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之路》一部关于戒酒重生的电影,也是为在生活中正在戒酒的“本·阿弗莱克”量身打造的一部电影(好羡慕,拍个电影就是帮助戒酒),虽然影片整体很平但是内心却完全被揉得细碎,这应该就是彻底感同身受的原因,因为自己正在经历着戒酒这件万分痛苦且折磨人的过程,所以非常理解主人公为何成为当下的原因:酒龄已经整整20年了,少年的酒喝的是莽撞喝的是冲动喝的是自信,虽然都是盲目的但是不害怕犯错,年龄就是敢于犯错的理由;青年的酒喝的是情谊喝的是面子喝的是胆量,虽然也没交下多少深厚的感情还好有些珍贵还是留存至今,但是当时的不可一世是醉时最享受的状态,年少轻狂因为酒精占据了人生重要的两个阶段,也因此狂躁的只有酒后的态度却没有醒后的积累与成就;中年的酒喝的是不安喝的是回忆喝的是逃避,越来越没有机会犯错的人生阶段却因为之前喝得耽误了太多终于酿成了大错,看着还不起却板上钉钉的人生债,唯有用酒精麻醉意识,但债台高筑越压越多,恶性循环的最后就是一个字“慌”!
为自己爱的人带来不了幸福而感到恐慌;为爱自己的人只能带来创伤;为曾相信自己的人带来失望;为眼前的未来只会增添绝望,所有和自己有关的一切都是那么黯淡无光,所有自己热爱的一切都沦落他乡,那颗看似还在跳动的心早已荒凉,满是酒味儿的躯壳下千疮百孔的灵魂只能流浪,面对就是哀伤,双眼哭到干痒,怎么疗伤?
酒入柔肠,把所有遗忘!
醉生梦死般的从白天喝到晚上,喝到地老天荒直至死亡,因为骨子里已经承认失败就是今生的模样,没有任何想去振作的的勇气和力量,恍恍惚惚昏昏沉沉晕晕乎乎得演绎着亲手制造的各种荒唐。
其实,振作谁不想?!
面对重重困难感觉第一步就是那么不自量!
这就是戒酒前所有的精神思想,不想再辜负更多人的希望,同时也不想让自己在连自己都鄙视的状态下灭亡,即使未来不会子孙满堂,也希望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有点人样!
回归的不仅是戒酒后所焕发的容光,回归的还有品行道德的标榜,只有真的摘除藏匿在深处的毒瘤才有资格谈及适当。
回归的路虽长,但是方向有光!
QJ
一个中年男人,在经历丧子之痛后,难以走出自我设限的围城,选择自我放逐,失去了婚姻,甚至变得麻木不仁。
白日以劳苦工作,消耗身体,夜晚以酒精,消磨灵魂。
酒精度日,不能自已。
…………机缘巧合之下,得以成为一群迷茫高中篮球队员的引领者——教练,在潜移默化中,他一点点重拾热爱,想直面生活…我很怕,他见到好友之子病痛不止时,酒醉后会发生意外,那样…只能是一个苦命人的履历。
然而,还不够的是,助理教练的不解与补刀,再一次压垮了他。
这一次,他放纵自己,饮酒、醉驾、与女人…撞车事故,恰到好处的转折,尽管走错了房子,被揍了、受伤了,但也终于有机会直面自我,放下一直的执念,慢慢治愈,与自己和解…我想,任何人在经历了一些难以割舍的事情,都会彻底改变命运轨迹。
往往不尽如人意,但能重拾信心,回归正途的寥寥无几,而我,也处在这一条路上,迷茫、无助、无措……找寻着自我。
但愿,我也能走出来,好好地,活下去。
没看影片之前,我以为回归之路更多的是指教练回归篮球场,但实际上,隐喻的回归是重新找回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和妻子原本有一段美好的婚姻,但是由于儿子有肿瘤,且长期化疗后最终还是失去了生命,从此主人公就开始买醉,并且也出现了情绪上的不稳定,最终让这段婚姻走向了末路。
他每天做一些短工,下了班之后就去镇里的酒吧买醉,日复一日,毫无变化。
有一天他曾经上学的高中找到了他,想让其担任学校篮球队的主教练,原本他是想拒绝的,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接受这个重任。
所以很多时候,有的人具有某种天赋,当他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世俗的那些条条框框或者人为的阻拦,是没法挡住他前进的脚步的。
而自从主人公进入了这个学校之后,这个25年没有赢过球的球队竟然打入了州(有待确认)决赛。
对于一个毫不起眼的球队,到底是什么让让在短期内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这个还是很让人好奇的,不过从剧情当中来看,其实还在于教练所灌输给球员们的价值观。
什么价值观呢?
就是当你在场上的时候你是有血性的,你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绅士且公正的一面。
是比赛就必然会有输赢,赢了就是王者,输了就不要想着还去做一些庆祝类的舞蹈.....其次就是纪律。
为什么一个球员迟到了仅仅四分钟,就被教练踢出局?
因为在篮球场,即便只剩下了一秒钟,有的时候也是会左右胜局的。
如果说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顾及到自己的习惯可能会在未来毁掉自己的前途,那么最终他们要付出的代价必然是灿烈的。
还好他们遇到了这个教练,而这个教练又恰好对他们的前途比较在乎,要不然他也不会去学生家里让其父亲关注孩子的兴趣点。
在这里就不免的要讲到教育了,其实美国的教育我也了解过,而且曾经也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我个人的理解是它是有很多问题,但是美国的教育好的一点在于,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释放孩子天性的这一块比我们要做的更好。
我们现在的教育几乎是唯文化课是重,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我就听我侄女讲过,他们现在连体育课都没有了。
想想也真的觉得挺遗憾的,这些孩子的身体状况暂且不论,试问,连体育课都取消了的学校能培养出所谓的体育人才吗?
简直就是开玩笑。
对于教练来说,其实重新回到自己的主场,就像生活进入了正轨。
可是他始终不愿意面对过去的自己,也没法释怀,他看到朋友的孩子进入了重症病房,就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完全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
他逃避了很多年,依然没法面对。
直到学校把他开除之后,他似乎才意识到,这样下去他真的会毁掉自己。
在自己万般艰难的时刻,还是家人没有放弃他。
所以美国的电影,大多数时候总会回归一个主题:家人,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这比我们大多数的电影最后回归到集体其实更落地一些。
因为归根结底,我们最终都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在这世界上,唯一能陪我们走过一生的终究还会是自己的家人。
最后,祝愿大家在面对人生逆境的时候,不要放弃,虽然说这句话显得特别容易,但是真正面对一些困境的时候,其实我们特别容易被现实情况击垮。
所以善待自己的家人,因为即便你被生活的残酷击垮了,但是你的家人却永远不会放弃你。
男主因孩子肿瘤离世而无法自拔,沉浸在深渊里,妻子也出轨跟他离婚,应该没有比这更糟糕的黑暗了。
男主在工地打工,却一直酗酒避世,白天醒来洗澡要喝酒,上班工地偷着装白酒喝,晚上取酒吧喝酒。
他的人生只能用酒来形容。
他的行为只能用形式肉走来形容。
这样一个封闭自己的人,他的姐姐想安慰他、开导他,但也是试探不敢深说,稍微触碰一点神经,男主就打发雷霆。
视乎他的小世界里不想被人打扰。
对,男主还是曾经的高中篮球天才。
突然有一天,主教学校的教父(校长)想让男主去当高中篮球队教练。
男主第一反应就是,我都多久没打球了,而且我也没当过教练,我啥也不行,我能行吗?
这一夜,男主喝过了冰箱里的啤酒,这一夜是非常纠结的,男主一遍一遍的演戏回复教练的话,我不行,我才不带你的垃圾球队。。
但男主内心是最热爱篮球的,他那深渊一样波澜不惊的死水有了一丝涟漪。
男主热爱着,想去,但又堵塞着,批判着。
第二天醒来,男主还是来到了学校,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
看着孩子们打球,他一眼看到了问题所在,重新安排了球队,给一名说话很小的队员自信,让他大声的练习说话,因为他最有天赋,能看出球队的弊端,男主让他来担任队长。
还有一名队员球打的一般,就是爱显摆,男主把他踢出了队伍,后来这名队员也热爱篮球回归球队,不在炫耀。
一场场的比赛,男主不仅是走出了小世界,而且倾尽所有,忘乎所以的重新投入热爱的事业,在球场大声的辱骂裁判,这一刻,他并不堕落,也不孤独,生活也是最精彩的时刻。
看着孩子们打球,一场场的走向成功,一次次的喜悦,男主也意识到责任、榜样。
完了自我的救赎。
也许在你低谷时,你试着给自己鼓掌,为自己加油,来完成一些小事来给自己鼓劲。
或也许,面对生活,面对我们的失意,我们也要大声的宣泄,就让我们一起骂骂裁判吧!!
瞎几把吹啥呢?
在这部公式化但效果显著的电影中,一名漫无目的的建筑工人寻求救赎。
没有人知道杰克·坎宁安在剧情片《回归之路》中喝了多少啤酒,坎宁安自己肯定也不知道。
他们在一连串的环行中点缀着这一天——从他的建筑工地开车回家,在淋浴中,在晚上大量消费。
但早上的第一杯酒将是伏特加,被倒进他带到工作现场的小瓶里。
坎宁安由本·阿弗莱克饰演,他是一位明星男主角,在他的主要演绎生涯中,他可能是美国电影中最乏味的角色之一。
当然,他也能把一部凑数的电影提升到更有意义的层面,就像在这里一样。
他饰演的隐性酒鬼杰克,表面上无所谓,内心却又敏感和受挫。
在这杯酒开始喝之前,他有一段过去需要着重说明一下——一个高中篮球神童的过去,但是那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名望,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清楚地意识到他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前就达到了巅峰。
然后,他接到母校的电话,让他回到母校并帮助指导现在的球队。
这支球队像以前一样混乱无序,经常保持着连败的记录。
是的,我们在看的这部电影就是杰克教那些无望的人勇敢面对,勇于尝试,在前进的道路上救赎自己的自信与未来。
故事就像从一个平装盒里取出来的一样穿插在一起,背景故事悲剧的揭示非常及时。
然而,这些节奏是有说服力的。
最终,加文·欧康诺的电影甚至用一丝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回报了阿弗莱克的付出。
唯一真正差劲的音符是像玉米片奶酪一样铺在电影上的令人哭泣的小调乐谱。
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经典作品《射杀钢琴手》这样告诉你:你可能会被诱惑。
看完这部电影就想起了郑恺马上要播的《超越》,这两部电影的差距就是中美电影的差距的代表了。
开始五分钟的琐碎,啰嗦,无关故事主线的细节,描述了真实的生活,把观众带入到情景中,不再是套路,出戏,这一点开篇有点意思。
美国电影里酗酒的主题很多,作为一个喝酒的人,感觉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这件事情上有很大的差别,不知是因为宗教信仰还是什么原因,有点不太了解。
只不过确实上班喝,开车喝,酒吧一个人喝的烂醉,也是不太容易理解。
海思高中的执教经历蛮有意思,一开始的连输,心不在焉,戒酒后的重整队风,建立信任,鼓舞自信,打入季后赛,虽然故事老套,但也足够热血,感动,粗口爆表也就那么容易原谅。
转折点在于病友儿子去世扯出原因,儿子病逝后的自闭与自暴自弃,对父亲当年的报复,这是一部艰难的自我救赎,不过太难了,改变惯性的契机也是观众一直在寻找的。
分居妻子的离去,打入季后赛,病友儿子的去世,酒醉误入陌生人家中的意外。
中间的反复令人揪心也符合人生,自我救赎哪有那么容易。
这是一部好电影的精髓,不容易的克服困难,是人们对自己做不到的敬仰。
其实,Jake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人,年轻的时候有梦想,因为种种原因放弃,生活不算顺利,有缺点,马马虎虎还能过,他就是“我们”的缩影。
不喜欢讲剧情,还是说说细节。
1.Jake和妹妹的谈话这次谈话把Jake的问题暴露在观众面前,酗酒,暴躁,死要面子。
不满前妻通过问妹妹询问自己的现状,妹妹希望他能找个人约会,能走出自己的世界。
与后面的家人情节照应,Jake还有爱自己的家人。
2.布兰登(好像叫这个,Jake很喜欢的那个篮球队员,后来当队长了)Jake在布兰登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导演也有意在把布兰登和Jake向同一个方向塑造,有天赋,努力,热爱。
同时也都有个和自己有着微妙关系的父亲,我认为,最后布兰登的父亲来看布兰登打球,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侧面指出,Jake的父亲也是爱Jake的。
3.孩子Jake的孩子因为疾病去世,同患病的另一个孩子活了下来,对夫妻二人的打击都是很大的,“我希望他们的孩子也去世”,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当另一个孩子真的出事了,Jake也意识到自己真的不是这么想的。
4.结局我个人很喜欢电影没有把最后一场比赛详细刻画 ,而是通过几句旁白,交代了所有事,我很喜欢这个结局,Jake明显会回去接着当教练,他也改变了,正如最后的光,一切都在变好。
最后表白大本吧,虽然我最爱还是卡西💚💚💚
杰克把车停在酒吧门口忧郁了一会,再调头离开的时候,感觉自己也长舒了一口气,以为故事从这里就转折了,The way back,回归之路,总算是开始往救赎的方向前进了,电影终归要有个好的结尾是吧。
于是他的球队开始赢球;他不再漠然开始帮助一个像他年轻时候的孩子;他和侄子侄女甚至关系一般的姐姐大舅哥开始说笑;再然后他和他的高中球队击败了另一支很强大的球队并奇迹般的进入季后赛……可是生活不是故事——所以我给4星,因为这故事让人觉得真实。
挫折又很快出现在杰克的人生里,他看到了脑瘤死去的儿子的病友再次入院,医生带给了那对父母让人奔溃的消息时候,他又一次被悲伤和愤怒击倒了,他开车去了熟悉的酒吧,宿醉后去球队迟到被神父发现开除。
更难过的他又去喝酒——这是他最熟悉的路,然后晕倒在大街上。
宗教的目的是给人的生活做出解释,这样有了信仰便有了寄托。
上帝要亚伯拉罕去杀自己的儿子他便去杀。
可冷静下来还是很难让自己信服的接受为什么一个善良的人要失去他无罪的孩子。
《回归之路》比《海边的曼彻斯特》更像生活的地方是它不是意外,是无数个因为悲伤绝望被击倒的中年人里的其中之一而已。
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即使不用酒精,也需要别的出口去麻醉这操蛋的生活吧。
毕竟:“we are have our cross to bear“。
不太喜欢故事的结尾,好像非得有阳光。
让人鼓舞的画面,父亲接受了热爱篮球的儿子,球队惊艳的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这是大家希望的结尾。
童话总得有个好的收场。
还是留给年轻的孩子们去看吧。
(全文有大量《归来之路》剧透)3月,本·阿弗莱克新片《回归之路》在北美上映,大部分影评人都给予了中肯的好评。
本片由《勇士》、《会计刺客》导演加文·欧康诺执导,大本在片中饰演了一名曾经风光的篮球员,人到中年的他因为酗酒而生活颓废。
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受邀回到自己的母校执教篮球队,因此决定洗心革面,走上了“回归之路”。
媒体主要赞扬了大本此次的表演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个人物的多面性,将这个人物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了观众。
在观看《回归之路》的过程中,相信不止我一个人产生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既视感——看完之后,确实发现有影评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
和弟弟卡西·阿弗莱克的影帝佳作《海边的曼彻斯特》相似,本片同样是以“救赎”为母题,重走了生活陷入困顿的男主角曾经的心路,探索他们成为“他们”的内外因,寻找“自我拯救”的方式。
甚至连人物设置也有多处相同:孩子去世后被彻底破坏的生活秩序,与前妻的爱恨纠结,打工后在酒吧打发无聊时光,从“年少的自己”(在《海曼》中是侄子,在《回归》中是学生球员)身上看到新的希望……但在面对“与过去和解”这道题,阿弗莱克兄弟在电影里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卡西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噙着泪凝重地答道:“I can not beat it(我走不出来)!
”成为电影中的高光一幕,他选择了继续与痛苦的过去共存。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而本·阿弗莱克在《回归之路》中所塑造的前明星球员“杰克”,更多地浸透了他的个人色彩。
正如许多影评人所说,“阿弗莱克所饰演的酗酒的篮球教练,可能是他在银幕上最私人化的一次表演。
”“当代好莱坞私人生活最戏剧化的大明星终于再度归来”,影评人们不约而同地将阿弗莱克的现实生活和这部电影相提并论。
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阿弗莱克是最耀眼的新星之一,而在凭借自导自演作品《逃离德黑兰》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后,他又曾经承载了多少“成为下一个克林特 · 伊斯特伍德”的期望。
他在银幕上从来没有这么糟糕过,肿胀、油腻,醉醺醺。
他不再是迷人的布鲁斯·韦恩,“已经几乎变得无法辨认”这样的评价屡屡出现,然而人们也在肯定:他从未如此真实。
“患有强迫行为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总是不安,然后企图通过各种方式让这种不安消失——用暴食、sexy、赌博、购物或其他任何方式让自己感觉更好。
但这最终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糟。
然后你会更过激地做一些事想消除这种不适感,随后真正的痛苦开始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
这至少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阿弗莱克在一次采访中坦然承认,他服用抗抑郁药的历史已经超过20年。
“我很沮丧低落时,”他说。
“我就吃抗抑郁药。
他们对我很有帮助。
我从26岁起就开始服用各种各样的药物。
我已经换过很多种,试过这个,试过那个。
有时候他们不会告诉你一些可怕的副作用,然后你回过头才发现,‘为什么我胖了60磅?
”
那是他拿到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的时候。
就像他的好友、与他分享了同一座奥斯卡奖杯的马特·达蒙说过的那样,在年轻时突然获得巨大的成功,你的整个世界都会发生改变。
没有人能对这种事做好准备,阿弗莱克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也在为他的年少成名付出代价。
他的酗酒反复戒断又发作,还有另一个原因,来自家族的遗传。
父亲在他19岁时才真正摆脱酒瘾,而他年纪越大越能体会到父亲当时为了戒酒已竭尽全力。
祖母46岁时在一间汽车旅馆自杀,叔叔用猎枪自杀,姑妈有毒瘾。
种种经历都让阿弗莱克对“杰克”这个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杰克”身上有许多他本人的影子。
这位篮球天才其实从小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只有通过打球收获奖杯,父亲才会看重他。
当他因为高中出色的篮球成绩,拿到了许多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时,他却选择了全部放弃,只是为了跟父亲作对——年轻人的叛逆发挥到了极致,用自己的全部前途来表达对父亲的不满。
然而那时杰克的生活还是有希望的,他遇到了爱他的妻子,还有了可爱的儿子。
但命运又给了他一次重击,儿子患上绝症后病死,他与妻子无法面对这一切,选择了离婚。
“我可以聊……他脑子和脊椎里的肿瘤……30次放弃治疗……他痉挛的时候会尖叫,没人想听见那个声音。
”杰克对心理医生倾诉的这一幕,是片中后半部分的小高潮。
阿弗莱克用压抑的语气尽量平静地讲述着自己最大的心魔,儿子的去世将他彻底击垮。
他经常被批评“面瘫”的脸此刻充满了悲伤,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下,也打动了屏幕前的我。
导演加文·欧康诺说:“我认为,本以一种艺术的方式、以一种深刻的人性的方式,希望通过这个角色来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治愈。
在某一个高潮部分拍摄完成后,本在片场‘完全崩溃了’。
这就像一扇打开的闸门,这是令人吃惊和震撼的。
我认为这是电影中他一个非常私人的时刻,我想那就是真正的他。
”而接下这部电影,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的孩子。
阿弗莱克在采访中表示: “我不希望酗酒这种情况再发生在自己身上,主要是为了我的孩子,也因为这种情况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我愿意付出一切来改变这种情况。
” “但是我不能改变过去。
我可以从今天开始。
我可以确保今天我很好,这就是我所能做到的。
我今天干得不错。
”导演称,阿弗莱克读完剧本后深感共鸣,很想立刻投入拍摄。
但是当影片还在筹拍阶段时,他却因为酗酒而最终决定进戒断中心进行治疗。
当时剧组很犹豫,投资人和片方还以为拍不成了。
就在此时导演接到了阿弗莱克的前妻,也是孩子们的妈妈,珍妮弗·加纳的电话。
加纳告诉导演,本到戒断中心治疗时随身都带了篮球,他是真的真的很想拍摄这部电影。
她恳请片方不要暂停项目。
在经历了动荡的几年之后,47岁的阿弗莱克真正地直面了自身的困境,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就像片中男主“杰克”的经历一样,这是一条艰难的复苏之路。
阿弗莱克不断地敞开自己,剖析自己。
“对我来说,沉迷于失败ーー复发ーー和自责,这种状态是不健康的。
我确实犯了错误,确实做了一些让我后悔的事情。
但我必须振作起来,从中学习,学到更多,努力向前迈进。
”“为什么选择拍一部关于酗酒者的电影?
对我来说,这样做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
它可以治愈我。
”正如美联社对他的采访所说的那样,“与酗酒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但是它们会逐渐变得更容易战胜。
至少现在,阿弗莱克觉得自己已经从中成长了。
他变得更谦卑、更真诚、更自在。
”
没有一个三分球可以修复杰克和他分居的妻子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一个防守篮板可以修复他心中的伤口。
无论是杰克,还是本·阿弗莱克本人,他们都背负着沉重而复杂的过去。
而电影中,也很好地给出了他想要的答案。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杰克,我们能做的是向前看。
”在电影的最后,杰克没能参加他执导的球队的重要比赛。
他一个人在海边球场孤独地打着篮球,而此时,画外音响起:“虽然他没能出现在教练席上,但你能想象到,他看到男孩们打得这么好,肯定很自豪。
我还能记得杰克打球时的样子,他的坚韧、热烈、好胜,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这些孩子,这些品质造就了如此一位胜者。
”
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尽管走过了一条好长、好长、好长的弯路。
一般来说体育题材的电影大多数是围绕个人或者是团队在低谷,经历挫折后不断成长最后实现突破。
像是《飞鹰艾迪》《卡特教练》,《传奇的诞生》,《麦克法兰》,《绝杀慕尼黑》,《黑色闪电》.......
然而 今年有一部看似是体育电影,但其实不是传统体育电影的篮球救赎电影获得了关注《回归之路》
那么为什么说是非传统体育电影呢?
就像开头说的,体育电影大多数是热血,向上,充满斗志,且重心在运动员身上。
但是《回归之路》的重心在一个酗酒教练身上。
男主Jack是普通的建筑工人,每天拿酒当水喝,晚上固定去酒吧。
然后感恩节和自己姐姐一家度过。
从与姐姐的几句对话,观众意识到Jack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你最近怎么样,有什么新鲜事吗?
”“没什么。
”“有在和谁约会吗?
”“没有。
”“希望你能找到一个。
我看好你。
这样我会开心很多。
一想到你这么久都孤独一人我就很难受。
”“你有什么好难受的。
”“就是,你无依无靠的,整天喝酒。
安吉很担心你…” 从这里就可以意识到,电影是以Jack的第一视角来展开情节,限制了背景交代,可以说是埋下伏笔,但更重要的是因为电影的侧重点是“回归”,是救赎。
将救赎的起伏和让观众们从较少的对话中猜人际关系和背景,更能让我们理解男主,且不让剧情和救赎过程显得那么理所应当。
(酗酒颓废—>电影中间:先前儿子去世—>结尾:去世原因是肿瘤)电影真正和篮球扯上关系,是神父Mark Whelan请Jack回到Bishop高中担任教练。
从篮球场后的荣誉旗和神父家中放着写有男主名字的最佳球员的奖杯,就可以推断出Jack之前应该是个狠角色。
之后的情节可以说是“老套路”了,一支烂到底的球队在Jack的指导下一点一点的向上爬,甚至有进入季后赛的苗头。
亮点 No.1 救赎和篮球的联系Jack晚上酗酒总是对应着惨败的比赛。
而电影到了中间终于有了“篮球味”。
这像半个体育电影了:Jack指导战术的激烈言辞,队员的训练和一次次险胜的比赛。
这一部分就很少出现Jack晚上泡酒吧的镜头,因为球队的进步和Jack的救赎是相辅相成的。
Jack在拯救球队,反过来教练的工作也在拯救Jack。
篮球可以说是他生命中一段光辉的日子(影片中所有人认识Jack都是因为他当年打进州决赛)。
而重新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且带动球员让Jack的生活重新有了动力,不再一直被过去所束缚。
比如在工地上他不再一直喝酒,而是拿着小本本画跑位图。
亮点 No.2 打破的“老套路”正要进入季后赛,Jack被 辞 退 了在此之前,球队的神父就对Jack在赛场上的用语不满:遇到判罚以及各种失利时,我们的男主总会大喊各种以动物作为前缀,排遗物作为后缀的词语 (e.g. bullsh*t, chickensh*t, horsesh*t)且情绪激动。
之后又被抓到在办公室喝酒而也正是因为第一视角,影片过了一半,我们才能从一次生日聚会上得知,Jack的儿子因为生病去世,之后与妻子关系不好而离婚,从此一直堕落。
球队正要进入季后赛时,姐姐的儿子突发意外得了与Jack儿子类似的重病住院。
这次的打击又让男主回想一次痛苦而酗酒,导致第二天迟到混身酒味,还对老教练撒谎关于迟到的原因。
这里影片快进行到尾声的突然转折的确打得观众措手不及。
但这才是人生常态,很少有从低谷到高峰的一蹴而就。
成功的案例可能都拿来拍电影了,或者只存在于电影之中。
这个转折也让电影不落入“美好大团圆”的俗套结尾,使得救赎主题更加贴近真实。
电影看上去是Jack单方面的救赎,但其实还有另一条救赎的暗线,而这也是亮点 No.3 Jack和BrandoBrando原本只是一个沉默寡言的控球后卫,但对于战术和个人能力上有天赋。
Jack借着送Brando回家的机会,鼓励Brando要自信,尤其是作为后卫对于组织进攻需要对球员下命令。
之后也让Brando当队长,给他更多开口说话的机会。
当然电影对于两人的关系不止停留在教练-球员上。
Jack了解了Brando在球上沉默寡言背后的原因:自己的父亲从来不看Brando比赛也不支持打篮球。
同时在剧情的安排上,一方面讲述了Brando的背景,另一方面借着两人的谈话揭露了Jack为什么在高中篮球运动员之后,没有继续打篮球。
Brando和Jack的原因是相似的:与父亲不和。
Jack的父亲只看重儿子有篮球天赋而不在意儿子本身。
因此Jack为了报复放弃了大学,再也不打篮球,从此人生走向下坡路。
Brando的父亲当年拿着打篮球获得的全额奖学金去了大学,但最后还是混的比较惨,加上身边有Jack作为打篮球而人生悲惨的例子,Brando的父亲反对儿子的篮球生涯。
(Jack表示再次扎心)可以说,Jack在Brando身上看到了另一个版本年轻的自己。
Jack企图“救赎”Brando。
最终救赎Brando是成功的:电影结尾的州立季后赛上,Brando的父亲出现在看台上,且Brando在鼓舞士气上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队长。
这些起码可以说明,Brando不会走上Jack之前自暴自弃的路。
亮点No.4 电影的镜头和细节开头一个描述Jack企图逃避担任篮球教练的片段:电影1分钟之内,展现了Jack晚上在犹豫要不要接受工作的场景。
在决策的压力下,他喝完了冰箱里 所 有 的 啤酒,且不停念叨着不当教练的各种理由。
(随着背景音乐节奏加快,冰箱剩余啤酒减少,Jack最终彻底喝醉)因此从一开始,导演就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了Jack的形象:堕落,酗酒,逃避,沉浸在过去的痛苦
电影中有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对话和镜头都侧面反映了Jack之前的光辉日子,从而突出了现在Jack的颓废比如酒吧里朋友们和Jack还在吹着二十多年前Jack打进州决赛的故事。
Jack找Brando的父亲了解情况时,他也显而了解Jack和他当年的球员Jack被辞退离开球场时,镜头对焦在墙上校记录
《回归之路》的主要目的是烘托男主的救赎。
把强烈的个人情感夹杂在体育的题材,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
但是本身体育核心看点的竞争就被男主的救赎打散了。
甚至如果对于抱着看体育电影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会给人找不到重点的感觉。
前一秒还在球场上,下一秒就男主抑郁寡欢,和前妻闹不和。
篮球拍不出激烈的对抗和热血,救赎又因为带着篮球情节而难以和观众产生共鸣。
就像想两者兼顾,但其实这两样东西组合在一起本身就有点不合适。
电影的目的是突出男主,且最后证实男主获得了救赎是体现在球队的成功上。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目的,电影忽略了其他角色的塑造,尤其是对于球队队员。
而这一点,是我认为最大的一个矛盾。
以球队反映救赎,但却又没有打造出球队的具体形象。
整部电影拍下来,能记住名字的球员基本也只有Brando。
观众甚至连首发的五名球员的脸都认不清。
另外一个有少许情节的球员是Marcus。
在Jack初次见球队时,Marcus就是队伍中典型的刺头:顶撞,迟到,懒散的态度。
他因为态度恶劣被Jack开除之后,又找上教练一句:“教练,我想打篮球。
”(你难道是穿越的三井???
) Jack说一两句,不要说脏话,然后就归队了。
这部分最直接且唯一的作用就是说明Jack有听进牧师的话,注意文明用语并传递给球员。
但单论这一点教育球员,其实对于球员来说格局太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Marcus的为人。
简单一句话:凭什么你想,别人就要同意?
同样,对于其他球员,教练甚至都没有和他们单独说过话,唯一教的东西就是篮球而已从观众视角来说,的确,Jack从悲痛,挫折中爬起。
开始正视自己生活,学会前进。
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坚毅顽强。
但是从球员的角度出发,他只是一个教练。
他们也不知道Jack酗酒,不知道他失去了儿子。
况且,球员知道Jack最后一次执教是宿醉之后,浑身酒味。
他的贡献也就是用“独具风格”的语言,把球队带到了季后赛而已,鼓励了Brando。
但是别忘了,他鼓励Brando让他当队长,是因为他有天赋,身上有Jack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
对于其他球员,我甚至都不能说出Jack关心过他们的例子。
球队和Jack之间的环节是缺失的。
这也就导致,电影结尾的一段比赛解说强行把球队形象和Jack捆绑在一起显得没有说服力,很生硬。
比赛前这个人突然说要为Jack赢得比赛时,我满脑子只有一个反应:你谁啊??
Jack和你很熟吗??
《回归之路》的确开辟了新的救赎模式,在描写男主的方面有可取之道。
但是它也不能称得上是一部很好作品,因为可能救赎和篮球本身就不合适放在一起。
它也只能算是“伪体育电影”。
通常体育电影的坚毅,竞争,团队精神的核心也没有突出,因为大部分镜头都交给了男主在痛苦中挣扎。
不能从救赎方面说这是部好电影,也不能从体育方面说这是部差电影。
这里要补充一下,电影的幕后故事。
男主大本(本· 阿弗莱克)有过的辉煌时期:与马特达蒙一起写了《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拿下1998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到自编自导获得201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逃离德黑兰》(Argo),以及出演蝙蝠侠。
然而之后退出蝙蝠侠角色,体重激增,多次酗酒进入康复中心,与妻子离婚到因为波及到整个好莱坞的哈维·韦恩斯坦性丑闻,大本和他弟弟(卡西·阿弗莱克)也被翻旧账。
可以说大本的前几年的确处于人生低谷,并且据外媒透露在电影拍摄期间,大本多次奔溃而停拍。
《回归之路》是大本的自我救赎,男主Jack就是大本,而导演Gavin O’Connor也是大本的朋友。
现在大本的情况在好转(也找到了新女朋友),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但似乎很多媒体以及部分大本的粉丝在看待这部电影的时候,把不管是对大本的同情还是喜爱加入进去,而忽视了电影本身。
的确,这部电影的主旨是救赎,篮球则是救赎的方式。
但是个人觉得如果方式和救赎不能相辅相成,完美的结合,并且有明显短板的情况下,救赎就显得很苍白,且电影看下来并没有多少救赎后的希望。
甚至会因为篮球没有和救赎紧密相连,而导致不知道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可能就像这位豆瓣网友说的一样。
这部片不属于观众,属于男主大本自己吧。
欢迎关注 【三之问题儿童的发言】 这是一个集合电影电视剧动漫分析,吃瓜,吐槽为一体的,三个当代恶臭年轻人一起创办的公众号。
学生党学习为重,不定期更新哦
很悍的粉红色~!!
~~~
这个系列一个套路,感觉新意不足
希腊风建筑前的宏伟阶梯上,茫茫黑色职业装中那一点粉红真是分外醒目啊……
還不錯看~
真心励志 学习的榜样 另女主现在依旧这幅模样~ 美~
三直接就换了主角,但故事还是不太适合律政俏佳人这个名字,有点感觉是小打小闹。
音乐剧果然能将电影版中的尬化解成欢乐,但是欢乐之外歌曲本身基本没有能记住的旋律,当然除了已经出圈的gay or European,想当年还是从versailles同人视频里知道的,就觉得很好笑。另外比影版带来更多满足感的当然是学长甜甜的男友力和爱情线!此处插入八卦:Christian Borle原来是Sutton女神的ex哦!作为Reese小粉,个人觉得不如电影之处当然是女主没有当年的Reese那么甜妹,不过唱跳来说当然很是很棒的,虽然我们Reese当然也超能唱的!同样觉得当年的Alli Mauzey肯定会是很好的Elle Woods,因为她的Glinda就是有这样甜甜的pink power啊!
超好看!!!!歌也好听!!一开始还以为会比摩门之书难看一点,完全没有!!!里面的女生都好可爱!!助教也帅!!案子也很棒!(gay or eurupean简直笑死我了!)
This musical really sprinted, jumped hoops, and back flipped, so other musical adaptions of movies can wALK. Love this and love the og movie all the same 💗
都是大熟脸哈哈哈
好粉啊~~~~~~~~~
呜呜呜我好爱 这个学长太苏啦 女生是什么小可爱!!
随便看看
个性的女孩,不畏困难,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值得敬佩
女主长得像宋祖英
虽然女主角不怎么漂亮,还是当时尚片看一看。
There! Right! There!
这部戏给人哈佛很容易考的感觉= =
20180110保利剧院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