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级的台湾电影,不单只故事性博得所有观众的青睐,流畅的画面,恰当插入的配乐,甚至找到了类似EN的pvc水管的敲击电子音乐。
演出的他们都无从挑剔,孩子的冷峻脸孔,母亲的风尘姿态,连老师都美丽得难以想象。
电影令观众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生活中更坚强的勇气。
最难描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第四张画后的故事让我们大惊失色。
小翔的哥哥再也无法回来,因为继父已经残忍的将他打死,所谓的失踪只是一个借口。
其中有一段继父对于小翔哥哥小翼魂灵梦呓般的独白十分出彩。
导演借鉴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继父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蓝色当中,对于自己曾经的失误进行了沉痛的自我剖析。
导演对于光影的调度控制的十分精妙。
影片结尾处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张自己的肖像,小翔一直拿着镜子饶有兴趣的看着,最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本片根据台湾真实的失踪儿童事件改编,整部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不像一般的此类型的影片,基调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耐人寻味的隽永,却使主题反映的更加有力与丰厚。
不管是因为空袭与父母失散的学校校工,家境贫穷带着瞎子弟弟老弱父亲的“手枪仔”,为获得台湾身份证付出代价的的大陆来的母亲,还是生意失意脾气暴躁的继父,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这也体现出导演对于人文的关怀。
第四张画并不是一张真实的画,以正在照镜子观摩自己的小翔结尾,其实也是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描摹出我们自己?
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带给我足够的感动,而钟孟宏的《第四张画》则带给我足够的思考。
这两部优秀的台湾电影,前者把隐藏在苦难生活的希望细腻地表达出来,后者则教会人们,即使生活是如此的残酷和无情,都必须学会坚强地生活下去,“做一直能跳出生天的青蛙”(片中台词)。
第一张画影片中小男主人公小翔的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
影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小翔父亲的去世。
影片用非常有表现力的影像,交代了小翔父亲的去世,在医院里,小翔用一张餐巾纸盖在父亲脸上,纸的伸缩表示着他的呼吸。
紧跟着画面一转,那张白纸就恢复了平静。
镜头简洁、有力地展现了一个生命逝去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小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回家的街道,画面中只有小翔一人的身影,画面把小翔与这个世界的疏离感、小翔内心的孤独以及小翔异于常人的生存环境不露声色地揭示出来。
而小翔在给父亲清洗一件干净的衣服时,画面隐喻的表达更是匠心独运,画面中小翔站在河流中清洗衣服,一不留神衣服脱手,衣服随着水流流入幽黑的下水道,小翔进入下水道将衣服拾起。
在这里,水流,可以看成是时间的飞逝,小翔的失手父亲的衣服,可以看成是对生命逝去的无能为力。
而流进下水道的衣服,是父亲的死去。
那个幽黑的下水道,也是小翔艰难的生存环境的暗示。
在这一部分,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由金世杰饰演的老校工。
他和小翔在饭桌前的一场对白,没有廉价的同情和可怜,而是一次关于生存智慧的深刻交流,这一场对白的实质,是在教育小翔要在逆境中学会坚强。
影片的下半部分,老校工和小翔还有一次谈话,这一次谈话延续了第一次谈话时老校工的良苦用心。
从整部影片看,老校工其实是导演表达影片思想内涵最直观的一个人物。
第二张画小翔的第二张画是他唯一的朋友——手枪仔的生殖器的特写。
这源于学校老师的一张命题作画。
题目是“我的好朋友”,要求是画出朋友的显著特征。
小翔根据他和手枪仔的生活经验,完成了作业。
缺乏家庭管教的小孩,误入歧途的机率似乎要高出很多。
因为在厕所里小翔“义薄云天”地分了半张手纸给手枪仔救急,使手枪仔感动之余,决定把小翔带上发财之路。
他们一起入室偷窃,到学校抢学生的班费,干些偷鸡摸狗之事。
其实很喜欢手枪仔骑着摩托,载着小翔在公路上,谈论着电影《逍遥骑士》,想要一起浪迹天涯的意气风发的模样,虽然警局会是手枪仔的最后归宿,就像殡仪馆会是每个人的归宿一样,但是他俩在看不见任何希望的人生条件下,曾经这般无拘无束地幻想过,开心过,那一刻满足的笑容,就是作为生命,不是行尸走肉活着的快乐体验。
第三张画小翔的这一张画是他的哥哥。
影片由此引入了最引人注目的情节,继父三年前杀害了小翔的哥哥小翼。
父亲去世后,小翔只好到生母新组建的家庭里生活。
画面中的家庭场景,没有温暖,始终都是一股生冷的味道。
影片中特别出现了继父从鱼缸里打捞死去小金鱼的画面,这个镜头已经很具体地把继父杀害小翼的情节提前昭示出来。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导演安排的这个凶杀案的情节,也许是因为它的戏剧味过浓了一些。
从影片的结尾看,导演把握影片的风格还是一致的,并没有纠缠于继父是否会被绳之以法的问题上,而是只做陈述,不作结论,来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因为生活中的问题,永远是不断的。
电影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划上完美的句号,像“从此,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束语,对成年观众而言,那只是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了。
第四张画小翔的第四张画是影片结尾处,小翔本人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此,也许导演要通过这个画面告诉观众,这就是一个未成年人眼中的世界,这就是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影片中的这些人、这些事,勾画出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的未来会是怎样,已经由现在的这些经历深远地影响着了。
画面构图和小翔发生联系的五个主要人物:老校工、手枪仔、老师、继父、生母。
给予小翔快乐的却是老校工和手枪仔。
影片中出现了两段令人难忘的画面,一是老校工骑单车载着小翔,一是手枪仔骑着摩托载着小翔。
画面中,小翔和他们亲密无间,没有距离,影片画面一改之前、之后小翔在画面中形只影单的影像特点。
公路、交通工具这些影像符号以及命运相似的三个人在一起,画面的构图中传递的信息是:他和他都是孤独的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寂寞游客,彼此的偶遇带给了对方暂时的温暖。
而学校老师,是小翔的教育启蒙者,本应该是比较亲近和值得信任的人,但在影片中却站在了小翔的对立面。
究其原因还是小翔另类的家庭环境。
在两人两次对话的段落中,一方面没有情真意切的交流,多是质问,是针锋相对;另一方面,画面构图中也刻意把小翔和老师分隔开,没有同处于一个画面中,揭示了两人的距离。
在处理继父和小翔的对话时,画面在分割的基础上更加重了一笔,要么是继父的大特写,要么是小翔特写镜头的左边,还有继父硕大的头影,画面上形成了一种压迫感,揭示着小翔被挤压的狭小的精神和生存空间。
影片给予小翔和其生母最善意的共处画面,但在内容上这个母亲都没有给小翔足够的温暖。
在家里的场景中,绝少看到小翔和妈妈共处的画面,反倒是在其母工作的夜场里,出现了母子两人同病相怜的画面。
导演所用的这些精致的构图,是影片主题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不经意间,在观众心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人物背后的线索这部电影最简约但又最不简单的一条是,没有直白地把人物走向这条线索正面表达出来,而是通过现在时的人物环境的展示,使观众能自觉地理清楚主要人物的发展脉络,这是靠画面说话,有画面表达能力的体现。
在小翔生母的身上,这一条体现得特别的清楚无误,观众可以在观影中仔细的体会。
转http://club.gog.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4011
当这一幕出来,真的陷入了沉默到底,我们谁能成为那些「跳出铁桶的青蛙?
」本来在某站上刷到切片,还以为是讲两岸关系的,但真正坐下来,却发现这部「没有字幕」,大段大段「闽南话」的影片,没有丝毫考虑大陆观众的观影感受(当然,也没在大陆上映)。
不过,当放下对人物对话的执着后,无解的镜头语言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却凸显出来,会发现,当主角小孩哥处于父母或老师之中时,他总是被困在无数的框架中。
而金志文、小胖子的出现,总会让这一切豁然。
叙事上,平缓,平缓,平缓到在给观众执行凌迟,挺痛。
剧情其实很简单,就家庭和个人成长,但故事也很复杂,复杂到观众视角也深感无力。
在此不剧解。
最后,聊聊导演,不愧是拍过「大佛普拉斯」和「阳光普照」的钟导(虽然这两部还躺在「我的想看」)。
其实没看前我故意不去看豆瓣,就是想更客观的让自己走一遍影片。
后面看完觉得几近完美,只是配乐有点突兀,有点多,虽然只有五段,但趋于平静的故事值得更少的配乐,画面已经足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写于2011-04-15 )在如今越来越以商业与利益为重的电影市场而言,还能保有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理应拥有的价值与意义,并为之坚持、创造和奋斗,实属件不易的事。
但在近几年的台湾电影中,却还能看到为捍卫自身文化传统而不断努力后的成果,以及对于电影身为艺术的一种尊重和运用,脱离阴暗的商业运作所赋予电影的肤浅与劣质,通过电影这样一种平台,努力在精神层面上挖掘与体现出更多深层次的内涵与价值,《第四张画》就是部典型的代表作。
虽然片名给人一种很诗意和神秘的感觉,但实则电影本身却是部很赤裸的电影,所谓的赤裸就是在其内容上毫不遮掩的直白与大胆,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将现实中人们常常不愿提及、不断回避与隐藏的伤口掀开来,将这块腐烂到化脓恶臭的伤口活生生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们不再以事不关己或旁观者的姿态和角度去考虑现实中的敏感现象与问题,而是身临其境般的直面恐怖的家庭暴力,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辛与痛苦,以及在敏感、尖锐与尴尬的两岸关系中生存的悲凉与希望。
父亲去世后,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小翔在校工的帮助下,找到了起初遗弃自己的母亲,之后只好与陌生的母亲和诡异的继父生活在一起。
随着当初被失踪的哥哥在小翔的梦中出现,与看似下三滥的朋友逐渐深入的相处与了解后,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一个个沉重而残忍的真相也随之浮出了水面。
本片通过大量阴沉昏暗的色调与诡谲伤感的氛围,以及长镜头的延伸感所造成的一种空寂而压迫的感觉,组合成一种让人难以喘息的绝望景象,使影片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与震慑力,让人不由自主的沉静在一股阴森而悲凉的漩涡中。
“小时候和朋友玩一个叫干烧青蛙的游戏,将青蛙放在一个长条形的铁桶里,不放水直接放在火上烧,青蛙发疯似地不断的蹦跳奋力的想要跳出狭小的瓶口,却没有几个能活着跳出来。
”出自校工之口的这段话,除了想让小翔能形象的明白并努力的摆脱现有的家庭外,似乎还蕴藏着一个更大的寓意,就是对于多年来夹杂在“两岸关系”中生存的百姓们的一种感慨,家乡是每个人都无比割舍或遗忘的一块血肉,这么多年以来对于很多思乡情切的台湾同胞而言,更多时候只能伤感的隔岸思念,这种心情就像是拥有出路却难以跳出瓶口的青蛙,无奈却满怀希望。
从大陆毅然决然的跑到台湾天真的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能幸福快乐的生活,为了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不惜赔上了自己的人生,被残忍的践踏在臭水沟里,整日过着浑浑噩噩麻木堕落放逐的生活。
小翔的母亲对着老师倾诉自己以上的经历时,不停地吸着烟眼中充满着无尽的绝望与哀伤,这一段的出现仿佛在因敏感的“两岸关系”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上又撒了一把盐,虽然这层关系所诱发出来的排斥与隔膜,成为了片中小翔母亲的人生变得凄惨而悲凉的一个最为主要的诱因,不过校工后来决定回家乡上海的这一举动似乎也暗示着两岸关系逐渐友好与和谐化,以及台湾同胞对于“回归”的一种期待与盼望。
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校工靠收废弃楼里的旧物为生;父亲死后贫穷潦倒还未与母亲团聚的小翔为填饱肚子偷吃老师的便当;小翔的母亲在风月场所当舞女过着堕落的日子;小翔的继父靠在路边摆摊捞金鱼维持生计;小翔的朋友上有老下有小的住在危楼里,无所事事到处坑蒙拐骗,他们都是常被社会遗忘却又急需社会重视与关切的群体。
虽然神经兮兮具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继父心理变态残忍的杀害了小翔的哥哥又恐怖的威胁小翔,虽然为了宣泄和隐藏离乡背井的孤独与无助,痛失爱儿的悲痛与自责,小翔的母亲把自己沉沦在放荡不羁卑贱而堕落的生活方式中,虽然小翔的朋友是警察局的常客到处偷到处抢到处骗,但他们其实都是值得被人可怜和同情的人,撇开他们自身的责任不说,让他们无奈而被迫走上犯罪或绝望道路的罪魁祸首,可以说是社会底层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的窘迫。
小翔的画即可以作为影片流程的一种浓缩体现,同时也是解读影片主旨的重要依据,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第二张画是朋友的生殖器,第三张画是走在树林的哥哥,第四张画却是无从下笔的自己,前三张画更像是对恶劣窘困的生活环境的一种直白的表现,父亲死后家里穷到连张遗像都没留下;因有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而具有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与另类的理解,却又夹杂着些许的天真与单纯;梦中哥哥的出现揭露了继父丑陋和残忍的暴力行径,而让人难以理解的第四张画在我看来却是在前三张画凸显出来的意义上所呈现出来一种自我迷失。
是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心生的一种不解与怀疑,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心声的一种投射与共鸣。
敏感的两岸关系所残留下来的后遗症,社会环境的恶劣与悲凉,失去了温暖与幸福的家庭环境,在人们的身心所划下的一道道不断在溃烂流脓的伤口,通过电影等来了一次呼吸空气重见阳光的机会,不要再习以为常的避而远之或是冷眼旁观的漠不关心,任由伤口腐烂感染后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或凄凉的死去,而是要警醒而人性化的对这些伤口投入责任、关注与治疗,才能在苦苦的等待中迎来痊愈而健康的一天,从而过上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第一张画:父亲的遗像。
这是我见过的最特殊的遗像,一是画的,二是真实跟虚构夹杂在一起的画像,在小翔眼里,他的爸爸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真实但有点丑的人,三是这是一个小学生亲自给自己的父亲画的,不知道他在画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样的,看起来很平静的小孩,内心会不会其实很哀伤。
第二张画: 朋友的明显特征。
这个世界很残酷,但还是有很多默默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的朋友。
一是捡破烂换钱以帮助没钱吃饭的小翔的校工,校工自己也是个父母备受战争祸害早亡的可怜孤儿,甚至这种困窘一直陪伴着他直至晚年,他嘴上很冷漠,但其实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差点误入歧途的小翔,即使以物换钱,也是找的被遗弃的房子里的遗物,而不是去偷偷抢抢。
二是在公厕因缘际会结识的手枪仔,虽然手枪仔看起来游手好闲甚至净干一些鸡鸣狗盗之事,但他其实义簿云天,也盗亦有道。
小翔给一张纸,他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带着小翔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带他混江湖,在小翔幼小的心里,这个人肯定是好朋友的存在。
偷别人家东西,但看到家里有盲人专用的盲文书,动了恻隐之心,还回去了信封里可能是人家一辈子的积蓄。
第三张画: 梦里的哥哥。
明明没见过长大后的哥哥,小翔却精准梦到了在海边堤坝上走着的哥哥,也许是他哥来托梦了,告诉他自己被失踪的真相。
猜测哥哥应该是被继父家暴活活打死了,后边被砌在海边的堤坝里吧,他才敢这么笃定没人能找到,也因为心虚才辞掉了在水泥厂的工作。
总感觉妈妈也或多或少知道自己的第一个小孩是遭遇了不测,但生活的压力与变故让她无心追究。
第四张画: 自画像。
被继父威胁毒打,想着找手枪仔诉苦,但却发现,原来手枪仔自己的人生也是百孔千疮、自顾不暇,父亲行动不便,弟弟双目失明,他做那么多偷偷抢抢的事,也是为了维持这一家子吧。
可能总是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去面对解决吧。
The Fourth Painting(第四张画)2010看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喜欢郝蕾这个演员,二是本片获得了金马奖。
这部电影下载完也有一段时间了,正好放在我看够了好莱坞电影与日本电影的间隙,更换一下口味。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台湾一个乡下。
一个小孩子,父亲刚刚去世,无依无靠。
在一个校工的帮助下,联系到生母并搬来与她同住。
可是她生母已经结婚了而且又有了小孩,他似乎成为了一个外人。
在生活一段时间后,这个小孩子在梦中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哥哥,根据继父的说法,哥哥是走失不见了。
其实,他的哥哥是被继父打死了。
她的生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却无动于衷。
小男孩因为交到一个坏朋友而被带到警察局,通过这个坏朋友的讲述,警察知道了他哥哥的事情,就把他继父找来问话。
害怕的继父回到家里后,威胁小男孩老老实实的过日子,不要说出真相,否则也要让他消失。
于是,可怜的小男孩子,在这个母亲不关心,父亲不疼爱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生活。
本片通过四张小男孩的画来贯穿故事。
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父亲的生命结束了;第二张画是坏朋友的生殖器,证明这是他最好的朋友;第三张画是死去的哥哥在梦中的景象,他在想他的哥哥;第四张画是他自己,他要坚强的靠自己活下去。
这是我的理解,可能不太准确,但我的水平也就如此了,如果还有更有深一层的含义,我是参悟不透的。
影片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从大陆来到台湾的一批人的生活现状:大陆来台湾的女人,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吃了很多苦,十几年了,生活现状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即使有了孩子,也不能保护好,更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片中的生母,历尽生活的坎坷后,已经迷失了自己,自己的孩子被杀害了也无动于衷,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女人。
此外,失去父亲的小男孩子有着非同一般的成熟,有着与他年龄不符的心智,生活的艰辛让他变得很成熟,而且他将来的生活会更坎坷。
台湾电影总是有着独特的风格,乡土气息浓郁,还有着很深的人文情怀,这也是我喜欢台湾电影的原因。
本片也是如此,台湾恬静的农村风光,朴实的对白,非常传统的中国文化,都展现在银幕上。
这些元素,是大陆电影中很难见到的,即使有也会被中国导演按低俗、愚昧的方式拍摄,这样的国内电影我都不忍看下去。
继续说本片,本片的画面是灰色的,压抑的,而且有着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即使是小男孩与校工在一起、与坏朋友在一起的温馨时刻,影像风格也是冷冷的,并不感觉到温暖。
编导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出影片那种凄凉的情绪,以及小男孩的那种无助。
这样一部电影,看得心情很沉重,就像影片的色调一样,使人的心情变成了灰色。
本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郝蕾出场的几个片段。
她的戏份不多,但短短的几分钟就展示出她精湛的演技。
尤其是她在歌厅做妓女时的表演,几个眼神,几个动作,就将一个老鸨的形象演绎的传神到位,让人信服。
她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诠释也恰如其分,想要尽到母亲的责任,但是却没有尽到全力,而且还惧怕现在的老公。
对于失去孩子的痛苦更是通过几分钟的表演就展现出来,在教室中颤抖的双手,近似失控的表情,让我感受到她失去孩子的痛苦。
郝蕾凭借这十几分钟的表演夺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实至名归的。
本片的其他演员,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小男孩的表演中规中矩,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继父的扮演者戴立忍给我的感觉不够凶狠,不像是一个可以杀死孩子的继父;金士杰不说了,他虽是老戏骨,可惜角色的发挥空间有限。
总之,郝蕾的表现太抢眼,抢了他们的锋芒,看来台湾演员的演技跟大陆演员比较起来,差一个档子。
看完这一部台湾片后,我更加喜欢台湾片的调调了,什么时候大陆也能拍出这种风格的电影?
至于本片,很压抑的故事,很灰色的风格,不看也罢,毕竟看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开心就好。
序列:0380[电影天堂www.dy2018.net]第四张画BD国语中字.rmvb2011-06-06
第四張畫-2010第一张画:爸爸。
影片的开始便是医院。
太宰治的小说《惜别》中的少年鲁迅周先生跟医科同学回忆起父亲重病的时候所谓的名医开的古怪药方和药引,什么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一对、败鼓皮丸、平地木……甚至弥留之际的大声喊叫唤回垂死者的灵魂,完全是恶毒的欺诈。
——这些这些,小翔自然都没有做,他静静地在医院病房,看着父亲的气息微弱至死,连眼泪也没有滴下来。
大人说“带一张爸爸的照片来作遗照”。
小翔回家找了半天,除了爸爸的身份证,只有小时候和妈妈的照片。
于是,他画了一张爸爸的画像。
大小眼,细细的线条,这个男人画得有点丑,然而丑得有点真。
不知道小翔画画的时候有没有哭。
倒是校工爷爷打小翔的时候,他哭了。
“你的人生,才过了一点点。
”这话是金士杰跟小翔说的。
金士杰的故事,就跟表演工作坊里舞台剧演过相声说过的无数个相似的故事一样,空袭之后,失去了房子父母和家,至今还记得日本军人唱歌的声音。
的确,在爷爷面前,小翔那无比的凄惨怎么也惨不下来。
第二张画:朋友。
小翔被妈妈郝蕾带走,跟继父戴立忍一起住,认识了小混混,成了朋友。
他们一起干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在交班费的日子一起打劫小朋友、入屋偷钱发现有本盲文书便又把钱放回给人家。
我的好朋友,小翔的画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然而,老师娓娓教导,却依然无法让小翔理解这样一幅画在成人世界的含义。
第三张画:哥哥。
在小翔的记忆里有一个哥哥叫小翼,但是现在,他只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婴儿弟弟。
他总是梦见哥哥在海边的堤防一个人走着。
逐渐,整个故事浮出海面。
校工爷爷来探望小翔,他说要退休了,要回大陆看长江看黄河看上海。
他跟小翔说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干烧青蛙。
他希望小翔能够做一只坚强地勇敢跳出来的青蛙,就算受伤了,也要努力跳出来。
第四张画。
老师让他们每个人都仔细观察镜子里的自己,然后画出来。
我们期望经历过这些故事的小翔,画出一幅怎样的画呢?
畢曉海饰演的小翔,让人想起了《一一》里的洋洋,洋洋喜欢拍人的后背,因为对方总是不知道自己在拍他在看他。
小孩子的视界总是让大人惊讶。
更何况是一个像小翔这样一个敏感的小孩。
爸爸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是这样一个样子;大哥哥纳豆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最明显的特征不是圆圆的笑脸;哥哥永远不知道弟弟会永远记得自己……所有这些,小翔都记得,而且都画出来,他的画就是他的记忆,他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四张画,记录身边的最爱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
小翔没有画他的妈妈,辛苦拿到台湾的身份证,做着一份含辛茹苦还强颜欢笑的夜间工作;小翔没有画他的继父,在夜市摆捞鱼小摊,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哥哥;小翔没有画校工爷爷,金士杰生活的那个时代比他还惨,他给予小翔更多的爱和支持。
小翔没有画的这些人,其实反而更多地留在观众的心里,因为他们演得真是好;观众或许更希望小翔画一些更阳光更快乐的事物,然而,小孩子的心,就是一个无底洞,他看到的跟你看到的总是不同。
郝蕾跟小翔说哥哥小翼,她说“小翼,一个多好听的名字。
”若干年后,妈妈努力忘记过去的伤痛,她甚至忘记了儿子的样子;她带小翔回家的时候,剥了一个橘子给小翔吃,小翔不吃,她说“我不是要讨好你”;若干年后,她有新的丈夫和孩子,对于小翼,她几乎只记得他的名字,小翼和小翔,父母对子女的无尽希望,希望他们都能插上翅膀飞起来,就像金士杰所说的跳出来的那些青蛙一样得到自己的幸福。
你的人生啊,才过了一点点。
看完电影,最忘不了的就是金士杰和小翔的脸和这句话。
一个充满责备、爱和希望的话。
湾湾省地区的电影总能拍出一种苍凉感,不幸的家庭里生出的孩子,依旧会充满了不幸,金士杰老师出场戏份不多,但人设表现的很好,威严又温柔,对小翔很凶但是小翔能感受到他的好!
戴立忍大叔演技也在线,失手杀人后心理阴影严重,看到小翼的弟弟小翔来了后,阴影又增加了!
他的压迫感好强,跟女主对话、跟小翔对话、跟警察对话,感觉下一秒就要暴走了!
郝蕾确实是很厉害的演员,在大陆和台湾省都有很优秀的作品!
这种角色很难把握,面对生活的无奈又不得不去承受,紧绷的神经随时都会裂开一样!
四张画很有意思,从小朋友的世界去看生活,去世的父亲、朋友的小伙伴、失踪的哥哥,第四张画是自己,也是一只从锅里蹦出来的青蛙、也是一棵被啄木鸟啃的树。
是因为郝蕾参演的缘故,才会关注到这部台湾电影,而后又因为郝蕾因为这部电影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一直以来都对郝蕾身上那份独特气质有好感,自从那一次颁奖典礼之后,就一直对《第四张画》有着深刻的印象,今天特地找来看了看,事实上,自己已经有好久没静下来好好看看电影了,当然也没白看。
最初看到导演钟孟宏的名字,感觉好陌生,但这部电影被一大串奖项包围,就暗想这个导演应该不简单,上网查了下他的情况,可惜的是有关他的资料很少,他的电影作品不多,倒是之前的电视片不少,因为好奇一件事情,才会想到看看他的资料,一部纪录长片《医生》,两部电影《停车》和《第四张画》,就这两部电影,却总能许多内地的影子,《停车》中的内地妓女,《第四张画》里的郝蕾,金士杰那熟悉的内地口音,手枪仔时不时秀出的几口还蛮像那么回事的儿化音,我一直在嘀咕,导演钟孟宏是不是从小在内的长大的或者受到父母影响呢,除了陈果的《榴莲飘飘》之外,倒真没有太多台湾电影中有太多内地影子。
也许是自己现在太多挑剔或者是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了,现在看电影已经没学生时代那么用心,但是《第四张画》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主人公10多岁的小翔相依为命的爸爸去世了,本来该是很凄凉悲伤地氛围,导演选用了一段相对轻快地背景乐衬着小翔出场了,本来心里不解,人死了,为什么会用这样的音乐呢?
转念一想,一个小孩子又能怎么去理解一个人的离开呢?
他要是太早成熟,是不是更残忍呢?
几个短短的镜头就描述了10多岁的小翔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怎么让人不动容!
为爸爸准备一张好看的照片做遗像,小翔都找不到,最后小家伙用自己的笔为爸爸花了一幅画,这也是电影中的第一幅画,想想多悲凉,小小年纪,他生命中也只有爸爸这一个亲人,如今就这一个亲人也离开他了。
可就是这不到7分钟的时间,就显示了导演不俗的功力。
至少让我觉得不做作,很自然,比起内地的一些名导来,我还是能感觉到距离,倒不是比钟孟宏差,而是没有认认真真做电影。
再到金士杰扮演的老校工出场,真是应了那句“姜还是老的辣”,金士杰一开口,我就被震慑住了,那一句句“铿锵有力”顿时把一个因战乱而定居台湾的老上海演活了,他的一句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好熟悉,之后他到小翔生母家去看望小翔时与小翔继父说话时的表情,更是让我难以忘记,只是一个眼神就让我感受到了他那熟稔的演技。
只是感慨岁月不饶人,曾经儒雅帅气的金士杰老了,真的老了,曾经的《暗恋桃花源》已经离他远去了•••就在小翔和老小工这样生活的时候,他的生母出现了,从此小翔要和生父、继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了,而就是这一场景,真的让我五味杂陈,突然觉得小翔就是曾经的我,小翔对妈妈说“我害怕你们那个家”,那一刻,我是多么感同身受,而妈妈说了一句“离你叔叔远点”,她说得那么淡然,又多么无奈。
这就是小翔的悲哀,我一直忘不了小翔妈妈的那句话“我已经不是你曾经的妈妈了,现在我和叔叔结婚了,还有了我们的孩子,你对我们而言,就是外人”,突然想到类似这样的话或这样的想法我曾经也听过,留意到那时小翔的表情,小家伙很平静,不知道他是没仔细听,还是已经冷漠了。
我很理解,人都是自私的,就是亲生妈妈又如何呢,已经有她自己新的家庭,人家继父已经让你住进他们的家里了,你还能怎么样,还真指望人家把你视为己出吗?
不打你就不错了。
以至于会出现那两幅场景,继父一面晚上做生意还一口一口地喂自己的孩子,而小翔妈妈只是给她的儿子买了几件衣服和书包,她丈夫还为这个和她争执,只是几个简单的镜头,就是鲜明的对比。
看到那里,心里真的感慨万分,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和奶奶生活在一起,而是像小翔一样生活,我会变成什么样呢?
而即便是我大了,读大学时,有过像小翔那样生活的经历时,我都受不了有些言语和眼光,只是我知道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嘛,母子又如何呢?
那么多年都没有生活在一起了。
而这时,一个胖哥哥手枪仔出现在了小家伙的生活中,两人一见如故,手枪仔带着小翔去吃的,即便只是方便面,小翔也好开心,胖哥哥带他去偷东西,胖哥哥在他的帮助下,抢小同学的钱,教他认识身体•••直到他和胖哥哥一起进来警局。
这也诞生了小翔的第二张画,这个胖哥哥至少让他放松不少,不是吗?
小家伙,每天身在那样的环境当中,会有什么样的处境,什么样的心情,我是深有体会,一家四口人,妈妈和继父的孩子尚在摇篮中,继父的脾气阴沉古怪,平时离他远远的都让人害怕,怎么可能会亲近呢!
童年中本该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妈妈没有出现,断层的经历让小翔也不会和妈妈有很深的感情,何况妈妈每天还要上班。
在那样的家里,小翔能和谁说话呢?
而本来有个哥哥的,也被那个混蛋继父虐待致死了,也许是太孤独了,太想那个印象模糊的哥哥了,小翔画出了第三张画。
写到这里,有人会觉得郝蕾演的妈妈好残忍,怎么能这样呢?
尤其是和小翔说他哥哥的那段话时,甚至让人觉得这个妈妈都有点像继母了,哪里像个生母。
事实上,天底下哪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妈妈和小翔老师的谈话中,让大家感觉到这个妈妈其实一点都不容易,她一个从内地过来的人在台湾生活了10多年容易吗?
熬了10多年,才有了台湾身份证,即便是有了台湾身份证,她如果过得好,她会做那种工作吗?
每天受尽欺辱,毫无尊严。
她的一句“小翔怎么说也是我儿子,他还是个孩子”又道出来了自己的苦衷,而小翔不经意的一句“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啊”,更是刺痛了我一下,何止是小翔,即便是我,我都已经开始工作,自力更生了,我也想问问妈妈“你爱我吗?
那么多年来,你想我吗?
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和妈妈那么亲呢?
”其实到了,老师让大家照着镜子画自己的时候,我没太懂,我不敢去想象那第四张画会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小翔在那样的家里生活下去,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导演还真的会选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好出彩,有些角色即便是出场不多,也是很有戏,演继父的戴立忍也让我眼前一亮,演的那个继父让我觉得他好可怜,我会觉得他也是一个悲剧,是吧,看他演惯了好人,这一回也爆发了他的潜力。
最后就不得不提电影中的男一号,只有10多岁的小翔,小小的年纪,才上小学五年级,就能按照导演的要求把片中一个真实的小孩子演出来,看他笑,看他哭,看他受委屈,不知不觉就让我好喜欢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台湾电影节的评委把影帝颁给他,不无道理的,是吧?
时间不早了,就写到这里吧。
画蛇添足
兰斯莫斯社会讽刺&人类观察&邪里邪气舒适区。最后大底真的兜住了
看多了高概念感觉没什么惊喜了
救了命了
Venezia 20250829# 精彩!(兰斯莫斯终于邪到了我的点上
2.5 结尾蒙太奇加半星
看的时候我甚至在想有没有可能Don是外星人- -?滚字幕的时候坐在电影院,只有大自然的声音了,风声雨声雷声,鸟鸣,树叶的沙沙声,结局还是很好的!
的确没到前几部类型片的程度,但也够刺激,结尾可预测却依然让我笑出声,石头姐真的拼
35mm Chineses Theater A Perfect film for Halloween!
4.5, 绝对是兰斯莫斯迄今最佳,格局与风度兼备,张力与荒诞齐飞。作为当今风格化最鲜明的作者导演这家伙真的一直在进步,对峙戏每一场的内部递进和结构叠加都非常可信,功力太强了。
假马特达蒙目前为止最惊艳的一次表演
现在如果要在兰斯莫斯的电影里谈论深刻,或者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估计他本人都要发笑。一个毫无创新的照搬,实在看不出翻拍的必要。恭喜他又解锁了一个前所未见但仍然怪异的石头姐版本,可以抱着一起送走了
据说韩版弱在资金短缺所以完成度并不如导演所愿,看剧本来说也算是个好看的故事,轻描一下关照一下现实,冒着劲冲到结尾。ps,石头姐是不是要做第二个于佩尔抢掉疯女演员的赛道
Yorgos Lanthimos我对你的忍耐已经接近极限Ari Aster你也一样
喜剧标签是错误的,这片跟喜剧压根不沾边。领的英皇海报挺好看。
虽然还是很有观赏性,但和之前的poor things 宠儿 龙虾等相比实在是太平庸化了
#biennale82 press 继承了兰斯莫斯一直以来的大脑洞创作,但片子本身并不惊艳。不论前中期做多少的铺垫和引导,但凡知道了这是兰斯莫斯的片子,就不难猜到结局,并且可惜的是,如果结局是本作的惊喜,那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甚至沦为平庸。整体质量上不如poor things
拯救地球第一步是让人类灭绝!蜂巢敲瓜血溅当场以后我喜笑颜开,露出了婴儿般的笑容。配乐和aesthetics都太好了!
兰斯莫斯为了结尾这碟醋包了整盆饺子。
依旧是很美好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