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和小时候有同感的就是,懂事的女孩往往不容易幸福,所有的任性和幸运都属于那个不那么善良又不那么懂事的女孩子。
所有人物里最喜欢乔,因为我也像乔一样,曾希望自己是男孩子,去变强去看世界,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曾坚信自己会一辈子不嫁,也不喜欢幼稚没有野心的男孩子,也许是从小对父爱的需求,希望有个能担当的男人撑起一个家,所以想把自己也修炼成男人。
后来看着姐妹们一个一个都找到幸福,自己才开始有了触动和转变,明白原来女孩都是要长大的,都是要嫁人生子的。
别人都有了幸福而自己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
记得乔说过,如果劳里求婚她会答应但不是因为爱他。
我可以理解,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小时候会为乔和劳里没在一起而失望甚至不解,但现在却觉得还是老头更适合她。
有些人之间就算有爱情也不一定适合相伴一生,恋爱可以是很相似的人,但婚姻需要互相包容和理解,这么看来乔和劳里确实不适合。
最后送上电影里最后一句话,也算是勉励自己:一切刚刚好就挺好。
我有太多赞美和眼泪了。
Jo的小雀斑 笑起来灵动的样子 对Beth和Laurie说i will fight it的坚韧 失去姐姐和挚友的落寞…我真的好爱Jo 想像她一样坚韧 明媚 相信自己应该相信的,并为之奋不顾身…第三集是泪点集中地,Beth太令人心疼了哭死我了,母亲对她说“亲爱的,你比你想象得要勇敢的多😭”她一定是怀抱大爱的天使,在人世间短暂停留,柔软善良…Laurie:Can we go back to be happy again?Jo:Not quite. We are no longer children anymore. 😭无法接受最后Jo和Laurie没有在一起,各自的伴侣真的适合吗…剧情上很像美版傲慢偏见,但又并不相似,傲偏更有距离感,这部至少这版电影,更侧重亲情的温情描写,好几个妈妈的镜头都令我动容…ps:amy的角色总让我觉得很坏心眼… 其他版本日后再补~
jo不爱social, 独立独行,有自己的想法,不矫揉造作,坚强勇敢又有韧性,有一点不羁和叛逆, 也有柔软的一面,为家庭默默付出和牺牲,甚至打算守在家里孤独终老。
她那种超脱的精神在那个时代是很难得的,女人的一生多是像meg一样,虽然也会工作,但多是social参加各种舞会找到someone, 然后结婚生子。
我当然不说是jo是100%完美的女主角,她也会有愤怒和情绪崩溃的时候, 比如Amy的恶魔小精灵上线把jo的第一次小说手稿烧毁,但我是很同情JO,因为她不给Amy去是考虑到礼数不合但是为了不让Amy那么失落还去特意带了小礼物回来给Amy。
有一种好心着雷劈的感觉,不管jo是否出自私心当时是否喜欢laurie不给amy去,对此我是同情JO的,善意被践踏的感觉。
又比如jo一直很想走出这个country,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视野来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
但是她没有获得这个机会,反而是妹妹Amy可以陪着贵妇auntie周游列国。
她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她只能keep working,好的事情都轮不到她,但是个人感觉跟多是她性格使然,不够她妹妹讨喜吧。
就算她有这个机会,她也会不好过的,可能内心会一直翻白眼给那群贵妇。
还好,她还有理解她的父母,她内心的那团火也没有熄灭,既然不能利用别人创造的条件,那就自己开创,所以她勇敢离开了温暖的家园,踏上自己的旅途到其他城市去看看,去探索跟多的未知……一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Jo 一直拒绝Laurie , 我好像Jo对Laurie印象也不坏,他们有自己的秘密花园,就是Jo的阁楼,Jo会在上面写小说,Laurie会在上面陪着她。
Jo会温柔的喊Laurie 作little Teddy。
我感觉Jo是对Laurie有过好感,有过crush的。
当jo的第一次的小说被销毁时,她说要Laurie陪她滑冰才能开心起来,感觉有一点像小女生需要她的大男孩宠溺她一样,反正这过期的糖我磕了!
还有一个栗子是,在小阁楼,laurie第一次亲她是,她的反应是淡淡的默默的推开他,如果真的没有一点感觉,应该是很惊恐的推开啊?
然后一脸黑人问号,excuse me???!!!
第二次在厅里面,laurie想要亲她时,他们坐在沙发上,靠的很近,jo都要闭眼等着他亲过来了。
可能她妈妈那一喊,把她从梦里唤醒了,不敢再逾越下一步,只能再声明自己的立场说不可以吧。
我感觉jo一直压抑着自己,一来可能是本性使然,把内心的想法都往心里藏更何况这可能是一段不成熟的稚嫩的感情萌芽。
二来是她当时的主要精力是focus在养家糊口这个关节上,大家大事小事不断,她没有时间去考虑那么多儿女私情只能多创造写小说为家里多挣几个bucks。
三来是心思细腻的她发现Beth 可能喜欢laurie,那她就更加不能和他在一起了。
第四是后来可能她越发的成长,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写作,而Laurie一直是按照他爷爷给他规划好的路线按部就班,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已经发生了分歧,就说有好感也很难走到一起了吧。
所以也就是为什么jo最后和跟她有共同话题和理想的德国教授一起了,但是她跟L就是我的意难平啊!!!
可能是没看过原著,所以对这部剧的观感还不错,除了有些友友们提出的父亲重病时姐妹们的生活状态略微矛盾以外,之后会再去补补原著。
乔和劳尔的感情线,感觉最后好多人都会意难平,但就从剧情来看,乔对感情的追求和劳尔是非常不一致的,他们只适合做朋友。
劳尔停止不了和别的女生调情,但他还会告诉乔她仍然是他的最爱,而乔对另一半不只只是结婚生活繁衍后代而已,她对另一半是有着更高的精神共鸣的,所谓的“soulmate”,所以我认为她和教授才是最合适的。
但剧里面描述的大多是乔对家庭的付出,写小说也是为了支持家庭,剧情里面最后乔的成就感觉并没有着重描写,都侧重于她家庭的责任担当,但是我更想看到她人生目标的追求。
艾米太小了,以至于家里面的人都会宠爱她,她烧姐姐的稿子还是太过于任性不懂事,但是后面的旅行的机会的确是艾米争取来的,她端庄得体,更像个淑女,乔太直接了,她总不能没有任何牺牲去迎合那些富太太还能够得到这个机会吧,不太现实,只能说艾米也许更虚荣一些,更加适合这些场合。
说说贝斯,贝斯死的时候我的心都快碎了,弹幕也一直在说好人都不太长命,可能像最小的女儿艾米一样自爱自恋才能够活得更好吧。
马奇家的女孩虽然家里贫寒,但她们却对任何事都有用心乐观的态度。
小说强调了她们的个性与尊严,但有表现出她们的自我表现约束,而独立自强有是这四个女孩的共同特点她们总是在不停的找出自我的缺点并努力改正。
这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我喜欢梅格,喜欢她为感情甘于贫困,不为金钱所诱惑的性格喜欢她淑女风范。
我喜欢乔,喜欢她的无拘无束,喜欢她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我喜欢贝思,喜欢她的恬静,做任何事都毫无怨言,喜欢她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德。
我也喜欢艾米喜欢她的坚强,把扶贫济穷当作己任的信念。
她们的理想与命运个不相同,但她们都找到了自我最好的归宿。
在她们看来,家是她们的生长之地,又是神圣的避难场所。
们回仔细聆听母亲的教诲,回用自我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大脑发明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同时又能美化心灵的游戏。
四姐妹的成长历程仿佛是一首富搞笑味的教育诗。
作者用既不华丽也不枯燥的语言想我们展示了人类伟大的亲情、友情和感情。
在我看来,似乎在四姐妹的眼里,永远和她们爱的人和爱她们的人生活在一齐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
从她们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要懂得知足但不能满足我学会了要对未来永远充满期望,并努力追逐梦想的乐观精神。
我同样也学会了要加倍珍惜所拥有的,不要等死去失去了才明白它们的难能可贵。
我们就应细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梅格、乔、贝思、艾米她们四个坚强、乐观的精神将永远贮存在我的心里。
她们的微笑回永存在我的脑海中,提醒着我,要坚强,要有一颗纯洁的善良的心。
没有看过原著的我,觉得这个三集的英剧非常引人入胜。
镜头里每一帧景色都可以当作壁纸,围绕着马奇一家四个姑娘不一样的性格、不同的人生道路展开的故事,也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关于本剧,大家讨论最多的应该就是joe、Laurie、amy三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了吧。
在我看来,joe明显对Laurie是有好感的,但是这好感还不够让她忽视掉她和Laurie之间巨大的三观不同:一个追求自我价值、一个流连于各色所谓上流社会聚会;一个以照顾家人为己任、一个生来衣食无忧;一个喜爱文学,一个对读书上大学没有什么兴趣。
这样的天差地别,毋庸置疑,哪怕他们选择在一起也会有无穷多的矛盾。
关于本剧,让我触动最深的是beth的死亡。
我发现自己年纪渐长,却越惧怕死亡。
Beth虽然挺过了猩红热,但却留下了孱弱的身体状况。
她早知自己时日无多,却还是温温柔柔的照顾所有家人的感受、照顾新生的小猫。
在Beth临终之时,妈妈的一席话使人不禁潸然泪下。
死亡是一个人的旅程,懦弱的、胆小的、无能的我们,或早或晚都要独自一人踏上这旅程。
也许宗教的意义就在于此,他给了人们关于转世、来生的信念,彷佛死亡just a new beginning。
若这孤孤单单的旅程真的存在,那可太好了。
而让我恐惧的,不是这孤孤单单的旅程本身,而是要失去生命带给我的脆弱和温柔。
家人、朋友、美食、美景……不能说我拥有了他们,只能说我经历过他们,并且还想要经历更多。
关于生命和死亡,我想我还要思考更多,有一天我会更加坦然的面对和接受。
以毒舌姑妈的话作为结尾:better times will come。
读书时候看过小说,一直对Joe的选择不理解。
甚至有的埋怨作者这样的安排:为什么最后与大叔结婚。
身边有个高富帅,从青春时期就开始陪伴在身边,对她的个性爱好家人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简直都已经是半个家人那样了。
对Joe表白了三次,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心碎了一次又一次。
重新再看一遍后,似乎能理解joe最后的选择。
她想要的是精神上能相伴一生的人,能够给与她指引的人。
带她去看哲学辩论赛,看从未看过的书籍,在她准备辞职回家时,送的莎士比亚,知道她苦恼找不到内心的答案时,给予她方向,找回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些 劳斯都做不到,他能做的就是陪伴,陪着你一起生活,而对Joe的精神世界,找不到大门进去。
这就像我们现在的爱情观,你是想要物质还是精神的爱情,劳斯能给你想要的房子车子面包,却给不了你想要的心心相印。
放在现在来看,或许大都数人都会选择劳斯,想要更多物质。
Joe最后的选择是精神世界,内心的心心相印,也许 这也是这本书成为经典的缘故吧很喜欢的另一个角色贝斯,有着老母亲一般的善良关爱之心。
即使家里剩下最后一块面包,也想要拿给街上无人照顾,饥寒交迫的孩子。
没想到就是因为她如此的博爱,使自己染病,最终在虚弱中死去。
好遗憾的一生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94版的小妇人,现在还记得起封面上四姐妹大雪天手捧竹篮去给贫困户送温暖的画面,一路欢声笑语,四张绯红的笑脸简直比冬日阳光还温暖灿烂,也记得薇诺娜饰演的Joe去到纽约城里时遇见教授时的场景,当时的荷尔蒙记忆现在依旧能在心中激荡起水花。
可惜,BBC这一版,既没能给我带来温馨的感受,也没能激荡起荷尔蒙的水花。
但这并不是说这一版不好,我想这很大原因是在我。
时隔多年,作为观者的我毕竟经历了些许,于是看山不再是山了,看小妇人也不再看到的是温馨,而更多的是现实。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艾小柯写的这本书的书评。
下面的看法是基于这部剧和这篇书评的。
如果坍缩总结Amy和Joe的一生,毫无疑问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一直渲染其虚荣的想成为富裕的画家的Amy最后成了功,一直渲染其特立独行有自我意识的想成为文豪的主角Joe最后放弃了写作。
这是乍一看荒诞但细细想来却因果合理的现实,合理到让人觉得荒诞,只有不断告诉自己“信命,只有信命”,才能勉强对抗一下这合理的荒诞。
关于虚荣,Amy告诉我们,虚荣不仅仅只能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它其实背后还要求着一种形成力,如果这种形成力与我们的秉性相悖,那最好放弃虚荣,譬如大姐Meg,不然便很有可能会被虚荣所折磨。
如果这种形成力和秉性相符,那就可能获得自己所艳羡的荣名,譬如Amy,但也可能面临失败。
关于特立独行和自我意识,其实和虚荣一样,它们的背后也要求着一种形成力。
Joe不能说是完全没有这种形成力的,所以她前期能够发表那么多文章并出版书籍,但她也同样不能说是完全具有这种形成力的,而至于她所缺少的到底是什么,这如同成功本身一样,乃是一个游离于确定与玄学之间的东西。
不过在艾小柯的书评里,相对偏向确定的部分被指出来了。
她认为最后Joe选择嫁给教授、继承姑妈遗产后在院子里开办育儿所,并最终放弃写作,实则使得“前面花那么多笔墨写乔的与众不同,乔的特立独行,乔的果敢坚强不都成了累赘?
”她继续言明:“其实女性题材的小说,写女性对于财富的抗拒并不难,对爱情、对依赖性的抗拒才较为艰难。
”我虽不大认同对爱情的抗拒,但却认同对依赖性的抗拒,对一些不如抗拒财富那么明显的其他的人性之弱点的抗拒。
是啊,如果不能抗拒依赖性等更为深层次的人性之弱点,那又何必非要清高地抗拒财富呢?
所以,因了她的抗拒财富和未抗拒依赖性等其他人性之弱点,最后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孩似乎从所谓的心理主角位跌落了些许。
不过,姐妹之间即便看似落差略大,但小说结尾每个姑娘都是幸福的。
自不必说Amy不论是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说都是所谓的人生赢家,即便Meg和Joe不太富裕,也看似背离了小时候的愿望,但都和很好的人过上了美好的家庭生活。
也是啊,难道非要Meg执着于成为富裕人家太太的梦想,却实在难以扭转性子做到像Amy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秉持那些社交技巧,最后只能带着不甘与怨怼老大嫁作平民妇吗?
难道非要Joe一辈子憧憬着极小概率成为文豪的可能,实际却是独身一人在清贫中笔耕不缀,最后被现实推动着只得一直写下去,直到实在支撑不了生活而去打小工吗?
写到这里,以上的内容似乎告一段落了,其实主题只有一个,无非是在讲如何去消解这份合理的荒诞感。
但是,脱离这份我们自以为的荒诞感,从人物自身的角度出发,再来看这部剧,就会慢慢破开一个口子发现真相——Joe真的是有意去抗拒财富吗?
并不是的。
她拒绝青梅竹马的富裕小哥哥在我们看来是对财富的抗拒,但对她自己来说,其实只是拒绝了一个和她并不爱的人结合啊,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
而且,她也从始至终没想过抗拒依赖性,只是小哥哥给不了她这种依赖性,正好教授可以,和一个想要依赖的人结合不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所以,从始至终,Joe虽然特立独行有自我意识,但都没有想过因为这份特立独行、这份自我意识而要去抗拒财富、抗拒依赖性、抗拒所谓的人性之弱点,她从未想过去刻意抗拒。
因此她最后即便没有财富、即便放弃写作、即便看着那个被刻画成虚荣的曾烧毁她文稿并抢走她欧洲豪华游机会的Amy最后嫁给了她青梅竹马的富裕小哥哥如愿走上自我实现之路时,她也并不哀怨、并不绝望、并未觉得这合理的现实透出了荒诞、并未不断地告诉自己要“信命,只有信命”。
她并未与现实妥协,因为理想和现实在她身上从未分裂过。
而一直把“抗拒”想得如此重的,只有作为观者的自己。
小时候的我想成为Joe,也基本算是做到了。
至于现在的我,则更想成为Joe了。
当未来某天我再看此片时,若温馨依旧,那便算是再次做到了。
今天玩小妇人配音时才发现里面有女主Joe与她妈妈有很经典的一段对话,主要是表达她作为一个女性,意识到女性不应该只有美貌与爱情,还有其天赋与野心,应当去追求自己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段对白表达出了所有在21世纪的女性的心声,即我们的人生不应该以寻找到一个完美的丈夫为主要人生目标,而应该去利用我们除容貌之外的优势来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小妇人》这本书抑或这个剧(书和剧都看过)里,女主乔就是一个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女性。
她天生就是一个偏男孩儿性格,大大咧咧,热爱写作。
为了寻求更多的写作灵感,她离开家去做家庭教师,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来使其写作事业更进一步。
最后,她也确实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寻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
小说中,乔是四个姐妹中最具有女性独立意识的女性,她从来不以爱情为人生的主要目标。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爱情的追求上,她不会被男性的金钱与地位所打动,能让她心动的只会是和她有灵魂共鸣的人。
所以,在她的Teddy跟她表白时,她拒绝了,因为她很清楚,她并不爱和她不是一路人的Teddy,尽管她把Teddy当成她最亲密的朋友。
以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觉得Teddy是多么理想的另一半对象啊,帅气多金,性格温和,还这么爱女主。
女主的拒绝真的是让人想不通的。
然而再看电视剧版的时候,才发现,女主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选择Teddy,而会选择和她有共鸣的贫穷的哲学教授,而我也很佩服她的这种独立有主见,不屈服于世俗的择偶标准,敢于追求并坚持自己的理想的性格。
I wish I could be a joe.
看了一些评论,说不能理解为什么jo就是没有爱上laurie。
我认为是,Jo一直都看不上他。
这个故事叙述得很乱,偶有几个部分拍得很美,让我坚持把它看完了。
可以比对Jo和laurie相处,与那什么名字教授的相处。
如果真有上天在安排,那么他一直几次三番撮合Jo和laurie恋爱,但就是不成功!
因为女主太明白了活的!
行动力超强!
如果不是家庭遭遇这么多事,应该早就出家门飞了!
看上天这安排,初遇,舞会,战时的共渡难关,几次三番的表白。
(看得我都要爱上这个安逸贵公子了。
简直要拿起小皮鞭抽Jo了,“你给我爱上他!
”)但确实女主就是看不上laurie啊,两人几次的矛盾表现了很多次。
在阁楼,L问J怎么就能这么勤劳呢?
在马车上,J,一个多次表达渴望自己就是个男人,拥有远大抱负并辛勤付出但命运不济的她,问L,这位拥有她羡慕的一切条件的刚刚接受了大学教育不需要担忧生活负担的男孩子,你有什么打算吗?
laurie说没有,并且生气地差点扔下Jo和马车了。
Jo专注于写作不想要被打扰的时候,这位爱慕她的男孩,依然喜欢在她身边巴拉巴拉。
人大概都会爱上自己拥有不了的东西,像斯嘉丽执着于就是不向她讨好的男人。
L所有的生活就是每天出去打台球,邻居有难了就过来殷切关怀,他和斯嘉丽一样不乏一票倾心自己的人。
但那些人都有什么呢,跟自己的复制品似的,偏偏Jo就有他没有的一切,有理想有行动说得出做得到。
可我是你这一挂,你真的不是我这一挂。
就算你温柔陪伴共度了如此艰难的时光,又怎样呢?
L是会一见钟情的L,J是善于观察寻求共鸣才会考虑是不是在一起的J,甚至早就做好了一辈子不嫁人的准备了。
她从纽约回来,清醒独立,坐在L身边,laurie对她一点办法都没有,从来留不住她。
还有最粗暴的一点,Jo看着和自己共同点的教授,眼里闪着光和期待。
但是看Lauria,没有热气腾腾的崇拜。
最后,我到底为什么要罗里吧嗦颠三倒四说了这么些呀。
不能接受L与J不能在一起是简奥斯丁看多了。
我也是。
非常钦佩Jo能如此坚定拒绝一个被命运推送的Laurie这样的行为。
Jo大概是想寻找一种可以仰望的感觉吧。情节是不是太怪,后来看到那个博士,都彼讶,这是谁
剪辑有问题
本来以为三集的篇幅(实际也只比19年版本多不足半小时)可以加进很多过往电影版本容纳不下的场景,比如我特别感同身受的劳伦斯老先生想法子让贝丝去家里弹钢琴,但这个剧的改编重点却倾向了别处,它增加了许多戏的场景前后的延展,我觉得不是特别有必要,但作为剧考虑,这些延展好像都是为了让人物关系更加的极致,矛盾也更加的激化,94版在整个小说重新拉了主线,毕竟这个时代不用光讲爱情,乔在原书中始终没有放弃的写作线成为了94版的重点,这一版也同样是,但是玛雅霍克塑造的乔,是我见过最糟糕的乔,她太执迷于乔是个冲动暴脾气的女孩,把本版的乔变成了野丫头,这更加令这部戏沦落为俗气的电视剧,导演在镜头上也很着迷于束身衣这件事,总觉得有那么一点点情色的味道。这部剧倒是有时间去重点讲了战争的影响,对比前几版氛围要更浓。
第三集居然看哭了…
艾米天生一张贱人脸,似乎是在美剧里长期客串心理阴暗的变态小童星出身。BBC现在流行这种清新的MV拍摄方式让人很审美疲劳。这版唯一喜欢的就是多了很多劳里和乔坐在一起相处的过程。
比较失望的改编 没有达到期待水准 而且应该是替了阿婆的无妄之灾的档期 敬佩安吉拉·兰斯伯瑞90多了还出镜ps:终于在元旦假期前看完了
私以为小妇人可以作为启迪女性意识的入门读物,但最后结局仍跳不出时代的烙印『女人还是要以嫁单身黄金汉为第一要务』。也许,对于当代女性而言,在婚恋观方面,参考意义不算太大。
这版改编槽点实在是太多了,从故事到人物到演员都一言难尽。Jo总是一副心怀怨恨的样子,Amy各种邪魅挑眉撅嘴油腻得溢出屏幕,Laurie的气质土得很,而且这三位演员都像是在穿着19世纪的服装玩cosplay而已,马奇太太似乎随时都要莫名其妙大发脾气。这是英国人看不惯美国人多次瞎倒整英国故事,借机报复回去故意整得这么难看的吗?
适合寒冷的冬日窝在被窝里,十分暖心。世界名著改编,没看过原著,但是BBC的水准还是信得过的,暖洋洋的基调,很喜欢Jo,坚强独立。
第三集喝喝 真的 篇幅不够有些生拉硬扯可以不用拍的
剧集短小,演绎了性格迥异的四姐妹的人生。看完不禁让人唏嘘,人生那么多可能,那么多难以经受的时刻,我们不知如何应对,不知如何渡过,可我们就是过来了。爱很辛苦,等到所爱之人的回应是最大的幸福
编剧私心太重 非常失败的改编
虽然颜值是所有改编剧里最差的,但这里不是槽点。玛雅霍克的演技实在是灾难,虽然她有乔的男孩子气,但表情除了丧就是突然的发脾气,excuse me?这不是倔强和好强好吗;马奇夫人莫名也很丧,随时处在崩溃边缘;马奇一家的温情没表现出来;马奇先生是傲骨贤妻里有钱的老变态,一直跳戏
我的妈呀 哭的稀里哗啦 一直去客厅拿纸 真的很感动 Beth去世的那一段 Jo执着追求自己想要的 为了家里尽心尽力 J和L不在一起设定的挺好的 L和Amy这样没有J好的人在一起差不多 Jo真的太好了 值得一个精神丰富的professor
拍的还行吧
鲜少看到改编得这么烂的剧。。。。。。
剧情没有深入,但也有感动的瞬间。PS. 童话雪景
Jo和Laurie原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为什么非要他俩在一起?好像是为了压缩剧情导致节奏有点乱套,零碎的小插曲也有,不过完全没看出半点意义。Beth什么时候喜欢的Laurie?我真是眼瞎一点没看出来…
幸好小时候突击世界名著的时候没看过这本,所以没把它毁掉,现在知道,看书也需要沉淀,今天才能理解这种家庭故事的温暖和感动
我不是不能接受LJ不在一起,我只是觉得LA突然在一起十分尴尬。。。这位小伙子是打算把一家人都表白个遍吗?而且回来还要阁楼表白一下,绿光吗?ps,meg真好看