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说大大超出预期,转念一想不过是追光一如既往的高质量发挥罢了!
这次追光尝试了新的手法,全片分为5部分单独讲述,就如同聊斋故事一般,但我觉得正是这种手法更难把电影做好,作为动画电影,时长出乎意料的达到了将近两个半小时,量大管饱,而且全程都没有刻意水时长,动画引擎和CG技术依旧国产顶级,看完想再刷一遍IMAX了。
5个故事中个人最喜欢鲁公女,其次是聂小倩的故事,鲁公女性格和声音都很像白蛇里的小青,聂小倩建模有点像蒂法,两部都很感人而且都是HE,说明追光还是能讲好HE的,希望可以给白蛇一个改编HE吧。
二刷过了,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前两个故事放在一开始非常败好感,而且偏低龄,很多人打低分也正是因为前两个故事,给人的感觉是从第三个故事才开始进入正题,如果删减掉前两个故事,整体时长在90分钟会更好,这样也更有利于影院排片。
没想到中国动画这么强了,之前没听过追光工作室,是不是拍白蛇传什么的那个,因为觉得故事都太古老没看过。
这次看完姜文的你行你上,觉得票价亏,在旁边影厅看的。
这个电影算是值回我的票价了。
视效十分出色和剧情上最后一个故事我给满分。
其他的。
画皮的故事有点老套,而且对一方是不公正的。
就这个故事而言我觉得女方直接说不救我能接受。
救了,又说恶心。
只是剧情安排,不然就不能衬托出女方是好人了。
女鬼是好人,妻子是好人,就这个男的是坏蛋,坏在何处?
画皮的故事是以前封建专偶制的时候讲给男的吓他们,让别出轨,别破坏封建财产制度用的。
攻击两人小家庭倾向,维护封建大家庭。
现在来讲给谁?
婚姻制度在年轻一代中都快解体了。
可能是讲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别结婚吧。
暂时没时间了,之后继续。
我是被微博上一个数码博主“肉呆大魔王”骗来看这部电影的。
因为他吐槽过很多烂片,但是对这部片子大夸特夸,所以我信了。
于是这部电影成为我观影生涯少数几部中场离开的电影。
太难看了!!!!
太难看了!!!
这特么是电影啊????
没有一丁点儿看点!!!!
看电影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部拼盘电影,但我想着拼盘电影也不是没有质量好的,《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一次性拼七个故事,不也有讲得特别好的故事吗?
何况这部只拼6个?
(好像实际是5个,但我第四个就离开了)。
第一个故事,是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崂山道士》。
坦白讲,崂山道士作为中小学课文上的寓言小故事,来告诫孩子们不要哗众取宠,要戒骄戒躁之类的话还算可以,但放在电影里用“白描”的手法,拍十几分钟,就真的很无聊。
不搞笑、不奇幻、没有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效果、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完全没有看点的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结尾的时候我甚至在想,“这就完了?
不可能吧,一定还有后续,前面白描这么久,不可能只是让我看一个男人哗众取宠然后穿墙失败的寓言小故事吧,也不可能就是为了让我看动画毛毡的效果吧?
毕竟效果也不是真的毛毡,后面一定还有呼应!!!
”于是在第二个故事的开头,我看到故事地点还是兰若寺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激动了!
我心想,“果然,这几个故事都发生在兰若寺,后面一定会汇总成一条主线,就像《无名之辈》《疯狂的石头》那种,多线叙事。
搞不好这个电影的结局就是几个小故事的主角一起用自己的本事打黑山老妖。
比如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幡然醒悟后重新领悟了穿墙术,成为了主角团一份子,在关键时刻用穿墙术改变战场局势的剧情!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开始接着看第二个莲花公主的故事,但看完之后我绝望了。
如果第一个故事让我觉得几十分钟后还有反转的可能的话,第二个故事就完全失去了这种可能。
莲花公主比崂山道士好,好在他完完整整、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是一个小孩子幻想成为英雄的故事,额外还有一点童趣。
但也很让人绝望,绝望在于他完完整整地结束了,不可能存在我之前猜想的几个主角一起打boss的剧情了。
于是我又回头在想,崂山道士到底在拍个什么蛋啊?
而且如果几个故事互相之间没有剧情上的强关联的话,有什么必要把几个故事地点都放在兰若寺旁边?
就硬放啊?
就像第三个故事硬改故事背景一样硬。
看完莲花公主的时候,我已经想起身离开了,但第三个故事标题是小倩!!!
正宗的兰若寺故事线。
于是我想着,就算是纯拼盘电影,应该有那么一两部好的吧,小倩这么经典,应该不会太难看,于是我忍住了离开的冲动。
然后开头又把我骗了一下,居然把时代背景改民国了,哇~难道有意想不到的创新?
看到主角学医的时候,我又在想,哇~好像还结合鲁迅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观点?
好像有点意思?
然后十几分钟后(也许是二十几分钟,没看时间),我又无语问苍天了。
创新在哪儿了?
合着您就改了个时代背景是吧?
这个故事放在民国和放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呢?
是想表现旧时代把人变成鬼、新时代把鬼变成人吗?
那新时代的作用你也没体现出来啊?
这一点,万合天宜的喜剧片《人民的贞子》都比你拍得好。
人家的主要目的还只是搞笑,不是说教,吊打你的立意啊!!
因为人家是真的有写新时代的百姓(军人)掏心掏肺地对贞子好,于是改变了贞子的想法的剧情。
但你这个故事不还是善良的书生在侠客的帮助下打败了老妖怪救出漂亮女鬼那一套吗?
和时代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和学不学医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看完小倩的时候我已经麻了,第四个故事还能让我坐一会儿,纯粹是因为第四个故事《画皮》这个和小倩相提并论的ip以及我那有点心疼的票价,让我在走和留之间犹豫不决,于是在犹豫中又看了一会儿。
但我终究还是没能忍下去,什么旧镜子坏了就买个新的,做菜试试新的口味,这种很直白但导演可能觉得很有寓意的台词,看得我意识脱离躯体神游太空了。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中途离开电影院过了。
虽然舍不得票价,但我转念一想,我的金钱已经浪费了,我不能再浪费我的生命了。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离开了电影院。
《聊斋:兰若寺》后面的三个故事重点围绕一个“情”字,借鬼喻人,画里有话。
最喜欢其中的《画皮》,影片以女性为第一视角重新讲述了这个早就被大众所熟知的故事,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婚姻对于女性的意义。
画皮的创新之处在于,并没有将两个女性角色对立起来,因为可怕的从来不是鬼魅,而是人心——是人性中喜新厌旧的本能;是婚姻中一地鸡毛的琐碎;是现实中人心易变的无奈。
女主陈氏的眼里没有对画皮鬼的恐惧和憎恶,同为女人,反倒从彼此的眸中看到了自己的投影,是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悲悯。
整个故事以“铜镜”贯穿始终,窥探人心,照见人性。
故事的开始,妻子嘱咐丈夫,家里的铜镜需要打磨了,丈夫虽满口应下,在敷衍塞责后却想着弃旧换新,可谓“句句有回应”,却又“事事无着落”,全然不记得这枚铜镜是新婚时自己送给妻子的礼物,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男人此刻满心满眼只有“金屋藏娇”的喜悦,铜镜旧了可以更换,感情又当如何……电影中,镜子里几次映射出妻子的脸,从最初的疲惫失落,到后来的痛心无奈,最后只剩厌恶。
虽然出于良知,她选择救回被女鬼宛心的丈夫,哕出一颗心使其起死回生,却在故事结尾丈夫痛哭忏悔时说了句“恶心”,真是一语双关,撕开了这场婚姻虚伪光鲜的遮羞布,露出污秽溃烂的内里,妙!
从电影院走出来,不禁在想,人的劣根性,注定了婚姻的存在更多是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稳定的工具。
“等闲却变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也许婚礼上人们信誓旦旦的确发自肺腑,婚姻伊始怀着矢志不渝的初心也不假,可这心,却在日常生活一点一点的消磨中变得面目全非,甚至相看两厌。
面对新的诱惑,能够坚守本心的又有多少呢?
所以婚姻走到最后,全凭良心。
想起中学的语文书里有篇课文,是诗经的《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原来早在春秋时期,女性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婚姻的思考。
“氓之蚩蚩”,看似忠实憨厚,却最善于伪装,女子耽于爱情的美好就如同斑鸠沉醉于桑葚的甜蜜,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人在婚姻的磋磨中消耗了青春,也终于认清了现实。
男子本就强势易怒,喜新厌旧,当生活归于平静,褪去滤镜,女子才发现,“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宽阔的河水尚且有边界,自己日夜操劳后的疲惫和失望却无边无际,从文字中能感受到她最后抽身离去的决绝,正如《画皮》里的女主,吐掉满腹委屈与隐忍的那一刻,才是真正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摘下“王夫人”的标签,镜子中自己日渐模糊的面庞才清晰起来……
爱情固然美好,却终究不能作为“主食”。
任何一段关系,都不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婚姻如果不能成为庇护所,至少也不应化作牢笼。
所以,结婚的意义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彼此成就。
因为爱自己,才是值得一生去践行的事。
故事里的女鬼,实在美得楚楚可怜,让我想到《红楼梦》里对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电影里处处宋式审美,几乎每一帧定格下来都是一幅古画。
中式的留白,古典的配色,园林的纵深感。
细节满满,无处不在的画中画,意中意。
这注定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作品。
前面略显低幼,高潮来的太晚。
为黄泉路的摹画点赞,黑白无常画得很好,毕竟很少能有国内动画来刻画黄泉路这个场景~鲁公女整得跟金建希似的…建议看前看一下原著~会有点帮助,便于理解作者改编的意义与不同。
对于乌龟和蛙的无厘头完全可删,个人总体感觉其实是超越长安的。
喜欢的顺序是45321,画面自不必说,追光的画面一直顶级,这次终于好好打磨了剧情,每个故事都与所在的朝代背景结合,12童年向,345讲情,都是那些老生常谈的故事,重要的是老树开新花,恐怖的地方幽冥诡谲,轻松的地方诙谐幽默,感人的地方动人心弦,节奏把握的很好。
《崂山道士》简单的一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不要贪心,好高骛远,故事上没什么创意,主要是画面表现手法采用毛毡,人物场景生动活泼《莲花公主》充满童趣的一场大冒险,把解救蜂巢幻想成英雄救美,配合盛唐的恢宏场景,极具浪漫《聂小倩》民国人鬼情,把原故事与时代背景结合,乱世中人性的恶与鬼魂的善,谴责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小倩从鬼化人也正了暗喻了采臣行医救死扶伤拯救国家的时代精神,最后上升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倒大可不必……《画皮》明代夫妻情,妻子在经历了丈夫背叛后思想的觉醒。
视角多次给到妻子的面部,从一开始的怀疑隐忍,再到鬼被处决时的怜悯(鬼也只是不过想找个家,与她自己的处境有何不同),到救丈夫时的坚定,再到最后听着丈夫辩解时的嫌弃,含蓄内敛,压抑的情感在最后的两个字中爆发。
正可谓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鲁公女》转生轮回情,回到追光舒适区,这种男女跨越障碍的爱情故事可太熟了,白蛇那么多部没白沉淀,黄泉路,奈何桥,孟婆汤的场景做的很棒,阴阳两隔,来世再见
前三个故事三如折磨,仿佛是某种内部奖励让攒够多年苦劳的技术总监过把导演瘾,只有表现没有表达,充斥着保守刻板油腻的过度表演(崂山道士尤甚!
),小倩嫁接到民国也并没有利用好时代议题进行延伸解构,相当于只给故事换了个皮肤。
前半部分整体观感像看了个20年前的大型央视动画栏目包装,尿频尿急随便尿,全程尿点连点成线。
第四篇画皮水准一骑绝尘,断崖碾压,无论美学还是试听甚至拉高了行业上限,值得一看。
最后一篇鲁公女相对画皮中规中矩,表现良好,情绪饱满,情节圆满也是个令人满意的故事。
从全片结构来说,井下精怪比拼故事,先讲了几个一般的故事,然后逐渐升级,最后蒲松龄来个精彩的收尾。
这样看来总导演不但知道前几个故事不行,甚至还作为了叙事的一部分,这就很气人,相当于明知不行还给端上来,变成的电影的一部分。
我大概想象了一下,这个电影的创作灵感是在什么场合诞生的——
不一味迎合市场和观众的态度,这得是有足够底子的公司才能做到的追光的年会上,这波年轻人喝高了,在酒精的刺激下,他们曾经偶然的灵光一闪,那些一念之后就被埋藏在脑叶的点子,那些他们想做却又不敢说出来的想法和创意,此时此刻就像光着膀子从被子里跳到床下,展现在了公司中同样光溜溜的人面前。
还有老板面前。
我想做个故事,古代贞洁烈妇救夫,我呸,渣男有啥可救的,要觉醒!
我想用毯子卷起来做个动画!
我要把鬼狐仙怪放到蒸汽机的背景里!
我要创作一个中国版的梅莉达,我要做一个中国的小黄人!
于是,这部集锦,这部展现一个公司能拥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们的宣传片就诞生了。
很多人会突然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可能是一个技术上的灵光一闪,可能是一个独特的态度理解,可能是突然而来的强烈情感。
这些灵光一闪或者情感诉求可能都很强烈。
当提出这个创意时,相信每个人都充满激情。
当这个创意要延伸成一部120分钟的电影的时候。
创作者们会发现,紧凑的故事被分散了,激情被冲淡,绝妙的创业也在冗长的剧情中出现了瑕疵、漏洞、败笔。
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做到120分钟,每一分钟都很精彩。
有些点子注定是无法一直吸引观众2个小时的时间。
但是拥有一堆天才的公司不甘心,他们不想浪费这些才华、灵感、情感,他们也不愿意将这些精华埋没在时长中。
那么25分钟的短片呢?
这个时长正可以让灵感的火焰,创作的热情光芒,燃烧到最后一秒。
好的,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在一个电影里,讲述5个充满巧思、童真、情感、美景、恐惧、热爱、伟大的故事呢?
所以,这部聊斋是一个集锦,一个集合了绝妙的创意,浓烈的感情,集大成的艺术表达。
这种集锦的好处,就在于创作者们能够自始自终表达自己最浓烈,最精华的诉求和创意,而不会出现因为时长造成的平淡诚然,立意的不同无法将五个故事铸造在一根柱子上,《聊斋:兰若寺》可能会因为风格太过迥异,造成受众群体的撕裂,造成多方不讨好,造成商业上的败笔。
就算这片遭遇票房的不幸,也掩盖不了追光这群艺术家耀眼的光。
我们将目光转到故事本身上。
几乎每个小故事都有追光或者其它电影的影子。
这并不是邯郸学步,而是发扬光大全片五个故事可以说渐入佳境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有很明显的照明娱乐的风格,俗气但又接地气,这片段的动画风格也是最特殊的,毛毡人偶的特效,但是除了新颖之外,对于观众的感观没有啥质的提高。
这种插科打诨的风格,很大众化,很有娱乐性,但是就像小黄人不是我的菜一样,本段也是我认为最差劲儿的一个故事,主题意义上不像后几部那么明晰,我曾以为惧内会成为对这个故事的解析,结果作者根本没想往这边走,更多的是在炫技,对画风、对构图、对场景转换、对幽默。
有些俗气了。
影片非常贴地气的为每一个小故事在结束后通过蒲松龄的嘴做了总结,有点太史公曰的意思,这块我认为大可不必,太有把观众当学生的意思。
第二个故事,《莲花公主》——风格特别像《长安三万里》和《小门神》,整体偏儿童向,小男孩拥有的稚气,和最后展现出来的侠气,莲华公主纯纯的二次元卡哇伊风。
它表达了童趣和浪漫英雄主义的结合,不过归根到底,是一个儿童片,里面展现的感情更多是友情和两小无猜。
有种皮皮鲁与鲁西西的感觉第三个故事,《聂小倩》——大家会惊呼,为啥聂小倩的故事在民国时期出现了!
不需要大惊小怪,追光可是一个把《青蛇劫起》放到废土风的科幻背景里,让哪吒开机车摩托的惯犯了。
哪吒重生上映的时候,的确是吃了一惊,但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从本篇开始,故事叙事开始成人向,又到了我最喜欢,也是追光人最喜欢讲述的主题——爱,刻骨铭心的爱和恨。
聂小倩的人鬼恋比较传统,也是追光惯用的叙事方式,不过在浓重的情感之外,民国风情确实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宁采臣从长袍纶巾,变成了戴上了眼镜穿上中山装,从书生气变成了怀揣救国梦的医学生(有点鲁迅的味道),当聂小倩从霓裳羽衣变成了修身旗袍时,我们会感慨,新的设定更让人物跟接近我们得价值观,而人物的魅力丝毫没有削弱——聂小倩穿啥都好看此时,最有意思的一个潜台词也在本篇里出现了。
当燕赤霞扔下桃木剑,用驳壳枪把姥姥赶跑的时候,他怒骂了一句——啥破玩意,都打不中,什么劳什子。
对于现代文明的不满,放到创作者的脑回路中,也许是他暗骂了一句——还是卿本佳人的套路好。
第四个故事《画皮》——绝对是叙事上的惊喜,是全片唯一一个跳出追光传统的篇章
本篇的整体色调也是五个故事里最灰暗的,也代表了女主陈氏的心境如果单纯按照原著的方向机器复述,那么在现代人看来,一个渣男的故事没啥值得正眼看的,一个渣男偷情被开膛破肚那是他应得的,还要让他老婆受尽磨难把他就回来——我呸!
于是导演在本篇开了女性觉醒的大招,在不大动聊斋原貌的前提下,加入了当今观众的价值观。
陈渣男的原配夫人陈氏的刻画绝了,从一早的家务,到遭遇丈夫的冷暴力,对曾经新婚燕尔的怀念。
直接可以映射到现代社会里家庭女性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当她一边经受着感情的背叛一边按照原著的故事还要救自己的渣男老公,我们会发现她一边因为伦理道德的要求,必须做一个贞洁烈妇,同时内心又对于自身的遭遇和自己的行为感到疑惑,本篇最后一句话,出自陈氏之口,也说出了此刻观众的心声——恶心!
展现了多种叙事和主题后,追光用自己最擅长的的情,做了一个集大成者般最强的收尾——第五个《鲁公女》。
这篇故事一开头,当我看到,鲁瑛骑马一跃而起,射出利箭的画面时,我不禁脱口而出:梅莉达公主(勇敢传说),你咋托生到山东了?!
迪士尼公主系列里唯一一个养女本篇坚持了传统构架,不同于前几篇或是时代上给于新意,或是两性问题上给出新解读,它是用最经典、最传统的追光的核心精神,创作了一个最追光的故事,展现了一段丝毫不输于《白蛇浮生》的生离死别和金子般的爱情。
在最后,张于旦背着鲁瑛跃出地府的那一段,其精彩程度堪比《青蛇劫起》里最后白蛇不断转世寻找青蛇的段落。
《聊斋:兰若寺》在面世之初,当提及由5个小故事组成是,我想到,这也是成败的关键,如果它能把这5个小故事融会贯通,缠绕在一个条主线里,最后将它们收束到一个结尾,那么这部电影必然是一部佳作。
而最后呈现的,则是以创意为出发点的集锦,这种呈现的结果说实话是有些让我失望的,我一直觉得追光编剧的功力从白蛇系列开始是经得起考验的。
写在最后,笔者认为经过本片之后,追光的格局感觉又高了一些,并不是说它的票房期待或者说捞金的手段有多老辣,而是在走市场为王的路线的同时,不忘纵容创作者的灵光华现,这种不束缚作者手脚的态度,对于一个大公司可算是难能可贵。
追光动画的《聊斋·兰若寺》,将五则的志怪故事锚定于“兰若寺”这一意象之中,使散点的灵异、情色与人情,被一处“中阴之地”收束,既非尘世,亦非彼岸。
更准确地说,这座寺庙是一个空间,即是结尾处的上联,而“井”将人世的苦与欲、情与业,一一沉入“太虚幻境”之中。
片中设定一蟾一龟对话于井底,仿若《红楼梦》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般的设局之眼。
他们既是“出世”的象征(尤其龟的形象隐含着济公之影),又以辩难之姿“入世”,与凡人蒲松龄相对。
他们非全然超脱,亦非沉溺,始终以一种旁观又牵引的视角,观照人间悲欢。
影中诸事,最终归于他们的争执,也将复归空无。
或在提醒观众,人世间的繁华与痛苦皆为虚妄,最终都将归于幻灭。
本作所选取的五个故事《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以及《鲁公女》皆为旧文新讲,尤以女性角色的丰富形象最为引人。
在蒲松龄借“花妖狐魅”之形,喻“人间百态”之情中,更增加了女性的底色。
我喜欢《崂山道士》中王生最后掬水的眼神,它不同于原著中对道士的怒骂,而更像是一种更像是一种勘破世事的凄然,认知“道法”不过是一场幻梦,人与仙之间如同这镜花水月;借由“梦”便走进了梦境成真的《莲花公主》,电影将原著中人物幼化,并附以童真,其蜂巢之中的景色,让人有《CoCo》的感觉,而花朝节的欢腾又带有东方女性的神性之美。
莲花公主特别像《王者荣耀》里蔡文姬的风格,而对抗黑蛇的蜂群之战,也极力展现了蜂王的勇猛精进。
如果说前两则故事是从“梦”出发,那么后几则故事则由“梦”入“情”。
”将《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殊途”,融入当下更深刻的社会思索之中,就像作品中所述“过去、现在和未来,尽在这镜花水月之中”。
聂小倩的故事出乎意料地置于民国时期,在保留作品原先情节脉络的基础上,突出了“乱世夜叉”这个政治隐喻,同时通过燕赤霞之口,让宁采臣与聂小倩放弃前往北平,似有将“人鬼殊途”转译为“新旧社会”之别的寓意。
在结尾与夜叉的斗争中,身为“鬼”的聂小倩借由“情”转化为“人”,是一种基于情感与历史的再诠释,也是借由“情”字得以重生(人变鬼、鬼变人亦是新旧社会的宣传点)。
而《画皮》是我最为偏爱的篇章。
动画风格精致而压抑,陈氏的形象挣脱了原著中的扁平形象,将贤淑、猜忌、隐忍乃至最后结局的憎恶,展示得更具主体性与悲剧感。
特别是将画皮鬼的哀戚与陈氏的沉默置于同一画面中,显影了“画皮”的真正含义,这人与鬼的形象,不过是欲望与身份的隐喻。
鬼求一个家,陈氏也求一个位置,她从鬼的口中听见了自己的心声,让她也明白而今种种不过也是与王生有一个“家”罢了。
这种人鬼共情是站在女性的视角中,明了无论人鬼内心的底层诉求,同时对于”安全“的向往。
虽说是画皮,最终却是落脚于陈氏,当她忍辱向乞丐求药,这里并不像是原著中一心只求丈夫复活的形象,而是一种被“点化”后无可奈何的选择。
陈氏将自己立场代入的“画皮”形象,即是,披着“人皮”的鬼消失了,披着“夫人”身份的人还要活着;因为活着,所以需要救;因为要救,所以要忍受屈辱。
呕心吐秽之刻,陈氏面对丈夫的忏悔,用“真恶心”三字道出人世之荒凉:对丈夫的、对自己的,也对世人的。
所谓“人皮”,不过是社会性构造下的伪装,人鬼同困于此。
这里的神情塑造特别抓人,没有原著的大悲大喜,只有心力耗尽的虚无。
所求不过是偏安一隅的苟且,所谓善恶,不过是“天道好还”四字。
“愚哉世人!
明明妖也,而以为美。
迷哉愚人!
明明忠也,而以为妄。
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
”而最后的鲁公女,同样是女性为主角,扩写了原著的内容,柔化了二者之情。
扩写后的叙事将男女之爱从原著中的肉欲延伸为灵魂伴侣,纵使生死流转,亦不弃不离。
因而莲花复生的故事,多是增加了二人的经历,再由经历产生怜悯。
这里我的观感和原书相似,且不论技术手段与画面表现,本篇确实值得一个最后的完满结局,但剧情为了曲折而繁复(篇末再生的卢公女认不出张于旦,虽为故事的曲折所需,但略显枝蔓),又因过于削减卢公逼迫之“恶”的因素,以至于死亡来得太过轻佻。
虽有最后二人共同逃离黄泉,此间种种回应为善之举,从而想起前世,但这其中却也失去了影片的节奏,着实可惜。
顺带说一声,这里的孟婆应该是以后土娘娘的形象出现,非常之好,黑白无常也很有力。
梦幻泡影,转瞬即空。
蒲松龄在此间以”狂生“的形象,确实放浪形骸与我潜意识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可是“行走于世间,人人不都是披着各种‘人皮’的枯骨?
”,又何须纠结于形,而生诸多妄念。
原来生离死别,不过是一番自作多情。
书中人物,仍会旷久长存,孳息于自己描绘的大千世界。
无论是否广传,无论遭至何般苛责,《聊斋》仍为他们的承载。
追光动画2025年的新作《聊斋:兰若寺》从刚上映的时候就让观众期待值很高,甚至有人认为,《哪吒2》下映之后,这是目前院线唯一能看的国漫了。
同样是经典大IP,同样由国内顶尖的动画公司制作,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很多人知道追光动画,是因为两年前出了个《长安三万里》。
所以不少人对《聊斋:兰若寺》的期待很高。
开分8.3,但评分一降再降,最终停留在了6.6。
失望啊失望!
那么这部动画的雷区在哪儿呢?
01鸡肋的主线剧情《聊斋:兰若寺》是一个拼盘动画作品,这也很符合《聊斋》的特点,因为这本原著就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
其实故事只有5个,还有一个是主线故事,或许作者还想延续《长安三万里》的玩法,但明显主线剧情单薄。
《长安三万里》虽然从高适的视角切入,然后碎片化讲述了李白的几个片段故事以及和高适之间的友谊,但剧情整体上是连贯的。
而《聊斋:兰若寺》的五部动画是独立的故事,之间没有关系,和主线有些割裂。
主线故事叫《井下故事》,讲的是蒲松龄途径兰若寺落脚,然后掉入井下,和蛤蟆精、乌龟精比拼讲故事。
这个主线剧情整体上来说就是很幼稚,无非是故事大赛,那总要有个结果。
可是最终,蒲松龄作为蛤蟆精和乌龟精裁判,一碗水端平,平息战火的方式就是自己也讲了一个,而且比他俩更好。
故事比拼的主题就是“情”,这确实很符合《聊斋志异》原著的主题,各种“人鬼情未了”的故事。
如果单独拿出来哪一个都挺好看的,可是用目前《井下故事》的主线串联就觉得有点刻意了。
而且《长安三万里》中的讲述者高适是故事的亲历者、旁观者,讲述的过程就更加真实可信。
但《聊斋》本就是蒲松龄的原著,可他却变成了故事里的一环,而且还是听两个神神叨叨的人讲述的,就觉得有点没必要。
不妨改成蒲松龄一边写书一边游历四方,也同样成为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然后将这个故事写出来。
如果只是讲故事大赛,未免过于低龄化了。
02六个故事六种风格加上主线故事,《聊斋:兰若寺》中一共有六个故事。
其中包括《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还有主线《井下故事》。
最初看预告片的时候,片方宣传的是这六个故事会用六种不同的风格表现,这还挺让观众惊喜的。
之前看《中国奇谭》的时候,也是这种单元故事,每个小动画的导演都不同,风格也不一样,看着很有新鲜感,也很有中国风。
《崂山道士》用的是毛毡风格,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爱好学道修仙的王承去崂山拜师学艺,最终学习到了穿墙术,师傅告诉他法术不是哗众取宠,但他回家之后就急于在妻子和邻居面前暂时,最后撞了一头包。
这个动画风格很独特,目前并没有看过哪部动画采用了毛毡的风格,整体的质感毛茸茸的,给人一种很梦幻的感觉。
第二个故事《莲花公主》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讲述士子窦旭受邀至“莲花国”,与莲花公主相遇,并帮助公主化解巨蟒灭国危机。
莲花公主就是一只小蜜蜂。
整个故事童真可爱,那么动画的风格也采用了一种欧美童话梦境风,看上去很像《寻梦环游记》。
第三个故事是《聂小倩》,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只不过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民国时期。
这个动画的风格采用了一种“水墨淡彩”的方式,就是以水和墨为主要材料,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色浓淡来表现画面,呈现出一种中国画的味道。
而这种风格恰能突出人鬼情的凄美。
第四个故事大家也很熟悉,是《画皮》。
画风用了宋代工笔美学的方式,采用工笔重彩的压抑色调、戏曲写意的肢体语言,将婚姻批判包裹在凄美诡谲的宋代画卷中。
第五个故事是《鲁公女》,讲述痴情书生张于旦与早夭才女鲁瑛人鬼相恋,为助其转世,勇闯黄泉路,直面无常鬼吏的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青春浪漫的色彩,而动画风格也是绚丽奇幻的。
主线《井下故事》也是充满奇幻色彩,视觉效果拉满。
回顾这六个故事,风格确实不同,但并不是六个故事六种风格。
至少很多风格并不明显,比如《井下故事》《鲁公女》和《莲花公主》的区别并不大,如果不是专业学动画的观众很难区分。
《聂小倩》和《画皮》最大的区别就是年代不同,但整体风格也很类似。
比较突出的是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毛毡风格很有特色。
所以说,如果要宣传六个故事六种风格,不如区别更突出一些,木偶、剪纸、皮影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动画风格,为什么不用呢?
所以若论国风,《聊斋:兰若寺》还是比不过《中国奇谭》。
03魔改原著对于这种古典小说,其实怎么改粉丝的怨念都不会太大,一千个作者的笔下有一千个哪吒,饺子都让哪吒有很眼圈了,罗小黑都让哪吒的丸子头像积木一样可以随意拿下来,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聊斋:兰若寺》选取了这五个故事中有两个故事是观众所熟知的,但似乎魔改了剧情,让观众并不满意。
首先是《聂小倩》,影视剧拍过无数个版本,只要是“聊斋”IP之下的影视剧就必拍这个故事。
原版的《聂小倩》应该是唐宋时期的人,但《聊斋:兰若寺》里将这个朝代放在了民国。
人物还是不变,男主角宁采臣不是进京赶考的书生了,而是一位有报国志向的医生。
故事背景是民国乱世,没有具体交代,但大概率不是抗日战争就是军阀混战。
聂小倩的设定是官宦之女,埋骨在兰若寺,被夜叉姥姥控制吸人魂魄,这些剧情都没有改变。
改变的是燕赤霞,他开始觉得刀剑不好用,然后用开了光的手枪打夜叉,还挺魔幻的。
这些现代化的改编倒是无可厚非,魔改的是结尾。
原著里的《聂小倩》虽然也是圆满结局,但至少符合逻辑,在燕赤霞的帮助下转世为人,与宁采臣成为夫妻。
而这个版本里的聂小倩竟然是因为和宁采臣朝夕相处有了人味,然后自然而然复活了!?
逻辑上有点扯淡,就算是一出鬼怪神侠的故事,也要有一些底层逻辑的。
《画皮》也被改编了很多个版本,但原著中的王生就是死了没有复活。
不过《聊斋:兰若寺》似乎很喜欢大团圆结局,电影塑造了一个善良且果敢的陈氏形象,她坚决救活了丈夫,但由于丈夫出轨实锤,两个人或许以后也会带着隔阂过日子。
这就是蒲松龄总结的“至亲至疏夫妻”。
其他几个故事由于不清楚原著剧情,也不是很让观众熟知的故事,暂且不评判了。
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反而更加期待今日上映的《罗小黑2》和即将上映的《浪浪山小妖怪》。
国漫还在探索中,即便有许多次失败,也仍要支持一下的吧!
小时候看的,还挺好看的,我记得是2011年的暑假,江苏卫视晚上播的,每天都看,当时我最喜欢潘十七了,抗联女子突击队八个人,一个比一个美,现在看来都是满满的回忆!抗联女子突击队指导员:秦天罡通讯员:宋小满队长:沈桦队员:邱美琳潘十七潘十九瓣儿陆梅二丫图丽娅
没忍住的给了一星,找不到亮点。
受不鸟了
断断续续看的
看这个,我爸常说“要真这样,抗战就不会打八年了。”!
一般,比上一部差点,日本间谍女的每次都出问题了,显得日本鬼子没那么聪明……
分刷的吧都这么高,喜欢用黑人是吧
日本人太烂了,根本不能体现我军的英勇
日本阴的作战能力不是一般的差啊!还有那女队长,拿把狙击枪就没见打过重要的人,全是些小兵。
康华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