘,以至于跟家人和朋友的关系都变得疏远,女儿的耳环神秘消失,即是这种疏远的隐喻。
当佩佩有机会去苏联,亲眼观察了这个传说中的国家时,他才想到了更多,才有了他的出走和回归。
所以,导演心中的佩佩是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并不因为意识形态而拒斥真相,这倒也是陶里亚蒂和贝林格,以及他们领导的意共的作风。
关于这些内容和类似的态度,可以参考乔治·奥维尔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和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世界上到底还是有些明眼人。
这样,佩佩的回归,包括肉身和灵魂。
接下来,他更不愿意为意识形态所左右,尽量地用良心做事情。
在战后,他经历了父亲的死,儿女的反叛和成长,跟朋友的和解。
所幸,他最终没有成为保尔·柯察金。
在郊外的山上,他终于能用一块小石头连续击中三块高耸的巨石,却没能摆脱羁绊一生的蛇。
远处,他的家乡还像平常一样喧闹,那里有他的亲人。
三、八卦时间。
其一是佩佩和他的领居。
影片中段左右,他有了个警察邻居。
一个归属不安分的在野党,一个是那所谓的“暴力机关”,两个人齐齐出门,齐齐点头问好,老婆齐齐守望,两位先生又互殴受伤齐齐被送回家。
比较有趣的是,至少在一段时期之内,互为对头的意共和(长期把持政权的)天主教民主党的党部都在罗马市中心,居然只有一个广场的距离,恰好跟佩佩和公务员邻居两家距离相仿。
其二是杀牛的问题。
片中有一段杀牛戏,老人家拿新鲜的牛血给佩佩的老婆喝,结果这个挺惊悚的场景引起了若干动物权利组织的抗议。
托导和美杜莎影业辩解说,本来想用电脑合成,结果不成功才跑去突尼斯(即影片拍摄地)的屠宰场拍的,而且这头过把瘾就死的牛是被日常屠宰,而绝非为[巴阿里亚]而捐躯。
要说电脑合成动物,想想[狼灾记],班底当是不错,可是最终效果只是差强人意。
一个消极的例子是,国产优秀爱国主义电视剧[大宅门]里有一匹大马莫名其妙地殉了葬,片方有没有对质疑做出反应不得而知。
另外一个积极的例子是,[爱情是狗娘]里激惨烈的斗狗戏就很讲道理,都是高科技,片子里的狗兄狗弟们绝对没什么危险的亲密接触。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2963126/
比起西西里三部曲,此片完全展露了导演要拍意大利式史诗片的野心,可惜一部意大利家庭发展史显然离史诗巨片的范畴的相隔甚远。
片中处处能看到天堂的影子,但无疑天堂的成功在于对一个小人物成长的细腻刻画,从一个细小点来发掘出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看者观之感之。
而此片的政治背景太过厚重,导致该细腻的人物刻画的也不够细腻。
每一个人物的特征也不甚明显,另外庞大的政治历史背景也使得导演在人物和剧情上的跳脱过快,即使时长以150分钟之久。
看来是之前的经典难以复制,对于导演的映像也将永远停留在多多稚嫩的小脸和玛莲达美到窒息的面容。
西西里的传说不再美丽
西西里风情片
对长片有点无力了
听到一个失去创作力的家伙大喊:我想回去……
感谢真主 我啃完了 还真是又臭又长~~
也许是字幕的问题,好辛苦的三小时,对如此政治的影片基本无感
时间跨越得太久,显得重点缺失。看着热闹却累。当然,电影是好的。只是对西西里的历史或导演的自我历程知之甚少,加上那永远琐碎喧哗的意大利语,总之我很累.....
挺好看的呀,有《当年事》的那股劲,也有点罗西的影子。当然归终还是托纳多雷的。威尼斯为什么会评价那么差呢?那帮影评人脑袋简单粗暴到连这份复杂性都接受不了了吗?
有点乱
没有文化背景,所谓的轻松诙谐一概没有代入感。唯一可取的只有影片最后的城市变化的风景。
我们曾认为可以拥抱世界,但最后才发现胳膊不够长。
🤢
托纳多雷的这部没前几部节奏好。。。。
epic!摄影很赞。相比三部曲节奏更自我了一些。结尾恍如末代皇帝有木有。贝鲁奇这友情客串……
这是托纳托雷吗,好乱那
不是时间长就能叫史诗的,更何况说来说去都是那么点陈渣子烂谷子,节奏一塌糊涂,托纳托雷江郎才尽。
结尾不错!中间有点拖。。贝鲁奇这超级超级大龙套跑的,不露脸也要露咪咪。。(下了两天雨,看了两天风之门,大太阳晒的我好暖和~)
典型的托氏之风,结尾如红楼中宝玉梦游太虚同出一辙。
这老爷子真是一辈子当一天过呢
从观影感受上说不如导演的三部著名前作印象深刻,从制作上说却是最恢弘大气的一部。西西里这么个小岛,半个世纪以来原来发生了那么多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