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是第三次看这个片子了,结果再一次被溥杰和嵯峨浩之间的爱情感动。。
T_T黄粱梦觉重回首,大衍同衾倍惹情。
颠沛流离缘嫁我,和融迟暮赖卿偎。
怕经携手欢游处,切记平生共穴盟。
清夜抚卺余悼恸,子身伏枕泪纵横。
--溥杰悼念嵯峨浩的诗。
分别十六年仍然记挂着彼此,不论战乱,颠沛,还是拼命想着要和对方走到一起,这是谁?
别告诉我杨过和小龙女,他们不过是金庸笔下一对虚无缥缈的神雕侠侣。
在这个尘世上,有这样一对男女,他们也分别了十六年,牵挂了十六年,等了十六年,忍了十六年,终于在广州火车站,在那个刻着时代烙印的“人民公社万岁”的条幅之下斑白相对,泪眼相逢。
这就是溥杰和嵯峨浩。
一个是大清逊帝的同胞兄弟,一个是日本皇室的近亲之女。
两个人的身份不可谓不尊贵,两个金枝玉叶,两个同样身不由己的年轻人,在日本军方这个残暴的大魔头的刻意安排下相亲,进而相爱,共同产生了要做中日友好桥梁的稚念,最后步入婚姻。
很喜欢这里竹野内丰扮演的溥杰,虽然这个明明是中国人溥杰说着一口蹩脚的中国话,但是他已经是整个剧的日本演员中说的最好的了,想来应该是下了一番苦功了。
听着溥杰义正词严的说:“我们是中国人,怎么能参拜日本的神明!
”这个演员是什么国籍又有什么关系?
他演出来的是我们的皇弟,我们中国人的溥杰,这就已经够了。
看过不少常盘贵子的戏,但是看过这部戏后就突然不想再看任何她的戏了,因为她在我的心里已经等同了嵯峨浩这个颠沛而痴情的女人,一个每个中国的男人都梦寐以求的贤良淑德的女人。
喜欢看每次溥杰弯好手臂等着嵯峨浩来挽时浩那惊喜而又幸福的模样,喜欢看她平静而又温柔的面对着各方面的质疑,她曾经也是那么骄傲而任性,但是面对着溥杰,她总是带给他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因为这个片子我还特意买了嵯峨浩写的《流浪的王妃》以及溥杰写的《溥杰日记》,可以说这片子除了个别地方美化了日本之外,大致内容与这两部书相差不多。
别和我说什么史实,你喜欢《茜茜公主》这个电影吗?
你是不是也因为这个电影爱上了茜茜公主和那个英俊的奥地利国王?
这就够了,至于历史上的他们到底什么样子,留给史学家去头疼吧。
此剧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常盘贵子出演嵯峨浩,我也看基本看了许多日本女星,但最符合嵯峨浩这个人物的还真只有常盘贵子。
那不太漂亮,但气质雍容华贵,属于一种越看越有味道越有贵妇气质的类型。
原文我也读过,剧情的改编还算基本符合原著,当然也拔高了一些,加入了反战的内容。
其实原著中没有太多这种情节,但正因为此才符合嵯峨浩的身份,做为一个日本华族小姐,又嫁与满清皇族为妻。
其对战争的理解恐怕就是与丈夫的分离了。
要说有太高的认知是不现实的。
嵯峨浩就是一个传统的日本妇女象征,一生相夫教子而已。
所以剧集还算是拔高了其思想境界。
当然这也是为了剧集的艺术性本身。
剧情的历史观还算是比较客观的,我一直认为历史正剧还是看中国和日本的比较客观。
另外此剧的看点就是众星云集了。
毕竟是纪念之作。
相当不错。
我是听着这部影片的原声带写这部影评的这部片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TVB在上午10点的时候有播放这部流转的王妃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的是TVB的粤语的版本配音配的很好,我甚至觉得比日语原版还好听现在我找不到TVB版本的了只能看日语原版的但是感觉依旧还在这部影片在当时,哪怕是现在来说拍的是很不错的历史也基本没有被扭曲我想拍这样题材的影片在日本是要顶住多方面的压力的毕竟这样的题材在日本还是很敏感的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看完这部影片我还专门去图书馆找相关的书籍来看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半自传《我的后半生》,溥杰的《溥杰自传》就是在那个时候看的关于影片,可以说是大制作哪怕一个小角色的扮演者都可以撑起任何的一部戏这毕竟是朝日电视台45周年的献礼大戏以这样的题材来作为台庆献礼戏也很难得关于两位主角竹野内丰 / 常盘贵子 表演的十分的细腻不会显得很别扭两位主角在内心的戏也充分的被表现出来了要是真的说有别扭的话就是他们说中文的时候呵呵,比较他们是说日语的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溥仪的扮演者王伯昭就是84年版的白龙马(人型)的扮演者岁月呀,青春呀~最后这部影片的背景配乐也是十分的出色的是由葉加瀬太郎参与配乐的背景配乐有一种说不出的一种悲伤把影片的灵魂深处深挖出来了16年的等待,只为君的一句约定~16年的等待,只为君的一梦梦破了,爱还在~~~
画面很美,日剧好像都是这个风格。
这部片子跟国内主流关于日本的影片不同,因为他是日本人拍的,从个人角度来说确实很贴近现实。
影片缔造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却很尊重现实,这跟日本人追求残缺美应该有关。
世间本来就是没有十全十美。
美丽是星空,而现实恰似一颗颗流星,现实划过美丽,才是真实的世界。
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战败后,大批本地的人去报复日本人,妇女孩子都不放过,这跟暴徒又有什么区别呢,打着正义的暴力比真正的暴力还可怕。
影片很立体的刻画了人物,并不是很单一,哪里的人就是什么样,还有苏军要女人,很多日本女人自觉的站了出来,为了保护孩子,这让我很深刻,这中牺牲精神已经深深刻画在了每个当时日本人的骨子里。
他们之间的爱情的确很动人。
给五星。
但是虽说这部剧是日本人拍的,但是对中国的了解也太敷衍了吧。
紫禁城里各种平民打扮的人走来走去。
镜头扫过去还漏出来故宫博物院的牌子。
中国人说话竟然还称呼君。
王妃带格格可以独自出门。
皇上的宠臣可以直呼王妃的名字。
果然尽管两个国家纠缠了近百年,彼此之间却还是陌生的。
减两星。
目前只看了上半集,看完后回来补影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就算再难过也无法改变。
在民族危亡之际,普通人该如何抉择?
这个剧拍的很妙,表现出了微妙关系中的剑拔弩张和大情小爱。
只不过在历史的洪流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礼节教义、道德伦理,一切都显得像荒诞的闹剧。
溥仪真的不是沈腾演的吗……川岛芳子真的帅美极了。
阿巴阿巴阿巴阿巴阿巴阿巴
“浩与溥杰,轰烈一生求得最后平淡。
历史是吃人般残忍,帷有爱是绝望里的半点光。
” 三星全给凄美爱情。
抛开日方制作带来的服道语言等表现手法的失真,以及保持对史实的清晰了解,带着滤镜欣赏了浩与溥杰的爱情故事。
无奈的政治婚姻下带着天然对立的政治立场,浩却能与溥杰感同身受,在复辟和救国间痛苦徘徊,而后颠沛流离,分崩离析,十六年里凭借思念苦苦支撑,最终重聚,虽说重聚是必然,而我以为是爱情恩赐的奇迹。
看到他们终于获得平淡,想要落泪。
愈了解历史,愈是明白历史不过是自身不断毁灭重建的残忍过程,在这土崩瓦解间,爱跨越山海时空的不朽,这么动人。
我永远相信真挚的爱是唯一不可取代的力量,有幸得到定尽力守护不肯舍弃。
如果说到对史实的还原。
原著作者是嵯峨浩,难免修饰了她与溥杰的行为性质,对溥杰、东珍以及婉容等重要人物描写相对单薄;另外作为日本拍摄的承认侵华战争的影视剧,尽管史实未能体现得当,但总体看下来也都有交代,一直以来看书记忆最深刻的——得知浩产女关东军怒摔礼物,这个细节影片中也有镜头。
为这绝美爱情,失真又如何,爱是真的不就足够了?
中日交流,自古就有,但侵华战争后,中日恢复交流直至邦交正常化经历了很多曲折。
这种曲折和不易,可以从一对夫妻的爱情故事中得以反映和浓缩。
那就是溥杰和妻子嵯峨浩的爱情故事和人生。
我也是从一部日剧《流转的王妃 最后的皇弟》开始了解这段历史。
这部日剧是日本朝日电视台为了纪念建台45周年拍摄的,根据溥杰的自传改编而来。
溥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仪因没有子嗣,日本军国主义想安排一个日本贵族女子嫁给溥杰,使他们的子女能够继承皇位,成为傀儡政权的代言人,成为“日满亲善”的象征。
整部电视剧讲述了两人如何在这个阴谋下,相知、相恋,经历战乱、分别、再相聚,为中日建交牵线搭桥的人生故事。
一个日本关东军的阴谋、一场被刻意安排的政治联姻,却阴差阳错地使两个异国青年一见钟情,他们用真心、真诚在乱世中坚守着他们的爱情和信仰。
从伪满洲国到新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到中日建交,他们坚持作中日友好的桥梁,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们不仅圆满地在中国携手走完了人生,更为中日外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5年中日正式建交,伟大领袖毛主席智慧地用“要区别对待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的指导思想破解了中日建交的重重顾虑和困难。
前人的努力不容轻易破坏,所以今天无论中日关系遇到多大困难和阻力,我们都应正视历史,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右翼,大力推进中日友好交流、增进互信。
小时候在姥爷的老房子里第一次看到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之后对这个满清最后一个皇帝非常有兴趣。
除此之外,让我至今难忘的还有陈道明饰演的《末代皇帝》也让人记忆深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天是我的,地是我的,连奴才们也是我的。
溥仪从小树立起来的人生观,让身为皇弟和臣子的溥杰吃了不少苦头。
对溥杰,溥仪在回忆录提及的部分非常少。
这部台庆大戏,让人认识了溥杰和浩,也让日本年轻一代对历史有了一了解。
溥杰和浩的在满清走过的这段历程,给我太多的震撼,无关两国的战争。
记得我姐回国探亲那次,她说她BF邀请她去日本一起玩,BF是台湾和日本混血儿,但是我姐对日本还是有仇恨的心理,因为那段历史当今的日本右翼还是不承认。
我觉得对待历史问题要客观来看,不能因为以前的历史,而对所有的人报以批判的态度,历史是历史,现代的日本还是有很多人承认事实且对中国友好。
这部大戏我觉得拍的很客官公正
看这部片子前,作为一个中国人多少有点心理障碍,不知道一直不承认侵略历史的日本能如何的还原那段历史下的故事,可看过后不得不说,这已经算是拍的比较公正的一部片子了。
大牌云集的片子,竹野内丰, 常盘贵子领衔主演,反町隆史成了大配角,而伊东美咲、天海佑希、江角真紀子都成了出场极短的小角色,这些演员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撑起一部大剧,由此可见这部朝日台的台庆剧有多隆重。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的命运都犹如浮萍,即便他是皇帝的弟弟,即便她是皇族的姻亲,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也一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一个家庭,一段历史,不同的人眼里看到的应该是不同的内容。
看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些名演员究竟是抱着什么心情在演这部戏,他们是如何自如的说出“这是日本的错”、“日本做了对不起中国的事,中国才会做对不起日本的事”这样的话?
这只是一部爱情片,无关政治,仅仅是两个人如何坚守彼此的爱情的故事,相识之初,她挽上他的手,在绿意正浓的庭院里温情四溢;相隔十六年后,他在车站等到了他的妻,白发苍苍,衣衫朴素,她依旧挽上他的手,也许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好的写照。
只是这样的温馨里总有一丝辛酸,最好的年华就这样错过,她一天又一天的等待相聚,他一天又一天的在狱中企盼妻儿团聚,最好的年华在等待中耗费,在战争中又有多少和他们一样的家庭经受这样的煎熬?
还好,最终他们依旧等到了对方,即使白发苍苍,可毕竟,等到了。。。
看日本群演们喊着“打倒日本鬼子!”然后来回跑真的笑不行了。
不如自传,演员不错,最喜欢这个川岛芳子
补
从两人初次见面时的各种小动作小美好,到后来风雨飘摇中的平淡相守、漫长分离,溥杰和浩之间的爱情还是很动人的。不过乱世中哪来幸福,哎〜
竹野内丰补全计划。
自传改编的我就不吐槽了,常盘贵子演的好清纯,竹野内丰挺帅的
作为一部外国片算是挺客观的还原历史,本是一场政治婚姻,却书写了同甘共苦,相敬如宾的爱情佳话,相对来说,皇弟比皇帝幸运得多,不卑不亢,有自己的执着和信念,与嵯峨浩既是知己,又是爱人~~超越国籍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让人感动~
战争、文革、泰兴幼儿园惨案,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人之间,持不同,甚至或看似全然相反立场的实施者,其实质却是相同的:其实无非是底层弱者变为暴民去残害比他更弱的底层弱者而已。War,War Never Changes.下层人人踩人,上层人人帮人,命运也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
流转的王妃嵯峨浩与最后的皇弟溥杰。
很舒服的调子。
充着华丽丽的配角看的,伊东的中文真是,完全不知说什么,其他人至少还有模有样
这是一个真实的好美的故事。女人因为男人而坚强、男人因为女人而勇敢。相亲结婚有什么不好呢?只要感觉对了、就可以白首不相离。
不提政治,我就想问下:婉容和川岛芳子是不是有一腿啊
偶像剧耳,预算又太少
十多年前看不懂的,如今重温,终于明白。
看了两三集吧。
应该说这部日本拍摄的直面侵华战争的剧态度还是比较诚恳的,但我仍然觉得有些美化日本人,在任何时候出来救人于水火或是舍身取义的都是日本人,最接受无能的是这里最大的反派关东军中佐都在树倒猢狲散之时突然洗心革面表示要共进退……总的来讲是部好看的剧,尤其是最后以真实老照片结尾很感人。
QAQ
平平淡淡吧,日本人讲中文真的好别扭
确实是相爱的人,再怎样也只能面对命运时局动荡不安。有一说一,除了爱情之外,家国大义还是拍的没他们日本人自以为的那么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