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世界和平愿永无战争!
电影很不错👍很写实,看得人揪心。
非常不错的一部影片,知道了那么多的背后故事,其实,我们必须珍惜现在的生活,做好自己,每天都应该开心地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伟大在于不平凡,经历不平凡的事,承受非一般的折磨。
感谢摄影技术让每一个珍贵的历史见证铥能得到很好的记录下来。
很好看。
与其说影片牛叉,还不如说这几个记者本身的经历牛叉。
在枪林弹雨中奔跑,为了买一瓶可乐;躲过刺来的一刀,仍然坚持拍完照片(话说这大刀砍头的照片视觉冲击力太强了点吧);站在两个即将群殴敌对派别的中间。。。。。。
这部影片让我问自己,如果我能,我会选择一个看起来政治不正确的一派进行报道,我会承担在枪林弹雨中抓拍的风险吗?
我会提供秃鹫相伴垂死的小孩更多的救助吗?
失去了环境、背景这样的假设往往显得没有意义。
即使这样,我依然觉得能够做到片中几个记者做到的,非常不容易。
对与错,道与德,正与邪,统统都不重要,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影片就是这样,用真实或虚构的场景逼着观众去思考,如果我是XX又如何?
这样的人性拷问往往难以得到答案,却是不断成长的捷径之一。
1、战地记者的职责便是反映真实,而反映真实便首先不能选择站哪一边,因为只要政治或者主观上占了哪一边,镜头下反映的便不会再是真实。
2、基于上,kevin的折磨没有必要,但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在理性的没有必要的分析下,人本身还是会自责,会去思考到底这个职业的意义在哪儿?
是在记录真相,还是在袖手旁观。
葛雷格拍摄的《沙巴拉拉之死》被政治家引用,操控着下一次的屠杀和国际舆论,如果说真的要说谁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舆论引导者即第四权的问题,而照片本身,只有两个字——“真实”。
3、相比《饥饿的苏丹》,我更震憾于《沙巴拉拉之死》,在这样纷乱的战争环境里,生命是那样的低贱,仅仅是因为种族,仅仅是一分钟的时间,便葬生于火海。
4、技法上,手持晃得头晕,但是也突出了那种环境;葛雷格的反思映衬了kevin的死亡,只是后者压力更多;Ken作为精神领袖而言,魂归自己热爱的这一切,也算是归宿几何,唯一愧对的是刚刚组建的家庭。
5、综上,希望这个影片要继续探讨更深层次讨论的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影片的影像也记录了真实,而不是一定要去在影像里呈现出主观意识,因为毕竟整个影片的风格更贴近于纪录的形式。
至于这样的真实,引发大家对一些情节的深层次讨论,那就是影片 之外的事情了。
在看到《枪声俱乐部》中,战地摄影师肯(Ken Oosterbroek)遇袭身亡的那组镜头时,总有些似曾相识之感,后来翻找了之前看过的以詹姆斯•纳切威(James Natchwey)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战地摄影师》,原来肯遇袭身亡时,詹姆斯纳切威也在现场,而且有现场的影像资料保存下来。
对比两部影片的影像,《枪声俱乐部》对于事发现场的还原已经做得相当逼真。
除了这段影像,《枪声俱乐部》对于当年“The Bang Bang Club”成员的很多著名摄影都做了现场影像还原,为那些伟大的摄影作品做了生动的,准确的,更加完整的扩展和延伸。
单从这一点来评价《枪声俱乐部》,它已经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了。
枪声俱乐部即“The Bang Bang Club”,一个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末期的战地摄影师团体,团体的名字“The Bang Bang Club”最早来自于南非当地一家杂志《Living》对这群战地摄影师做的专题,当时杂志用到的名称是“The Bang Bang Paparazzi”,但是“paparazzo”这个词本身有些“狗仔队”的意味,这也代表了一部分所谓的人道主义者对于战地摄影师的误解,关于这种误解,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枪声俱乐部成员凯文•卡特(Kevin Carter)和他那张举世闻名的《饥饿的苏丹》的摄影。
枪声俱乐部主要成员有四个人:肯、凯文•卡特、格雷格(Greg Marinovich)以及吉奥•席尔瓦(João Silva),同时还有一些跟随他们一起拍摄的战地摄影师,比如上文提到的詹姆斯•纳切威,以及加里•伯纳德(Gary Bernard)等。
俱乐部成员的摄影作品主要供南非当地报纸《星报》使用,很多摄影作品也会被高价卖给路透社等世界知名通讯社,成员格雷格一张反应南非种族暴力的照片获得了1991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凯文•卡特依靠那只虎视眈眈的秃鹫和蜷缩在地上的小女孩获得了1994年的普利策奖。
凯文获奖后不久,4月18日,在团体中发挥领袖作用的肯遇袭身亡,时年31岁。
7月27日,凯文在自己的车中自杀,时年33岁。
对于凯文卡特的死,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臆测,对于凯文卡特其人,也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凯文卡特出生于中产家庭,父母均是赞成种族隔离的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早年的从军经历也让他目睹了过多的种族迫害,这都让反对种族隔离的凯文饱受内心折磨。
凯文•卡特骨子里的自由主义也让他的生活一团糟,嗜酒,吸毒,易怒。
在一次藏毒被抓后,凯文被《星报》解雇,后来潦倒窘迫的凯文被迫去苏丹“试试运气”,和凯文同去的还有吉奥•席尔瓦,吉奥也拍下了秃鹫和小女孩的照片,只不过他没有获奖。
在凯文获奖后,新闻媒体片面的带有倾向性的报到为凯文带来了诸多莫须有的责难,在凯文死后这种责难也没有停止,更有变本加厉者认为凯文卡特就是死于愧疚。
肯去世以后,凯文非常伤心,同时由于无规律的生活,凯文与教师女友也分手了,凯文还独自抚养着一个私生女,加上当时凯文所签约图片社里存在的官僚作风以及他遗失的一卷有关莫桑比克的胶卷,潦倒苦闷郁郁寡欢的凯文最终选择了自杀。
在凯文的遗书中,不只是那句著名的被广泛断章取义的“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快乐的程度。
”还包括了“绝望……没有电话……没有付房租的钱……没有供养孩子的钱……没有还债的钱…钱!!!
我被鲜明的杀人、尸体、愤怒、痛苦、饥饿、受伤的孩子、快乐的疯子的记忆纠缠不休, 总是警察、总是屠夫……”然后是:“ 如果运气好, 我去找肯了。
”根据与凯文同去苏丹的吉奥•席尔瓦的描述,他和凯文是随同联合国分发粮食的直升机着陆苏丹的,当时他们有三十分钟时间进行拍摄,他们拍摄了很多饥饿儿童的照片,那个著名的《饥饿的苏丹》中的小女孩只是其中之一,小女孩的妈妈就在不远处领取救济,只是暂时无法照顾小女孩,而就在这时,一只秃鹫降落在小女孩身后。
当时的普利策奖评委约翰•卡普兰也表示,照片有注释:小女孩会得到救助。
而且照片中小女孩的手上也配带着圆环,表示她正受着人道保护。
但是以上这些细节问题全部被媒体有意无意的忽略掉。
民众、学者在媒体倾向性报道的引导下,展开了对战地摄影师们的幼稚的道德伦理攻击,认为战地摄影师们把成就建立在了人的痛苦之上。
这种片面性的肤浅的裹挟着所谓大爱,所谓人道主义的捧杀是最最可怕的,因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和平。
在当时南非的新闻摄影界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白人法则,在种族隔离制度末期的南非,斗争最激烈的是当权政府煽动的祖鲁族战士同曼德拉所领导的非洲国民大会党的斗争,两个种族一直在打打杀杀,而这种族之间的暴力与杀戮,只能通过南非的一些白人摄影师拍摄记录下来,传达给世界,告诉世界这里正经历着怎样的灾难。
之所以是白人,因为杀戮的两个种族都是黑人,白人摄影师的先天优势就是,他们可以保持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这样他们可以同时深入到两个阵营斗争冲突中,如果你失去中立,后果不堪设想。
格雷格是枪声俱乐部里最勇猛的摄影师,既拍到过祖鲁族对非洲国民大会党的杀戮,也拍到过祖鲁族人遭到的杀戮,他根本没办法去搭救那些在他镜头下被杀戮的个体,如果他强行出手,不但于事无补,自己也会因为失去中立立场而遭遇不测,而明天、后天,这些种族间的杀戮依然还会继续。
当人们安逸的生栖在和平环境里,是不是也应该学会设身处地?
战地摄影师最大的痛苦在于,他们亲历着人类最丑恶最野蛮的行径却无能为力。
而我们更多的人,都像电影里格雷格的女友一样,直到自己亲手举起蜡烛照亮那具被摧残过的死尸时才痛彻心扉,才发觉这些摄影师们,每天都经历着这种痛彻心扉。
在电影里角色最轻的吉奥席尔瓦2000年签约《纽约时报》,足迹遍布卢旺达、克罗地亚、以色列、巴基斯坦、索马里、苏丹、伊拉克、阿富汗。
2010年10月23日,在阿富汗踩到地雷,受伤严重,炸掉了双脚。
电影里的主角格雷格之后工作中又有过三次中枪,现在已经不再从事战地摄影工作。
我突然又想起了在利比亚去世的纪录片《雷斯特雷波》导演蒂姆•海瑟林顿。
还有很多很多默默奉献的战地摄影师,致敬!
1990年到1994年,南非处于腥风血雨中,各个政党支持者发生的暴力冲突。
实施种族隔离的南非政府通过诱骗鼓动暗中利用祖鲁族为主的黑人民族主义政党“因卡塔自由党”与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党斗争,疯狂的右翼分子制造的血腥报复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
影片讲述了这一背景下,还原了“枪声俱乐部”四个战地摄影记者(葛雷格、肯、乔、凯文)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战地与战营探访、记录真相的历程,也还原了他们工作之外用酒精、音乐甚至毒品释放紧张情绪以及在外界压力下的生活状态。
—贡献—他们用战地摄影记者专业态度与忘我精神探究南非内战的矛盾根源、获取了斗争下惨绝人寰的真相、甚至触碰到挑起黑人内部决裂的幕后黑手。
葛雷格对索韦托南斯福尔德工人营地的因卡塔自由党的采访,了解到因卡塔自由党的暴动原因,对于破除因卡党妖魔形象、最终平息非国大党和因卡塔自由党斗争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葛雷格对因卡塔自由党对旁同镇图盖拉街袭击的采访,掌握了政府军幕后操纵的证据。
同时,他们四人也共同见证了因卡塔自由党对科萨族人以及非国大党对祖鲁族人的迫害,党派间的斗争在种族隔离政府阴谋下已经升级为黑人各民族间的敌对。
—代价—“枪声俱乐部”拍摄的珍贵照片得到了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的肯定,但也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承受的代价——质疑、误解、内心挣扎。
葛雷格那张获得了普立兹奖的照片反应的是非国大党在索韦托镇依拉任火车站附近烧杀一名祖鲁族黑人。
这张照片获奖前让葛雷格遭遇警察传唤,要求其出庭作证否则将被逮捕,然而一旦出庭雷鲁格将在这场斗争中“站队”,也就是说带来斗争敌人,因此葛雷格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隐匿。
当照片得奖后他成为公众人物避免了逮捕危机,然而被指责为实施种族隔离的南非政府的间谍,用照片讽刺黑人之间的内斗。
就这样,一张用生命换来的事实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葛雷格也成为其中的牺牲品。
凯文在苏丹哈姆雷特镇拍摄的女孩与秃鹫照片也获得了普立兹奖。
这张照片表达的饥苦、无望、等待死亡让看者动容……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照片中的残酷,“凯文是否对照片中女孩施救?
”成为公众关心的问题。
“如此接近苦难,为什么不去做些什么帮助那些弱者?
”质疑声将事实记录者们推向道德审判的高台。
在人性上这的确是个艰难的问题,但对于那些为和平做出巨大贡献的战地记者们,真不懂那些毫无作为的看客们是哪里来的勇气与心安理得去批判与指责?
—Then—凯文在无处容身、负债累累、毒品幻觉、尸体的记忆、愤怒、痛苦中,倒在舆论枪口下。
肯在一次对索扣沙镇库马洛街附近暴乱的采访中不幸中弹身亡,把自己万万全全献给了南非和平事业。
战地摄影记者就是这样用生命换取真实,也许很多人不理解在枪林弹雨中他们考虑的为什么还是光圈与构图。
用凯文的话大概可以解释“对于一件不好的事情,你们也许考虑的是尽份力做些什么,而我们则是拍张照片呈现给世人。
”
1994年4月27日南非举行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产生了制宪议会和新政府,同年南非终止了种族隔离制度并通过保障黑人权利的法案,后再度加入英联邦。
和平降临在这片战火肆虐的土地上。
乔和葛鲁格在需要和平的地方继续着拍摄与记录。
而我们是否也该给这些用生命追逐和平的英雄们一方和平的舆论空间呢?
饰葛雷格
饰凯文
饰肯
饰乔
想主要先谈谈Kevin,那张照片是看过了很多次的,摄影师因此而举世闻名之后却因为救没有救那个女孩而又成为万夫所指,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救别人的命是一项美德,而不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义务,并且,记者在拜访摄影师过程中的质问反而让我觉得是想在推卸自己在女孩的死亡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摄影师如果赶走那只鹰,那那只鹰肯定会盘旋着归来,如果她带着那个女孩走,把她带回她的家里或者任何远离鹰的地方,大概率她还是无法摆脱饥饿致死的命运,如果他一直带着她,首先他是一个摄影师,战地摄影师,他如何照顾她,更何况他自己也是穷困潦倒,更何况这个女孩只不过是被他看见的一个,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孩子难道都要Kevin来承担吗?
他抛出了一张足够震撼的照片,足够将人们对当下生活的认识都打破的照片,所以他们自然会要追责,但这责任肯定不能指向自己,尽管整个一大块地方的饥荒必然会有他们自己的责任,然而避重就轻却是更简单的事,所以反问Kevin为什么不救那个女孩。
多么好的能够自洽的逻辑啊,既声明了自己的正义和博爱,又把自己本该有的反思和羞愧抛给对面的人。
有人说主人公是走运,但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么勇敢没有那么果决,怎么会有那样的幸运,连幸运其实也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
有些人确实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成功,会受到更少的阻碍,黑人记者就需要更多担心一些自身安危的问题。
群体狂热中建立的道德观确实是可怕的。
《黑镜头-世界的血》里说,战争产生了一种对图片的可怖需求。
《血钻石》里麦迪正在写难民营的稿件,面对阿彻那一句有意的讽刺,说:”你是不是觉得我在剥削他的悲痛?
你是对的,它就是,就像那些婴儿的大头照一样,那些大肚子的黑人婴儿,眼睛里飞着苍蝇。
那么我这里有死去的母亲,断掉的四肢,但是毫无新意,而这(麦迪写的很煽情的稿件)足够让某些人读过以后流泪,甚至开张支票,但不足以停止这一切。
我早厌倦了写这些受害者,但我他妈的只能做这个。
“战地记者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畸形的位置,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些人们冒着子弹拍到震撼人心的照片,然后观众们却说,你为什么要在那里,你为什么要去拍摄别人的痛苦,就像影片中记者们不停地质问凯文一样。
在大众眼中,战地摄影师们看起来好像要通过自己大无畏的冒险改变周遭的世界,而事实上他们除了拍摄照片以外什么都没改变,他们只是“take" 一些影像而已。
很早以前,不知道在哪个地方看到过关于战地影像的讨论,有一个说法我非常认同:战地摄影师通过努力向大众展示了更为直观的战地景象,从而让战争不在是新闻中伤亡人数的统计数字,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这些照片让人们反思,审视内心,产生难以具体观察的效果。
可是我不喜欢bang bang club的那种嬉皮风格,这一点凯文表现的最为明显。
虽然我知道在死亡面前谁都可能很现实,但我认为严肃的工作态度和审慎的思考是必要的。
这些摄影师的作品现场感很强,而且这些场合不会给你时间思考,我欣赏他们的作品,但并不喜欢这种工作方式。
我以前看过战地摄影师这部纪录片,在Ken和Greg中枪的时候,詹姆斯纳切威也在现场,并且录下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两个摄影师是谁,只是提到有一个人死亡,由此感叹这项工作离死亡到底是有多么近。
电影里面还原了这一段情节,非常写实,基本上与纪录片吻合。
这部电影最让我激动的一点,是它还原了一些经典照片的拍摄环境和场面,我印象中的那些黑白图像由此更加清晰了。
刚才又略看了一遍战地摄影师,我发现the bang bang club的成员更偏爱现场的照片,也就是事件发生时的影像,而詹姆斯更偏向于事件发生后的影像。
这两种偏好,其实我更喜欢后者,因为他们在思考。
最开始了解这部电影,是因为介绍中说,影片中有各种各样的相机,镜头,出于涨知识的目的点开了这部电影。
可是看过五分钟之后,我更被剧情所触动。
国家不强大,受苦的只能是人民。
为了工作,为了活下去,聚集起来的人们残忍又暴力。
滴着鲜血的砍刀扎破了肉体,活生生的性命瞬间就消散了,而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一张照片足以改变一个世界。
镜头下的主人公,他经历过的事情 ,通过一张照片被世界知晓,但是他的人生是否会发生变化呢?有很多留在我们印象中非常著名的摄影作品,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也改变了世界的历程。
而了解照片的故事,也应该了解拍摄照片的人。
电影《枪声俱乐部》里,年轻的摄影记者格雷格(Greg)的内心面临着严酷的折磨。
他的照片《沙巴拉拉之死》获得普利策奖之后,却被黑人组织Incarta强烈指责,“这是帮助白人政府攻击黑人无法自我管理”。
随后,在为一名被杀死的儿童拍照后,Greg对现场崩溃的女友Roberts说,“我除了拍下一张照片之外,什么也为他们做不了。
”这种无助感和道义矛盾,在另一名普利策奖记者凯文(Kevin)身上更是一座大山。
在作品《饥饿的苏丹》获奖后,Kevin被严重地“网暴”:“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你给她钱了吗?
你拥抱她了吗?
为什么没有?
”也正因为这样的灵魂拷问的残酷和痛苦,Greg才会时不时情绪崩溃,让他深爱的Roberts 走开,Kevin才会陷入长期的吸毒和酗酒,终于在诸事不顺的窘境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拷问和悲剧,才让Jones、Greg和Kevin这样的记者真正伟大起来,虽然“伟大”可能并非他们的追求。
或许,只有在他们承受了如此的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他们的报道才被赋予了更震撼人心的意义。
忠实的记录,不需要评判,就有巨大的意义。
我们每个“观众”都有评判的权利和责任。
如Kevin说的,“一张伟大的(新闻)照片的责任就是让看的人思考、问出问题。
”
导演的态度不够坚定,总是在探讨和表达之间挣扎徘徊,那种拍不出现实感也玩不好文艺范的矛盾心理让整部戏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毫无章法的剪辑把叙事的节奏拉扯得游离不定,使得情感张力尽失。
全片除了写实的冲突场面能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之外基本上都是零零散散,拖拖拉拉的平庸片段。
其实导演有如此之好的题材着实应该在编剧上多下些功夫,少一些血腥画面多一些戏剧冲突,少一些经典解密多一些情感投入,让电影本身更配得上那些美好动听的插曲吧.
看完本片,我还感慨兰斯莫斯终于会好好讲一个故事了,殊不知这是翻拍自一部千禧年初的同名韩国电影。看本片过程中,时不时想起《宇宙探索编辑部》,而孔大山营造的那种氛围还就是来自这部韩国片。杰西普莱蒙的表演基本掌控全片,石头姐再怎么表现都没办法把戏抢过来。像这种跨类型元素的影片,很容易就引起跨主题的效应,而本片就恰恰如此。兰斯莫斯估计也是对人类彻底失去希望,索性也就翻拍了类似表达的电影,但隐约就是觉得导演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从人类本身角度出发看本片,从结局倒推的话,其实会发现观看全片的立场就应该站在杰西普莱蒙一边,他的“牺牲与放弃”实在是太大了,其实还是会为这个角色动容的,反观石头姐这个角色,用她超脱人类视角看本片时,反而会失去很多乐趣了。化学阉割自己,断了七情六欲,真的会好专注,葵花宝典名不虚传。
非常戏谑地解构拥有绝对权力的上层对底层的压迫剥削和强行灌注的各种逻辑,配乐吓了我一跳又一跳,看完有种mental health被污染的感觉。。
没有Cloverfield lane好看,但说实话看完下来没啥惊喜也没啥很反感的地方…演技还是看着过瘾的,有些地方小幽默也抓得不错吧结局里那群人的造型让人一言难尽……但最后那一段的死相还是很有意思的
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你都必须承认emma stone的表演一直在进化。
宣传语和对话实在太多了,听得我脑袋疼。这要是本书应该还挺好的…另外,确实很韩国电影,一边狂欢音乐一边狂欢砍人
我这被兰斯莫斯骗进电影院的毛病到底啥时候能改了。各种层面上一无所有且毫无价值的电影,结尾的gotcha姿态更是让人无语到发笑——因为真的零人在意。一星给两位演员,在如此空无一物的情境里努力表演的样子让人心疼。
@LV 4星半好喜欢,在影院看cult 片确实很爽;很欣赏这个结尾和配乐,在“一惊一乍”和“颇有新意”中找到一个不错的平衡。石头姐太强了不愧是外星人!!
lanthimos真的漫威化了…just amusement park
11.01.2025 尖沙咀iSQUARE 送的海报很好看 搞笑+悬疑+血腥+科幻+灾难
让我想到我小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的一本什么外星人真的存在和各种阴谋论纪录片……非常幼稚的情绪化的观点以及看起来外星人才想的出来的剧情,很颠吧……
35mm Chineses Theater A Perfect film for Halloween!
兰斯莫斯是怎么做到每一部都让全场观众看完沉默的。他这几年陷入了一个把简单主题套入猎奇框架的routine中一发不可自拔,我甚至觉得最后的反转还不如没有,倒能让他塑造的对立面的人物都更复杂和立体点。但我看到Donny自杀的时候还是哭了。
音乐很好,结尾的奇观很精彩,中间真的够疯,以及拍的美国乡下太真实了吧!看得我太代入了!Plemons长得太像疯子了。emma感觉很享受在电影里被虐。感觉没事就需要一场这样的mindfuck
拯救地球第一步是让人类灭绝!蜂巢敲瓜血溅当场以后我喜笑颜开,露出了婴儿般的笑容。配乐和aesthetics都太好了!
石头姐一如既往的顶级演技
@ coquitlam VIP 石头姐能不能少跟兰斯莫斯玩会儿…阴谋论+外星人的设定真是…😂最后戳破臭氧层,地球上只有自然的声音之后其实还挺好的…就是按理来说鸟或者蜜蜂应该也挂了才对吧…Meth Damon感觉瘦了很多😂(被lb的人机验证图笑死🤣
电影甚至不如海报好看,诡异邪典片。前半段愤愤然之捉alien小组是无能狂怒的烂白男,且深深怀疑导演有施虐狂借电影满足自己的性癖。。。结尾反转实属搞笑,说服力欠缺及设定草率,好像非要给人一个错愕的转折。外星人的未来和非人感都不太足,飞船更像是横店影楼凑出来的五毛特效。(最后人类死光了也挺好的,配乐加一星)(感谢H赠票!!!感谢hkust)
Sacred Deer以来的生涯最佳,但又完全不像他。近两年关于当下的电影里最切中要害的一部。DiCaprio靠边站了Jesse Plemons需要拿奖
能猜到反转结局的 mindfuck 片,石头和普莱蒙在囚禁空间中演话剧,后者把阴谋论入脑入心入魂的状态演得很到位。只是过程着实是有些烦躁了,结尾又透着自作聪明,难以喜欢起来。
好看… 非常典型的兰斯莫斯风格,在影院看他的电影冲击力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