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坦白

A Confession,认罪,忏悔

主演:马丁·弗瑞曼,艾美达·斯丹顿,希欧布罕·芬内朗,乔·阿布索隆,丹尼尔·贝茨,安娜·威尔逊-琼斯,欧文·亚瑟,西蒙内·拉赫比比,加里·奥利弗,伊恩·普莱斯顿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坦白》剧照

坦白 剧照 NO.1坦白 剧照 NO.2坦白 剧照 NO.3坦白 剧照 NO.4坦白 剧照 NO.5坦白 剧照 NO.6坦白 剧照 NO.13坦白 剧照 NO.14坦白 剧照 NO.15坦白 剧照 NO.16坦白 剧照 NO.17坦白 剧照 NO.18坦白 剧照 NO.19坦白 剧照 NO.20

《坦白》剧情介绍

坦白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丁·弗瑞曼将出演两部全新剧集,一部为Sky打造的《养育者》(Breeders,暂译),另一部是ITV打造的《忏悔》(A Confession,暂译)。 《忏悔》为犯罪题材剧集,剧集共6集,保罗·安德鲁·威廉姆斯执导,杰夫·波普编剧。故事聚焦英国威尔特郡,围绕22岁女子希恩·奥卡拉汉失踪案展开。马丁·弗瑞曼在剧中饰演负责此次案件的侦探。本剧将于2019年ITV播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外婆环环相扣京武火龙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日常谜团御龙修仙传3上古战场加斯帕24小时加勒比海盗2:亡灵的宝藏女生爱女生超能机器女友我的一家人第二季越来越好之村晚快乐飞行狼来了从今以后家族企业第二季月·色封锁烈女朴氏契约结婚传秋收起义女神捕之孽缘追鹰日记神医喜来乐40万分之1囚犯医生风味原产地·潮汕女孩向前冲!生之欲寻亲大河之舞:动画大冒险

《坦白》长篇影评

 1 ) 的的确确可以被称之为“作品”

Fargo片头也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google了原型被告知是“an entirely fictional story”后觉得“哈哈老子被耍啦科恩兄弟你这辈子有了”,所以对这种“真实”字眼很警惕。

这部在看的时候,完全只有一个想法:太荒谬了。

对Steve的指控和大法官的原判太过荒谬了以至于质疑编剧和导演是不是对他们国家现行制度很不满,在抹黑警察和法官。

哈哈,发现这的确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我失去了所有力气和手段。

生活放到荧幕上令人瞠目结舌,如此戏剧化,如此荒谬。

其中不止一次地想到Sherlock关于“苏格兰场是一群金鱼”的结论,并狠狠赞同。

虽然剧里是威尔特郡警局,但是大家都没差啦,一样烂透了。

很出色的一部作品,确确实实可以被称为“作品”。

所有演员演技在线,Martin……我为你哭泣,被停职的时候我心死了💔活脱脱的一个敬业、善良的好警察。

Karen太伟大了,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公民,去找律师说要请愿修改PACE的时候我跟着哗哗哭。

导演和编剧对人性的审视、情感的拆解太到位了,诚然这个故事基于真实案件,但此类影视作品犹如过江之鲫,真正剖析出底色的又有多少?

伟大无需多言。

A Confession完全值得一个9分。

btw借用Martin之前在某电视节目的一句话:Fxxk you I won a BAFTA❤️‍🔥

 2 ) 非常精彩的悬疑刑侦群戏

在每一集开头都会出现字幕“This is a true story. What follows is a dramatization based on research…”既强调故事的严肃性、又为大家留有希望。

这个故事确实很压抑,正义姗姗来迟,好人也没有善终。

我的心情就像主人公Steve的生活一样缓缓下沉,憋屈又无奈。

这种不安在倒数第二集结尾达到了顶峰:一连串的打击和来自各方的压力逼迫Steve离开了自己热爱的、终生奋斗的岗位,还在他快退休的年纪。

前面的路怎么走、最后一集还能逆风翻盘吗?

我很揪心、很害怕。

Steve作为主人公,和一般电视剧里神采奕奕的探长不太一样。

像神探夏洛克(Sherlock)中,不管遇到多厉害的敌人,我们都相信Sherlock一定能破局、逆转形势。

因为我们和Sherlock一起沉浸在他的世界中,聚焦于一个目标、谋划布局,很少考虑周围环境的变化和阻力。

但Steve面对的局面很复杂:他只有在探案时是绝对的主人公,统领众人、所向披靡。

当他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罪犯,而涉及多方利益时,在漩涡中心的他成为了各方斗争的牺牲品。

纵使Steve探案上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但现实却要求符合规则、看重平衡。

当正义和公众意识产生冲突时,毅然选择前者的人被称为英雄,但很可能是个悲剧英雄。

Steve把犯人抓回警局时,所有人都在祝贺他;于情于理、于常规来说,做到这里就可以收手了,但他心里并不满意、并不安宁,因为他找回了两个“一个都不想见到”的尸体,心里盘旋着罪犯“两个还不够吗”的怀疑和恐惧。

他的敏感细致和正直善良使他成为一个天生的警长;但命运弄人,一个出格的行动宛如蝴蝶扇动翅膀,一步步将他拉入了混沌的深渊。

作为观众,我们和主人公站在一个角度,自然觉得憋屈、无奈,正如面对现实的不可掌控和无力感。

我们无法控制其他人的思想、无法干涉每个人的行动;我们只能选择自己的人生,唯有继续前进。

生活不会停止,也许前方更精彩。

注:1、 文中所涉及其他剧只为举例说明,无意比较好坏;作者列出来的都很喜欢。

2、 观影建议:剧中涉及人物众多,前几集又有很多群戏,容易看晕。

建议多留意人名和人物关系,但不用太细致,后半部分只有几个主要人物经常出现,很容易理清。

 3 ) 杀人无罪?争议再多也毁不了这8.7分神剧

半个月前,老戏骨李诚儒在《演员请就位》里的几句话在热搜上被反复咀嚼着。

虽说这番言论古早了点儿,但还是引得剧主思考。

什么样的影视作品,算得上有分量?

剧主觉得,莫过于简单的黑底白字——“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可如果一部剧敢把“改编”两个字都放下呢?

剧主觉得,它一定更有底气,也一定更有锋芒。

这锋芒不在于多强的戏剧冲突。

而在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绝望和挣扎。

就像这段故事一样。

它离奇,但从不遥远。

01掀动风暴的,是小镇中互不相识的四个人。

一个警察、两个母亲、一个陌生人。

高级警探史蒂夫,奉行简洁高效的实用主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在之前剧主聊过的《堕落街传奇》里,史蒂夫这种警察被叫做“食草者”(Grass Eater):从不主动谋取私利,但同样深谙体制运行之道。

你可以说他专注,也可以说他世故。

总之,绝不是那种一拍脑门就下决定的理想主义者。

两个母亲身上有不少相似之处。

同样重组了家庭,同样期待着女儿回家。

贝琦的母亲用了将近10年望穿秋水,既焦灼又无奈——当年女儿因为毒瘾发作而离家出走,中间又不得已做过皮肉生意。

她明白,相见对两个人来说都需要天大的勇气。

唯一让她心里有所安慰的,是前夫那边时常传来关于女儿的消息。

这也是她没有将女儿报作失踪人口的理由。

希恩的母亲没那么纠结。

她只是纳闷,蹦完迪跟男友分开的女儿一天都没回家,能去哪里呢?

滴答,滴答。

时钟敲响,眼看希恩失联的时间就跨过引发焦虑的临界点。

希恩的妈妈顶不住了,决定先去报案。

亲友都不知所以,搜查又迟迟未果。

从最乐观的角度来看,希恩也处在监禁当中。

更糟糕的情况?

没人敢往下想。

这个时候。

恐惧的源头,对准未知身份的嫌疑人。

史蒂夫带队,日夜排查比对着可疑信息。

终于,在监控里发现了蛛丝马迹。

02克里斯托弗·约翰·哈利威尔。

有过几次轻罪的前科,注册过一堆虚假身份。

希恩留在外界最后的影像记录,是那晚在酒吧门口搭上了他的出租车。

旧案新疑,让史蒂夫把目光基本锁定在克里斯身上。

但为了不打草惊蛇,也为了收集更多证据。

史蒂夫决定,先不把克里斯捉拿归案。

向他施压,逼他露出更多马脚。

这边,法网渐渐收紧。

另一边,克里斯仿佛不堪重负,买了一大堆安眠药物。

阴云笼罩。

如果克里斯真的自杀,希恩的下落将石沉大海。

不能再等了。

必须雷霆出击,将克里斯缉拿。

你看克里斯被押进警车时的神情。

茫然、懊悔,咬紧后槽牙,目光不自然地瞟向窗外。

脸上微微颤抖,表明他的内心不像表面那样平静。

史蒂夫断定,克里斯此刻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于是他不顾违反取证条例的风险,带着克里斯来到一处四下无人的空地。

你要告诉我们希恩在哪儿吗?

摇头,耸肩。

我知道是你做的。

你可以继续反抗,回到警察局里去等律师。

可一旦媒体曝光,你将身败名裂。

你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你的家人考虑吧?

沉吟、转身。

克里斯终于说出了关于希恩的消息:我记得我就是把她搬到这里来了,她的尸体。

沮丧、无奈。

就在史蒂夫找到希恩的遗体准备收工的时候,突然听到克里斯喃喃道:想再听一个吗?

03就一句话。

直接把史蒂夫噎在原地。

他顾不得按照程序,以涉嫌第二桩杀人犯的名义重新逮捕克里斯。

而是急切地追问:什么时候?

还有吗?

克里斯没有回答他。

反倒是一副痛心疾首地反问他。

还不够吗?

剩下的过程顺畅很多。

找到现场,掘出寒凉的尸骨。

经过DNA检测,正是多年不见其人的贝琦。

紧邻的两家人相继崩溃,史蒂夫也疲惫不堪。

正当案件慢慢平息,遇难者家属试图淡忘的时候。

情况再度急转直下。

回到警局的克里斯,一改之前捶胸顿足的沮丧之色。

而是冷静地应付着审讯——无可奉告。

更可怕的是。

史蒂夫皱紧眉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制衡克里斯的武器。

你说铁证如山?

对不起,克里斯的辩护律师说你“刑讯逼供”。

又陷入胶着。

史蒂夫甚至找来克里斯的女儿,希望共情能够感化冥顽不灵。

可没想到。

刚见到女儿,克里斯就搬出了那套准备好了的说辞。

别说话了,他们在录音我要你更名改姓,远走他乡贩卖你的故事,赚越多的钱越好

在法庭之上。

克里斯此前的供词被判无效。

他只需为一起杀人案件负责,而非两起。

而史蒂夫,却以渎职的理由被贝琦家属起诉,面对的是丢掉饭碗的风险。

在超市里,在大街上。

人们见到他都会聚众围观,尊称一声“在世福尔摩斯”。

他拨开拥挤的人群,逆向而出。

那欢呼声中的讽刺,只有他能听到。

04你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你所说的话有可能在审判中用作不利于你的证据。

你有会见律师的权利,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政府可以免费为你提供一名律师。

这简单的“米兰达宣言”,剧主相信大家都在无数影视中听到过。

可细心琢磨,你会发现矛盾:为何一面渴望尽早认罪,一面又反复提醒后果?

说到底,这是对犯人权利的保护。

还记不记得《杀人回忆》里,金雷河扮演的曹探员的那双黑脚?

一个话都说不清楚的残疾青年,生生被他“打”成了杀人凶手。

米兰达宣言的诞生,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单个个体的表达权跟国家机构的公诉力相比,本质上是一场极大的不平等。

为了弥补这种不平等,让每个人不至于“因言获罪”。

执法者必须先自缚手脚,让受讯者充分明白自身处境。

而也正是因为在交代第二起案件之前,史蒂夫没有采取这样的行动。

克里斯才把他牢牢吃定。

从当年震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再到最近条姐跟大家聊过的《纽约灾星》。

你看到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总在人性的边缘去挤压试探法律的底线。

剧主还记得当时《纽约灾星》的推送发出来,有一个高赞的疑问被抛出来: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到底哪个更重要?

条姐给出的答案是,都重要。

所以司法英雄才那么了不起。

所谓“带着镣铐跳舞”。

史蒂夫败走麦城后,就有这样的幡然醒悟——有一件事他说得是对的,他确实把我毁了那天,感觉我好像必须失去一切才能将他绳之以法就像我们之间有什么协定似的

这样看来。

片名《A Confession》,取它的两层本意似乎涵盖更广。

第一层,是供词。

这供词可能就是真相本身。

但在有心人的利用下,也会变成锋锐的武器。

就像《纽约时报》的作家安德鲁·所罗门所说:真相是会撒谎的。

第二层,才是坦白。

把真相曝晒在阳光下,让魑魅魍魉无所遁形。

这或许要付出杀身成仁的勇气。

又或许要付出以身饲虎的代价。

也唯有把这些都放在司法天平的两端,才能加重公正的分量。

在真理昭昭之际,执法者赤诚的心化作晶莹的碎屑漫天飘扬。

这个时候你才明白。

正义不仅需要呐喊。

正义更需要体面。

 4 ) 爱他就买它~

片头:this is a true story,不是改编。

讲述一个警官在维护正义和程序正义之间的对与错,深受触动。

司法需要大量案例和辩论去讨论程序正义的尺度,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当自己或亲人遇到类似不幸的时候,我们怎能不由衷的希望会有个Steve Furcher一样的警官坚持do the right thing,连环杀手固然可恨,但谁又能不怕自己或者亲人成为下一个张玉环。

Steve因为这个案件丢掉了干了几十年的工作和自己50万英镑的养老金,但是他给了普通人的我们一束光,我们当然认可程序正义,特别是他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对于所有人所维护的公平正义,但作为个体我由衷的佩服和感谢他做了正确的事。

还好他出了一本书,已经亚马逊纸质+Kindle购买,希望能为他的养老金做出一点贡献。

五星推荐,欢迎跟我一起买。

 5 ) 原来喜欢的人都长得好像...

到第三集了,哎~莫名发现我喜欢的人长得都好像哦!

越看越像,杰瑞米雷纳啊,鹰眼,你们说他俩像不?

(以下又要凑字数了)我不脸盲,但是真的感觉像啊!

我不脸盲,但是真的感觉像啊!

我不脸盲,但是真的感觉像啊!

我不脸盲,但是真的感觉像啊!

我不脸盲,但是真的感觉像啊!

我不脸盲,但是真的感觉像啊!

我不脸盲,但是真的感觉像啊!

 6 ) 请行使自己的权利

才知道男主演过神探夏洛克里的华生,疑惑、思考、无奈、愤怒都通过眼神表达出来,演技是真的棒!

生在这个社会,我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制度,什么是应该的。

国家体制是朝大方向大趋势的方向建立,总会有一些漏洞或例外与体制相冲突,法制进步就是不断地去修正,填补漏洞,进而完善。

过程总少不了某些人的心血和牺牲。

但是,当面临不幸,能够像贝琪母亲那样坚持奔走呼号,行使自己现有的权利,为女儿、为正义争取权利,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善良、坚强。

然而现实当中有太多人面临不公或损失时,在法制面前忍气吞声,不信警察(当然经历过之前那个事后,我确实对警察办办案持质疑态度,但还是有用心负责为民服务的好警察),自以为是地看低自己的力量,浪费自己的权利,安稳度日,对于这样的人,社会怎么会还你公道,给你尊敬。

只想说,当面临不幸,每个人应该勇敢一些,行使自己的权利,就算结果不尽人意,但你也是在为这个制社会贡献自己一小部分力量!

 7 ) 真实世界的完美人,总是败在垃圾人手上

2016年的法官说,嫌疑人没有详细说明被害人被害的经过,所说之词不可信,被判有罪。

2011年的法官说,嫌疑人自行认罪免除了被害人家庭了解伤害详情之苦,因此减刑。

希恩的妈妈没有追究下去,自己却日日苦恼于女儿死前收到的对待。

人物1、希恩的妈妈爱莲娜我看到有人喷她,说她其实不在乎女儿之类的。

她从一开始,就习惯把事情往好的一面看,或者说,她只希望看到事物的好的一面。

听闻女儿失踪了,她只是说可能去朋友家了,她只是宿醉了。

在回忆里,她听女儿说不谋高职,想做母亲,婚姻失败的她也没有反对女儿。

面对控制欲过强的男友,她也只看好的一面,嫁给他就不用孤单了、毕竟他也付出了很多、水到渠成的婚姻。

事实她只是忽视了他会给她的生活带来负面能量的那部分。

例子还有很多,“就这样吧”,她是这样的人。

片尾说她开始从事慈善事业,这个转变很棒。

人物2、贝基的父亲约翰这个人物大概是片子里最让人想重拳出击的一个人了。

没有他我们可爱的史蒂夫也不会沦落至此了。

但其实他只是史蒂夫失业的小小引线,而炸弹就是腐朽的司法制度。

但这不妨碍这个人,这类人,十分恶心。

他对前妻造谣今年有见到过女儿,因此凯伦在近10年没有亲眼见到女儿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报警。

这个动机不外乎向前期炫耀女儿对自己的关心和亲密超越了前妻。

他对女儿关心吗?

并不。

现实不知道,但是剧集中就是毫不在意。

他听到女儿的死讯的时候大声嚎哭,但是抬眼没有一丝哭过的痕迹。

在餐厅和前妻碰面的时候也是如此。

这样虚伪的人类实属需要敬而远之,远之又远。

他为什么因并不十分在意的女儿的死没有得到公正裁决而憎恨调查的警官呢?

从他的投诉信可以了解,他讨厌在案件发布会上听到女儿的名字带上继父的姓氏,哈,男人的自尊。

他也不喜欢女儿的吸毒、卖淫的事情被别人知道。

为女儿情愿公正裁决的申诉签名活动没有他的身影,案件判下来之后他还要联合发声,一直带一条粉红色的领带。。。

看到他我血压很难降下来。

人物3、贝基的母亲凯伦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样的人我会非常敬佩,因为我本人大概更像爱莲娜,得过且过。

而凯伦她自信且不懈、懂得感恩。

这样完美的人的人生污点大概就是有个傻逼前夫。

她10年来一直在等女儿,也在找女儿。

对同事沦落人的小姐们也同情并关怀。

事发后5年她挑战司法制度,一直在为女儿和警官寻求公正。

值得为她边哭边鼓掌。

吹一波艾美达。

人物4、警官史蒂夫其实这个人物没啥好吹的,不是一线警员但是监视嫌疑人通宵怕他自杀的那一天他也是一整晚没睡。

通知爱莲娜希恩死了的时候自己鼻子塞住眼圈红了。

他是一个能共情的人。

他的共情让嫌疑人对他说出了真相。

最喜欢的镜头是他破案后回警局,全警局为他鼓掌,他会办公室之后抑郁地思考人生。

两条生命被另一个人终结,不是他的KPI,而是两天生命,在他身边消失。

后来他在超市买东西被人鼓掌他也很悲伤,他的生活经不起喝彩。

现实不过,劣币淘汰良币罢了。

 8 ) 没想到吧 案件最后扯皮过程才是重难点

全剧节奏超棒开头第一集为了快速铺垫好背景所以两家人的镜头比较串,对脸盲及其不友好,但是过了第一集就好很多。

剧集内容也很贴近名字:a confession,很快的讲好了可以拍很多集的搜索过程然后进入重点,和Halliwell的对话以及后面扯皮的过程。

整个剧还挺压抑,看着花生在追逐正义的道路上被不停的抹黑甩锅抢功劳真的很让人难受,更难受的是想想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也不断的在发生。

开篇剧集就不断的在强调This is a true story,剧中每个人的反应都是真实存在的,的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去断定一个人的选择是对是错。

Sian的妈妈没有Becky的妈妈强大所以事情发生后选择躲避而不是站出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我们大家的共识,各种选择都无可厚非旁观者没有权力去评价她们。

所以虚构探案小说里那一套就派不上用场了,我之前就一直怀疑真凶是那个飞行员来着,真的伏笔太多了,车上广播里那个突发心脏病的飞行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因为伏笔太多导致期望太高,所以打了四星🤦‍♂️前一部分搜索的过程很燃,便衣那一段也太专业了吧,完全不是那种无脑直追、从不跟丢的那种。

一切都神清气爽直到那个女法官的出场,我并不是诋毁女性当法官,但是她确实有点太感性了。

他们完全被Halliwell那边带了节奏好吗,PACE的问题是PACE的问题,murder是murder,在那一场里完全就可以判定完Sian的案子,然鹅完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再后面那一段真的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越看越气。。

后面Sian的案子还是被解决了但是Becky那个混乱老爹又出来搞事,然后可爱的花生就走上了一路被黑、背锅的路。

角色的个人理解这件事里我很佩服Becky的妈妈Karen,她真的很果断很明白。

从混乱老爹骗她说有联系到发现不对,她对女儿的态度从来是乐观的等待着女儿回家过生日。

如果说为母则刚的话,她一定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变成了钢铁侠!

日复一日的为了案件奔走寻求支持,即使Sian的妈妈没有勇气面对她也是:My door is always open.对Steve的态度从来都是感谢与支持,最后终于得到公正的判决以后Karen和警方的那个镜头切的真的绝了。

然后是混乱老爹,完美塑造出一个容易被带节奏的小市民形象。

开头第一次出场就是在说Karen花她现任的钱,说只有女儿记得他(酸溜溜);然后他的重头戏就到了对Steve提出意见,为警局官方甩锅提供机会;最后结尾前被Halliwell带节奏又开始新一波怀疑攻击。

这种糟心的人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但是剧集中矛盾更加突出所以他这个形象更让人喜欢不起来。

主题全片都在强调是真实故事是因为现实中Steve仍然没能得到公正的对待,法案的问题也没被改正。

在他的办案过程中我感觉确实有点激进,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是该选择法度还是生命?

法度被创造出来不就是为了保护生命的吗,为了保护加害人的人权而使被害人没有办法得到正义就真的是搞笑啊。。

[其实想表达absurd和 ridiculous,不知道该怎么写]本来查案抓嫌疑人的过程就是很混乱的,非要按法度走未免太过死板苛刻。

想想Soul Goodman怎么赚钱,就知道这样的制度有多少空子可以钻了。

一心想要做好警察的一定都是血气方刚、追求正义与真相的人们,在遭受这样的待遇与打击后又能留下多少真正能够办实事的人呢?

如果警局里只剩下一些划水怪白嫖怪,这就很难受了。

同时,本片故事就是Steve Fulcher本人写的,故事里不排除里面有一些个人的情绪在里面,也许警局的确只是在安抚群众的情绪,但是对他来说,真的是被抛弃被甩锅的意思了。

再bb一句,Fulcher和Fauci发音真像。。。

有的时候很难看到真相的全貌,但这不能成为打击那些追求正义的人们的理由。

 9 ) 从Confession开始

虽然一开始的镜头有点晃,但是一点也不影响这是一部很好的剧,从真实的刑侦视角出发 ,讲述发人深省的故事。

以及我承认是我是被“和《真相捕捉》一样好看”那个短评吸引进来看的hh剧透分隔线最开始是从《神探夏洛克》知道的马丁·弗里曼,后来看了他演的《冰血暴》,到现在的《坦白》,这种憋屈、满面愁容、默默隐忍的老实人似乎成为了他的标签,所以会有人说他演的角色大同小异,已经审美疲劳了。

我觉得这一部分是因为角色个人特质的相似性,一部分是因为悬疑类英剧本身的冷静克制特色。

倒不一定是演员演技的问题。

我时常觉得自己偏好这种剧集,它们通常会如一把手术刀那样,精准地切开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一角,毫无声息地引出千丝万缕的联系,冷酷地展现出背后骇人讽刺的真相,前期节奏平稳,细致地铺陈伏笔,中期逻辑通顺,情节跌宕起伏,后期加快进程,利落结尾。

绝对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和台词,但观众的内心早已掀起惊涛骇浪,甚至在很久之后,还会有余波。

在《坦白》中,马丁·弗里曼演了一个“老实人”,他不在意那些官僚之间的心机和博弈,一心查案,全副精力都放在了刑侦工作上。

我看习惯了他在各种剧集里做隐忍的老实人,突然看到他发火还觉得有点好笑。

这次的史蒂夫·富彻,我觉得他塑造的很成功,那种无奈、怀疑、隐忍、憋屈真的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有过体制内工作经历,大概是非常可以理解史蒂夫的那种无奈和无助的。

在找到凶手之后,史蒂夫终于长舒一口气,虽然懊恼那个女孩没能活下来,但是觉得自己也算是将凶手绳之以法了,路上任何一个市民都在称赞史蒂夫是神探,能够这么快找到那个凶手,但在警局里的程序审查和渎职审查如一盆冷水浇在了他的头顶。

正如贝格斯先生说的那样“一个优秀的警探在短期内抓到了一个连环杀手,而警局却耗费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对他进行所谓的渎职审查,是多么荒谬的事情。

”明白的人都知道,史蒂夫应该受到赞扬而不是审查,但是审查还是继续了,并毁掉了史蒂夫的职业生涯,他不应当被这样对待,但是面对强大的官僚机构,他无法做任何事情。

这种毁灭,在史蒂夫被通知停职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秒,史蒂夫还是总览全局的警长,下一秒被通知停职,不允许和任何人打电话,不允许带走任何材料,甚至随身的提包都要被开箱检查,还要在另一位警察的监视下离开警局,当着妻子和岳父岳母的面,被带走家里的笔记本电脑。

当然,这位警官都是按照程序办事,但是这一举一动都像是在对待嫌疑犯,这对于史蒂夫而言是赤裸裸的侮辱,我犹记得史蒂夫被检查提包时的不自然和强装淡定,其实在警察局长问他有什么想说的时候,他说no,但内心已经在尖叫了吧,他知道争辩是没有用的,或许相比于侮辱,他会觉得这是一种背刺,被自己人背刺。

想必此时,他更能够理解第一集就自杀的那位老友。

一个被举报被审查的警察,不仅要忍受如犯人一般的对待,还要忍受心理上的背刺和侮辱。

在这期间,任何一项微小的行为所产生的效应都会被放大,尤其是当你把工作视为你的全部的时候。

更不用说,恢复职位后,被指派做清理房间的杂活,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很难弥平,还好史蒂夫想通了,不然漫长的时间、虚无的意义、心理的折磨、周遭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会层层击溃一个人的心理防线,直到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杀掉这个人。

我为史蒂夫感到难过,难过这样优秀的一个警察遭遇到这样不公平的对待,我也为史蒂夫感到庆幸,庆幸他看开了,尽管损失掉了那么多的养老金。

好在,他活了下来,妻子和女儿们都陪在他的身边。

不得不说的就是扮演贝琪妈妈的凯伦,是由艾美达·斯丹顿扮演的,之前演乌姆里奇的时候,是我眼拙,差点错过了这么好的一个演员。

这个演技真的惊到我了,尤其是第三集最后得知贝琪的死讯时,那惊人的爆发力和情绪掌控力,情感层层铺陈和递进,把一个一直盼望女儿归来,得知第二个被害人消息惴惴不安,最终确定女儿死去哀恸不已的悲悯母亲演的令人折服又动容。

母亲或许天生就是有这种神秘的直觉的,凯伦是如此期待女儿回来,每年生日都会照她在的时候布置,即便身边所有人都觉得贝琪不会回来,她也依然抱有希望。

又是一年贝琪生日,这也是凯伦生贝琪的那天,她像往常一样为贝琪准备生日蛋糕,忽的想起忘了黄油,她起身去拿黄油,儿子和查理在聊天,忽然,门铃响了,她手扶胸口,念到“Oh,my god”,她当时心里就很害怕是贝琪的消息,查理安慰她说可能是邮递员,她心稍安,但是当门打开的时候,她就知道了,但是她害怕的不敢说出来,似乎不说出来就能自我安慰贝琪还活着。

直到史蒂夫·富彻点头确认,她实在按捺不住大喊一声悲痛地倒在地上,这一刻所有压抑的情绪如喷涌的火山,九年里所有的思念、担忧、害怕、痛苦全都爆发了出来。

在得知女儿死讯和前夫对峙的那场戏,也很有意思,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怨恨,在看到他还有心思吃三明治之后,知道和这个人没什么可说的了,很体面很克制的离开。

我曾想过如果我是她,肯定恨不得扇他大耳朵刮子,或者拿水泼他以泄心头之恨。

她深深理解伊莲娜的丧女之痛,尽管对方没有同意见面,她还是对来的警官说“我的门始终是打开的”。

凯伦是一个如此坚强的母亲,她坚定地站在史蒂夫·富彻的一边,勇敢地站在街上发请愿书,发表公开演讲,她在第一场演讲中说“我从来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我讨厌自己的声音”,任何胆怯的人听到她这句话都会有共鸣吧,但是她还是勇敢地向前走着,找当地的议员,坚持为贝琪伸冤,争取正义。

她始终是克制的,只有在得知爱女死讯和看到贝琪尸体照片时,崩溃的差点站不起来,那种悲痛经由她精湛的表演,让观众感同深受,不觉落泪。

最后的一幕,凯伦在法院前的演讲和警察局长在警局前的演讲,交叉呈现,视觉上的交错,孰轻孰重、真相与虚假更是分明了。

凯伦的演讲真挚又深沉,呈给听众的是沉甸甸的良心和发问。

伊莲娜就是一个女儿死去后受到伤害的正常母亲,很多人苛责她不和凯伦联系、不替史蒂夫发声、不站在凯伦一边,但是当一个人真的受到巨大伤害时,会觉得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况且每个人选择表达痛苦的方式都不同,真的没必要将凯伦和伊莲娜进行比较。

伊莲娜的人物特质和底色与凯伦是完全不同的,她不喜欢在人前悲伤,只会暗自舔舐伤口。

她其实一直都没有接受或者说拒绝接受女儿被害的事实,似乎只要她不接受,希恩就还活着。

她一遍遍想希恩当时受到了什么伤害、该有多么无助害怕,她自责崩溃无力,完全不知所措,所以她才会放任皮特去代替自己认领希恩的尸体、去安排希恩的葬礼、去结婚。

正是因为没有接受这个事实,没有和希恩真正告别,就无法真正走出伤痛,也就无法开始新的生活。

You can't fix what you don't face.反过来说,皮特的大包大揽、越界和控制欲也阻碍了伊莲娜去接受、告别和新生。

其实导演用四个镜头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是认领希恩尸体时,皮特说怕伊莲娜看到难过,阻止希恩父亲去,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友和她一起去的;一个是葬礼上严格控制家属的讲话时间(这里真的很让人愤怒,不是亲生的就流程办事的感觉),如果是他的亲生女儿就完全不一样了吧;三是婚礼上非要大篇幅讲到希恩,毫不顾忌伊莲娜及其家人的感受;四是当有一天晚上,伊莲娜和皮特躺在床上时,伊莲娜对皮特说自己一直在想希恩到底遭受了什么,但是皮特无法共情,只是一味地说让我照顾你。

当希恩男友说“我能握握她的手吗”,真的让人动容,他为希恩担心,第一个提出报警,他为希恩的死感到难过,也真心和她好好道别,所以他后面才可以更好的继续生活。

也只有到了希恩男友有了新的女友时,伊莲娜闪回希恩第一次带男友回家的画面,才痛苦地在洗手间大哭,我为她开心,她终于把痛苦发泄出来了,这样才能走出痛苦,才可以新生。

那时,我想她也明白了自己的困境,所以离开了皮特。

导演设置了两组母亲的对照,两位母亲遭受相同的伤痛,都非常痛苦地去接受自己不想相信事实,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悲伤,舔舐自己的伤口,在漫长的时间里等待伤口恢复,承受它带来的钝痛,直到人生的尽头。

两位母亲背后是承受巨大苦难的千疮百孔的家庭,有时候,或许说出来,苦难会更容易化解。

但大部分时候,我们会痛到说都说不出来。

凯伦选择坚持为女儿讨回公道,何尝不是在用这件事情让自己暂时忘记丧女之痛呢?

其实和伊莲娜选择结婚,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关于凶手,我觉得演员本身的演技是很好的,但是可能是剧本的原因,也或许是题材限制,最后审判那场,凶手自己的辩护非常的苍白,除了黑人女孩说的那句“你记得贝琪的眼镜是什么颜色吗?

”非常棒,并且对凶手造成了一定影响外,其他的部分有些乏善可陈,那场戏其实拍的有些平淡了,对于凶手对史蒂夫的挑衅,史蒂夫也选择忍耐,只在最后说“他确实毁了我!

”可能我看到最后的时候,是希望有一个爆发性的结尾的,最后这样平静地结束,我真的觉得是有点崩,或许是导演刻意为之?

其实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凶杀案发生、侦查和审判的过程,并不像很多其他剧一样存在神话的成分。

看完《坦白》之后,我只觉得,不论其他人怎么样,人还是要有好朋友的,尤其是在人生遭受重创之时不知所措之时。

剧中的两位母亲,都有很好的朋友陪在身边,伴侣会变,但是好朋友会一直陪伴着你,而且在你人生走偏时提醒你,在你即将坠入深渊之时拉你一把。

另外,虽然我们很多人在说,工作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你身边的家人和你的生活,但是实际操作中,要放弃自己所热爱的工作还是很难的,不论是基于什么原因。

这点,我想在史蒂夫独自坐在和凶手攀谈过的长椅上时,他就很明白自己的挣扎和决心了。

人还是要坚守内心正义的, 正如片尾史蒂夫最后对记者说的“如果面对危险的是你的女儿呢?

”任何人都无法体察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属经历和悲痛,除非自己置身于同样的危险中。

有时,当你自认为客观地去探讨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就走偏了。

 10 ) 好剧,推荐

英剧尤其是刑侦类英剧是世上最好的,没有之一,本剧又是同类中的极品,唯一不能理解的是第一季出现的那个警局副局长的安排,每个角色都演得那么出色,绝对演技实力派,作品在于刻画人物而非仅仅叙述故事,喜欢上英剧后再也无法观看只有外貌而无演技的电视剧了,那个大卫田纳特演的小镇疑案有异曲同工之妙,还带点可爱的苏格兰口音,希望本作品能获奖,🙏

《坦白》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